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崛起和国共的十年对峙课时限时训练 新人教版
(时间:45分钟 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指出:“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其主旨是指五四运动( )
A.开启了近代中国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B.对传统伦理观念给予了最致命打击 C.成为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折点 D.是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
D [题干中提到“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说明其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故D项正确。]
2.五四运动期间,上海学生会建立“讲习团”,宣讲朝鲜、越南、印度等国衰亡史,以及山东、日本介入中国及巴黎和会等问题。毛泽东则提出应定期给学生提供世界各地的报道。这些现象反映出( )
A.南方学生运动注意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B.五四运动实际是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放眼于全球的特征 D.五四运动呼唤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C [A、B两项不符合题干意思,排除;根据材料信息“宣讲朝鲜、越南、印度等国衰亡史,以及山东、日本介入中国及巴黎和会等问题。毛泽东则提出应定期给学生提供世界各地的报道”可知五四运动放眼于全球的特征,故C项正确;D项在题干中未体现。]
3.关于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关系,毛泽东指出:“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还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能明了历史的发展。”以下说法最能揭示两大历史事件关联的是( )
A.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促进了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D.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在华势力
B [辛亥革命推动民族工业获得一个迅速发展的短暂春天, 促进了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创建工人阶级政党的问题提到历史日程上来,与材料中“关于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关系”相符,故B项正确。]
1
4.(2017·长沙模拟)辛亥革命时期,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宣布接受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但到了1924年,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则宣布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辛亥革命的最终失败 C.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B.北伐战争的顺利进行 D.列强侵略中国的加深
C [材料中的“这一变化”是指孙中山由辛亥革命期间的接受不平等条约到1924年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即孙中山转变为明确反帝,辛亥革命的最终失败不能反映这一变化,故A项错误;北伐战争于1926年开始,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1924年国共两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国民党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孙中山“宣布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体现了新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明确反帝主张,故C项正确;列强侵略中国的加深是导致孙中山反帝主张变化的外因,非主要原因(内因),故D项错误。]
5.“一时间,从通都大邑到穷乡僻壤,从垂暮老人到黄髫稚子,无不喊出‘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废除不平等条约’‘工农兵联合起来’的口号。”根据上述表述可以推断,该时期指的是( )
A.新文化运动时期 C.国民革命时期
B.五四运动时期 D.土地革命时期
C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和科学”,故A项错误;根据“工农兵联合起来”可排除B项;根据材料信息“‘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废除不平等条约’‘工农兵联合起来’”可知是国民革命时期,故C项正确;土地革命时期的口号是“打土豪,分田地”,故D项错误。]
6.1925年,苏联建立了为中国革命培养干部的莫斯科中山大学。1928年9月,苏联将莫斯科中山大学与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国部合并,改名为“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苏联更改校名是基于中国 ( )
A.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B.北洋军阀统治基本被推翻 C.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D.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C [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28年9月”“苏联将莫斯科中山大学与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国部合并,改名为‘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A、D两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与题干所述事件关系不大,排除。1927年4月和7月,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发动反革命政变,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国民革命失败,中国革命转入低潮,为了帮助中国革命,苏联做出了题干所述举动,故选C项。]
7.(2017·黄山质检)1926年12月,湖南省农民协会议决减租、减押、禁止高利贷、反对苛捐杂税,1927年1月,农民协会的会员增至200万人。农民已将土豪劣绅不法地主
2
特权彻底打倒,农民协会成为唯一的权力机关。这说明( )
A.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 B.土地革命取得了初步成果 C.中国共产党开创农村革命根据地 D.国民革命以农民运动为核心
A [注意时间是1926年、1927年,这时正是国民革命时期,故A项正确;B、C两项发生在1927年8月以后,时间不符,排除;所给材料只是说明农民的革命,没有涉及其他方面的,不能说明国民革命以农民运动为核心,故D项错误。]
8.1927年,广州起义爆发时,陈独秀认为“以群众力量扫荡国民党,夺取政权的时机尚未到”。中央则答复:“说某地工农暴动夺取政权的时机已到,固然是错的,但是简单地说,以群众扫荡国民党而夺取政权的时机还未到,则亦有语病。”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
A.无意改变当前形成的革命道路 B.坚持苏俄道路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C.无力控制中国共产党内部的矛盾分歧 D.在民主革命初期极为保守的政治策略
A [根据材料“以群众扫荡国民党而夺取政权的时机还未到”可知中共仍坚持城市中心论,故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苏俄道路与中国革命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中陈独秀和中共中央的认识基本一致,故C项错误;材料中陈独秀和中共中央都认识到推翻国民党统治的必要性,只是时机未到,非保守政治策略,故D项错误。]
9.(2017·鹰潭模拟)1931年11月1日至5日,中共中央代表团主持召开了中央苏区党组织的第一次代表大会(赣南会议),会上,中央认为苏区工作是“狭隘的经验论”“富农路线”“极严重的一贯右倾机会主义”,强调“要集中火力反右倾”。这表明( )
A.王明“左”倾错误在苏区全面泛滥 B.党的苏区工作犯了主观主义错误 C.毛泽东的路线并不被共产国际认同 D.中共中央对共产国际路线的抵制
C [中共中央对苏区工作的极力批判并不意味着“左”倾错误在苏区全面泛滥,故A项错误;苏区工作坚持马克思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却遭到中共中央的批判,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央认为苏区工作是‘狭隘的经验论’‘富农路线’‘极严重的一贯右倾机会主义’,强调‘要集中火力反右倾’”可知,中共中央对苏区工作的否定是对毛泽东的根据地建设路线的否定,故C项正确;中共中央贯彻共产国际的主张对当时苏区行之有效的工作进行否定,故D项错误。]
10.(2017·郴州质检)对于红军的长征,有外国学者认为:“长征开始时,撤出江西革
3
命根据地只能被认为是失败。”“这主要是由于中共领导人及其欧洲顾问犯了错误,做出了不正确的决断。”这说明( )
A.红军根本不应进行长征 B.长征是被迫实行的战略转移 C.长征本来是可以避免的 D.长征初期的作战方针有问题
D [“根本不应”说法太绝对,故A项错误;长征确实是被迫实行的战略转移,但“不正确的决断”无法说明这一点,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观点并未透露长征是否可以避免,故C项错误;长征初期犯了“左”倾冒险主义的倾向,红军损失惨重,这说明当时的作战方针是有问题的,故D项正确。]
11.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奉命留在南方八省的部分红军和游击队,在项英、陈毅等的领导下,充分依靠人民群众,开展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关于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对中国革命的历史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支援了其他革命根据地的游击战 B.扩大了革命根据地
C.在战略上策应了主力红军的长征 D.保存了原中央苏区
C [A项是对材料的过于宽泛理解,排除;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红军开始长征,根据地大幅度缩小,故B项错误;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和南方八省游击队的抗争交相呼应,共同反抗国民党武装压迫,故C项正确;中央苏区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而陷落,故D项错误。]
12.下面是1934年10月江西部分地区农户土地占有状况调查表(%)。表中农户的土地占有状况反映了江西( )
地区 5亩以下 5~10亩 10~20亩 20亩以上 无田 安远、寻乌、信丰3县 70 8 5 2 3 莲花琴亭村193户 74.6 20 3.6 2.6 龙州等17村393户 72.77 19.2 3.56 12.22 A.土地革命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B.地主依旧占有绝大部分的土地 C.无地群众对社会稳定不具威胁 D.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取得了一定效果
D [在1934年,大部分农户拥有5亩以下的土地,地主占有大量土地的情况极少,虽然也存在有些无田的情况,但是比例较少,这说明中国共产党从1931年开展的“打土豪,
4
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封建债务”的土地政策已经取得一定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地主占有绝大多数土地、农民处于无地的状况,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政治经济的根本危机,在全国任何一处都是同样继续尖锐化,没有丝毫的差别,因此在中心城市爆发了伟大的工人斗争,必然形成全国革命高潮„„争取一省与几省先胜利,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绝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
——1930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决议
材料二 经过了一次大革命的政治经济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强大的敌人,弱小的红军,土地革命——这是中国革命战争四个主要的特点。这些特点,规定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指导路线及其许多战略战术的原则。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年)
材料三 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材料一与材料三对当时促成全国革命高潮的决定因素的看法有什么不同?(8分) (2)材料一中认为中国革命应走什么道路?是否正确?结合材料二有关内容加以说明理由。(10分)
(3)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毛泽东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方面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7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的关键信息“在中心城市爆发了伟大的工人斗争,必然形成全国革命高潮”可得出工人阶级的斗争决定着全国革命高潮;根据材料三中的关键信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斗争„„无疑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可知农民斗争是决定全国革命高潮的决定因素。第(2)问的第一小问,材料强调城市工人阶级的作用,坚持走城市中心道路;第二小问,城市中心道路不符合国情,很明显是不正确的;第三小问,根据材料二中“政治经济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强大的敌人,弱小的红军,土地革命”可知当时中国革命的中心只能是农村。第(3)问,马克思认为革命应该在工人阶级力量较强的城市爆发,材料一坚持城市中心论正是这一理论的体现。但是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指明了方向。
[答案] (1)不同看法:材料一认为中心城市的工人斗争是促成全国革命高潮的决定因素;材料三认为农民运动才是促成全国革命高潮的决定因素。
5
(2)道路:以中心城市工人暴动取得革命胜利的道路。
不正确。理由: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城市敌强我弱,仅靠工人阶级的斗争不可能取得胜利。事实证明这条路走不通。
(3)国民革命失败后,鉴于以城市为中心开展武装斗争一再失败的教训,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创造性地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上了一条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五四学生运动,可分为以傅斯年、梁实秋为首的爱国者和以杨晦、匡互生为主的以情感宣泄为主的暴力爱国者。对于杨晦、匡互生这样的火烧赵家楼,并且痛打所谓“卖国贼”的学生,许多学者认为他们表现了毫不妥协的战斗精神。
1919年6月,陈独秀在题为《我们究竟应不应该爱国》的文章里写道:自从山东问题发生,爱国的声浪更陡然高起十万八千丈,似乎“爱国”这两字,竟是天经地义,不容讨论的了。感情和理性,都是人类心灵的重要部分,而且有时两相冲突。„„爱国大部分是感情的产物,理性不过占一小部分。有时竟全然不合乎理性,爱国就是害人的别名。
——黄广明、杨潇《启蒙是最好的爱国
——新文化运动健将的觉悟》
运用中国近现代史的史实,对材料中有关“爱国”的观点加以讨论。(12分) (要求:提取材料观点,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史论结合,表述准确。) [答案] 示例:
观点:爱国主义是激情与理性的统一。
讨论:首先,爱国主义是和中华民族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民族利益受到严重危害,能够挺身而出,坚决反对外来侵略是一种爱国行为。山东问题发生后,爱国学生奔走相告,唤起了民众的觉醒;抗战时期为国捐躯的将士们,他们都是爱国英雄。同时,激情爱国往往又极不理性,导致无政府主义倾向加剧。五四运动中,学生用暴力惩治了他们眼中的“汉奸”。这样的结局就是暴力赢了,文明输了,情感赢了,法律丢了。激情爱国往往破坏了社会理性,难以达到预期目的。
(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