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对策的研究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对策的研究

来源:智榕旅游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对策的研究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了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这一提出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思想逐步走向成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繁荣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本文结合十八大报告和中共中央建设生态的方针政策,系统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体系,一方面阐释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基本问题,另一方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指导。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对策

Abstract:The party's 18 report formally put forward the overall layout about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ive in onehe thought of socialist civil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matures gradually.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play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sperity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refore,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for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the party's 18 report and ecological policies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On the one hand, it explains basic problems that exist in real life, on the other hand, it provides guida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words: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countermeasure

1引言

我们生活的时代是生态文明时代。全球生态危机表明,工业文明己经开始走下坡路,并正在走向衰落;生态文明作为新文明正在兴起,将成为人类的新文明。十八大报告和新修改的党章规定,建设生态文明是国家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是中国道路,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道路决定命运,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1]。

生态文明是针对解决生态危机问题以及对传统发展观念反思的理性选择。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报告中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党和政府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新规划[2]。这项决定意味着我国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新任务,标志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进一步成熟,这也必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未来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2生态文明的涵义和特征

2.1生态文明的涵义

从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出发,对生态文明可以这样界定:生态文明是人类在遵循客观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社会和自身的过程中,积极地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社会)互惠共存、和谐共生的一种文明社会状态。

首先,生态文明是现代工业文明高度发展阶段的产物。我们必须清楚地知道,生态文明的存在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物质生产力基础之上的。

其次,生态文明要求人们按自然生态规律行事。一切人类活动都必须以自然的生态规律为准则,无论是经济建设还是社会建设都必须考虑到生态、资源、环境的承载力。

最后,生态文明要求一切经济社会发展都要依托生态环境这个基础。生态文明最终能否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更好地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和优化。因此,人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同时,应该力求做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双赢,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存[3]。

2.2生态文明的特征

生态文明作为一个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领域内具有共同指导作用的被多数国家视为治国的理念,因此,认识和分析生态文明的特征,对于顺利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使人类文明朝着生态文明的方向更好更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社会一种新的文明形态,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相比,具有伦理性、可持续性和和谐性等基本特征[4]。

(1)伦理性

生态文明的伦理性意味着人类角色的转变,即由自然的征服者变成自然的调节者,这就要求人类将其道德关怀从社会延伸到非人的自然存在物或自然环境,并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确立为一种道德关系。

(2)可持续性

生态文明是实现发展可持续性的关键,没有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就没有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可持续发展能力,而改善生态环境就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4]。

(3)和谐性

生态文明的和谐性意味着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与社会的和谐,它是生态文明的核心内容。生态文明表征着人与自然、与社会和谐程度的进步和生态意识的增强,这就要求我们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观念。只有在此基础上,才可能做到按自然规律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2,4]。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和特征

随着生态问题在全球受到愈益普遍的关注,人们也愈来愈清醒地认识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矛盾所造成的对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巨大危害,这种程度的威胁已不能单纯地依靠传统的发展方式得到解决,因而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人类关注的焦点。

3.1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和特征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是党和国家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是深刻分析国内外形势作出的应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重挑战的战略决策,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对于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至关重要性。因此,科学理解和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是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前提[3]。

首先,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良好生态环境的过程,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正确把握人与自然、社会三者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共生,共建良好的生态环境。其次,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和发展观,坚决摒弃“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价值观,有道理地利用自然,尊重自然,才是至上的生存法则。最后,要有公正合理的制度作为保障,要使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长期存在的社会矛盾造成的社会动荡等不安定因素得到有效的解决,势必要有公正合理的各项制度做后盾,并通过有效运作来化解各种矛盾的存在。

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得知,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首先,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本质特征。生态文明建设旨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类需正视自身位置,彻底摆脱一副大自然的统治者的姿态,要严格遵守生态系统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

其次,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平等性的特征。一方面表现在任何国家、民族和个人在整个生态保护和恢复的过程中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另一方面表现在人类要平等地对待地球上其他的生物物种,尊重其应有的生存权利,树立人与自然平等的观念[3]。

最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的特征。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我们几代人甚至是几十代人的努力才能克服万千险阻,最终实现全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永续发展。

3.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把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而提出的,它的提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要求。因此,正确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3,4]。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遵循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并在建设的过程中要着重考虑自然环境的承载量,并把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最终行动目标贯彻下去。其次,我们应站在人类文明最高形态的高度的同时也要从我国当前的一切实际出发,努力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最后,要在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引领下,在科学发展理念的统领下获得经济社会的长足发展。

3.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特征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要充分挖掘历史文化成果,需要在吸收和借鉴已有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成果的基础上,立足不断发展的中国经济社会和日新月异的国际形势新变化这个客观现实,科学合理地谋划生态文明建设道路,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

根据以上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在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注重经济增长和技术进

步的同时,又注重环境保护和循环发展;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在重视和发掘中国传统农业生态性的基础上,以新兴的生态科学为依据,依靠现代工作文明来发展生态;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在批判、吸收、借鉴中国传统的生态思想精华的基础上,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与共荣共生;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在建设的模式上应该具有中国的时代特色、民族特色、实践特色,与两型社会、小康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三大文明、四大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内在联系;第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应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保持党的利益与人民的利益高度一致,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5]。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4.1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亟待转变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临着与发达国家不同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问题,我国新兴发展中大国的国情决定了我国的产业主要集中于能提供大量社会产品的基础产业上,其中不乏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污染产业。虽然近些年来,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党中央也从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提出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但这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还面临许多客观环境的制约[6]。

4.2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我国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不合理,一方面是由于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的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另一方面,由于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加强,我国居民受西方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影响不断加强[3]。我国居民的

消费方式不合理主要表现在:(1)高档性、挥霍性消费现象比较严重;(2)超前消费现象比较严重;(3)捕杀野生动物和滥伐珍稀植物的现象严重。

4.3科学技术创新不足

生态文明建设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环境保护,不再仅仅停留在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的层面,而是需要以科技创新为战略支撑,实现对工业文明弊端的修正。虽然,国家政策对科技创新提供了大量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但是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仍然缺乏良好的科研体制环境。国内科研创新能力不足,导致我国在核心技术上对国外技术引进的高度依赖[3,6]。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与安全报告显示,兆瓦级以上的风电机组配套系统和政绩控制系统仍主要依赖进口国外产品。我国在自主设计能力和设计经验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亟待弥合,否则将进一步加剧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不利地位,拖慢经济转型。

4.4人们的现代生态文明意识较淡薄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与人口的不断膨胀给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的同时,巨量的人口规模使得人口素质成为巨大的问题,特别是对于现代生态文明意识的教育迫在眉睫。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化、城市化以及农业现代化成为国家发展的基本方略。但是,环境保护工作却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被政府所重视,80年代才成为国家的基本国策。虽然当前环境保护工作已经成为一项战略性工作,但战略设计与保护工作的实际执行之间还存在脱节现象,而这其中较为重要的因素就是部分民众生态文明意识淡薄[3]。

虽然,我国长期致力于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但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生态环境意识还没

有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因此,生态意识、环境意识还有待提高到整体的高度。透视近些年的环境污染事故,如比较典型的松花江硝基苯污染事件的诱发就与部分工作人员环保意识淡薄紧密相关。

4.5缺乏配套的法制保障

我国虽然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方向,也进行了相关生态环境立法工作,但是许多相关配套措施尚停留在论证阶段,没有进入实际操作层面,或者很多法律文件属于提倡性规定、原则等,操作性不强,又或是相关执法部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6]。当前我国环境保护的制度建设工作、法律建设工作仍存在较大不足,具体表现为:(1)有些法律法规的内容滞后于环保实践的需要。目前,我国的有些法律法规的内容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从而滞后于环保实践的需要,因而在现实中缺乏可操作性。(2)环境执法主体过多。尽管我国已经存在许多相关的环保执法部门,但执法主体过多,经常会出现互相推诿的现象。(3)环境执法机关的监督力度不够。一些环保执法部门和执法人员缺乏必要的强制手段和执法经验,往往只是通过缴纳罚款来敷衍了事,使法律失去威慑力。

4.6地方保护主义对生态环境的危害

从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治理来说,地方保护主义主要在于政府为获取短期经济效益而对一些重污染、高消耗企业实施较低的市场准入门槛,又或者对那些已经造成严重污染的企业仅仅依靠罚款来处理,而之后这些企业又照常运转。有的地方政府甚至消极执行或不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或直接干预行政环境执法。这种对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置之不理,对环境法律法规的权威性构

成严重威胁的行为,不只是损毁政府形象,更重要的是使个别地方的环境污染蔓延,严重阻碍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严重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破坏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严重障碍。

5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

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在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仍然面临着来自人口、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巨大压力[7]。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则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5.1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树立全民生态文明观念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要对全民加强生态文明教育,通过采取利用讲解、说教、电视、广播、网络媒体等形式,面向青少年、面向社会,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宣传教育,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唤起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树立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使人们真正意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要有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规律的道德情操和行为规范,从而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5.2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环保法律法规

完善法律法规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强保障。要加快改革不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财税体制、干部政绩考核机制,积极发挥市场机制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8]。

生态文明的建设需要采取强有力的法律制度和措施来保证实施,这也是其重要手段之一。政府不但要对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制定有关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制度和政策,加大对耕地、水、森林等资源的保护力度。立法机关还要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立法工作,制定奖惩机制,例如,奖励保护生态环境者,严厉打击生态文明的破坏者。

5.3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型

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升级、自然环境的保护、生态平衡的维护、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等等都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这些问题是关乎我国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能否顺利完成的关键。

科技技术是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大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积极发展节能减排、减污、降耗的高新技术,大力提倡生态科技,走生态化的科技发展之路,切实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7]。要坚持把生态理念融入到科技开发之中,注重科技创新,把创新作为科技工作的灵魂,积极推进创新型国家的建立,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5.4推进传统消费观向文明、健康、绿色消费观和消费模式转变

传统消费观认为,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衣食住行的需要和改善,而在这个过程之中,人的欲望却又是无限的,人们为了片面追求物质享受,不惜以极大浪费自然资源为代价,盲目追求奢侈性消费,把追求享乐、消费认为是人类最佳的生活方式。可是人们却不知道,以追求享受为目标的生活方式已经毒害人类社会,因此,人们必须进行反思……为了建设社会

主义生态文明,必须要改变以往的传统的消费观念,提倡文明、健康的消费观,倡导绿色消费,追求自然、和谐、节约、健康的消费观,推进传统消费观向文明、健康、绿色消费观转变。

消费方式是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下需要改变奢侈、浪费的消费方式,提倡节俭、适度消费的观念。量体裁衣、适度消费,追求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崇尚精神和文化质量的新型消费模式已悄然成风[9]。

5.5加强国际间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的合作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关于生态发展的世界历史趋向启迪我们,要解决生态和环境问题必须坚持走国际合作的道路。生态环境保护不仅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现实问题,更是全球性的生态系统问题。地球上的任何国家在生态环境上都不能独善其身,环境问题不是单靠某个国家就能够解决的问题,它的全球性决定了其必须依靠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来治理。中国生态环境的好转有赖于全球生态环境的好转,有赖于世界各国的通力配合和全力支持,有赖于国际社会树形成统一的环境保护共识,并对彼此的行为进行强有力的监督。当然,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作为发展中大国的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之时,在建设美丽中国之际,必须成为世界生态文明的主动参与者、积极合作者,从而变身为积极倡导者和世界领跑者[3,7]。

6结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从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分析人类社会发展共同关心的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认真总结人与人、人与自然辩证发展的人类文明史,科学把握人类文明发展趋势基础上提出的。从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妥善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不是缓解当前生态危机的应急举措,也不是一个简单的环保问题,而是关系到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关系到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政治问题[10]。

诚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坚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指导下,我们一定能实现“美丽中国”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美好愿景。

参考文献

[1]余谋昌.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对十八大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思考[J].桂海论丛,2013,01:20-28.

[2]冯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及其实现路径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09:69-70.

[3]姚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10-14+30-37.

[4]刘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24-26.

[5]范松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内涵的渐次解读[J].宜春学院学报,2013,08:1-5.

[6]何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瓶颈与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3,17:249-250.

[7]王帆,杨延虎.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J].学理 论,2013,14:1-2.

[8]解振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快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02:132-138.

[9]赵丽君,国政浩.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体系[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02:28-33.

[10]张凤华,周敏.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J].江汉论坛,2011,11:38-4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