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智榕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秋天》教案

《秋天》教案

来源:智榕旅游
2012年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优秀课例选拔教案

单位:安徽省芜湖市第39中学 执教: 杨 帆

《秋天》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秋天》是何其芳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创作的一首优美的抒情诗。诗人用情味深长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三节诗组成三幅既流动又整合的秋天意象,抒发了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这首诗的内容简单易懂,教学的重点是通过让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理解诗意,体会情感,品味语言。诗歌的语言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应通过学习此诗来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美好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同学拥有一定的阅读基础,但对于现代诗歌的阅读理解仍有难度,对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意境的体会也会比较吃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诗化的语言;2、有感情的反复朗读诗歌并理解诗歌意境。

能力目标:品味诗歌语言美和诗意美,培养学生解读、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歌的含义,体味诗歌的诗意美; 2、品味诗歌重点语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 【课时参考】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欣赏秋天

1、欣赏秋景;

2、沐浴着秋日的阳光,同学们试着用诗化的语言说出自己心中的秋感。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给学生感官上的刺激,让学生沉浸在美的享受中,从而激发他们的诗情,引导进入文本。 二、 朗读诗歌,随情诱导——品读秋天

1、探究学习诗歌的方法;

2、师生互动:学习诗歌应该用怎样的方法更有助于我们的理解? 3、借鉴西渡读诗的方法自读诗歌;

4、请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引导学生探究诗歌意境; 5、根据电子课文的画面,教师示范朗读,学生整体品味。

设计意图:语言是文本的窗口,机械的认读或鼓励的讲解会扼杀语言在诗歌中的灵性。本环节利用多媒体播放音乐并配以画面来创设阅读情境,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阅读兴趣,在读中悟,悟中读,反复质疑,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语文素养,从而获得独到的审美体验。 三、 合作探究,想象描绘——描绘秋天

1、三节诗歌仿佛三幅画卷呈现在我们面前,请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2、学生活动:合作描绘秋天(同样的景、同样的画,课文用诗的语言来描述,现在请大家用散文化的语言来描述画的意境)。

设计意图:每一句诗都是一幅诗意的画面,学生通过对课件中所看到诗歌意象的感知,生发想象联想,同时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特点,让学生在课件上直接拼图,感受诗意如画,从而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此外,本着关注学生,以人为本的理念,让学生在本环节中缓解前两个环节学习的疲劳,在主动操作中掌握知识。 四、 欣赏图画,激情创作——歌颂秋天

1、简介作者——何其芳

2、拓展训练:用诗的语言写两句自己心中的秋天。

设计意图:将阅读与口头表达、写作相结合,在深入感知的基础上,从书本向生活,从课堂向课外延伸,把学生的目光引向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流程分为四部分:一、情境导入,欣赏秋天 ; 二、随情朗读,品味秋天 ; 三、图画创境,描绘秋天; 四、激情创作,歌颂秋天。

1、情境导入,欣赏秋天

如何把学生带进诗情营造的秋天氛围中?我运用课件创设了这样一个意境,秋日、秋风、秋叶……这些典型的秋景和着音乐营造出的意境一下吸引了学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然后我激发学生尝试用比喻手法说句话。

2、随情朗读,品味秋天

何其芳的《秋天》诗味浓郁,需要多读才能掌握诗歌节奏,抓住最具表现力的词语,进而领悟全诗的意境。为了指导学生的初读,我引用了现代诗人西渡的读诗观点,以此引导学生渐读渐入佳境。

在品读三幅秋景图时,我引导学生遵循着‚挑选喜欢的诗句——说明欣赏的理由——带着情感诵读诗句‛这样的思路来赏析诗文,其中辅以课件中创设的精美画面及声音,让学生在直观感受的基础上更准确的把握诗句。

读第一节诗,我以‚你觉得用什么样的语气才能读出诗味?‛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把握诗句的情感。有位同学说:‚我喜欢‘伐木声丁丁的飘出幽谷这一句’!‛我会让她听听幽谷中的伐木声,于是,她便能感觉到,从幽谷中传出的伐木声是轻盈的,所以‚飘‛字用得极为传神,再让学生读这句诗,那种清新、轻柔的感觉就出来了。

第二节诗的教学中,我会质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一句中渔民们收起的到底是青鳊鱼还是乌桕叶的影子呢?‛同学们会有争执——从常理的角度,会是青鳊鱼,可从句序的角度,可能就是

乌桕叶了。这时让大家利用课件上的图片来比较青鳊鱼和乌桕叶,于是有同学就会恍然大悟:‚原来青鳊鱼和乌桕叶外形很像,我想一定是水边有乌桕树,树叶倒影在水中让渔民们误认为是青鳊鱼而把它打捞上来。‛还有同学读到‚秋天游戏在渔船上‛一句,我利用课件中的三幅画让学生体会到原来游戏的秋天所饱含的是渔民们捕鱼满载而归时的喜悦 ,再读这一句时,轻松快乐的语气就显示出来。

在第三幅秋景图的教学中,先引导学生回味前两节诗的总括句‚秋天栖息在农家里‛和‚秋天游戏在渔船上‛,从而找出这节诗的总括句‚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围绕这句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品味 ‚梦寐‛这个词,用一幅油画让学生去‚读‛牧羊女‚梦寐‛的眼神,联系诗歌,找到‚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一句,用读来表达其中蕴含的情感,并追问:‚是怎样的一幅图景让牧羊女痴迷于这样的‘梦寐’之中?‛为让学生品味‚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廓了,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冽了‛这两句情境描写,我再用声音与画面让学生体会草原的寥廓,秋水的清冽。这个环节通过课件的使用丰富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也拓展了学生的学习内容。

在感受了农家的丰收,分享了渔人的喜悦,体味了牧女的情怀之后,师生合作用朗读来抒情!课件音乐起,同时出现诗文及画面,老师读第一节,同学们齐读二、三两节。此时,和着音乐,老师的朗读不仅起到了示范和引领的作用,而且还让学生感受到和老师共同学习的愉悦,同时,《秋日私语》的旋律也会给学生更多的感染。这样的整合不仅让学生品味了语言,更让学生能够入情入境的有感情诵读。

3、图画创境,描绘秋天

三节诗就是三幅画,这首诗鲜明的体现了中国诗歌的一大特色—

—诗中有画。基于这种理解,我创设了通过画意体味诗情的教学环节。具体的实施步骤是:一、学生分别给三节诗命名;二、用拖拽画方式创设原诗中的图画;三、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三幅画。

这里借助多媒体和电脑绘画技术来拓展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更有兴趣参与到学习中,深切感受诗情画意的的浑然之美,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更强化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4、激情创作,歌颂秋天

‚歌颂秋天‛是学生的一个创作环节,首先将学生的目光转向诗人何其芳,让学生了解正是源于诗人对生活的热爱,所以才会创作出这样的佳作。为激发学生创作的激情,我将将自己创作的秋感小诗与大家分享,飘舞的枫叶,抒情的诗句也让学生诗兴大发,学生纷纷说出自己根据画境创作的诗句。而整节课也就在这份对秋意的感动中结束。

总之,这节课我充分运用课件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朗读激情,借助声音与画面化解诗句理解的难点,通过电脑绘画品味诗的意境,,通过飘舞的枫叶图强化学生语言表达训练,这不仅改变了教学手段,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zrrp.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