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皇帝的新装
1.学习快速阅读初步了解主要内容的方法。
2.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握作者思路,深入理解课文。 3.把握文章所揭示的主题,培养敢说真话的好品质。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近几年反映宫廷生活的电视剧很多,大家一定从电视上看到过许多皇帝,那么他们都穿什么样的衣服呢?皇帝的服装又给你什么感觉呢?(威严、高贵)可是竟然有这样一位皇帝,他不穿衣服,赤身裸体在大街上游行。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童话《皇帝的新装》。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概括情节
听课文录音,注意边听边想象,在脑海里形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并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写了哪些人物?谁是中心人物?
明确:人物:皇帝、骗子、老大臣、官员、侍从、百姓、小孩;中心人物:皇帝。 2.文章以什么为线索?写了哪几个情节?
明确:以“新装”为线索,依次写了: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揭新装。 3.接龙复述课文:
提示:(1)皇帝有何嗜好?课文怎么写皇帝爱新装的? (2)两个骗子怎样设的圈套?
(3)皇帝先后派了诚实的老大臣和官员去看织布,面对新装,老大臣有何心理活动?他回去是如何对皇帝汇报的?官员有何心理活动?他又是如何汇报的?
(4)皇帝面对新装,想了什么?说了什么?
(5)为新装举行的大典上,老百姓们看到了什么?他们又是如何想的?如何说的? (6)最后谁说出了真话? (7)结果如何?
目标导学二:理解内容,探究主旨
分角色朗读,读出各个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旁白一人,皇上一人,老大臣一人,官员
1
一人,小孩一人,其余所有角色一人)
仔细思考下列问题:
1.在故事情节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的语句是哪一句?为什么骗术能步步行通? 明确:(1)“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句话在故事情节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2)骗子说那件衣服具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不但抓住了皇帝昏庸无能却又想辨别出官员是否称职、是聪明还是愚蠢的心理,而且抓住了大臣们只想保住官位而阿谀奉承的心理,因而骗术能步步行通。
2.后来,一个小孩子最先说出了真话,紧接着老百姓也都说真话了,而皇帝和他的内臣们仍装模作样地把戏演下去。作者这样写,你是怎样理解的?
明确:“小孩子”寄托着作者对于改变现实、戳穿虚伪的理想,老百姓们在小孩子的带动下有了说真话的勇气,而统治者们却仍然装模作样,两相对比,显得后者更加可笑、腐朽。
3.这场骗局为什么是由一个小孩子来说出真相?
明确:在这样一个谎言充塞、欺骗成风的世界里,作者让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孩子喊出了“天真的声音”,讲出了谁也不敢说出的真相,使得“新装”顿时失去神奇的作用。说明了小孩子既天真又大胆、率真的性格,从一个侧面反衬了成年人的自私和虚伪。这一笔,增强了童话的神奇色彩和作品的现实意义。
4.这篇童话讽刺了什么?告诉了我们什么?
明确: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昏庸、愚蠢、虚伪、狡诈、自欺欺人、荒唐可笑的本性,无情鞭笞了黑暗腐朽的封建制度。它告诉我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所畏惧,敢于说真话。
三、板书设计
皇帝的新装爱新装 (引子)
织新装
看新装 穿新装 揭新装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以“新装”为主线
2
第2课时
一、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人物赏析
1.请用下面一句话说明文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皇帝。
我认为这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皇帝,因为________________。
示例①:一个愚蠢的皇帝,因为那两个自称是织工的骗子,根本没织衣服,也没给皇帝穿衣服,只是做做样子而已。而皇帝为了炫耀自己,还穿着这件实际上并不存在的衣服去参加隆重的游行大典。这一切,作为常人都能分辨出来,他却上当受骗,所以我认为他是个愚蠢的皇帝。示例②:一个不可救药的皇帝,因为他整天想的是穿新衣,从来不关心国家大事,这样统治国家,国家必将走向灭亡。示例③:一个昏庸的皇帝,他身为皇帝,不去管理国家大事,不去关心臣民百姓,而是整天待在更衣室里,可见他是个昏君。他听信骗子的谎话,
3
他还听信大臣们的话,赤身裸体去游行,都说明他一点儿头脑都没有,所以我认为他是个十分昏庸的皇帝。
结论:本文塑造了一个昏庸无能、愚蠢之极、爱慕虚荣、自欺欺人的皇帝。 2.说说大臣、骗子、百姓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明确:大臣——虚伪、愚昧、阿谀奉承。 骗子——狡猾、善钻空子、行骗有术。 百姓——胆小怕事、人云亦云。 孩子——天真无邪、敢说真话。 3.你如何评价这两个骗子?
明确:①两个骗子代表了社会上靠行骗为生的一个群体,是一种社会病态,所以作者把骗局当作一面镜子,当作一把解剖刀,剖析这种社会的病态。②骗子不值得肯定,纯粹是为了捞取个人钱财。
目标导学二:语言品析
安徒生童话中的语言如山中一股涓涓细流,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孩子的心灵,下面一起去仔细品味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许多年以前,有一位皇帝,他非常喜欢好看的新衣服。为了要穿得漂亮,他不惜把..他所有的钱都花掉。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 ..
明确:用“不惜”“所有”“都”“既不”“也不”“除非”等词语把皇帝爱穿着的癖好夸张到极点。突出他的昏庸无能、荒唐可笑和爱慕虚荣。
2.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明确:采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既说明皇帝喜欢新装已经到了成癖的程度,也写出了皇帝的昏庸无能、穷奢极欲,又为后文骗子行骗做了铺垫。
3.“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一个皇帝吗?这可是我所遇见的一件最可怕的.......
4
事情。”“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二分地满意!” .....
明确:作者运用了心理描写,皇帝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完全不同,一句“骇人听闻”,一句“最可怕的事情”,两个“难道”的反问,都是皇帝心里所想,这里突出了皇帝极端恐惧的心理。他虽然什么也没看见,嘴上却极力赞美,而且还用了“极”“十二分”等程度非常深的修饰语。这表现了皇帝的虚伪和荒唐、昏庸。
4.皇上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 ....
明确:一“转”一“扭”写出了皇上做作的丑态,也表现了皇帝的自欺欺人。 5.“上帝,这衣服多么合身啊!裁得多么好看啊!”大家都说,“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这真是一套贵重的衣服!”
明确:四个“多么”写出了众人的虚伪。
目标导学三:写法探究
1.老大臣、官员和皇帝都去看布料,场面相同,但写法各不相同,不同在哪里? 明确:描写上:写老大臣一再写眼睛睁得怎样大,写其心理多用悲叹的语气,语言突出衰朽的特点;写官员心理活动运用不肯定的语气,突出其狡猾;写皇帝心理用了反问,既写其恐惧,又突出其虚伪。
2.文中提到老大臣、官员以及后面提到皇帝的随员时,用了以下褒义词,“诚实”“有理智”“称职”“善良”“高贵”,特别是多次提到“诚实”,用意是什么?真的是在赞扬吗?
明确:讽刺。他们为了保全自己的利益而欺骗皇帝——不诚实、不称职;他们为虎作伥——不善良;他们在皇帝面前奴颜婢膝——不高贵;他们的理智就是用来保全自己利益,又是多么自私。
3.你也用夸张的手法,想象一下“皇帝回宫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替安徒生续写一篇《皇帝的新装》吧!
皇帝游行回来,知道人们在议论他什么衣服也没穿,所以他非常生气,便派人把“御聘织师”叫来,过了一会儿,“御聘织师”来了,皇上问他们:“百姓们议论的事,你们怎么解释?”织师们说:“皇帝,因为你的百姓都很愚蠢,所以他们看不见这衣服,而您聪明绝
5
顶,所以您能看见。为了证明我们的清白,我们要再做一件衣服,凡是有野心的人才能看见这件衣服。”皇帝非常高兴,让他们快点做。一个月以后,另一次游行大典开始了,皇帝穿着这件衣服在大街上游行,大臣和百姓们都装出吃惊的样子说:“皇帝怎么不穿衣服?”大家都知道只要有人说这件华丽的衣服多么漂亮,那么皇帝肯定把他当叛国者斩死。皇帝回到宫中,收到了一封信:爱漂亮的皇帝,也许您正在更衣间,我只是想打扰您几分钟。您嘛,好比一艘大船,而我们平民百姓则是海水,我们既可以把您托得高高在上,可是我们也能淹没您,希望您能当个好皇帝,让我们永远托着您。一个天真的孩子。皇帝读完非常感动,开始专心治理国家,并放逐了织师。从此人们在提起皇帝总说:皇帝不在更衣间,在书房。
二、板书设计
皇帝的新装
人物形象皇帝:愚蠢、昏庸、虚伪、无能
大臣、百姓:虚伪、自私、阿谀奉承
小孩:诚实、天真、无畏
可取之处 分角色朗读课文,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朗读能力。续写环节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学生们给出了许多想象丰富的答案。 学生大多对童话有趣的故事情节感兴趣,而忽视了对文本语言的分析,对其讽刺性理解不够。 不足之处
20 天上的街市
1.朗读诗歌,体会诗歌语言的音韵美。
2.运用联想和想象,理解诗歌形象化的语言,体会诗人的情思。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晴朗的夜空,往往群星璀璨,当我们仰望星空时,常常会有许多遐思冥想,我们常常把心里话告诉星星,和星星一起分享我们的快乐、忧愁,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组星空图片(教师出示图片)……那里,发生过多少美丽的故事,产生过多少神奇的传说,令人禁不住心驰神往。同学们,面对星空,你想到了哪些美丽的传说呢?
二、教学新课
6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朗读录音,提醒学生注意朗读节奏和重音。 明确: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
2.分组有感情地朗读,同时充分发挥想象力,想象诗里的画面,仔细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3.全班有感情地齐读课文,进一步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目标导学二:体会联想与想象
1.全诗共四个小节,哪些是写实的,哪些是写想象的? 明确:第一节是写实的,第二至四节是写想象的。 2.请你概括出诗人所想象的内容。
明确:诗人想象了牛郎织女在天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3.课文中想象的牛郎织女的生活跟神话故事中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有什么不同?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明确:神话故事中牛郎织女被无情地分隔在天河两岸,而在诗歌中,他们在一起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美丽的街市”“世上没有的珍奇”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很富足;“闲游”表现了牛郎织女生活的自在、舒适、幸福;“浅浅的”说明了牛郎织女可以自由地往来,已经不是神话传说中的每年七月七日才能相见一次。
4.改写神话这种想象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想象牛郎织女在天上过着幸福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执着的追求。
5.可不可以删去第一小节的街灯和明星而直接想象天上的生活?为什么?
明确:不能;由街灯联想到明星,既描绘出迷人的夜景,又暗示出了对现实的不满,对光明的向往和追求,把内容由人间转到天上,为下文展开想象打下了基础。
目标导学三:品味语言,拓展延伸
1.第一节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何好处?
明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前两句的比喻,本体是“街灯”,喻体是“明星”;后两句
7
比喻的本体是“明星”,喻体是“街灯”。这是一种回环往复的比喻,读起来特别的美,而内容上又从地上联想到了天上。这两个比喻构成了从地上写到天上的桥梁或天梯,写得天衣无缝,不露痕迹,非常自然。
2.后面三节,用了四个“定然”,一个“定”,有什么作用?
明确:诗中的“定然”“定”表现的明明是想象的内容,却用断定的语气加以肯定,表明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他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使读者受到感染和鼓舞。
3.“不信,请看那朵流星”中“朵”可不可以换成“颗”?
明确:用“朵”来做流星的量词,而不用“颗”,写出了流星的美,就像花儿一样。与牛郎织女的美好生活相映成趣。
4.“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中的“浅浅”一词有何表达效果? 明确:“浅浅”说明牛郎织女相隔很近。生活得自由、幸福。“浅浅”,运用叠词,不但更好地表现天河的浅,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
目标导学四:仿写句子,拓展提升
发挥想象和联想,补充下列句子。
示例:甜蜜的梦,好像一条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想捉住它,它却已经跑了。 照
在
地
上
的
月
光
,
好
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开
放
的
牵
牛
花
,
好
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笼
子
里
的
小
鹦
鹉
,
好
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照在地上的月光,好像柔柔的海水静静淌着,泛着清冷的光,带来阵阵凉意。 开放的牵牛花,好像一只小酒杯,露水盛在里面,像甜甜的酒。 笼子里的小鹦鹉,好像一个活泼的小孩,蹦来跳去,一刻也不停歇。 三、板书设计
8
可取之处 在授课时,给学生展示有关的图片,让学生把自己所想象到的景象用语言描述出来,讲给小组成员听,也让学生自由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1.朗读指导不够。诗歌的朗读无疑是很重要的,但在教学中忽视了对诗歌朗读的指导,没有收到理想的效果。 2.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方面做得不够。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多,对深沉的问题诸如“为什么课文中的牛郎织女的生活和神话故事中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有所不同?”没有学生提出疑问。
21 女娲造人
1.体会本文联想与想象手法的运用。 2.了解神话的特点,体会神话的魅力。 3.激发想象力和探究未知领域的欲望。
一、导入新课 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知识贫乏,人们对于一些自然和社会现象,比如日升月落、电闪雷鸣、人类自身来源等,不能科学地解释,于是被困惑的人们便通过幼稚的想象把自然力形象化、人格化,并且依照人类的英雄形象,创造了许多动人的神话故事。人,到底从何而来呢?我们看看古人是如何解释的,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女娲造人》。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把握情节
自由朗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并思考下列问题。 1.请你复述这个生动有趣的故事。 2.女娲为什么要创造人类?
明确:她看看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澄澈的池水照见了她的面容,看到自己的影子,忽然灵机一动,为什么不创造和自己一样的生物呢?于是人类就诞生了。
3.女娲是怎样创造出人类的?
明确: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用黄泥掺和水揉团成人。第二种方法:用一条枯藤伸
9
不足之处 入泥潭,搅动泥浆,向地面挥洒,泥点溅落的地方,就出现了人。
4.女娲是怎样让人类繁衍生息的?
明确:把人分成男人和女人,让男人和女人配合起来,让他们自己去创造后代。 目标导学二:分析女娲形象、探究写作手法
1.在文中找出描写女娲的语句,分析女娲是怎样的人物形象。 明确:
女娲神性——神通广大
人性——勤劳、聪明、有爱心、有创造力 2.品读课文,理解夸张的作用。
找出文中用到夸张的句子,试着说出它的作用。
明确:课文第十五自然段,用夸张的手法写出女娲的神通广大。
3.品读课文,理解想象的魅力。 (1)仔细品味课后练习《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看看课文中丰富和补充了哪几个情节。 明确:丰富了以下几个情节:①造人的具体过程;②人造出来后欢欣喜悦的场面;③女娲像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等情绪;④作者的评述。可见作者高超的想象力。
补充了女娲为什么造人,怎样确定人的形象,第一个人被造出来后的情形以及女娲怎样想办法让人类自己繁衍生息等内容。
(2)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是真的吗?你怎样理解这种写法?
明确:女娲造人的情节显然是想象的,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人的诞生做出科学准确的解释。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自身起源,所以,只好借助于想象来解释这个问题了,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象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试想,没有了这种想象,还会有神话故事存在吗?这种想象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强烈的探求欲望。
目标导学三:主旨探究,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神话版的“人类的起源”呢?
生甲:彝族史诗《阿细的先基》中描述阿热和阿味两位大神造人时说:“称八钱白泥,称九钱黄泥,白泥做女人,黄泥做男人……”然后向泥人吹了一口气,泥人就活了。
生乙:罗马神话中以泥土和泉水捏出人类的是普罗米修斯,他还从各种动物中摄取善和恶,放在人的胸腔里。
10
生丙:日耳曼神话认为人类是植物变的,它说天神欧丁有一天和其他的神在海边散步,看到沙洲上长了两棵树,其中一棵姿态雄伟,另一棵姿态优美,于是下令把两棵树砍下,分别造成男人和女人。
三、板书设计
女娲造人造人原因:孤独寂寞
造人过程、方法揉泥成团 挥藤洒泥
繁衍生息:男女配合神通广大, 勤劳、智慧、 伟大
可取之处 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把握文章内容,并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理解联想与想象的手法,体会神话的魅力。 1.课堂评价不到位。对学生的回答有时没能给予肯定,在课堂上没有发动学生做点评。 2.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处理得不太好。 不足之处
22 寓言四则
1.了解几则寓言的故事情节和寓意。
2.学习改写及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3.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寓言,培养健全人格。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遥远的古希腊,生长着一棵枝繁叶茂的智慧之树,据说只要认真地品尝了它的果子的人,都会变得聪明。你们想尝一尝它的果实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棵树,走进《伊索寓言》,品尝它的智慧之果。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学习《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1.赫耳墨斯为什么来到凡间?
明确:因为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
2.他为什么挑了宙斯和赫拉的雕像来问价?请说出他此刻的心理。
明确:先问宙斯雕像的价格,大有跟最高的神一比高低的想法;知道价钱不高后,他十分满意。问赫拉雕像的价钱之后,他更觉得自己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
11
3.赫耳墨斯三次问话,神态、语气一样吗?
明确:不一样。第一问是探询;第二问时“笑”写出他满意又得意的心态;第三问时他已经有把握胜过所有的神,显得很狂妄。
4.从这则寓言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发?
明确:讽刺、批评那些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的人。告诉人们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
目标导学二:学习《蚊子和狮子》 1.用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
明确:蚊子和狮子战斗,蚊子战胜了狮子;但是蚊子得意忘形,被蜘蛛网粘住。 2.品析蚊子挑战狮子的动作描写,分析蚊子形象。
明确:“吹着喇叭”——进军前的号角,充满自信;“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善用智谋,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冲”——面对强敌,勇敢无畏,勇往直前。
3.蚊子为什么战胜了狮子,却败给了蜘蛛?
明确:狮子狂躁、乱了阵脚,蚊子用智谋战胜了狮子。战胜了狮子的蚊子得意忘形、被胜利冲昏头脑、骄傲自满,结果撞上了蜘蛛网。
4.这是一个古老的寓言,你从中获得了什么新的启示?可以联系生活,从不同角度分析。
明确:寓意一:善于分析问题,要懂得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学会扬长避短。 寓意二:从蚊子出发,取得成绩不要得意忘形,要谨慎,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 寓意三:人要有自信。
寓意四:狮子战败后,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可见,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寓意五:世界上没有永远的失败者,也没有永远的胜利者。
目标导学三:对比方法探究
比较《蚊子和狮子》和《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在结构和写法上的异同。
明确:(1)相同点:结构相同。都是第一自然段讲故事,第二自然段议论并得出道理。 (2)不同点:①《赫》把神当作人来写。《蚊》则用拟人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感和性格。②《赫》主要运用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蚊》主要运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12
目标导学四:展开想象,续编情节
如果蚊子将要送命的一刹那,一阵风吹破了蜘蛛网,蚊子幸运地逃出来,蚊子会有怎样的想法和经历呢?请续编寓言故事。
故事续编一:蚊子幸运逃生后,边飞边说:“哈哈!蜘蛛,怎么样,被我逃脱了吧。我告诉你吧:没有一样动物可以战胜我的,我不仅强大,而且运气无人能比!”蚊子又再次吹起了喇叭,昂着头高傲地飞走了。这时,一只青蛙跃身而起,吐出了舌头,蚊子一下子被舌头卷住了,被青蛙吃进了肚子。
故事续编二:蚊子幸运逃生后,心想:“哎,幸亏有这么一阵风,要不然我就会成为蜘蛛的盘中餐了。这都是我得意忘形的结果。我以后可要认真对待每一件事,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从此,我们看到的是一只谦虚的蚊子。
三、板书设计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蚊子和狮子
蚊子:冲、咬扬长避短,胜狮子:抓
蚊子:吹、唱骄傲自满,败蜘蛛:粘
骄兵必败
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
十七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说过:“一个寓言可以分为身体和灵魂两个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的教训和启示好比是灵魂。”今天我们来看看这两则中国古代的寓言各讲了什么故事,寄寓了什么道理。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学习《穿井得一人》
1.老师范读课文,注意词句的停顿要根据意思划分。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句读。 3.学生翻译课文,教师点拨纠正。
4.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有开端、发展、结局三层,请分别概括层意。 明确:第一层(第①②句):叙述宋国丁姓人家因为要到外面打井水用,常要占一个劳动
13
力。后来自家打了井,趣说为“穿井得一人”。
第二层(第③④句):别人并未懂这话,就把丁氏的话传开了,传到国君那里。 第三层(第⑤⑥句):丁氏告诉国君使者自己的话的真正意思。 5.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
明确: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目标导学二:学习《杞人忧天》
1.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句读。 2.学生翻译课文,教师点拨纠正。 3.杞人忧天地崩坠忧到什么程度? 明确: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4.“晓之者”是怎样解“忧”的?
明确:先解释天不过是聚积的气体罢了,无处没有空气,不会塌;再解释日月星辰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最后解释的不过是聚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不会陷下去。
5.你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那个好心人的解释?
明确: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劝导的做法,还是值得学习的。
6.课文有怎样的寓意?从这则故事中你了解到“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明确:寓意:要消除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讽刺那些胸无大志,患得患失的人。杞人忧天:指庸人自扰、毫无根据的瞎担心,后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
目标导学三:拓展延伸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寓言故事的一般特点。请大家从下面任选一个题目,编写一则寓言,规整地抄到本子上。
参考题目:(1)嘴和眼睛的对话;(2)树和斧子;(3)筷子和勺子;(4)画笔和颜料;(5)猫和老鼠。
三、板书设计
穿井得
一人丁氏穿井得一人 道听途说
14
宋君令人问之 验证真相 说话要防止 歧义,不要听 信流言蜚语
杞人
忧天忧 天地崩坠,身亡所寄 晓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日月星宿,亦积气中 地积块耳,充塞四虚寓 意 要消除没有根据 或不必要的忧虑 (天下本无事, 庸人自扰之)
激发了学生的兴奋点,通过改编寓言让学生了解到原来寓言的写作其实很简单,就是取决于作者想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依照寓意来设置寓言故事情节。学生个个跃跃欲试。 在学习后两则寓言时,我采取的是和学生合作一起翻译课文,先由学生翻译,出现问题时,再由教师纠正。可是,在最后一点翻译时,还是陷入了教师为主这个泥潭,出现了失误。在以后的教学中,还是应该注意这个问题。 可取之处 不足之处
1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