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我国沙漠的特征及沙漠化过程成因分析

我国沙漠的特征及沙漠化过程成因分析

来源:智榕旅游


1 绪论

1.1 野外实习的目的及任务 1.1.1 实习的目的

为了贯彻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提高同学们对自然地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认识和理解。自然地理野外实习的根本目的是:1、让同学们近距离接触大自然,认识大自然,加深对书本知识的领悟,全面了解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2、通过实践,增加同学们热爱自然、珍惜自然、欣赏自然的意识,提高我们保护自然的能力;3、通过实习,为下一阶段的专业课学习打下一个扎实的知识基础。 1.1.2 实习的地点

宁夏中卫市沙坡头,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濒临黄河。(37°28′N ,105°E)海拔1320m。 1.1.3 实习的时间

2011年5月16日 1.1.4 实习的主要任务

在沙坡头主要是考察荒漠-草原过渡地带的地貌、土壤特征,认识当地气候特点和沙漠治理方法。 1.2 实习区地理概况 1.2.1 地理位置

沙坡头地区(37°32′N ,105°02′E)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濒临黄河,属草原化荒漠地带,气候干旱而多风;该地区格状沙丘群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呈阶梯状分布。沙坡头的沙子与三亚天涯海角的沙子一般细腻,但没有海滩沙子中夹杂的细碎贝壳,甚至没有一丝尘土。沙坡头是草原与荒漠、亚洲中部与华北黄土高原植物区系的交汇地带,植物有417种,野生动物有130余种,充分展示出一个以亚洲中部北温带向荒漠过渡的生物世界。

沙坡头是以治沙成果而闻名。包兰铁路在中卫境内六次穿越沙漠,其中以沙坡头坡度最大,风沙最猛烈。为了保证铁路畅通,避免路轨被沙埋没,从50年代起,在铁路两侧营造防风固沙工程。这项工程取得了成功,铁路两侧巨网般的草方格里长满了沙生植物,包兰铁路沙漠路段几十年来安然无恙。这一治沙成果引起了全世界治沙界的普遍关注,不少外国治沙专家前来考察。 1.2.2 沙坡头气候

- 1 -

沙坡头位于腾格里沙漠的东南缘,处于沙漠和草原的过渡带。行政区属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104°57′E,37°27′N,站区平均海拔1250m,黄河水面海拔1200m,沙丘最高点海拔达1500m。 气候属于干旱气候区,平均气温9.6℃,最高气温38.1℃,最低气温—25.1℃。年均降水量186.2mm。 2我国沙漠 2.1我国沙漠概况

在我国西北、华北的北部及东北的西部,有大片沙丘覆盖的沙质荒漠,由砾石、碎石组成的戈壁、砾漠,以及称之为岩漠或石质荒漠的岩石裸露的山地。它们主要位于北纬35~50°、东经75~125°之间,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陕西、吉林和黑龙江等7个省区。据统计,中国的沙漠、戈壁和沙漠化土地面积总计约130.8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3.5%,在荒漠地带以流动性沙丘为主的沙漠,占全国沙漠面积70%以上,在荒漠草原和干草原地带以半固定、固定沙丘为主的沙漠化土地,面积约32.8万平方公里。其中,以新疆分布的面积最广,约占全国沙漠、戈壁面积的60%左右。中国著名的大沙漠,自西向东有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等,其中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达32万平方公里,比3个浙江省还大,是中国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上著名的大沙漠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十分重视沙漠的改造和利用,已把它列为干旱地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项目之一。

中国的主要沙漠的面积(单位:万平方公里) 沙漠名称 面积 沙漠名称 32.74 塔克拉玛干沙漠 科尔沁沙地 4.73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小腾格里沙地 4.71 巴丹吉林沙漠 库姆塔格沙漠 3.67 腾格里沙漠 乌兰布和沙地 2.50 毛乌索沙漠 柴达木盆地的沙漠与风蚀地 面积 2.46 2.33 1.95 1.03 3.31 中国的沙漠是在干燥气候和具有丰富的沙质来源等自然条件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下,长期发展演变而成的。若单就纬度来说,中国的西北、内蒙古等地区,是不应该成为干燥气候区域的。但由于中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南部。是东亚季风盛行的地带,中国的降水主要是受夏季风的影响,夏季降水的水汽来源主要来自西南、南和东南沿海。而西北和内蒙古地区则深居欧亚大陆中部,距海洋远,特别是它的南部和东部边缘有许多高大山系,阻挡了夏季风的深入。冬季,欧亚大

- 2 -

陆处于强大的蒙古—西伯利亚冷高压控制下,加之本区北方地形比较开阔。无高山屏障,干燥的大陆气团和北冰洋的寒冷气流可以倾注直泻,从而使这里异常干燥寒冷。这样中国西北和内蒙古广大地区就终年处于极端干旱的情况下,从而形成了世界上最大、最典型的干燥大陆性气候的温带、暖温带干旱区,而干旱盆地周围的丰富沙源又成了沙漠形成的物质基础。此外还有人为的原因,如滥伐森林、过度放牧和盲目开垦,破坏了森林草原:或因战争等原因毁坏了干旱地区的灌溉工程等等,促使沙漠不断扩展,形成“人造沙漠”。如陕北榆林一带的毛乌素沙地,年降水量有400毫米左右,历史上曾经是一片肥美的草原,在草原的洼地和坡地上分布着相当数量的“沼泽丛林”,但后来因滥垦大肆破坏草原,致使长城以外60多公里宽的地带变成了一片茫茫的沙漠。 2.1.1腾格里沙漠 1.简介

此次实习地点中卫市沙坡头处于腾格里沙漠的东南缘。腾格里沙漠是中国第4大沙漠。位于阿拉善地区东南部,介于北纬37°30′至40°,东经102°20′至106°。面积约4.27万平方公里。行政区划主要属阿拉善左旗,西部和东南边缘分别属于甘肃民勤、武威和宁夏的中卫市。沙漠包括北部的南吉岭和南部的腾格里两部分,习惯统称腾格里沙漠。

沙漠内部沙丘、湖盆、山地、平地交错分布。其中沙丘占71%,湖盆占7%,山地残丘及平地占22%。在沙丘中,流动沙丘占93%,余为固定、半固定沙丘。高度一般为10至20米,主要为格状沙丘及格状沙丘链,新月形沙丘分布在边缘地区。高大复合型沙丘链则见于沙漠东北部,高度约50至100米。固定、半固定沙丘主要分布在沙漠的外围与湖盆的边缘,其上植物多为沙蒿和白刺。在流动沙丘上有沙蒿、沙竹、芦苇、沙拐枣、花棒、柽柳、霸王等,生长较巴丹吉林沙漠为好。在沙漠西北和西南的麻岗地区还有大片麻黄,在梧桐树湖一带沙丘间有天然胡杨次生林,头道湖、通湖等地,有1949年后营造的人工林。 2.形成原因

腾格里沙漠形成的两个主要原因,就是干旱和风。加上人们滥伐森林树木,破坏草原,令土地表面我去了植物的覆盖,沙漠便因而形成。沙漠的形成,除了干旱气候条件与滥伐森林树木,破坏草原外,还要有丰富的沙漠物质来源,它们

- 3 -

多分布在沉积物丰厚的内陆山间盆地和剥蚀高原面上的洼地和低平地上。沙源有来自古代或现代的各种沉积物中的细粒物质。如中国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沙源于古河流冲积物;腾格里沙漠、毛乌素沙漠和小腾格里沙漠的大部分沙源于古代与现代的冲积物和湖积物;塔里木河中游和库尔勒西南滑干河下游的沙漠都来自现代河流冲积物;腾格里沙漠和贺兰山、狼山-巴音乌拉山前地区的沙丘来源于洪积-冲积物;鄂尔多斯中西部高地上的沙丘来源于基岩风化的残积物。 3.气候

气候终年为西风环流控制,属中温带典型的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年平均降水量102.9毫米,最大年降水量150.3毫米,最小年水降水量公33.3毫米,年均气温7.8℃,绝对最高气温39℃,绝对最低气温-29.6℃,年均蒸发量2258.8毫米,无霜期168天,光照3181小时,太阳辐射150千卡/平方厘米,大于10℃的有效积温3289.1℃,终年盛行西南风,主要害风为西北风,风势强烈,年均风速4.1m/s,风沙危害为主要自然灾害,但光热资源丰富,发展农业具有潜在优势。 4.地质水文

就大地形来说,属于阿拉善高原之冲积平原,海拔1050m,在地质构造上是一个断陷盆地,为细沙及粘土状第四之冲积—湖积物所覆盖,其上为冲积、淤积和风积物,多为高低不等3-10米的流动、半固定、固定沙丘、平缓沙地及丘间低地相互交错呈复区分布的地貌类型。黄河自南向北流经磴口县的东南端,磴口绿州的地势自东南向西北倾斜,海拔大体在1048—1053m之间。而乌兰布和沙漠整个地势都低于黄河水面,有引黄灌溉的条件,从而弥补了降雨少,蒸发大,干旱缺水的不利因素。且地下水埋深浅5-8米,浅层水资源丰富,水质良好宜于灌溉。据内蒙古河套总局勘测资料,浅层承压、半承压水极为丰富,有100米含水层,总储量为57亿立方米,而且水质良好,是坚持排灌的优质水源。 2.2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 2.2.1荒漠化土地现状

截至2009年底,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262.3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33%,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山东、河

- 4 -

南、海南、四川、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08个县(旗、区)。 1、气候类型区荒漠化现状

干旱区荒漠化土地面积115.86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44.16%;半干旱区荒漠化土地面积97.16万平方公里,占37.03%;亚湿润干旱区荒漠化土地面积49.35万平方公里,占18.81%。

不同气候区荒漠化现状半干旱半湿润区18.81%干旱区44.16%半干旱区37.03%2、荒漠化类型现状

风蚀荒漠化土地面积183.20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69.82%;水蚀荒漠化土地面积25.52万平方公里,占9.73%;盐渍化土地面积17.30万平方公里,占6.59%;冻融荒漠化土地面积36.35万平方公里,占13.86%。

- 5 -

不同类型荒漠化土地水蚀荒漠化10.28%冻融荒漠化14.65%盐渍化1.27%风蚀荒漠化73.80% 3、各省区荒漠化现状

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西藏、甘肃、青海5省(自治区),面积分别为107.12万平方公里、61.77万平方公里、43.27万平方公里、19.21万平方公里和19.14万平方公里,5省(自治区)荒漠化土地面积占全国荒漠土地总面积的95.48%;其余13省(自治区、直辖市)占4.52%。

各省区荒漠化土地(单位:万平方公里)120100806040200新疆内蒙古西藏甘肃青海其余13省 2.2.2沙化土地现状

截至2009年底,全国沙化土地面积为173.11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8.03%,分布在除上海、台湾及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外的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902个县(旗、区)。

- 6 -

1、各沙化土地类型现状

流动沙丘(地)40.61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沙化土地面积的23.46%;半固定沙丘(地)17.72万平方公里,占10.24%;固定沙丘(地)27.79万平方公里,占16.06%;露沙地9.97万平方公里,占5.76%;沙化耕地4.46万平方公里,占2.58%;风蚀残丘8898平方公里,占0.51%;风蚀劣地5.57万平方公里,占3.22%;戈壁66.08万平方公里,占38.17%;非生物工程治沙地66平方公里。

沙化耕地2.58%露沙地5.76%不同类型沙化土地风蚀残丘风蚀劣地0.51%3.22%固定沙丘(地)16.06%戈壁38.17%半固定沙丘(地)10.23%流动沙丘(地)23.46%2、各省区沙化土地现状

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西藏、青海、甘肃5省(自治区),面积分别为74.67万平方公里、41.47万平方公里、21.62万平方公里、12.50万平方公里、11.92万平方公里,5省(自治区)沙化土地面积占全国沙化土地总面积的93.69%;其余25省(自治区、直辖市)占6.31%。

- 7 -

各省区沙化土地(单位:万平方公里)100806040200新疆内蒙古西藏青海甘肃其余25省 2.3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动态 2.3.1荒漠化土地动态变化

与2004年相比,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12 454平方公里,年均减少2491平方公里。

1.荒漠化类型动态变化

与2004年相比,风蚀荒漠化土地减少7391平方公里,水蚀荒漠化土地减少4115平方公里,盐渍化土地减少830平方公里,冻融荒漠化土地减少118平方公里。

荒漠化类型动态变化(单位:平方公里)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8000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盐渍化 2. 各省区荒漠化动态变化

- 8 -

2004年相比, 18个荒漠化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荒漠化土地面积全部净减少。其中,内蒙古减少4672平方公里,河北减少1802平方公里,甘肃减少1349平方公里,辽宁减少1153平方公里,西藏减少789平方公里,宁夏减少757平方公里,山西减少490平方公里,新疆减少423平方公里,陕西减少406平方公里,青海减少284平方公里。

各省区荒漠化动态变化(单位:平方公里)0-500-1000-1500-2000-2500-3000-3500-4000-4500-5000内蒙古河北甘肃辽宁山西西藏宁夏新疆陕西青海 2.3.2沙化土地动态变化

与2004年相比,全国沙化土地面积净减少8587平方公里,年均减少1717平方公里。

1. 沙化土地类型动态变化

与2004年相比,流动沙丘(地)减少5465平方公里,半固定沙丘(地)减少1619平方公里,固定沙丘(地)增加3271平方公里。

- 9 -

沙化土地类型动态变化(单位:平方公里)400030002000100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 2、各省区沙化土地动态变化

与2004年相比,绝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沙化土地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河北减少2782平方公里,内蒙古减少1253平方公里,甘肃减少1121平方公里,山西减少877平方公里,西藏减少657平方公里,青海减少548平方公里,黑龙江减少330平方公里,山东减少262平方公里,陕西减少212平方公里,宁夏减少204平方公里。

各省区沙化土地动态变化(单位:平方公里)0-500西藏-1000-1500-2000-2500-3000河北内蒙古甘肃山西青海黑龙江山东陕西宁夏 2.4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现状及动态

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主要是指由于土地过度利用或水资源匮乏等原因

- 10 -

造成的植被退化,生产力下降,地表偶见流沙点或风蚀斑,但尚无明显流沙堆积形态的土地。目前虽然还不是沙化土地,但已具有明显的沙化趋势。 2.4.1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现状

截至2009年底,全国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面积为31.1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24%。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4省(自治区),面积分别为17.79万平方公里、4.75万平方公里、4.16万平方公里、2.18万平方公里,其面积占全国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面积的92.86%。

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现状20181614121086420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其余省份 2.4.2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动态变化

与2004年相比,全国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面积减少7608平方公里,年均减少1522平方公里。其中,甘肃减少3989平方公里,内蒙古减少2862平方公里,新疆减少523平方公里,青海减少332平方公里,黑龙江减少287平方公里,宁夏减少217平方公里,辽宁减少201平方公里。

- 11 -

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动态变化(单位:平方米)0-500-1000-1500-2000-2500-3000-3500-4000甘肃-4500内蒙古新疆青海黑龙江宁夏辽宁2.5荒漠化和沙化总体趋势

监测结果显示,我国土地荒漠化、沙化呈整体得到初步遏制,荒漠化、沙化土地持续减少,局部仍在扩展的局面。

1.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净减少。2000~2004年荒漠化、沙化土地分别年均净减少7585平方公里、1283平方公里,2005~2009年分别年均净减少2491平方公里、1717平方公里。

2.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程度减轻。与2004年比,轻度荒漠化土地增加3.47万平方公里,中度减少1.69万平方公里,重度减少6800平方公里,极重度减少2.34万平方公里。轻度沙化土地面积增加2.73万平方公里,中度减少9906平方公里,重度减少1.04万平方公里,极重度减少1.56万平方公里。

3.植被状况进一步改善。一是沙化土地植被平均盖度由2004年的17.03%提高为2009年的17.63%,5年间提高0.60%;二是固定沙地增加,半固定、流动沙地减少。5年间固定沙地增加3271平方公里,流动沙地减少5465平方公里,半固定沙地减少1619平方公里;三是植物多样性增加。

受过度放牧、滥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降水量偏少等综合因素的共同影响,川西北高原、塔里木河下游等区域沙化土地处于扩展状态,但扩展的速度已趋缓。

2.6我国沙漠地区气候特征 2.6.1热量资源较为丰富

- 12 -

我国沙区全年日照数一般在2500~3000h以上。无霜期较长,适合一季或二年农作物生长,除东部几个沙地无霜期在100d左右外,大部沙区无霜期为120~300d左右。大于或等于10℃的积温,除内蒙古东部的呼伦贝尔、乌珠穆沁、河北坝上等东部几个沙区在1700~2500℃外,大部分沙区在2800~4500℃,新疆的东疆、南疆沙区≥10℃积温可高于4500℃达5000℃之多。 2.6.2 气候干燥

我国荒漠区气候干燥的主要表现除雨量稀少外,又由于巨大蒸发所引起的极不平衡。据经验理论计算,活动温度(日温≥10)持续期间的最大可能蒸发量(蒸发能力),在本区为300~900mm左右或以上,远远超过同期的雨量,二者相除并乘以0.16系数之值称之谓干燥度,东部沙区大部分在1.5~2.0(也有0.7~1.4,为东部半干旱向半湿润过渡区),中部2~4,西部可达4~30左右或以上,即蒸发比降水大30倍,这足以显示雨水之极端缺乏。加之雨水集中夏季多雨月及最大雨日降落,导致连旱天数多数沙区长达30~160d以上;相对变率大多数在60%以上,其极端年变率常有数倍之差,如内蒙古鄂托克旗为4.88倍(多雨年1976年611.6mm,干旱年1965年年降水量125.3mm),河西走廊西部的安敦盆地及新疆的东疆、南疆降水极端在5~6倍之间。年平均降水规律表现为自东向西递减,东部沙区在300~450mm,中部在299~150mm,西部在150~30mm左右,而东疆及南疆东部的若羌、民丰成为我国干旱的核心带(区),托克逊年平均降水仅3.9mm,还出现过年降水量仅0.5mm的年份(1968年)。由于年降水量东西差异显著,使东、中、西部分别发育有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草原化荒漠、荒漠植被及耐极端干旱是由超旱生植物组成的超旱生植被,多种类型的植被与多种生态环境组合成多种草地类型,为上百种畜禽品种资源形成与生长发育提供多类型的生存空间与物质条件。 2.6.3冷热剧烈

本区除东部少数草原区沙地年平均气温在-1~4.4℃外,东、中部沙区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4.5~8.7℃;河西走廊西部戈壁年平均气温在9~10℃之间,而东疆、南疆在10℃以上。本区温度变化规律表现为年、日温度变化巨大,沙区年温度较差大都在35℃以上,为30~50℃,且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大,最大在东北部沙区极端的气温年较差为60~70℃,这种年较差的发生是由于冬天的严寒起主要作用。由于冬季严寒,本区发育了不少半灌木、小半灌木生活型的植物,冬春

- 13 -

地上部分绝大部分死亡,仅有地表的一少部分茎节能在枯枝落叶覆盖下及地表逆温层作用下越冬。沙区日温度较差大尤为突出,全区日温度较差大都在14℃以上,中、西部为16℃或16℃以上,比华北大2~4℃,一般平均日气温较差为10~20℃;极端气温日较差则更大。夏季平均月温差常在30℃或30℃以上,中国科学院治沙队50年代末考察巴丹吉林沙漠,在沙面上曾测得80℃高温,可以“蒸”熟鸡蛋(把鸡蛋埋入沙中),夜间可降至10℃以下,日较差达60℃或60℃以上,一日而有四季,殊为明显。冬、夏气温变化较大也是沙区温度变化特征之一,7月份气温,除东部少数几个草原区及柴达荒漠区为18℃,或14~18℃外,大部分沙区可在20~28℃左右;1月份寒冷,1月份平均气温,除少部分地区为-6~-8℃外,大部分地区可在-10℃~-20℃左右,极少数地区如甘肃、新疆交界区可达-25℃。在这种温度年较差,季际、日较差大的状况下,植物除在夏季需耐干旱、抗高温外,秋、冬之际还必需具有抗气温骤然降低的能力,冬季需很强的抗寒性;在夏季生长季内植物除具有在高温、缺水状态下进行光合、呼吸、蒸腾等能力外,还必需具有适应夜晚降温急速的生理、生态适应能力,因而植被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具有适应变温能力强的物种被自然选择保存下来,我们称这类植物为广温性植物,以区别世界其它地区单一适应温度的植物。此外,冷热变化剧烈,促进岩石的物理风化,为沙漠的形成准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2.6.4风大沙多

沙区年平均风速一般3~4m/s。分布趋势是向北增强,以中蒙、中俄、中哈等国界附近风速最强,风沙日多达75~150d/a以上,新疆还有三个著名的大风口——阿拉山口、达扳城和七角井。就全国多数沙区而言,≥8级大风日数一般全年为30d左右,多的可达50d。风沙日一般在20~100d左右,在腾格里沙漠西南边缘的民勤县1959年风沙日达148d,占全年日数的41%,其中3~6月份风沙日高达全月的1/2以上,持续期间最长可达17~48h,一般在10h以上。如按一天四次观测以2m高处风速达5m/s时起沙风计,大部分沙区一年可达250~300次左右。在植被稀疏的流沙区乃至在新垦草原区无流沙堆积的广域农田表层,风大时往往形成沙暴与沙尘,沙尘暴满天飞扬,以致“对面闻声不见人,白天屋内要点灯”。在长期风大沙多的条件下,沙区植物具有抗风蚀、耐沙埋、沙暴的生态生理适应能力。此外,强劲的风力进行剧烈的风蚀、风积作用,为沙漠、戈壁、风蚀沙地形成

- 14 -

提供了丰富的动能。巨大的风能与充沛的光、热资源也是沙区可以充分利用的丰富的能源库。 2.7我国沙漠治理 2.7.1主要措施

1.强化植被保护。继续推行禁止滥樵采、禁止滥放牧、禁止滥开垦的“三禁”制度,加大林草植被保护力度。充分发挥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功能,依法推进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促进荒漠植被自然修复。

2.推进工程治理。深入推进防沙治沙重点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工程布局,加大沙尘源区治理力度。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适地适树,乔灌草相结合,大力开展林草植被建设,努力增加沙区植被覆盖度。

3.优化政策机制。大力推进沙区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明晰产权、活化机制,落实各项优惠政策。遵循物质利益驱动原则,坚持增绿与增收、治沙与治穷相结合,优化扶持政策,活化工作机制,调动广大群众参与防沙治沙的积极性。

4.严格落实责任。认真落实防沙治沙工作政府负责制,推动防沙治沙单位治理责任制。认真实施省级政府防沙治沙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并根据考核结果严格奖惩。

5.依靠科技进步。推广和应用适用技术和模式,加强技术示范和培训,增加科技含量,提高建设质量。

6.搞好预警监测。加强监测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荒漠化和沙化监测预警体系,对荒漠化和沙化动态变化进行适时跟踪监测,为防沙治沙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7.加强部门协作。落实责任、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共同做好防沙治沙工作。 2.7.2草方格治沙

草方格沙障是一种防风固沙,涵养水分的治沙方法,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沙漠中扎成方格形状。在中国的典型应用是宁夏的沙坡头的治理,其治理的起因是为了保护此地铁路线(如附近的包兰线)免受沙漠淹埋。草方格沙障固沙成本高,费工大,但对于保护交通干线非常有效。沙坡头因治沙成就卓越经验丰富被世界治沙同行评为“全球环境保护500佳”。草方格沙障一是能使地面粗糙,减小风力,再一个可以截留水分,如雨水,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

- 15 -

物的存活。

- 16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