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20 1 6年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
化学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l C:12 N:14 O:16 Mg:24 K:39 Mn:55 Fe:56 Cu:64
第I卷 选择题
(第I卷包括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最早发现并提纯抗疟新药青蒿素而获得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已知青蒿素可从与青蒿同属的黄花蒿中提取,其结构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青蒿素说法不正确的是 A.化学式为C15H20O5
B.能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
C.与H2O2含有相似结构,具有杀菌作用 D.提取方法主要是低温萃取
答案:A 、【解析】以屠呦呦发现和制取青蒿素获2015年生理学和医学
诺奖为背景,考查对青蒿素分子的辨认,会依据其官能团判断其性质,知道由结构简式确定有机化合物分子的方法。青蒿素分子中含有酯基、醚键和过氧链,因此能发生水解反应,具有氧化性和不稳定性。青蒿素的分子式为C15H22O5。
2.硅及其化合物是带来人类文明的重要物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陶瓷、水晶、水泥、玻璃都属于硅酸盐
B.水玻璃是纯净物,可用于生产黏合剂和防火剂
C.某硅酸盐的化学式为KAlSi3O8,可用K2O·Al2O3·6SiO2表示 D.高纯硅可用于制造光导纤维,高纯二氧化硅可用于制造太阳能电池 答案:C、【解析】考查硅及其化合物的组成、性质和用途。水晶是SiO2不是硅酸盐;水玻璃是Na2SiO3溶液;高纯度的SiO2用于制光纤,高纯度的Si用于制太阳能电池。 3.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7g羟基与17g NH3所含电子数均为10NA B.lmolCl2溶于水转移电子数为NA
C.1L 0.1 mol·L-1 NH4 HCO3溶液中所含NH4+数为0. 1NA
D.标准状况下,11.2LN2和O2混合气体中所含分子数为0.5NA 答案:D、【解析】要求了解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与阿伏加德罗常数之间的关系。涉及等质量羟基与氨分子的电子数;氯气溶于水的可逆反应;NH4+的水解和等物质的量N2和O2的原子数。 4.下列实验方案或实验结论正确的是
A.除去SO2中的少量HC1,可将混合气体通人饱和Na2SO3溶液 B.粘在试管内壁的硫单质,可用热的稀盐酸洗涤
C.稀盐酸、NaOH、AlCl3、Ba(OH)2四瓶无色溶液,可用NaHCO3溶液鉴别 D.将硝酸铵晶体溶于水,测得水温下降,证明硝酸铵水解是吸热的 答案:C、【解析】考查气体的除杂、仪器的洗涤、物质的鉴别和物质的溶解热。除去SO2中的HCl用饱和的NaHSO3溶液;附着在试管内壁的S可用热的NaOH溶液溶解除去;NH4NO3固体溶于水温度降低,主要是NH4NO3的溶解吸热不是NH4+水解吸热所致。 5.下述实验设计能够达到目的的是
1 / 10
安徽省合肥市2016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查化学考试试题(解析版)
A.吸收易溶于水的气体 B.测定NaOH溶液浓度 C.制备并收集少量NO2 D.制取无水AlCl3 答案:A、【解析】实验装置图的辨认和实验设计的评价。酸碱中和滴定需要酸碱指示剂确定滴定终点;NO2不能用排水法收集;蒸发灼烧AlCl3溶液只能得到Al2O3不能得到无水AlCl3。 6.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
A.pH>7的溶液中:Na+、Mg2+、SO42、I
――
B.使甲基橙试液变红的溶液中: Al3+、Cu2+、NO3、SO42
―――
C.由水电离出的c(H+)=l.0×10-13 mol·L-1的溶液中:Na+、CO32、SO32、Cl
――
D.加铝粉能产生大量H2的溶液中: Na+、NH4+、NO3、Cl 答案:B、【解析】考查离子共存。pH>7的溶液Mg2+可能不能大量共存(pH>11时Mg2+基本沉淀
——
完全);由水电离出c(H+)=1.0×1013 mol/L的溶液可能是c(H+)=0.1 mol/L或c(OH)=0.1 mol/L,在
—
c(H+)=0.1 mol/L的溶液中CO32不能大量共存;加入铝粉放出H2的溶液中,若是酸性溶液不能有强
——
氧化性的离子如NO3、ClO等,若是碱性溶液不能有沉淀碱的金属离子和NH4+。 7.下列反应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Na2CO3溶液呈碱性:CO32+2H2OH2CO3+2OH
―――
B.NaHCO3溶液中加过量Ca(OH)2溶液:Ca2++2OH+2HCO3=CaCO3↓+CO32+2H2O
――
C.漂白粉溶液中通入足量二氧化硫气体:ClO+SO2+H2O=HC1O+HSO3
――
D.向NaAlO2溶液中通入过量CO2:AlO2+CO2+2H2O=Al(OH)3↓+HCO3 答案:D、【解析】考查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多元弱酸根(正盐)的水解必须分步水解;NaHCO3
—
溶液加入过量Ca(OH)2溶液后溶液中不会存在CO32;漂白粉溶液中通入过量SO2不能有强氧化性
—
的HClO和强还原性的HSO3同时生成。
8.下列各组内物质反应产生的气体分别通入FeSO4溶液中,能与FeSO4发生反应的是 ①Na2O2和H2O ②Al和NaOH溶液 ③MnO2和浓盐酸共热 ④铜片和浓硫酸共热 A.只有①② B.只有①③ C.只有②③ D.只有③④ 答案:B、【解析】考查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氧化性气体如O2、Cl2等能与Fe2+(aq)反应(NH3也能),而H2和SO2等气体不能与Fe2+(aq)反应。
9.在一定温度下的定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NO2 (g)N2O4 (g)。当下列所给有关量不再变化时,不能表明该反应已达平衡状态的是
A.混合气体的压强 B.混合气体的密度 C.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D.
答案:B、【解析】化学平衡的判定标志。恒温恒容密闭容器中NO2和N2O4的可逆反应,压强、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浓度商不发生改变时说明可逆反应建立平衡,而密度不能判断。
10.对于反应:3BrF3+5H2O=Br2+HBrO3+O2+9HF,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中,有三种元素化合价发生改变 B.该反应的氧化剂为BrF3,氧化产物为O2
一
C.1. 5molBrF3参加反应,有4mole转移
2 / 10
安徽省合肥市2016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查化学考试试题(解析版)
D.1.5molH2O参加反应,被H2O还原的BrF3为0.4mol 答案:D、【解析】考查氧化还原反应基本概念和相关计算。在3BrF3+5H2O=Br2+HBrO3+O2↑+9HF的反应中,电子转移情况如下:
——
2e 4e BrF3 + 2BrF3 + 2H2O HBrO3 Br2 O2
5 molH2O参加反应只有2 molH2O作还原剂,2 molH2O只还原了4/3 molBrF3,所以1.5 molH2O参加反应,0.6 molH2O作还原剂只还原0.4 molBrF3。也可以根据电子转移情况来分析:5 molH2O参加反应只转移了4 mol电子,1.5 mol H2O参加反应转移了1.2 mol电子,则3n(BrF3)=1.2 mol。
11.某有机物A分子式为C7H14O2,在酸性条件下发生水解反应生成B和C,在相同温度和压强下,同质量B和C的蒸气所占体积相同,则A的可能结构有 A.4种 B.5种 C.6种 D.7种 答案:A、【解析】考查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酯水解得到饱和一元醇和饱和一元羧酸且两者相对分子质量相等,则醇分子比羧酸分子多一个碳原子。因此C7H14O2水解后的醇和羧酸分别为C4H9OH和CH3CH2COOH,则丁基—C4H9有4种,原来的酯可能为4种。
12.用固体氧化物作为电解质的氢氧燃料电池电解Na2SO4溶液,已知固体氧化物在高温下允许氧离
―
子(O2)在其间通过,其工作原理如下图所示(c、d均为惰性电极)。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电路中电子流向为a→d→c→b
――
B.电极b为负极,电极反应式为O2+4e=2O2 C.电解后烧杯中溶液pH增大
D.理论上b极消耗气体和c极生成气体质量相等
—
答案:D、【解析】考查电化学知识。用以O2传递电荷固体
氧化物为电解质的氢氧燃料电池电解Na2SO4溶液,电子不可能通过电解质溶液;原电池中O2为正极;电解Na2SO4溶液只要温度不变溶液的pH不变。
【点评】单个氢氧原电池是不能实现此电解,若用串联电池来电解,消耗H2、O2多于电解池中生成的H2、O2。严格地说,本题无答案。
13.常温下,下列有关电解质溶液叙述错误的是 A.某H2SO4溶液中
=1.0×l0-8,由水电离出的c(H+)=1×10-11 mol·L-1
B.将0.02 mol·L-1 HCl溶液与0.02 mol·L-l Ba(OH)2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pH约为12 C.将一定体积稀盐酸与稀氨水混合,当溶质为NH3·H2O和NH4Cl时,溶液的pH≥7
―
D.向0.1 mol·L-1 Na2CO3溶液中逐滴滴加0.1 mol·L-1稀盐酸,溶液中c(HCO3)先增大后减小 答案:C、【解析】考查电解质溶液中离子行为。涉及水的电离、混合溶液的pH计算、一定量CO32—
随加入H+的变化。氨水和稀盐酸混合,当溶液中存在NH3·H2O和NH4Cl时,因两者相对量的不同,溶液的pH可能大于7可能等于7亦可能小于7。
14.向29.6g Fe2O3、FeO和Cu的混合物中,加入1mol·L-1硫酸溶液400mL时,固体恰好完全溶解,所得溶液中不含Fe3+。若用足量的CO在高温下还原相同质量的原混合物,得到的固体质量为 A.16.8g B.21.6g C.23.2g D.26.4g 答案:C、【解析】考查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和相关计算。Fe2O3、FeO、Cu刚好被H+完全溶解且溶液中不含Fe3+,所以原来固体中Fe2O3和Cu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即n(Fe2O3)=n(Cu),故有: H+守恒:6n(Fe2O3)+2n(FeO)=0.8 mol
质量守恒:160 g/mol×n(Fe2O3)+72 g/mol×n(FeO)+64 g/mol×n(Fe2O3)=29.6 g
3 / 10
安徽省合肥市2016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查化学考试试题(解析版)
解得:n(Fe2O3)= n(Cu)= n(FeO)=0.1 mol
用CO完全还原得到固体的质量:0.3 molFe和0.1 molCu 56 g/mol×0.3 mol+64 g/mol×0.1 mol=23.2 g
———
【巧解】因固体提供的O2刚好与H+完全反应,则2n(O2)=n(H+),所以n(O2)=0.4 mol。 用CO完全还原得到固体的质量=29.6 g—0.4 mol×16 g/mol=23.2 g
第II卷 非选择题
(第II卷包括5小题,共58分) 15.(7分)X、Y、Z、W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X、Z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右表所示;X的单质在氧气中燃烧能生成两种无色气体,Y的最简单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显碱性。 回答下列问题:
(1)元素X在周期表中位于 族;W和Z的气态氢化物稳定性比较,其较强的是 (填化学式)。
(2)W的单质与水反应生成的含氧酸的电子式为
(3)在BaCl2溶液中加入少量Y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溶液,再通入ZO2气体,能生成无色气体YO和白色沉淀 (填化学式);ZO2和YO还原性比较,其较强的是 (填化学式)。 答案:(1)第ⅣA (1分) HCl (1分) (2)
(2分) (3)BaSO4 (2分) SO2 (1分)
解析:考查元素周期律(表)和原子结构,属于《化学2》第一章内容(必考)。要求根据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和相关性质,推出具体元素——C、N、S、Cl,比较H2S和HCl的热稳定性、写出HClO的电子式、SO2与稀HNO3的反应并判断SO2和NO的还原性。
【点评】在比较SO2和NO还原性时,最好应该指明在此条件下,因为不是任何时候都是SO2还原性强于NO。
16.(8分)乙烯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以乙烯为原料生产部分化工产品的流程如下(部分反应 条件已略去):
已知:E分子中含有两个羟基,且不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乙烯生成A的反应类型为 。
(2)C是一种常见的塑料,其化学名称为
(3)D是环状化合物,其结构简式为 -。 (4)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A→B:____; ②E→F:____ 答案:(1)加成反应 (1分) (2)聚氯乙烯 (1分) (3) O
4 / 10
安徽省合肥市2016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查化学考试试题(解析版)
CH2—CH2(2分)
480~530℃ (4)①CH2—CH2 CH=CH2 + HCl (2分)
Cl Cl Cl
浓H2SO4
②HOCH2CH2OH+2CH3COOHCH3COOCH2CH2OOCCH3+2H2O(2分)
△
解析:考查有机化学知识,属于《化学2》第三章内容(必考)。本题以乙烯为原料合成聚氯乙烯和二乙酸乙二醇酯为线路,考查反应类型、命名、推出并书写环氧乙烷的结构、写出1,2-二氯乙烷消去生成氯乙烯和生成二乙酸乙二醇酯的化学方程式。 17.(14分)碳酸镁晶须是一种新型吸波隐形材料中的增强剂。
I.合成碳酸镁晶须的步骤:①配制一定浓度的MgSO4溶液和NH4HCO3溶液;②量取一 定量的NH4 HC03溶液于容器中,搅拌并逐滴加入MgSO4溶液,控制温度50℃,反应一 段时间;③用氨水调节溶液pH至9.5,放置th后,过滤、洗涤、干燥得碳酸镁晶须产品。 II.测定产品MgC03.nH20中的n值(仪器和药品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配制250mL 0.Imol.L-1MgS04溶液,所需玻璃仪器除烧杯、玻璃棒和量筒外,还有 (2)检验碳酸镁晶须是否洗干净的方法是 (3)上述装置的连接顺序为 (按气流方向,用接口字母表示),
其中B装置的作用是 ,C装置的作用是
(4)加热前先通人N2排尽装置中的空气,称取C、D的初始质量后,边加热边通人N2的作 用是 等。
(5)若B装置中无残留物,要准确测定n值,则至少需要下列所给数据中的 (填选项字母),写出相应的数学表达式:n=____ .。
a.装置A反应前后质量差m1 b.装置C反应前后质量差m2 c.装置D反应前后质量差m3 答案:(1)250 mL容量瓶、胶头滴管 (各1分)
(2)取最后一次洗涤液少许于试管,加入稀盐酸酸化,再加入几滴氯化钡溶液,若不再产 生白色沉淀,则说明沉淀已洗干净 (2分,其它合理答案均给分) (3)a→e、d→b (1分) 冷却 (1分) 吸收 CO2 (1分)
(4)将分解生成的气体全部带入装置C或D中,使其完全吸收,并防止倒吸 (2分) (5)a、b(或a、c或b、c) (2分)
n=22(m1—m2)/9m2 [或n=22m3/9(m1—m3)或n=22m3/9m2] (3分)
解析:考查化学综合实验技能。试题以制备新型吸波隐性材料的增强剂碳酸镁为载体,考查实验步骤和装置图的作用,要求回答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仪器、检验沉淀洗涤干净的方法、装置连接次序、通N2的目的和产品测定的有关计算。根据MgCO3·nH2O受热分解的产物测定结晶水的n值有多种方法:
△
MgCO3·nH2O=====MgO+CO2↑+ nH2O 固体质量减轻△m
5 / 10
安徽省合肥市2016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查化学考试试题(解析版)
100+18n 40 44 18n 44+18n m2 m3 m1
最简单的方程为44︰18n=m2︰m3 解得n=22m3/9m2
因为有m1=m2+m3,将其代入上式,可以得到其它形式的解。
也可以根据CO2的量或H2O的量和固体质量减轻(△m)列式求得其它形式的解。
【点评】本题在加热MgCO3·nH2O后设置的B管虽起到冷却气体的作用,但可能会使水蒸气液化,后又假设B管中无残留物,实在“颇费思量”。
18.(14分)高纯活性氧化锌可用于光催化、光电极、彩色显影等领域。以工业级氧化锌(含 Fe2+、Mn2+、Cu2+、Ni2+、Cd2+等)为原料,用硫酸浸出法生产高纯活性氧化锌的工艺流 程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浸出时,为了提高浸出效率采取的措施有(写两种): (2)氧化时,加入KMn04溶液是为了除去浸出液中的Fe2+和Mn2+(溶液中Mn元素全 部转化为Mn02),请配平下列除去Fe2+的离子方程式:
(3)加入锌粉的目的是 。
(4)已知H2 S04浸出液中,c(Fe2+)=5. 04mg.L-1、c(Mn2+) =1. 65mg.L-1
①加入KMnO4溶液反应一段时间后,溶液中c(Fe3+) =0. 56 mg.L-1,若溶液pH=3, 则此时Fe3+ (填“能”或“不能”)发生沉淀。
(D若要除尽1m3上述浸出液中的Fe2+和Mn2+,需加入 g KMnO4。 答案:(1)将工业级氧化锌粉碎 搅拌 (各1分,其它合理答案均给分) (2)1 3 7H2O 1 3 5 (3分)
(3)调节溶液pH,除去溶液中的Cu2+、Ni2+、Cd2+等(各1分) (4)①不能 (3分) ②7.9 (4分)
解析:工业生产流程题。以含有Fe2+、Mn2+、Cu2+、Ni2+、Cd2+等杂质离子的ZnO为原料经酸浸、氧化、置换、过滤、沉淀、吸滤、煅烧等过程制备高纯度的活性ZnO,要求回答提供酸浸率的措施、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加入锌粉的目的以及根据Ksp进行沉淀判断和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
——
在pH=3和c(Fe3+)=0.56 mg/L的溶液中,由于c(OH)=1.0×1011 mol/L、c(Fe3+)=1.0× ————
105 mol/L,则c(Fe3+)×c3(OH)=1.0×1038 守恒有:n(Fe2+)+2n(Mn2+)=3n(MnO4),即0.09 mol+2×0.03 mol=3n(MnO4),解得: — n(MnO4)=0.05 mol 即m(KMnO4)=7.90 g 19.(15分)自从1902年德国化学家哈伯研究出合成氨的方法以来,氮的固定的相关研究获 得了不断的发展。 (1)下表列举了不同温度下大气固氮的部分平衡常数K值。 6 / 10 安徽省合肥市2016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查化学考试试题(解析版) ①分析数据可知:大气固氮反应属于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②2260℃时,向2 L密闭容器中充入0.3mol N2和0.3mol O2,20 s时反应达平衡。则此 时得到NO mol,用N2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 (2)已知工业固氮反应:N2 (g)+3H2 (g) 2NH3 (g) △H<0,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分 别测定此反应中N2的平衡转化率随压强和温度(T)变化的曲线如下图A、B所示,其中 正确的是____(填“A”或“B”),T1 T2(填“>”或“<”)。 (3)20世纪末,科学家采用高质子导电性的SCY陶瓷(能传递H)为介质,用吸附在它 内外表面上的金属钯多晶薄膜做电极,通过电解实现高温常压下的电化学合成氨。其示 意图如C所示,阴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4)近年,又有科学家提出在常温、常压、催化剂等条件下合成氨的新思路,反应原理为: 2N2 (g) +6H2 0(l) 4NH3 (aq) +302 (g) △H 已知:N2 (g)+3H2 (g) 2NH3 (g) △H1 2H2 (g) +02 (g) 2H2 0(1) △H2 NH3 (g) NH3 (aq) △H3 则△H= (用含△H1、△H2、△H3的式子表示)。 —— 答案:(1)①吸热 (1分) ②0.2 (2分) 0.0025 mol·L1·s1 (2分) (2)B > (每空2分) — (3)N2+6H++6e=2NH3 (3分) (4)2△H1—3△H2+4△H3 (3分) 解析:考查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和化学反应与能量。以氮的固定为载体,要求根据平衡常数的变化判断N2、O2反应生成NO的焓变;并根据平衡常数进行计算求平衡时相关物质的量和反应速率: N2(g) + O2(g)2NO(g) 平衡时(mol) 0.3—x/2 0.3—x/2 x 因为反应前后气体气体物质的量相等,此时平衡常数值与体系的体积无关,故直接用平衡时各气体的物质的量代入平衡常数式中计算:x2/(0.3—x/2)2=1 解得x=0.2,v(N2)=0.1 mol/(2 L×20 —— s)=0.0025 mol·L1·s1。 根据氮氢合成氨的化学方程式和温度压强对平衡的影响判断坐标图的正误,和温度的高低。 要求根据电解装置图和电解原理分析电解法合成氨的电极反应: — 阳极:H2—2e=2H+ ×3 — 阴极:N2+6e+6H+=2NH3 要求根据合成氨、氢气燃烧和氨溶于水的三个过程的焓变,求2N2(g)+6H2O(l) 4NH3(aq)+3O2(g)的△H。 + 7 / 10 安徽省合肥市2016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查化学考试试题(解析版) 8 / 10 安徽省合肥市2016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查化学考试试题(解析版) 9 / 10 安徽省合肥市2016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查化学考试试题(解析版) 10 /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