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农业教育,2014—10,10:12—16 Higher Agricultural Education,2014—10,10:12—16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十年辽宁高等教育 与经济协同发展研究 ——基于高等教育弹性系数视角 于 畅,宋 芳 (辽宁教育研究院,辽宁沈阳110034) 摘要: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十年来,经济发展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的同时,辽宁高等教育快 速发展。通过计算2003--2012年辽宁高等教育规模增长率及高等教育的弹性系数,探索东北 老.z-,_lk基地振兴十年来辽宁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演变,并对如何提高辽宁高等教育 与经济的适应性和协调型发展提出策略。 关键词: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高等教育弹性系数;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 1981(2014)10.0012.05 2003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东北地区 高等教育与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寻因探路。 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标志着振兴东 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2o03— 2012年十年来,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进展。 其中,辽宁人均GDP由2002年的14258元增加到 2012年的人均生产总值56547元¨J,增长了297%。 此间,辽宁高等教育经历了以规模扩张为标志的外延 式发展向以质量提升为标志的内涵式发展的转变,高 等教育毛入学率由2003年的29.2%增长到2012年 的48.O% ,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也渐 趋显著。2013年3月,国务院批复了《全国老工业基 地调整改造规划(2013--2022年)》,标志着东北老工 业基地振兴已经进入第二个十年建设阶段。大力实 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是辽宁老工业基地步入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而该战略的实施必须建 立在高等教育与经济协同发展的基础上。因此,在这 个关键时期探讨辽宁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协同性 意义重大。在遵循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内外部 关系规律的基础上,以辽宁省为例,通过计算高等教 育弹性系数,分析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十年来辽宁省 的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情况,力求为促进 收稿日期:2014—05—12 一、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十年来辽宁高等教育发 展概况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十年来,辽宁高等教育实现 了从规模扩张向注重内涵式发展方式的转变,高等教 育规模不断扩大,结构布局进一步优化,为老工业基 地振兴过程中辽宁的产业优势和科技优势的形成提 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持 J。 (一)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 从绝对规模来看,普通高校数量持续增加。 2003--2012年,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数量由2003年 的69所增加至2012年的112所,增长62.3%。其中 中央部委属5所,省属54所,市属l8所,民办35所。 2003--2012年,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数由2003 年的16.38万人增长到2012年的26.44万人,增长 了61.4%,在校生由51.42万人增至93.41万人,增 长了81.7%。同时,2003--2012年,辽宁省在校生数 量在东北地区位列第一,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动力较 强。从相对规模来看,2003--2012年,辽宁省百万人 口高校数由2003年的1.64所增加至2012年的2.55 所,10万人口在校生数由2003年的1836人增加到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研究生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IAl30307)。 作者简介:于畅(1984一),女,高等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宋芳(1981一),女,高等教育研 究所,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教育发展研究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RESEARCH 总280期 于畅等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十年辽宁高等教育与经济协同发展研究 ・13・ 2012年的2811人,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数据表明, 辽宁高等教育存在规模优势,高等资源较为充足(表1)。 表1 2003--2012年辽宁省高等教育发展基本指标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辽宁省2003--2012年人口数及辽宁教育统计年鉴(2002--2012)计算所得。 (二)高等教育结构不断调整与优化 正在成为全国重要经济增长区域。2003--2012年, 从空间布局来看,2003--2012年,普通高校空间 辽宁省国民生产总值由2003年的6002.54亿元增长 布局实现了对全省l4个省辖市的全覆盖。同时,向 到24846.43亿元,增长了314%,其中2008年涨幅达 沈阳、大连、锦州三大核心城市“集聚”的特征明显。 到22%,GDP占全国GDP在4.2%------4.8%之间。 2003年和2012年,沈阳、大连、锦州三地普通高校总 2003--2012年,辽宁省人均GDP高于全国平均水 数占全省普通高校数的75.3%和72.3%。从类型结 平,实现了大幅度增长,从2003年的14270元增长到 构来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较快,高职院校数量由 2012年的56649元,分别位列全国第8位和第7位 2003年的31所增加到2012年的49所,占辽宁省普 (表2,图1) ]。 通高校总数的43.8%,在校生人数由2003年的 16.95万人增长到2012年的28.83万人。民办高等 学校数量和在校生规模持续增长。民办高校数量由 2003年的5所增加到2012年的35所,占辽宁省普通 高校总数的14.29%。2012年,全省49所高职院校 表2 2003--2012年辽宁与全国GDP比较 中有1 1所为民办高等职业学院,占高职院校总数的 22.4%,占全省民办高校的31.4%。2003--2012年, 辽宁省民办高校本专科在校生由2003年的13876人 增加到2012年的174629人。2003年,民办高校本 专科在校生占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的比例为 2.7%,2012年增长到18.6%。民办高等教育作为高 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探索,在满足大众对高等教育 的多元化需求、创造竞争性的发展环境方面发挥着不 可替代的作用。从层次结构来看,2003年和2012 年,辽宁省高校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在校生比例 分别是6.1:62.9:30.9和8.8:63.1:28.1。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十年来辽宁高等教育发 展概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003--2012年,辽宁省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 构。总体来看,第一产业、第三产业比重均有所下降,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十年来,辽宁经济社会重新 第二产业比重逐渐上升,2012年,第二产业增 焕发生机和活力,经济发展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 加值占全省GDP比重的53.2%。数据表明,在产业 ■教育发展研究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RESEARCH ・14- 高等农业教育 第10期 人,占就业人口总数的44.5%。2003--2012年,辽宁 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呈现波浪式下降趋势,就业比重从 2003年34.7%下降到2012年的28.7%,降低了6个 百分点。受产业结构性调整的影响,第二产业就业比 重从2003年的28.2%到2012年的26.9%,下降了 1.3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由于进一步承接工业和农 业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比重提高了7.4个百分点。根 据库兹涅茨产业与就业关系理论,就业结构同样遵循 结构升级,全面振兴的过程中,第二产业一直是辽宁经 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更替规律,即伴随产值结构的变 济发展的重心。从三产就业结构看,2003--2012年, 化,就业重心应由“一产”向“二产”“三产”转移 J。图1 2003--2012年辽宁及全国人均GDP比较 伴随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市场经济的推进,辽宁三次产 因此,辽宁的“三一二”就业结构与“二三一”产业结构 业就业结构一直保持“三一二”结构。第三产业 呈非对称状态,即与产值结构转变相比,就业结构转变 就业人数一直占有绝对优势,2012年达到1078万 相对滞后(表3,图2)。 表3 2003--2012年辽宁产业结构及就业结构情况 60 r,,t_4 通过一个变量变动的百分率引起于另一变量变动的 -● 50 --^ P}‘ 百分率来反映。其计算方法为:E(弹性系数)=Y变 ‘ 40 3O 一 -~▲ 动的百分kL/x变动的百分比。若E>1,则表明Y变 动幅度大于x变动幅度,并且Y在x中的比重有上 升趋势;若E=1,则表明两个变量的变动幅度相同; 2O l0 : (年份) 三羹三差韭 0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 1 2012 若E<1,则表明Y变动幅度小于x变动幅度,并且 Y在x中的比重有下降趋势。 (一)指标与方法 图2 2003—2012年辽宁省三大产业比重变化情况 三、辽宁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协同性分 析——基于弹性的视角 本研究通过计算2003--2012年辽宁省高等教育 弹性系数,分析辽宁省高等教育规模与经济发展的相 进而探究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同情 弹性是经济学上的一个概念,用以反映变量之间 关性,变动的敏感程度,即某一变量变动时,相应于另一变 况。其中,以百万人口高校数、十万人口在校生数、高 量变动的灵敏度。弹性的大小可用弹性系数来衡量, 等教育人口比重、高职生占总在校生数比重以及民办 ■教育发展研究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RESEARCH 总280期 于 畅等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十年辽宁高等教育与经济协同发展研究 ・15・ 与公办的比例来反映高等教育规模,根据各指标与高 等教育规模年增长率。选择人均GDP作为经济增长 等教育规模的关联程度,通过专家赋值,分别赋予各 的指标,通过计算得出2003--2012年十年间的人均 指标权重为0.1、0.5、0.2、0.1、0.1 。运用极值法 GDP增长率。最后计算方法得出2003--2012年高 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统一单位,经过加权计算 教规模弹性系数(图3)。 ∞ 如 ∞ 如 O 2 l l O 得出高等教育综合规模,进而得出2003--2012年高 2003 l 2004 l 2005 l 2006 l 2007 l 2008 图3 2003--2012年辽宁高等教育弹性系数走势 (二)结果分析 导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等学校准确定位、办出特色。 从辽宁省高等教育规模弹性系数及走势看,十年 其次,通过重点建设,打造省域高等学校的顶尖水准, 来,辽宁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协同程度及其稳定程 辐射和带动其他层次高等学校共同发展。从“985工 度较差。2003--2012年间,高等教育弹性系数波动 程”“211工程”高校实施,集中力量办好一批重点高 较大,两极弹性系数分别是0.02与1.60。其中, 校,到2006年教育部提出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再到 2003年及2009年,辽宁省高等教育弹性系数均大于 “2011计划”转向支持重点科技项目可以看出,国家 1,表明高等教育发展快于经济发展。2004--2008年 高等教育发展一直坚持“抓住重点、带动全局”的方 及2010--2012年问,辽宁省高等教育弹性系数均小 针。总体来看,辽宁省目前体现教育强省的关键性指 于1,表明高等教育发展较慢于经济发展速度。在人 标的优势不突出,缺乏国内名校,因此,通过实施 均GDP增长比较快的2005、2009年及2011年,辽宁 “985工程”“211工程”、国家高职示范校、协同创新 高等教育弹性系数却不高,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 基地建设等项目,打造国内一流“名校”,辐射带动其 的协同程度较差。2012年,在高等教育规模增长、经 他层次高等学校共同发展。再次,进一步调整研究 济总量实现较大幅增长的前提下,辽宁高等教育弹性 生、本科和高职教育的比例结构,适当调整重心。在 显示趋近于1,表明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协调程度 保证质量、控制发展速度的前提下,注重质量提高,适 较高。 度、稳步的发展研究生教育和本科教育。根据经济发 四、辽宁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展需要,推进与地方经济特色契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发 辽宁省高等教育已从规模化扩张进入到以提高 展。最后,配合辽宁“三大经济圈”及“五点一线”的 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阶段。规模扩张过程中所 经济结构、产业结构需求,以科类调整带动整体结构 积累的高校特色不明显、分工不明确、办学模式及人 合理化,以中心城市带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为目标,形 才培养规格趋同等问题是影响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 成若干发展重点各有侧重的主导高校群 。 的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进一步破除教育发 革步伐,实现辽宁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协同发展。 会发展 (二)促进办学主体多元化,鼓励市场介入高等 展中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领域和改 教育资源配置 首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办学主体多元 (一)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布局,服务辽宁经济社 化发展的政策环境。建立健全民办高校的产权明晰 化制度;健全民办高等教育法规、政策和制度体系,规 首先,发挥高等教育规划的导向功能,做好顶层 范民办高校办学行为,保障民办高等教育健康发展。 设计,引导高校合理分层,优化高等教育层次和类型 其次,通过政府资助、个人或集体投资、企业捐款、教 结构。通过建立健全不同类型高校分类办学及管理 育贷款等形式,构建个人、企业和社会联动的多元化 的政策体系,完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制度设计,引 高等教育经费筹资体制 ],利用金融手段和资本市 ■教育发展研究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RESEARCH ・16・ 高等农业教育 第10期 发挥高校在科技评价过程中的 场为高等教育筹集经费 。再次,要整合优化现有 等学校科技评价改革,民办高等教育资源,鼓励各级政府创新管理手段和扶 主体责任,引导社会力量开展高校科技活动评价。最 持政策u 。采取“抓大放小”的方式,重点扶持社会 后,依托高校优势特色的学科,重点打造面向辽宁省 打破部门问、高校问、校企问、 影响好、生源有保障、教育管理规范的民办高校,以局 经济发展的高校智库,部的先行带动全省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最后,进一 校府间、校所问现存的制度壁垒,积极探索协同创新 步探索学校与企业等社会力量共同举办多种形式的 视角下的高校智库协同建设思路 。 二级学院,促进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与创新。 创新能力和科技贡献力 (四)扩大毕业生就业渠道,形成高等教育与经 (三)大力促进政产学研相结合,提升高校自主 济的良性循环 第一,着力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鼓励 首先,围绕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和辽宁省地 高校办出品牌、办出特色,形成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 方高校重点学科发展的需求,进一步推进高校重大学 发展的良性循环。第二,健全完善毕业生就业联动的 科平台建设。目前,辽宁省共有15个省高等学校重 政策体系和支援机制,通过贷款担保、税费减免、实习 大科技平台,其中7个平台已获批为国家级科技平台 见习、财政补助、就业援助等方式推进就业工作。第 或进入国家级科技平台建设行列。通过重点学科平 三,优化毕业生创业环境,建立跨部门的服务平台,加 台建设,汇集拔尖人才,承担国家战略科技任务,培育 大大学生创业扶持力度。第四,加强大学生实习基地 科技创新成果,引领辽宁省产业发展与升级。其次, 和实训基地建设,为毕业生搭建良好的实习实训平 创新体制机制,完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制度,逐步建 台。第五,各高校要进一步结合学生就业需要提升就 立在政府引导下,以企业为主体、高校为依托的产学 业指导和服务的工作实效和精细化水平,对于就业困 研相结合的高校科技成果体系。再次,进一步深化高 难的学生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 参考文献: [1]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3,2012)[EB/OL].(2013—02—21)[2014—02—20].http://www.In.gov. cn/zfxx/tjgb2. [2]辽宁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3,2013)[EB/OL].(2013—03—05)[2014—02—20].http://www.1nen.cn/secpage. htm?actionType. [3][11]周浩波.老工业基地振兴十年来的辽宁教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3. [4]冯建民.豫鄂湘三生高等教育规模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研究——基于高等教育弹性系数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0, (10):19—22. [5]中国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6]杨大成.我国各省区产业结构效率及产业集聚度分析[J].集团经济研究,2007,(25):213—214. [7]李雄鹰,吴建春.西部大开发十年甘肃高等教育与经济协同发展研究——基于高等教育弹性系数的视角[J].中国高教 研究,2011,(7):28—31. [8]李锦奇.辽宁高等教育结构布局现状分析及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2009,(2):32—35. [9]于畅,高树仁.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化改革的路径选择[J].高等农业教育,2013,(3):22—25. [10]洪柳.美英德日高等教育经费筹资途径的比较和借鉴[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3,(3):15—20. [12]杜宝贵,隋立民,任立云.我国高校智库协同建设路径探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3,(4):8—11. (责任编辑李国杰 责任校对王 阳) ■教育发展研究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