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卷第3期 2013年9月 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 Journal of Nanchang University(Engineering&Technology) Vo1.35 No.3 Sept.2013 文章编号:1006—0456(2013)03—0303—04 一种应用于电动汽车的异步电动机矢量控制方法 聂晓华,肖倩华,刘建国,张晓倩 (南昌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江西南昌330031) 摘要:以电动汽车异步电动机矢量控制为研究背景,构建了磁链开环而转速和电流闭环的电动汽车异步电动 机矢量控制Matlab/Simulink仿真模型,对各主要仿真模块方法进行了分析,结合电动汽车控制要求给出了控制策 略和仿真参数,模拟电动汽车几种典型运行方式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所构建的控制系统实现了对给定速度 的良好跟踪,并能方便进行调速。 关键词:电动汽车;异步电动机;矢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TM85 文献标志码:A A Kind Method of the Asynchr0n0us Motor Vector Control Application on Electric Vehicles NIE Xiao—hua,XIAO Qian—hua,LIU Jian-guo,ZHANG Xiao—qian (School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Nanchang University,Nanchang 33003 1,China) Abstract:Electric vehicle induction motor vector control was used as the research background.The induction motor frequency control Matlab/Simulink simulation model of the flux ring opening speed and current closed—loop vector control was constructed.Simulation modules on the main methods were analyzed.The systemg control strategy and simulation parameters were given according to the control requirements of the electric vehicle.Several typical mode of analog electric vehicle running were simulated.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trol system could achieve good tracking of the given speed,and could facilitate the speed. Key Words:electric vehicles;asynchronous motor;vector control 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资源短缺的大背景下,电 动汽车成为推动传统汽车产业的战略转型的一个大 补偿减小了永磁无刷轮毂电机的转矩脉动并且降低 了驾驶室噪声;文献[6]通过Saber建立系统各部件 的动态模型构造纯电动汽车驱动系统模型;文献 [7]针对混合动力客车,研制了一套基于 TMS320F28335型DSP的PMSM矢量控制系统;文 献[8]在MATLAB/Simulink软件环境下对电动汽车 用异步电机进行了电流和转速闭环矢量控制仿真, 着重分析了消除代数环的几种实用方法;文献[9] 提出了一种磁链开环而转速和电流闭环的异步电动 方向。随着电力电子技术不断进步和现代控制技术 的发展,交流电机驱动优点日渐突出,比如体积小, 功率大、效率高、结构简单、易于维护等突出优点,已 经被广泛应用在电动车矢量控制驱动系统中¨_2j。 文献[3]提出了电动汽车交流控制系统的设计 方案,结合矢量控制策略,对系统的软件模块进行了 设计;文献[4]介绍了一种采用空间矢量PWM实现 的电动汽车感应电机的矢量控制方法,并给出了基 于TMs320LF2407DsP的全数字化实现;文献[5]为 了进一步减小电机的转矩脉动,分析了基于空间电 机矢量控制变频调速系统仿真模型。 本文根据电动汽车用异步电机的控制要求,在 文献[9]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磁链开环而转速 和电流闭环的电动汽车异步电动机矢量控制方法, 压矢量的死区效应产生的电流谐波,通过增加死区 收稿日期:2013—08—03 基金项目:江西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3BBE50077) 作者简介:聂晓华(1969一),男,副教授,博士。 引文格式:聂晓华,肖倩华,刘建国,等.一种应用于电动汽车的异步电动机矢量控制方法[J].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 2013,35(3):303—306. 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 2013正 并进行了仿真模型和参数调整,仿真结果验证了所 建立模型的正确性,为电动汽车用异步电机的建模 和仿真提供了一种实用的分析方法。 所以 = , =0,写成电流表达式为: 肥 = 2=L l+ 挖:L in+L,i =0 (2) 1异步电动机在d—q同步旋转坐标 系的数学模型 异步电动机定子三相绕组和转子三相绕组经 过3/2变换可以变换成等效的静止坐标系上的二相 绕组。再采用 、 坐标系一转子总磁链 矢量的 方向为 轴,逆时针转9O。与 垂直的方向为 轴 。 异步电动机在二相同步旋转坐标系上按转子磁 场定向时的电磁转矩为: L ̄, rn .=mp - n+ 2 (3) 式中: 为电机的极对数。 完成坐标变换后,异步电动机的模型得到了简 化。按照坐标变换前后的旋转磁场完全等效原则,那 么,当静止三相坐标系中通人三相对称的电流时,同 步旋转坐标系中只需通人直流励磁量,这便十分接 近直流电机的工作特性。 基于同步旋转坐标系,按转子磁链定向矢量控 则异步电动机数学模型中多变量之间部分得到 解耦,此时的电压方程为: rUM1]rRI+ sp—wlLs Lmp —WlLm]r M1] l un I—l n}1L R1+Lsp nI1£m Lmp l ln I lⅡL J l I L Lmp 2制,就可以仿照对直流电机的控制来控制异步电动 £ 0 Re+Lrp 0 I 1m l o 2 , R2 j L n J (1) 机,从而获得高效率的调速性能。 2 基于矢量控制的电动汽车仿真 模型 Matlab/Simulink仿真工具为电力电子、电动 机、发电、输变电等系统计算提供了强有力的解决方 式中:R。、R 分别为定子绕组和转子绕组的电阻;L 为二相坐标系中同轴等效定子与转子绕组间的互 感; 为二相坐标系中等效二相定子绕组的自感; 为二相坐标系中等效二相转子绕组的自感;P为微 法 ]。基于矢量控制的电动汽车仿真模型,如图1所 示。 分算子; 为同步角速度;oJ:为转差角频率。 由于 轴与矢量 重合, 轴与矢量 :垂直, 图1 基于矢量控制的电动汽车仿真模型 Fig.1 Electric vehicle simulation model based on vector control 图1中主电路由IGBT逆变电源、异步电动机、 测量装置等部分组成。系统中建模所需的电机参数 如下:定子电阻R。=0.45 Q、漏感L。。:1.5 mH;转 子电阻R,:0.723 Q、漏感 1,=2 mH;互感 = 第3期 聂晓华,等:一种应用于电动汽车的异步电动机矢量控制方法 67.9 mH;转动惯量J=2 kg・m ;极对数P=2。 给定环节和矢量控制环节是异步电动机矢量控 制的变频调速系统的控制电路的主要部分,矢量控 方法是采用“电流模型法”,即在 — 旋转坐标系 下,根据定子电流励磁分量给定值 、转矩分量给 定值 以及由转子位置检测器得到的A角(定子静 制环节仿真模型,如图2所示。 0 m 图2 矢量控制环节仿真模型 Fig.2 Vector control link simulation model 2.1 定子电流控制 在该系统中,磁链给定 为固定值,经 “ ( )计算电路”得到定子电流励磁分量给定值 ( 。),定子电流转矩分量给定值 ( )来自转 速调节器和“ ( )计算电路”的输出,有了 ( 。)和 ( )后,经“同步旋转d—q(M— )坐 标系”到“静止a—b—C坐标系”的坐标变换(VD加 2/3),得到物理上存在的定子三相电流的给定值, 供给交一交变频器及异步电动机,为了使定子三相 电流的实际值等于给定值,系统中设置了以ACR为 核心的电流控制系统,该电流控制系统的反馈输入 采用与直流调速系统中相同的交流电流检测方法获 得定子三相电流实际值,经3s/2s(静止三相坐标系 到静止二相坐标系)和ZS/2R(静止二相坐标系到 旋转二相坐标系)变换环节输出,作为直流电流调 节系统的反馈信号iMl、in。以直流电流调节器为核 心构成定子电流控制系统。 2.2 定子电压给定lf 、 矗计算 系统中定子电压给定 、M 计算模块具有标 量解耦功能,在其作用下,感应异步电动机获得了解 耦,能够充分发挥矢量控制的优越性。 2.3 磁链位置角0(J )计算 J d—g( — )一a—b—c的坐标变换所需要的 “磁链位置角0(J )”是基于“电流模型”通过“转 J 子磁通观测器”得到。具体获取转子链位置角 的 止Ot轴和同步旋转d轴间的夹角),计算出转子d轴 和 轴间的夹角 角,进一步计算出 轴和 轴之 间期望的磁链位置角 ,用 代替 进行坐标变 换。 2.4 电流模型的有关表达式 转子磁链模型期望值 , L—M (4) 转差角频率期望值 ,. △∞ = (5) 1 rlf, 负载角的期望值 =÷△ (6) 磁链位置角的期望值 = +A (7) 2.5 速度闭环控制系统 感应异步电动机矢量控制系统重点控制的变量 就是电动机的速度,在高性能调速系统中速度控制 均采用闭环控制。速度给定环节一般是一个带有正 负限幅的恒值给定环节;速度调节器是比例一积分 调节器,输入是速度给定n (tor )和速度实际值 n(∞ )的偏差,输出为定子电流转矩分量给定 。 3仿真结果 仿真选择的算法为ode45,仿真Start time设为 0,Stop time设为2.5。 分别模拟电动汽车3种控制情况方式进行仿 真:1)初始给定转速1 800 r/min时,空载时的仿真 波形如图3所示;2)初始给定转速1 800 r/min,2.0 S后给定转速2 400 r/min时空载仿真波形如图4所 示;3)初始给定转速1 800 r/min,初始系统给定转 矩10 N-m,2.0 S后给定转矩90 N・m的仿真波形 如图5所示。 仿真波形图中所示波形从上至下分别为逆变电 源A、B 2相的线电压(Vab,V);异步电动机矢量控 制变频调速系统ABC三相的电流(Iabc,A);实际转 子转速(Rotor torque,wm)和转矩(Electromagnetic torque,N・M)。 从图3~图5仿真结果可以看出:系统的实际 速度实现了对给定速度的良好跟踪和调速。 ・306・ 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 2013正 目 ………~一一……一 黼 掷 一…—~~…~…一…………一 ;醇 “ :一… ……~ … …~ … ~ 图3给定转速1 800 r/min空载时仿真波形 Fig.3 Simulation waveforms at no load for a given speed 1 8OO r/min ■■■■■- 圈4给定转速1 800 r/min时,2.0 S后给定转速 2 400 r/min空载时仿真波形 Fig.4 Given speed 1 800 r/min,2 seconds after the igven speed 2 400 r/min no-load simulation waveform 4 结论 本文结合异步电动机在d—q同步旋转坐标系 的数学模型,构建了磁链开环而转速和电流闭环的 电动汽车异步电动机矢量控制仿真模型。对主要仿 真模块:1)定子电流控制;2)定子电压计算;3)磁链 位置角计算;4)电流模型有关表达式;5)速度闭环 控制系统等进行了分析。 分别模拟电动汽车3种典型控制方式:1)初始 给定转速1 800 r/min空载方式;2)初始给定转速 1 800 r/min,2.0 S后给定转速2 400 r/min方式; 3)初始给定转速1 800 r/min,初始系统给定转矩10 : 一/一~~…~…~ ¨一一 … 一一 … 一 …~一…… 图5给定转速1 800 r/min时。系统初始转矩10 N・m, 2.0 S后给定转矩90 N・m时仿真波形 Fig.5 Given speed 1 800 r/min。the initial torque 10 N・m。2 seconds after the igven torque 90 N・m simulation waveform N・Ill,2.0 S后给定转矩90 N・m方式进行了仿真。 仿真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仿真模型取得了理想效 果。 参考文献: [1]魏祥林,周启华,宁俊保.异步电机矢量控制变频调速 系统的Simulink仿真研究[J].电气自动化,2011,33 (5):48—51. [2]王丹,续丹,曹秉刚.电动汽车关键技术发展综述[J]. 中国工程科学,2013,15(1):68—72. [3]谭延良,胡燕娇,盛碧云,等.纯电动汽车交流感应电 机控制系统设计[J].电气传动,2012,42(4):7—9. [4] 王庆利,鞠大亮.电动汽车中感应电机的数字控制系 统[J].电气传动,2005,35(1):13—15. [5] 卢东斌,欧阳明高,谷靖,等.电动汽车永磁无刷轮毂 电机磁场定向控制[J].电机与控制学报,2012,16 (11):16—83. [6] 刘平,刘和平,郭军.纯电动汽车异步电动机驱动系统 的Saber建模与仿真[J].微特电机,2011(3):69—72. [7]杜远远,许春雨.并联式混合动力客车用永磁同步电 机控制系统[J].电力电子技术,2012,46(7):84—86. [8] 陈富安,马腾.电动汽车用异步电机矢量控制系统仿 真及代数环问题分析[J].机电工程技术,2013,42 (5):6—10. [9] 周渊深.交直流调速系统与MATLAB仿真[M].北京: 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10]阮毅,陈伯时.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一运动控制系 统[M].4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