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分析我国经济的发展
作者:陈婷婷
来源:《财讯》2016年第36期
环境质量 经济发展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引言
从上世纪开始,科技的进步推动着人类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文明不断丰富提高。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成为关注的焦点。统计数据表明全球十大空气污染城市我国占有七个。查阅最新环境数据报告可知:在我国首次进行污染水体调查结果表明,截至到2017年2月16日,在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中,三百座城市中水体严重污染的超过七成,在这些污染水体中达到严重污染的水体高达1800多个。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反映了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的内在变化发展关系。在工业发展初期,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科学技术水平不高,消耗了大量资源来完成经济发展目标。本文通过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关系机制的研究,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进行学习和分析,对我国目前所面临环境与经济关系处理有很重要的意义,对于如何改善目前的环境状况和实现经济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关文献综述
纵观理论发展历程来看,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关系的研究由开始的环境因素不会制约经济增长,然后环境因素的限制经济增长,而后经济与环境可以实现和谐发展。 (1)国外文献综述
1991年,Grossman对协议的环境效益研究过程中,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对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多种污染物进行了研究,发现存在倒“U”型关系,提出环境库兹涅茨假说。在倒u曲线概念的提出之后,Giles(2003)进行选取了温室气体甲烷排放量作为环境污染的指标,经过对比发现新西兰地区温室气体甲烷的排放量与人均收入之间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Jobert等(2012)运用贝叶斯估计得到二氧化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函数表达,结果表明在非0ECD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环境质量之间不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2)国内文献综述
国内对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研究在不同时期采用不同方法,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前期的关系探究,然后通过大量数据进行分析,引入模型通过函数进行数理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首先,张晓(1999)首次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在对我国1985 1995年的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计量回归后发现,发现二者之间表现出较弱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特性,拟合效果一般。辜胜阻和巍珊(2000)根据环境质量损失的程度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姚听(2009)在国内首次运用面板平滑转换模型对经济增长和环境质量之间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以烟尘作为环境污染指标时二者之间存在倒“U”关系。张成等(2011)对我国工业化程度和人均收入进行分析,研究结论表明不同地区和污染指标选择会使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表现不同的关系,其中包括单调递减、“N”型、“U”型、倒“U”型和倒“N”型。 分析与论证
以上学者丰富的研究成果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实例论证,为接下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开阔了研究视野,同时也为研究指引了正确的方向。通过以上文献综述研究可知,首先盲目的将适用于个别国家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应用到其他国家的发展模式上显然不适合,即由各位学者研究结果可知,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形状也有大不相同,曲线上的转折点(“拐点”)也有差异。我们需要深^理解两者之间内在的关系。但是环境问题不单单是数据,它是长期积累形成的,需要看到环境问题的核心,在问题本质分析上要多做思考,避免研究方向走入误区。这些学者的研究为我国在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对以后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蓝是指天空的颜色,2015年两会期间,北京的空气质量很好。在2016年“两会”召开第一天,空气污染指数达到了重度污染水平。2016年3月16日,北京再现雾霾袭城,让人们对此次“两会”中环保措施及政策走向格外关注。在2017“两会”中,环境问题依然是关注的热点,提出“加强环保督察,推动绿色发展”的方针口号。在2017年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环保部部长陈吉宁表示,2017年要实现中央环保督察全面覆盖。人们愈来愈清醒地认识到以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换取一时的经济繁荣的危害性,愈来愈希望看到人、社会和自然协调发展成为现实。
在这里我想引用专家的一句话: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大力推进文明生产、清洁生产、节约生产。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转型期,我们不但要完成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方面的转型,还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此外,在传统发展观的影响下,消费与人的基本物质需求几乎完全失去了有机的联系,甚至变成了一种异化消费。这就要求我们在全社会广泛深入地开展资源节约宣传教育活动,传播生态消费观念,让生态消费成为每个公民的健康科学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营造浓厚的资源节约与保护环境的社会氛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