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的一般影响因素述评
清华大学 徐嫣
摘 要:亲密关系对个人发展和社会稳定都有着重要影响,是心理学重要的研究主题。
总结近年来关于亲密关系影响因素的研究,为国内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亲密关系;个体因素;关系因素
莎士比亚曾经这样比喻爱情:爱比杀人重罪更难隐藏;爱情的黑夜有中午的阳光。中国古诗词中也曾有“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的感叹。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同样也是心理学重要的研究对象。
社会各界对爱情的研究除了研究爱情的脑机制外,大部分集中与亲密关系研究领域。但心理学界对亲密关系并没有统一的定义,广义上亲密关系也被称为情侣关系、朋友关系等。但在本研究中我们研究的亲密关系特指情侣关系。Simpson(1990)[1]等人曾将亲密关系定义为关系双方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一种状态。关于亲密关系的特征,有研究者提出亲密关系包括默契、依赖、承诺和亲密四种特性。
[2]而Brennan(1995)指出不可替代感是亲密关
系区别于其他社会关系的关键性特征。也有研究者提出亲密关系包括了五种特征:关怀、信任、理解、互动、承诺[3]。
人类是群居的社会性动物,必然有着归属和爱的需要,建立和发展亲密关系则是满足这一需要的必要途径。建立和发展良好的亲密关系对个人来说一方面满足了内在的归属需要,另一方面可以与伴侣共同成长进步;对国家和社会,则有利于社会和谐和稳定。然而,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社会逐渐发生的变革,近年来我国的离婚率已经连续呈递增趋势,不仅如此,世界范围内的离婚率也都呈现出上升趋势。显而易见,离婚率的升高与国家发展和个人成长都极为不利,因此对亲密关系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利于为提升亲密关系、降低离婚率提供科学指导。
影响个体之间是否建立和发展亲密关系的因素众多。早在希腊时期,哲学家们就已经开始从哲学上思考经济地位、外貌等因素对人们建立和发展亲密关系的影响。随着科学心理学的建立,近年来,研究者不断关注自我暴露、承诺、亲密感等因素对亲密关系建立和维持的影响。在这些影响因素中,动机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点。动机是个体行为的内在推动力,对个体发起或建立行为有着关键性的指导作用[4],动机也同样会影响个体如何建立和发展亲密关系,因此本研究在综述亲密关系一般影响因素的同时,着重述评动机相关因素的研究。
亲密关系从建立到稳定直到最后进入婚姻,不同阶段的影响因素也有所差异。比如在建立亲密关系的初阶阶段,个体更容易受到外貌、经济水平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在稳定发展阶段则更易受双方个性特征如性格等的影响。总结来看,这些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个体方面、关系方面以及外部
一、亲密关系的一般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个体方面影响因素指的是个体差异变量,包括一般性的特质比如人格和气质。一个值得常被人关注的问题是当个体是一个机会主义者时,她或他的亲密关系破裂可能性更大。就外部影响因素而言,亲密关系双方给于彼此支持感越高则关系双方的满意度越高,破裂的可能性越小[5]。关系方面的变量能有效预测关系稳定性不足为奇,因为这些变量测量了关系的稳定程度和质量,包括关系双方的交互作用,积极情感经历以及关系的结构性特征。Le等人(2010)[6]的元分析则发现,就关系方面的影响因素而言,当个体感知到对方给与的积极错觉、承诺和爱越多,则个体终止亲密关系关系的可能性越小,个体对亲密关系的满意度越高。而犹豫不决和有备选考虑两个变量则能显著预测分手的可能性。
总体来说,关系层面的影响因素比个体层面的影响因素更能准确预测关系的稳定性和满意度,而外部环境因素在三者中的作用居中。但其中有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那就是个体层面影响因素不显著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所研究的变量不是最能反映个体变量和亲密关系的变量。Brassard(2007)[7]等在研究中指出,个体层面变量对亲密关系满意度的影响非常重要,但目前很多研究并未检测出这种显著地预测效应,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目前所选择的变量并不是最理想的个体层面变量。因此,研究者们逐渐常识考虑从动机的角度再考察个体层面变量对亲密关系稳定性的影响。
Murray(2006)[8]认为在亲密关系情境下的风险控制可能与一般的趋近或回避动机有关。当个体知觉到伴侣给于的尊重感高时,个体更倾向于全身心的投入到亲密关系中去。因为这种亲密关系中,亲密关系的目标本质上来讲是趋近导向的,追求目标的重点是得到积极结果,获得发展和为伴侣提供支持,对个体的发展有利。而当个体感知到的来自伴侣的尊重感较低时,个体对目标的追求更多的是回避导向的,这些目标的重点是规避情境中的行为策略。这一研究不仅证明了亲密关系中的风险调控可以激发根本不同的动机,而且证明了这一过程会影响到亲密关系之外的个体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个体内部动机确实会影响亲密关系。Higgins(1996)[9]指出不同动机状态的个体对亲密关系的看法以及采取的行为策略会存在显著的不同。这些研究从一定角度证明了,亲密关系满意度的高低与双方的动机状态有关。
首先,总结了最近几年对亲密关系影响因素的研究,从个人特质、关系层面以及外部因素三个大方面梳理了影响亲密关系的主要
因素。并述评了动机对亲密关系建立以及稳定发展的影响。本研究以期为国内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启发和借鉴。
编辑/葛燕楠
[参考文献]
[1]Simpson J A. Influence of attachment styles on romantic relationship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0, 59(5): 971-982.
[2]Brennan K A, Shaver P R. Dimensions of adult attachment, affect regulation, and romantic relationship functioning[J].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1995, 21(3): 267-283.
[3]Rauer A J, Pettit G S, Lansford J E, et al. Romantic relationship patterns in young adulthood and their developmental antecedents[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13, 49(11): 2159.
[4]Malouff J M, Schutte N S, Thorsteinsson E B. Trait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romantic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A meta-analysis[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 2014, 42(1): 53-66.
[5]Knee C R, Hadden B W, Porter B, et al.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romantic relationship processes[J].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2013: 1088868313498000.
[6]Le B, Dove N L, Agnew C R, et al. Predicting nonmarital romantic relationship dissolution: A meta‐analytic synthesis[J].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010, 17(3): 377-390.
[7]Brassard A, Shaver P R, Lussier Y. Attachment, sexual experience, and sexual pressure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A dyadic approach[J].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007, 14(3): 475-493.
[8]Murray S L, Holmes J G, Collins N L. Optimizing assurance: the risk regulation system in relationships[J]. Psychological bulletin, 2006, 132(5): 641.
[9]Higgins E T. Affect und Motivation from Distinct Pains and Pleqsures[J]. The psychology of action: Linking cognition and motivation to behavior, 1996: 91.作者简介:
徐嫣,女,汉族,籍贯:河南开封,学历学位:硕士研究生,单位:清华大学,研究方向:社会心理学。
二、未来展望
46 赤子 | www.chinachizi.org | 2016年总第377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