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拖尾效应有很多的原因,最终要的是丙烯酰胺灌制的不够均匀和样品量过大!这是当时学生制胶时底下已经凝固,然后再重新补上一部分的浓缩胶和分离胶所致!当然重叠在一起,无法区分也是难免了。
Example 2
样品量过大而出现了样品“交叉”污染,正常的当载样在20 to 40 micrograms/well 将会很漂亮。
Example 3
样品量过大,当然胶灌制的也不够均匀。由于过量的样品影响了个别泳道的电场,使的有些条带宽,有的窄些。
Example 4
“Smearing”(注意泳道4),这可能和样品中的含有大量脂类的膜相关蛋白引起的:由于不连续的胶中,样品被浓缩的很厉害。所有样的迁移速率在样品过积层胶后都会慢下来,当到达分离胶时,PH的改变使得聚集的膜相关蛋白有沉降的倾向,但另一个方面,电泳过程又不断的溶解这些蛋白,因此便出现了泳道4中连续的黑色托尾,通过WESTERN验证后,这些都是一个组分造成的!
Example 5
这张还不是太糟糕。泳道4还加上飞纹,原因是样品未能处理好,上样量控制的也不够好,另外跑的过程可能电压过大;另外这张胶当时做的时候,分离胶凝固的并不是很好,蛋白穿过胶孔时,浓度并不均一,因此形成了飞纹而不是一片黑色托尾。由于样品跑的比较直且齐整,因此电场还是比较均匀的。泳道5中的蛋白没有很好的溶解。
Example 6
简直一塌糊涂!首先做好分离胶时,没有封闭。另外,样品很快的沉降到不平整的脚面上,随着电泳的进行,样品不断的融解,以至形成托尾而不是一条条清洗的条带。 另外,这个样品可能含有杂质比较多(不溶性杂质或基因组DNA),可见上样前的充分离心也是必要的!
Example 7 条带太淡。背景脏且不够均匀,说明电泳缓冲液有污染(杂质在电泳过程中不断的进入胶中),或者板子没有洗干净。在溴芬兰线的后面还有连续的细线,说明上样不够小心,致使样品飞了出孔,同时也污染了其他的相临样品。
Example 8
完全是染液重复利用惹的祸,对于这张(只有下面着色),只要重新再染,效果还是可以的。
Example 9
这是一张银染的结果。本来一切都小心奕奕的,结果把胶放到去离子水中回家了,过了一夜,第二天染色结果变成这个样子了,呵呵~~
原因:固定在胶中的蛋白都溶到水里了。
Example 10
电泳停的太早。如果能继续再跑,效果就好了,当然,缓冲液必须有足够的缓冲能力,否则会引起扩散。
Example 11
这张图大家最主要的看看是胶孔作的不够齐整(我用箭头标出了)。另外,可能由于选用旧的上样缓冲液,致使2-mercaptoethanol 挥发,电泳的样品没有完全处于变性状态下,这使得跑出的结果难以很好预测。
Example 12
胶的浓度过大(不是自己的,浪费也不心疼),只有少量的小分子蛋白能入胶;由于胶的浓度过大,聚合不够均匀,载样过大,出现上面的情况自然是必然的了!
Example 13
可能由于选用旧的上样缓冲液,还原试剂已经挥发,另外缓冲液中SDS的量也应该稍微的补加(可能有析出),样品根本无法进入胶中。只有让分离的蛋白入胶,才能进行良好的分离。
Example 14
要么样品盐浓度过高,要么分离胶不均匀。因此应该把部分样品中的盐透洗除去,或者一直采用较小的电流来跑,可能效果会稍微的好一点点。当然,根本的还是应该去盐份(如果重复结果一致的话)。
Example 15 做的好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