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医学2010年4月第22卷第4期 Med J West China,April 2010,Vo1.22,No.4 脂肪肝的发生与肝功能和血脂的关系分析 戴小辉 (娄底市中心医院检验科,湖南娄底417000) 【摘要】 目的 了解脂肪肝的发生与转氨酶和血脂等检验指标的关系。方法对体检B超检出的352例脂肪肝和 766例正常对照进行ALT、AST、TG、CHOL的升高及性别差异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脂肪肝患者的ALT、AST、 TG、CHOL的升高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O.01)。结论细胞的损伤,更容易发生血脂代谢紊乱。 【关键词】脂肪肝; 肝功能;血脂 脂肪肝患者既容易发生肝功能的异常及肝 【中图分类号】R 57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511(2010)04—0752—02 脂肪性肝病是由多种疾病和病因引起,国内外都 的操作都严格按照SOP文件进行。TG>2.0mmol/ L、CHOL>2.5 mmol/L、ALT>40.0U/L、AST> 以B超检查作为首选的无创性诊断手段,用于健康人 群脂肪肝的普查及临床诊断[2]。为了解有关脂肪肝 的发生与转氨酶和血脂等检验指标的关系,笔者对 352例脂肪肝患者进行了统计分析。 1资料和方法 40.0 U/L为异常增高。 1.5统计学方法异。 利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学 分析,组问比较用 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 2 结果 1.1临床资料本院2008年上半年体检的1118人, 经B超检查为脂肪肝者352例,其中男性287例,女 性65例;其余766人为正常对照组,其中男性360人, 女性406人。所有人员经B超、心电图、X线等检查 2.1脂肪肝与性别年龄的关系 本组体检资料检出 脂肪肝患者352例,脂肪肝患者占体检人群的 31.5O,其中男性287例,女性65例,男:女一4.42:1。 男性明显多于女性( 。一117.99,P=0.000),见表1。 表1脂肪肝病例组与对照组性别构成比较(例) 排除心、脑、肝、肾和糖尿病等相关疾病,无长期饮酒 史。 1.2脂肪肝的诊断标准 ①肝脏轻度或中度增大, 轮廓尚较整齐平滑,边缘处可较回钝。②肝内回声增 多增强,细而密,呈云雾状改变。肝内脂肪弥漫浸 润,致声衰减和散射明显增加,回声强度从表浅至深 部逐渐减少,致深部回声微弱而稀少,有时在正常灵 注t①与女性比较, 一117.99,P o.ooo 敏度条件下不能显示而呈无回声区,后方轮廓回声亦 显著减弱,甚至极难观察到。③肝内管道分布走向常 不太明显,各级分支多不易显示[3]。 2.2 脂肪肝与转氨酶和血脂的关系 与对照组比 较,高ALT、AST、TG、CHOL例数显著增多( 一 19.380 ̄179.524,P一0.000),见表2。 表2脂肪肝病例组与对照组生化指标检测结果比较(例) 分组 脂肪肝组 对照组 766 35 ZZ 111 61 1.3方法 所有体检人员都禁食12小时清晨采静 脉血,分离血清进行检测,检查项目有乙肝表面抗原 (HBsAg)和乙肝表面抗体(HBsAb),丙氨酸氨基转 例数 高ALT 高AST 高TG 高CHOL 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甘油三酯 (TG)和总胆固醇(CHOL)。 注:①以对照组比较, 19.380 ̄179.524,,P 0-000 1.4仪器和试剂HBsAg与HBsAb用试剂为上海 实业科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试剂盒,酶标仪是北京 普朗(集团)生产的DNM一9606酶标分析仪。TG和 CHOL用北京利德曼生化技术有限公司试剂。ALT 和AST用上海复星长征医学科学有限公司试剂。生 化仪器采用日立717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所有仪器 2.3脂肪肝与乙型肝炎的关系 本组体检352例脂 肪肝中合并感染乙肝者30例(8.5 ),30例都有 ALT的升高。766例对照者中乙肝感染者51例 (6.6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一 1.248,p_-0.264),见表3。 西部医学2010年4月第22卷第4期 Med J West China,April 2010,Vo1.22,No.4 表3脂肪肝病例组与对照组HBsAg检测结果比较(例) 的关系尚有争议,本次体检样本中脂肪肝合并感染乙 肝的几率与对照组没有统计学差别。但随着人们生 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以及预防措施相对滞 后,乙肝合并脂肪肝的比率也逐渐上升。因此,积极 推进乙肝患者的健康教育,控制乙肝,预防和减少引 注:①与对照组比较, 。一1・248,P 0・264 3讨论 起脂肪肝的诱发因素,降低乙肝合并脂肪肝的发病率 是乙肝患者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4结论 3.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变化、老龄化 人口增加及新的检测手段不断问世,我国脂肪肝的发 病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检出率为1O 左右[4]。但本 组体检人群的发病率高达31.5 A,原因是由于被检测 o者的平均年龄偏大(48岁),并且男性偏多(男:女一 1.4:1)。范建高等通过群体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随 着年龄的增长,脂肪肝的患病率渐增,50岁以前男性 脂肪肝的患病率显著高于女性,其后性别差异不再明 显[引。 脂肪肝患者既容易发生肝功能的异常及肝细胞 的损伤,更容易发生血脂代谢紊乱,而长期的肝内脂 肪蓄积可促进肝纤维化。因此,定期体检及早期干预 对疾病的发生发展也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厉有名.脂肪性肝病的诊断[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7,9:685. 3.2脂肪肝是由于甘油三酯在肝细胞内蓄积过多而 引起的一系列病理改变。虽然有些脂肪肝没有或仅 有轻微的症状,常不易察觉而未引起足够重视。但本 次统计结果显示,脂肪肝组与对照组ALT、AST、 [2]范建高.肝活检在脂肪肝诊断中的作用[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0,8:116. [3]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2:793. [43王吉耀.脂肪肝临床流行病普查[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8 (2):117. TG、CHOL的升高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O1)。说明脂肪肝患者既有肝功能的异常及肝细 胞的损伤,又有血脂代谢紊乱。这与其他文献报道一 致[6 ]。虽然大多数脂肪肝可无明显症状,但是如果 [5]范建高.中国脂肪肝的研究[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1,9(1): 6. [6]郭刚,姚华,徐菲莉,等.118例脂肪肝患者血生化指标改变 的分析[J].地方病通报,2004,19(3):17—20. 不加以预防,长期的肝内脂肪蓄积可以促进肝纤维化 的发生,直至肝硬化甚至肝功能衰竭而死亡[8]。现代 社会人们的保健意识愈发强烈,定期参加体检并及早 干预疾病的发生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3.3 目前关于乙肝病毒感染与肝细胞脂肪变性之间 [7]董春富,吴国华.脂肪肝患者血脂、肝功能指标改变的分析[J].检 验医学,2005,20(2):160—161. [8]Angulop L.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J].Castroerr Trerol HepatoI,2002,17:918—920. (编辑:母存培) 本刊要求来稿学术论文的主体部分中必须有“结论”项 多数作者撰写学术论文时知道应编写结构式摘要(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项),但对论文主体部分中 必须有“结论”项却知之甚少。国家标准GB7713—87《科技学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中规定, “结论是科技论文主体的必要组成部分,只是在特殊情况下,如果不能导出应有的结论,也可以没有结论而进行 必要的讨论。”由此可见,“讨论”与“结论”的定义、含义与基本内容是不同的,在学术论文中不能以“讨论”代替 “结论”。参照国家标准规定,本刊要求来稿的学术论文主体部分(正文)中必须有“结论”项,尤其论文的“摘要” 中有“结论”者,其正文主体部分中也必须有“结论”项;即任何一篇学术论文,均应以“结论”项结尾,而不是以“讨 论”项结尾,除非来稿论文没有导出应有的“结论”,方可以“讨论”结尾(可参阅《西部医学>>2008年第4期所刊发 的论文:应规范医学学术论文主体部分中“讨论”与“结论”的撰写要求。 希广大作者投稿时务必了解国家标准规定,并按本刊对论文的要求撰写,以提高所投论文的被录用率。 (本刊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