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学派人物
诸子百家
先秦至汉初各学派及其代表人物的总称。诸子是指各派代表人物 ,百家是指各个学派。儒家有孔子、孟子等人;墨家有墨子等人;道家有老子、庄子等人。诸子也指各学派的代表作 ,如《孟子》、《墨子》、《老子》等等。《汉书· 艺文志》根据西汉刘歆的《七略》把儒家经典列入《六艺略》中。另外 ,在《诸子略》中把从先秦到汉初的各派分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共10家 ,又著录各家著作“凡诸子百八十九家 ,四千三百二十四篇”。百家是举其成数而言。据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指》,百家中主要有六家:儒 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阴阳家。
九流十家
先秦至汉初期间各种学术派别的概括。西汉时刘歆在其《七略》的《诸子略》中把先秦至汉初的诸子分为10家 ,即儒、道、阴阳 、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家。10家中除去小说家 ,则称为九流。东汉班固《汉书》中的《艺文志》即根据此说 ,著录各家人物及其著作。
六家
指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阴阳家六个学派。西汉司马谈把先秦到汉初的许多学派总括为六家 ,著有《论六家之要指》,分别评述了它们的宗旨、特点及其长短得失 (见《史记· 太史公自序》) 。从此有六家之名。
诸子学
简称“子学”,是研究先秦至汉初诸子学说的学问。先秦至汉初各派著作由西汉的刘歆辑录为《诸子略》。由此 ,后世称这种学问为“诸子学”或 子学”,是相对“经学”、“史学”而言的。
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各种学术和政治思想派别自由争论的风气和民主精神 ,它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百家是指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家、阴阳家、纵横家、农家、杂家等。争鸣范围涉及天道观、认识论、社会观、伦理观、名实关系、礼法制度、政治法律学说等方面。这种学度、政治法律学说等方面。这种学术繁荣景象有力地推动了文化思想的发展 ,成为我国思想史和哲学史上的灿烂篇章 ,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稷下学宫
稷下是古代地名 ,即齐国都城临淄 (在今山东淄博市)稷门附近地区。齐宣王继其先祖桓公、先父威王 ,曾在这里广置学宫 ,招揽文学、游说之士数千人 ,讲学议论 ,景象兴盛。当时参加的著名学者有淳于髡、驺衍、田骈、接子、慎到、宋钘、尹文、环渊、
田巴、鲁仲连、荀况等人。稷下学宫的设置 ,对于倡导学术争鸣 ,推动当时学术思想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实际上是当时各种学派研讨学术理论问题进行自由争辩的中心。
儒家
由孔子创立而崇奉孔子的重要学派 ,先秦时百家争鸣中的重要一派。汉武帝“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后 ,被历代封建统治者奉为正宗。儒家学说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祖述尧舜 ,宪章文武”,崇尚礼乐 ,讲究仁义。政治上标榜德治 ,鼓吹仁政 ,重视礼义 ,奉行德刑兼施、以刑辅德的方针。伦理上重“亲亲尊尊之恩”,行“忠恕”、“中庸”之道 ,重视道德教化。战国时期 ,儒家曾分为八派 ,互相论战 ,其中主要是孟子和荀子两派。自西汉以后 ,适应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儒家几次改变其形态 ,如两汉的经学及谶纬之学、魏晋的玄学、宋明的理学、清代的汉学和宋学等。但儒家一直是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一直在儒家内部进行。董仲舒、韩愈、程(顥、颐)、朱 (熹) 、
陆 (九渊) 、王 (守仁) 等人主要继承孟子唯心主义;王充、柳宗元、刘禹锡、张载、陈亮、叶适、王廷相、王夫之、戴震等人主要继承荀子唯物主义思想。两方面对孔子学说均各有所取 ,共同奉为圣人。五四运动时期 ,儒家学派的封建政治伦理观点遭到猛烈抨击 ,随着封建制度的解体而日趋没落。儒家思想在中国统治两千余年 ,是中国封建社会民族文化的基本形式和主要内容 ,其中有不少糟粕 ,也包含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文化遗产。
儒教
① 拜孔子为教主的主张和学派。西汉以董仲舒为代表 ,近
代以康有为作代表。特别是康有为的今文经学派把孔子看作是一位创立了宗教的宗教领袖 ,把孔子及其学说加以宗教化和神圣化。②有人认为儒教是中国封建社会实际形成和存在着的一种宗教。由于儒家和佛、道二教的长期斗争与互相融合 ,宋代以后儒家学说经过二程(顥、颐) 和朱熹的改造阐发 ,尤其是把佛教、道教的修行方法和屈从现实的消极思想与儒家的封建伦常和纲常名教相揉合 ,从而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一种宗教 ,即“儒教”。
或称“孔教”。
儒家八派
孔子以后 ,儒家内部发生分化 ,到了战国时期分为八个派别 ,据《韩非子· 显学》中所称 ,“有子张之儒 ,有子思之儒 ,有颜氏之儒 ,有孟氏 (孟轲) 之儒 ,有漆雕氏之儒 ,有仲 良氏之儒 ,有孙氏 (荀子) 之儒 ,有乐正氏之儒”。其中影响最大者是以孟子、荀子为首的二派。
思孟学派
战国时期儒家的一个支派。《荀子· 非十二子》评论先秦学术时曾将子思与孟轲并提 ,所以近代学者把他们称为“思孟学派”。此派注重内心省察的修养 ,并以此说明天人、心性的关系。子思提出“天命之谓性 ,率性之谓道” (《中庸》) ,认为人性是天赋的 ,循性而行即是道。孟子认为“尽其心 ,知其性”,只要发挥中心善端 ,即可达到天人一体。子思曾说 :“诚者 ,物之终始”,“不诚无物” (《中庸》) 。孟子也宣扬“万物皆备于我”(《尽心上》)。这一派基本倾向是主观唯心主义。代表著作有《中庸》、《孟子》。
墨家
由墨子创立和推崇墨子的重要学派。先秦百家争鸣中的重要一家 ,曾和儒家并称为“显学”。后来内部分化为三派 ,至西汉则日趋衰微。早期墨家思想主要是墨子本人所主张的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节用、节葬、非乐、非命 ,反映了小生产者特别是手工业者的要求。墨家在哲学上一方面否定天命 ,强调人为 ,另方面却又承认天志、鬼神 ,具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同时对认识论问题也带有经验主义倾向。后期墨家克服了墨
子思想中的宗教成分和经验主义的片面性 ,对于认识论、逻辑学和几何、物理等科学作出了重要的
贡献。
墨家三派
亦称“三墨”,是指墨子死后墨家分化为三个派别。《韩非子· 显学》记载“自墨子之
死也 ,有相里氏之墨 ,有相夫氏之墨 (亦作柏夫氏或祖夫氏) ,有邓陵氏之墨。”又据《庄子· 天下》:他们“俱诵墨经 ,而倍谲不同 ,相谓别墨” (非墨子的真传) 。
后期墨家
战国时期墨家学说的继承和发展者的学派。他们克服了早期墨家“天志”、“明鬼”中之
宗教色彩 ,吸取了当时自然科学(力学、光学、几何学) 的成果 ,对于名与实的关系、感觉与思维的关系 ,对于物质、运动、时间、空间都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并且明确承认世界的可知性 ,比较全面地分析了感觉和思维在认识中的作用 ,对于中国古代逻辑学和认识论都有重要贡献。其学说保留在他们的著作《墨经》中。
道家
亦称“道德家”。由老子创立并推崇老子的重要学派。由于老子的哲学以“道”为基本范畴 ,所以 ,此派称为“道家”。先秦道家以老子、庄子为代表 ,接近道家的还有宋钘、
尹文、彭蒙、田骈、慎到等。战国至汉初 ,道家受名家、法家的影响而产生黄老之学 ,兴盛一时。魏晋玄学以老庄解释儒经 ,促成了儒道融合。佛教传入中国后 ,又有佛、老合流之势。宋明理学标榜儒家“道统”,但对道家思想仍有所吸收。道家在自然观上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 ,但又强调“天道自然”,道“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 ,长而不宰”,否定上帝鬼神的存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尚贤 ,使民不争”,把社会的弊端说成是文明进步的产物 ,所谓“民多利器 ,国家滋昏 ,人多伎巧 ,奇物滋起”。道德观上主张“绝仁弃义”,宣扬“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与儒、墨之说截然迥异。在社会观上批判了当时剥削阶级的罪恶 ,指出剥削使劳动者“田甚芜 ,仓甚虚”,而统治者却“服文彩 ,带利剑 ,厌饮食 ,财货有余。”道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很大的影响 ,其中有积极的方面 ,也有消极的方面。
转自:http://www.jyivf.com/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