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45分)
1. “北京人”被古生物学界称为“古人类全部历史中最有意义、最动人的发现。”下列有关北京人发现意义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B.对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C.通过对北京人的研究,可以发现早期智人向现代人演进和发展的变化规律 D.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2. 假如你是一位考古工作者,对于你研究远古人类生活状况,最具考古价值的是( ) A.化石 B.传说 C.史书记载 D.民间故事
3. 文物是鲜活的历史,如右图所示,出士的文物反映的是( )人生活的状况。
A.元谋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4. 炎帝也称神农氏,下列传说中的创造有关炎帝农业方面的内容是( ) ①教民开垦耕种②养蚕缫丝③种植五谷和蔬菜④制作陶器⑤发明纺织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③ D.①③⑤
5. “阪泉胜炎帝结成联盟。涿鹿胜蚩尤始成华夏。”这是哪位历史人物的功绩( ) A.尧 B.舜 C.禹 D.黄帝
6. 一年分为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闰年加一个月,这种较完备的历法是哪朝的( ) A.夏朝 B.商朝 C.春秋 D.战国
7. 著名学者夏鼐说:“商朝文化实在是一个灿烂的文明……”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 ①青铜制作工艺高超②使用磨制石器③创造了比较成熟的文字④出现了纸币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8.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体现了孔子( )的教育思想。 A.有教无类 B.因材施教 C.独立思考 D.实事求是
9. 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正确思想——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这一评论中“孟子的一个正确思想”应该是( ) A.“兼爱”“非攻” B.“仁政”治国 C.提倡法治 D.“无为而治”
试卷第1页,总11页
10. 许多成语典故都来源于历史,下列成语典故与历史史实搭配错误的一项是( ) A.退避三舍——晋文公 B.围魏救赵——马陵之战 C.纸上谈兵——长平之战 D.破釜沉舟——巨鹿之战
11. 修筑于战国时期,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水利工程是( ) A.都江堰 B.灵渠 C.大运河 D.长城
12. 郭沫若说:“一片甲骨惊天下”主要因为甲骨文是( ) A.商代文字 B.西周文字
C.字母文字的起源
D.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比较成熟文字
13. 地图是学习历史的一项重要资源,如图是小明在学习哪一历史阶段所参考的( )
A.西周 B.春秋 C.战国 D.秦朝
14.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为大同、今大道既隐,大下为家……是为小康。”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部落联盟实行禅让制
B.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公天下变为家天下 C.氏族家长制大家庭的出现 D.当时人们过上小康生活
15. 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对此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起义军在陈县建立了“张楚政权” B.起义失败了
C.起义军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D.沉重打击了秦朝的统治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两个小题,每小题8分,共计16分)
在距今约一万年,中国出现了早期农业,进入早期农耕时代,代表有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
(1)根据所学知识,完成填空。
试卷第2页,总11页
________居民房屋复原图________居民房屋复原图
(2)以上居民不同的房屋结构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除房屋结构不同外,他们在生活方面还有哪些不同?
(3)你知道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什么吗?
夏、商、西周是中国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中国古代文明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1)根据所学知识完成夏、商、西周的朝代更迭。 朝代 建立者 都城 亡国君 ①________ 夏 阳城 桀 商 汤 亳,后迁到②________ 纣王 ③________ 西周 周武王 镐京 (2)战争是夏、商、西周政权更迭的主要方式,其中,商周政权更迭是通过________战争实现的。
(3)西周时,为了巩固统治,实行了什么政治制度?概述这一制度的内容。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两小题,18题18分,19题11分)
公元前 年-公元前 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历史。 材料一:
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势力衰弱,诸侯势力不断上升,诸侯国国君不听周王的号令,相互间发生大规模的战争,社会经历着剧烈的动荡。 年呼市中考材料
材料三: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试卷第3页,总11页
材料四:这是一个创造的时代人们思想解放,智慧物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大的学派,进入思想青春期的他们充满了创造的冲动和评说的欲望,在早期中国文明史的天空中噴发成一道道绚丽的朝霞。 –《 最新百家争鸣》
(1)材料一两幅图片反映的是春秋后期生产工具革新和耕作技术的进步,它们分别是?它们的出现对当时的经济发展有何积极作用?
(2)材料二中春秋和战国时期的战争,各举一例。并说明这一时期的战争有何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逐条列出,不得摘抄原文)材料中“王制遂灭”指的是什么?
(4)材料四中“一个又一个大的学派”,具体包含哪些学派?“一道道绚丽的朝霞”指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何积极意义?
(5)综合上述内容,请你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公元前 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建立,但它是一个短命王朝。公元前 年,秦朝灭亡。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
材料二:“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毛泽东 材料三:
材料四:有古人在论及秦朝灭亡的原因时说:“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 –《读通鉴论》
(1)材料一中“秦王”指谁?“扫六合”又是什么意思?
(2)材料二中“百代都行秦政法”中的“秦政法”指什么政治制度?其中沿用至今的地方制度是什么?
(3)材料三中两幅图片反映了秦朝为巩固统治而采取的哪两项措施?有何积极意义?
(4)你是否同意材料四的观点?请举例说明。
试卷第4页,总11页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17-2018学年山西省吕梁市孝义市七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45分) 1. 【答案】 C
【考点】 北京人 【解析】
本题考查北京人的相关知识。识记有关内容。 【解答】
北京人属于晚期猿人,还不属于早期智人,更看不出早期智人向现代人类演进和发展变化的规律,所以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项。 2.
【答案】 A
【考点】
历史开放性问题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最具考古价值的资料的相关史实。传说和神话、化石、考古都是我们用来寻找历史的途径。历史是真实存在的,想象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因此不能用想象来寻找历史。原始人类时期,没有文字,研究原始人类历史的主要依据的是化石和遗址。 【解答】
据所学知识可知,历史的史料来源大致有考古发掘、神话传说、学者推断、史书记载等。关于远古原始人类生产、生活的情况,如元谋人、北京人等,最真实的史料是考古发掘。远古时期没有文字记载,甚至连语言都是非常简单的,那时的历史只能靠科学家根据遗址发掘出来的化石、使用过的工具以及遗留物等进行科学研究来得知。故选项 符合题意。 故选: 。 3.
【答案】 D
【考点】
河姆渡人的生活 【解析】
本题以文物是鲜活的历史为切入点,考查的是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 【解答】
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浙江省余姚市(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种植水稻。他们还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会挖水井。图片是耒耜和陶器,属于河姆渡人生活的状况。 4.
【答案】 C
【考点】
试卷第5页,总11页
华夏族的人文初祖炎帝和黄帝 【解析】
本题以传说中的创造有关炎帝农业方面的内容为切入点,考查的是炎帝的贡献。 【解答】
传说中的炎帝,其部落主要活动于陕西渭河流域。传说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西安半坡、河南仰韶等遗址发现的大量彩陶如尖底瓶、陶罐等,充分证明当时已有较高的制陶技术。传说炎帝还制作乐器琴瑟,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其中炎帝农业方面的内容是①③选项。 5.
【答案】 D
【考点】
华夏族的人文初祖炎帝和黄帝 【解析】
本题考查炎帝和黄帝,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
距今约四五千年,黄帝部落在阪泉之战中打败炎帝,炎帝归顺了黄帝,后来黄帝联合炎帝部落,在涿鹿之战中打败了蚩尤。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故“阪泉胜炎帝结成联盟。涿鹿胜蚩尤始成华夏”是黄帝的功绩。 6.
【答案】 B
【考点】
先秦时期的天文、历法、医学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商朝的历法。 【解答】
相传在四千多年前的夏朝时期,我国就有了历法了。今天的农历,又叫“夏历”,据说来源于夏朝。到商朝时,历法逐渐完备,一年分为十二个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闰年增加一个月,故B正确。 故选B。 7.
【答案】 C
【考点】 青铜器 文字的演变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商朝的文化。商朝文化是一个灿烂的文明。 【解答】
商周时期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青铜制作工艺高超,青铜器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如著名的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等;西周青铜器种类更加丰富,大量用于祭祀。甲骨文在 世纪末发现于河南安阳殷墟,是商朝人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甲骨文是我国发现最早比较成熟的文字。
试卷第6页,总11页
使用磨制石器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已出现;北宋时期的四川地区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①③能证明“商朝文化实在是一个灿烂的文明……”这一观点,符合题意。 8.
【答案】 D
【考点】 老子和孔子 【解析】
本题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切入点,考查孔子。 【解答】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道,体现的是孔子实事求是的教育思想。 9.
【答案】 B
【考点】 百家争鸣 【解析】
本题以费正清的话为切入点,考查孟子的思想。 【解答】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政治上主张“施仁政于民”。 故选B。 10.
【答案】 B
【考点】
战国七雄与著名战役 春秋争霸 【解析】
本题考查桂陵之战。 【解答】
公元前354年,魏国将军庞涓指挥大军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国任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前往救援。孙膑主张采取避实击虚的灵活战术,向魏国的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进军,造成兵临城下,大军压境之势。田忌采纳了孙膑的计谋,率军进攻魏国。庞涓得知消息,从赵国撤军回国。孙膑预先在魏军回国的必经之地桂陵设下埋伏,当庞涓率军经过时,齐军突然出击,大败魏军。这场战役又称为桂陵之战,把这种作战方法叫做“围魏救赵”,从此,孙膑名扬天下,世间争相传诵他的兵法。 故选B。 11.
【答案】 A
【考点】
都江堰工程和郑国渠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水利、建筑成就。旨在考查学生的历史识记能力和辨析能力。 【解答】
试卷第7页,总11页
.都江堰修筑于战国时期,位于成都平原,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灵渠是秦始皇在统一岭南时,为了运送粮草也修筑的一条人工运河; .大运河是隋炀帝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而修筑的; .长城是秦始皇为抵御匈奴南下而修筑的防御工事。 12.
【答案】 D
【考点】 文字的演变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文字的演变的知识点,应重点掌握中国文字演变的内容。 【解答】
依据题干关键信息“甲骨文、一片甲骨惊天下”判断,结合所学,商朝的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目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的甲骨文开始的。 13.
【答案】 B
【考点】 春秋争霸 【解析】
本题考查春秋时期诸侯争霸;重点把握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原因、经过、影响。 【解答】
春秋时期,天子衰,诸侯兴:周王室势力衰微,权威不再,已经无法有效控制天下诸侯。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天下,开启了激烈的争霸战争,相互之间合纵连横、东征西讨,前后共有数位诸侯依次成为霸;“春秋五霸”是春秋时期特定阶段的历史产物,此时的诸侯争霸战争,为之后的战国时期的兼并统一战争做了先期准备。图示反映的是春秋五霸的史实。 14.
【答案】 B
【考点】
夏朝的兴亡与“家天下” 【解析】
本题考查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 【解答】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为大同”反映了禅让制下原始社会的状况。“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为小康”描述了奴隶社会产生后“天下为家”和王位世袭的社会现象。公元前约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的第二任国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为大同、今大道既隐,大下为家……是为小康。”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是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公天下变为家天下。 故选B。 15.
【答案】 C
试卷第8页,总11页
【考点】
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陈胜、吴广起义。 【解答】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而起,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后来被秦朝镇压而失败,没有推翻秦朝统治,秦末农民战争后期,刘邦趁项羽与秦军决战之际,攻入咸阳,秦朝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两个小题,每小题8分,共计16分)
【答案】 半坡,河姆渡
自然环境的不同。农作物不同:半坡人种植粟,河姆渡原始居种植水稻;制作陶器不同:半坡人制作彩陶,河姆渡原始居民制造黑陶。 种植农作物,饲养家畜,过定居生活,出现了聚落。 【考点】
河姆渡人的生活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河姆渡人的生活 【解析】
本题以在距今约一万年,中国出现了早期农业,进入早期农耕时代,代表有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
分析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的房屋是半坡人居住的半地穴式房屋;分析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二是干栏式房屋,是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
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干栏式房屋,半坡原始居民居住半地穴式房屋。造成他们居住房屋结构不同的主要因素是自然环境的不同。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于长江流域,气候湿润。半坡原始居民生活于黄河流域,气候干燥。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会制作彩陶。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会制造黑陶。
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种植农作物,饲养家畜,过定居生活,出现了聚落,使用磨制石器等现象的出现,标志着原始农业的出现。 【答案】 禹,殷,周幽王 牧野之战
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平民和奴隶分封给亲属和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建立诸侯国。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定期朝觐天子,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周天子作战。 【考点】
夏朝的兴亡与“家天下” 商朝的建立与灭亡
西周的灭亡和东周的建立
试卷第9页,总11页
【解析】
本题以夏、商、西周是中国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为依托,考查夏商周更替和分封制。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
约公元前 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奴隶制王朝)–夏朝,定都阳城(今河南登封)。约公元前 年,成汤战胜夏桀,建立商朝,定都亳(今河南商丘北),后盘庚迁都到殷。公元前 年,周武王率领周军在牧野之战中打败商军,商朝灭亡。此后,周武王建立周朝,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历史上称为西周。公元前 年西周被犬戎所灭,周幽王被杀。
战争是夏、商、西周政权更迭的主要方式,其中,商周政权更迭是通过牧野之战实现的。公元前 年,周武王率领周军在牧野之战中打败商军,商朝灭亡。此后,周武王建立周朝,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历史上称为西周。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周天子实行分封制。即周天子把土地、平民和奴隶分封给亲属和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建立诸侯国。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定期朝觐天子,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周天子作战。西周通过实行分封制,加强了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两小题,18题18分,19题11分)
【答案】
铁制工具和牛耕;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春秋:城濮之战、邲之战;战国: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春秋和战国时期的战争给社会和人民带来了灾难,促进了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 内容:是废除井田制,大力开恳荒地,奖励耕战;奴隶制度瓦解。
道家、儒家、法家、墨家、兵家等学派;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繁荣,成为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经济上生产力提高;军事上战争动荡;政治上变法改革;思想文化上活跃繁荣。 【考点】 春秋争霸
战国七雄与著名战役 商鞅变法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百家争鸣
历史开放性问题 【解析】
本题以公元前 年-公元前 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为切入点,考查铁制工具和牛耕使用、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百家争鸣。 【解答】
结合所学,材料一两幅图片反映的是春秋后期出现了铁制工具和牛耕。铁制工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材料二中春秋时期的著名战争有:城濮之战、邲之战;战国时期著名战争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春秋和战国时期的战争给社会和人民带来了灾难,促进了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
由“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可知,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是废除井田制,大力开恳荒地,奖励耕战。材料中“王制遂灭”指的是奴隶制度瓦解。
依据所学,材料四反映的是百家争鸣,因此材料中“一个又一个大的学派”具体包含道家、儒家、法家、墨家、兵家等学派。“一道道绚丽的朝霞”指的是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繁荣,成为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经济上生产力提高;军事上战争动荡;政治上变法改革;
试卷第10页,总11页
思想文化上活跃繁荣。 【答案】
嬴政;灭六国,统一全国。 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
统一文字,统一货币;促进文化、经济的发展。
同意;暴政表现:赋税繁重,人们要将收获物的 上缴国家;徭役兵役沉重,每年役使 万人;法律严苛,刑罚残酷,单是死刑就有 多种,秦二世时期统治更加变本加厉等。 【考点】
秦统一中国及秦疆域图 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 【解析】
本题以公元前 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建立,但它是一个短命王朝为切入点,以四则材料为依托,考查秦王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
据材料“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秦王”指嬴政;“扫六合”是灭六国,统一全国。从公元前 年至公元前 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据材料“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百代都行秦政法”中的“秦政法”指中央集权制度;其中沿用至今的地方制度是郡县制。秦始皇在政治方面,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大权,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制的推行,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仔细观察材料三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两幅图片反映了秦朝统一文字和统一货币的史实。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后,为解决“言语异声”“文字异形”对政令推行和各地区文化交流造成的障碍,规定以小篆作为标准文字,统一全国文字。秦统一文字,对于中央集权国家政令的统一,文化的传播和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春秋战国时期,货币的形制、重量各不相同。秦统一全国后,秦始皇规定以秦国货币圆形方孔钱为标准样式,统一全国货币。统一全国货币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统一。统一文字,统一货币促进文化、经济的发展。
我同意材料四的观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的暴政是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秦始皇时期,统治非常残暴,赋税繁重,人们要将收获物的 上缴国家;徭役兵役沉重,每年役使 万人;法律严苛,刑罚残酷,单是死刑就有 多种,秦二世时期统治更加变本加厉等。
试卷第11页,总11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