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册学案:第八单元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册学案:第八单元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来源:智榕旅游


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专题总览】

【课程标准】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知识梳理】

一、美国发达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原因:二战期间,美国联邦政府建立起庞大的经济调节机构统管经济,并直接投资兴建了大批企业,加上巨额的国家资本的投资和采购,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和调节。 2、表现:

(1)政府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刺激生产和消费,干预资本主义的再生产; (2)政府广泛补贴出口产品,维持高出口水平; (3)政府大力投资科研和教育,推行福利主义政策。

3、特点:政府干预经济不是实行国有化,而是依靠增加政府开支、大量军事订货、实行优惠税率来刺激生产和社会固定资本投资,推动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大发展。

4、影响:伴随着政府对经济的调节和干预,美国快速完成了从战时经济向和平经济的转变。从20世纪50年代起,美国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二、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历程(不断调整的经济政策)

1、20世纪50年代初至1969年美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1)主要原因: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达。 (2)经济理论:凯恩斯主义。

主张:主张政府运用经济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积极干预。

1

(3)政府的经济政策:

①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政府:注意以解决就业问题来促进生产和消费,并保持财政预算平衡;

②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分别提出“新边疆”和“伟大社会”施政纲领,把大规模赤字财政作为经常性政策,以降低失业率、促进经济增长和减少贫困。 (4)积极效果:美国经济高度繁荣,处于黄金时代。 (5)主要问题:造成了巨大的财政赤字、高额国债和 严重的通货膨胀率。

2、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陷入滞胀状态: (1)直接原因:中东石油危机的影响。 (2)“滞胀”特征: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 (3)经济理论:凯恩斯主义。

(4)政府的经济政策--尼克松、福特、卡特政府: 交替使用赤字财政和紧缩财政政策。

(5)实践结果:无法摆脱滞胀的困境,凯恩斯主义失灵。 3、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复苏:

(1)主要原因: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2)经济理论: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 共同主张:反对政府过多地干预经济。 [特别提示]主要经济理论的比较 项目 凯恩斯主义 供给学派 货币学派 解决问题 需求低于供给 “滞胀”(生产停滞、通货膨胀) 主张 充分就业,刺激需求; 扩大供给,创造需求; 控制货币发行量 对政府干主张政府运用经济手段反对政府过多地干预经济 预的态度 对国民经济积极干预。 (3)政府的经济政策---里根政府

用大规模削减政府开支和紧缩货币来抑制通货膨胀; 用大规模减税和加大国防开支来医治生产停滞。

(4)积极效果:1982年底,美国经济开始回升并持续增长。

(5)主要问题:大幅增加了国防支出,造成高赤字、高国债、高利率和高贸易逆差并存的局面。4、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的繁荣

2

(1)政府的经济政策---克林顿政府:宏观调控、微观自主。 宗旨:既反对完全的自由放任,又反对过多的政府干预。 (2)具体措施:

①通过缩减财政开支、裁减政府雇员、适当增税、鼓励消费等措施,解决了长期困扰美国经济的赤字问题。 ②加大对公共基础设施、新技术、教育、健康保险和环境保护的投资,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很好地解决了就业问题。

③扶持高新技术产业,通过增加供应来刺激新需求,再用新需求来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取得成功。 (3)积极效果:

美国迎来新一轮的经济扩张,经济持续快速增长,首次消灭赤字财政,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逐年走低。 (4)经济繁荣的特征:较长时期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打破了凯恩斯主义“低通货膨胀率和低失业率不会同时并存”的理论,经济增长伴随着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基本实现了零通货膨胀下的充分就业。 (5)主要问题:美国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没有改变,垄断资本在国民经济中依然占据支配地位,美国社会依然是一个富裕与贫困、竞争与垄断并存的两极社会。 三、战后的西欧和日本 1、英国:

(1)形式:混合市场经济。

(2)特征:私人企业与国有化相结合,国家计划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国家干预与自由竞争相结合。 (3)转变:“多市场、少政府”成为英国经济发展的趋势。 2、法国

(1)形式:计划指导型经济。

(2)特征:制订经济计划,对社会经济进行全面指导和调节

(3)转变: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受新经济自由主义影响,法国也开始了私有化浪潮。 3、联邦德国

(1)形式:社会市场经济。

(2)特征:让市场充分发挥调节作用;政府建立完善的社会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 (3)结果:20世纪60年代中期,成为欧洲第一和世界第三经济大国。 4、日本

(1)形式:政府主导型经济。

(2)特征: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远远大于市场调节。

(3)结果: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3

四、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经济体制: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特别提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主要特征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即国家对经济的宏观管理。

(1)原因:

①根本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后资本主义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需求;

②历史原因: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惨痛教训,迫使发达国家普遍放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为战后发达国家干预经济提供了实践经验;

③现实需要:战后重建、恢复和发展经济的需要;战后出现的新产业需要国家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④理论基础:凯恩斯主义为国家大力干预经济奠定了理论基础。 课外知识---第三次科技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开始于战后初期,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达到高潮,70年代以后进入一个新阶段。

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标志: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还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 (2)方式:

①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以法国、英国为代表)

发达国家把电力、铁路、邮政等投资数额较大、见效慢、利润低、私人不愿投资的基础工业、交通运输、公用事业收归国有,同时兴办原子能、宇航等工业企业。 ②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以法国、日本为代表)

发达国家的经济计划是指导性的,侧重对经济发展的规划和引导,有利于避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保证经济运行的有序状态。

③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以美国为代表) (3)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4)调整: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各国立即调整,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5)评价:

①积极性: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保证了生产的社会性,减缓经济危机的发生; ②局限性: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因此不能完全消除经济危机;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着经营不善、效益低下的弊端。

4

2、分配制度:实施社会福利政策

(1)目的:缓和贫富悬殊带来的社会矛盾。 (2)基础:生产力提高。 (3)内容:

①资金组成:个人缴纳、企业缴纳、国家补贴。

②福利种类: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养老保险。 (4)特点: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收益多。

(5)实质:是由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 (6)评价:

①西方的福利制度使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和了社会矛盾;也扩大了社会消费,拉动了经济发展。

②但也给国家财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7)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英、法等国在不同程度上减少政府的公共开支,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

3、产业结构:第三产业的兴起

(1)含义:第三产业也称服务行业,是相对农业和制造业这两大产业而言,并为其提供直接或间接服务的部门。包括商业、运输业、金融、保险、教育、法律、旅游等服务行业。 (2)兴起原因:

①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为生产服务的第三产业的发展。 ②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③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需求的多样化。 (3)地位:

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其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就业人数在总劳动力中所占比重都迅速上升,并开始超过物质生产部门。 (4)作用:

①以其新技术改造传统的工业和农业,促进了经济竞争力提高;

②拓展经济活动领域,增加了就业,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在一定程度上缓和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发展产生了质的变化。 4、经济增长模式:“新经济”的出现 (1)“新经济”的出现:

5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克林顿政府扶持高新技术产业,美国经济实现了长达10年的持续增长,美国杂志称这一现象为“新经济的胜利”。“新经济”的概念由此问世。

(2)概念:是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