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X线诊断颈椎退行性变的征象分析

X线诊断颈椎退行性变的征象分析

来源:智榕旅游
实用医技杂志2014年3月第21卷第3期Journal of Praetical Medical Techniques,March 2014,V01.21,N0.3 生在斜坡、蝶骨体及岩尖的膨胀性溶骨性骨破坏为特点… 。 颅底软骨瘤的压迫性骨缺损一般不累及斜坡,无颗粒状强 化,且钙化形态有所不同。 一【6]李顺业.颅内软骨瘤IJ1_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8,5(3):159。 161. I7]毛荣军,杨克非,郭莉,等.软组织软骨瘤临床病理学特征分 析【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2,19(7):532.537. 【8]孙异临,张辉,曲宝清,等.颅内软骨瘤的临床表现、超微病理 学特点及其组织发生【J1.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7,28(1): 124—127. 般认为,头颅CT扫描可以明确颅内软骨瘤发生的部 位、形态及大小,可以显示瘤内钙化的特点及其对邻近脑组 织及骨组织的影响范围,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有效的检查方 法。必要时可与MRI扫描结合,更有助于提高其影像学诊断 与鉴别诊断能力。 参考文献 [9】王军,王运杰,欧绍武.颅内软骨肉瘤的综合治疗(附八例报 告)IJ1_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9,25(5):440—42. 【10】周伏庚,洪军,曾庆跃.原发性颅底软骨肉瘤CT和MRI诊断 【1】Maheshwari V,Mehdi G,Varshney M,et a1.Intracranila chon— L刀.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10,16(3):189.191. aroma:a rare entity[J].BMJ Case Rep,201 1,40:47—51. 【11】李坚,姚振威,曹代荣.鞍旁肿瘤的MR诊断及鉴别诊断叨. 【2]Abeloos L,Maris C,Salmon I,et a1.Chondroma of the dural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9,15(4):302.308. convexity:a 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J].Neuropathology, 【12】周莹,刘雨成,苗重昌,等.颅内钙化性表皮样囊肿影像与病 2012,32(3):306.310. 理对照『J1_临床放射学杂志,2010,29(11):1558 1560. [31 Patel A,Munthali L,Bodi I.Giant cystic intracranila chondroma 【13】周蓉先,沙炎,邹明舜.面神经肿瘤的cT和MRI诊断[J】.放 of the falx with review of literature[J].Neuropathology,2009,29 射学实践,2009,24(1):l1一l4. (3):315 317. 【14】王冬梅,孙琦,杨献峰,等.脊索瘤的影像诊断及分期[J].中 [41 Jin Y,Zhang X,Ge J,et a1.Chondroma located in cerebral 国I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0,21(12):863.866. parenehyma wihtout meningeal attachment[J].J Cranifoac Surg, 【15]梁艺,邱士军.脊索瘤的影像诊断及临床治疗分析【JJ_实用放 2012,23(6):1910—1912. 射学杂志,2010,26(3):316 320. [5】辛宇,张力伟,张俊廷,等.颅内软骨瘤的临床特点[J].中华 (收稿日期:20l3—10.10) 神经外科学杂志,2009,25(9):798.801. x线诊断颈椎退行陛变的征象分析 山西省祁县人民医院(030900) 孔照煊 颈椎退行性变是颈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病理改 位,CT扫描参数125 kV、100 mAs、层厚5 mm、螺距1 mm。 变累及其周围组织结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等) 2结 果 并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如颈项强直、肩部不适、头晕、上肢 本组125例患者发现骨刺形成者105例,占84.0%以椎 窜麻等。它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分型根据受累组织和结 体后下缘骨刺形成最多;椎间盘狭窄68例,占54.4%,钩椎关 构的不同,在临床上颈椎病可分为:①颈型(又称软组织型); 节退变65例,占52.2%,在颈椎曲度改变方面较少,且多以强 ②神经根型;③脊髓型;④交感型;⑤椎动脉型;⑥其他型(食 直为主,有35例,占28.O%,韧带钙化以前纵韧带钙化为多, 管压迫型)。如2种以上类型同时存在,称混合型,其中以神 达98例,占78.4%,后纵韧带钙化及黄韧带肥厚较少20例, 经根型发病率为最高,约占全部病例的50%~60%,明确其影 另外椎问韧带骨化以至于形成骨桥者,多见于年龄偏大者,且 像表现征象,诊断原则和方法是每一个影像科医师所必须掌 多发生于C 水平,颈韧带的钙化表现多样,可呈棒状、条状 握的基本功【¨。颈椎退行性变好发于中老年人,但近来在工作 或小斑片状。本组病例中椎体半滑脱者较少,有25例,大多发 中发现有年轻化的趋势,甚至有20多岁便可见有椎体退变 生在c 间,颈椎退行性变可引起一个或几个椎体的旋转,造 的一些异常改变。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如仅有颈椎的退行性 成正位X线片出现棘突偏歪,侧位示椎体“双边”征和关节突 改变而无临床表现者,影像诊断应为颈椎退行性改变,从严 的“双突”征,本组病例中显示这种征象者32例,占25.6%,小 格意义上来说,颈椎病应是一种临床诊断病名。 关节退变可以发生在椎间盘退变的平面或其上方,主要显示 1资料与方法 为关节间隙模糊,关节面粗糙、硬化,椎间孔变形缩小和椎管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较为典型颈椎病患者125 的狭窄是钩突增生和椎体滑脱、后纵韧带骨化、黄韧带肥厚共 例,其中男性80例,女性45例,男女之比约1:0.6,年龄25~ 同作用的后果。 75岁,平均(45 ̄12)岁。 3讨 论 1:2方法:飞利浦单板直接数字成像x线摄影(DR)、GE双 临床工作中对疑有颈椎退行性变的就诊者行影像学检 排螺旋CT及影像工作站等。本组患者均拍摄颈椎正侧位、双 查,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捷径,它可以作出快捷的定性诊断。 斜位片及CT扫描,拍片用DR可以较好地保存最为规范的体 3.1颈椎x线检查方法:正位、侧位、双斜位、动力位、张口 实用医技杂志2014年3月第21卷第3期Joum ̄of Practical Medical Techniaues,March 2014,Vo1.21.No.3 ・263・ 位,各个位置观察内容不同,应对应临床表现选择相应体位。 生,后纵韧带钙化,椎间隙变小,椎管狭窄。③相对征象:椎体 不稳表现(双突征,椎体后缘阶梯征,双边征,正位棘突不在同 一正位观察:①重点观察双侧钩突有无增生;(②椎体排列有无 异常或侧弯,棘突是否居中;③是否有先天融合,半椎体等畸 纵轴线上)。 形。侧位观察:①生理曲度的改变;②椎间隙的改变;③骨质 改变,骨赘形成,先天畸形;④椎体与椎管的矢状径。动力位 (过伸过屈位)观察:①颈椎活动情况与活动度;②观察椎体 稳定性,判定椎体是否稳定;③运动幅度,椎间隙及生理曲度 改变情况。斜位片观察:①椎间孔有无狭窄;②椎间关节的改 变;③关节突有无增生肥厚;④有无椎弓根和峡部骨裂。张口 位观察寰枢关节情况。CT断层观察椎间盘,后纵韧带钙化和 黄韧带肥厚等情况嘲。 3.4颈椎病的诊断原则:①具有颈椎病的临床表现(fl缶床症 状和体征);②影像学的检查显示了颈椎间盘或椎间关节有退 行性变;③影像学征象能够解释患者的临床表现。 3.5影像学征象与临床表现的不一致原因f3】:①轻微的骨质 改变,x线难以显示;②对软组织受累未能重视;③先天发育 的影像,如椎管管径较大,则CT扫描示韧带钙化和黄韧带肥 厚的程度和临床表现明显不一致。 参考文献 [11 王金红,韩伟,刘克,等.椎动脉性颈椎病研究进展『]J1.骨与 关节损伤杂志,2002,17(1):77—78. [22】 侯树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发生机制与研究进展叨.国外医学, 2001,22(2):66.67. 3.2颈椎病的x线表现及其基本征象:①椎间盘退变;②椎 体边缘骨质增生;③曲度改变;④椎体不稳表现,如“双边征” “椎体后缘阶梯征”“双突征”;⑤继发表现:椎间孔变小、椎管 狭窄;⑥软组织改变:后纵韧带骨化,项韧带骨化。 3.3颈椎病的影像诊断标准:①所示征象是否对于颈椎局部 结构组织造成影响(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等)。② 有意义的征象:椎间隙变窄,钩突关节增生,椎体后缘骨质增 【3]刘正宇,钟惠.颈椎病5O例X线诊断价值[J】.实用医技杂志, 2010,19(7):636-637. (收稿日期:2013.11-25) 手动触发技术在64排CT脑动脉成像中的探讨 广东省东莞市东华医1 ̄(523220) 覃达贤梁俊生李刚 胡芳辉陈科 脑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一直被认为是诊断脑动 脉病变的金标准,但进行DSA有创伤性,危险性高,风险较 大,因而对病例选择具有一定的限制。多层螺旋CT出现以 后,无创脑动脉CT血管造影(CTA)成为临床筛查及评价脑动 脉病变的重要手段,为脑动脉畸形及脑动脉瘤等血管病变提 供可靠的依据。影响脑动脉CTA图像质量的因素很多,其中 对启动扫描时间的把握是影响脑动脉CTA图像质量的重要 因素。本研究使用64层螺旋CT研究评价手动触发技术在脑 动脉CTA中的应用价值。 l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6月临床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 及怀疑脑血管畸形患者56例,男性39例,女性17例,年龄 23~72岁,平均(43 ̄8)岁。 1.3.2扫描方法:患者检查前禁食禁水4 h左右,若急诊患者 无须检查前准备,直接进行造影检查。扫描体位:患者仰卧于 头托内,头颅呈标准的前后位。躁动患者需在检查前给镇静剂 以免扫描失败。定位像扫描头颅侧,包括第4颈椎,手动触发 层面平第4颈椎;扫描时目测预扫描层面双侧颈动脉对比剂 浓度变化,当双侧颈动脉显影时即触发扫描。 2结 果 56例患者达到诊断标准53例,扫描失败3例,原因为患者 在扫描时因在造影剂刺激下发生躁动。其中l2例行DSA造 影,11例符合,1例行DSA造影时未发现躁动,符合率90%。 3讨 论 3.1脑CTA常用扫描延迟时间方法,自动跟踪智能触发及 其优缺点:在脑CTA检查中,确定扫描延迟时间的方法有 2种:teat bolus小剂量测试循环时间法与bolus tracking团 1.2设备 注对比剂自动跟踪智能扫描法。前者是先注射少量对比剂(如 20 mL),从预扫描检出的时间一密度曲线确定最佳启动时间, 此法较准确,但对比剂用量较多,操作相对繁琐。后者是在注 入对比剂的同时进行同层动态扫描,感兴趣区CT值达到阈 日本东芝64排动态容积CT(Aquilion One CT)机。cT及 后处理工作站,使用相应的4D后处理软件。采用E.Z。EM公 司的双筒高压注射器(美国)。 1.3方法 值时即自动启动扫描。此法操作简单,能减少20%对比剂,峰 值掌握比较准确,但在选择触发层面及感兴趣区时由于颈动 脉较小很难选择。 3.2手动触发技术方法:手动触发首先选择好预扫描层面, 一1.3.1扫描技术参数:选择120 kV,160 mAs,层厚为1 mm, 准直为0.6 mm,间隔0.5 mm重建,螺距1.2,旋转时间0.5 s 经右肘静脉以3.5 4.0 mL/s速率注入60~70 mL非离子造影 剂碘普罗胺(优维显,370 mg/mL)。 般选择平第4颈椎;调节好窗宽窗位使两侧颈动脉显示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