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智榕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试论学校“软环境”建设

试论学校“软环境”建设

来源:智榕旅游


试论学校“软环境”建设

摘要:“人才不是教室里培养出来的,而是大师们悟化出的一种理念和环境熏陶出来的。”(季羡林语)学校环境是学生赖以成长和发展,并不断走向社会的土壤,环境育人十分重要。本文从学校“软环境”的特点出发,分析其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深切影响,阐述了学校“软环境”建设的策略。

关键词:“软环境” 特点 影响 策略

古人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芝兰入室,久而自芳”。这都说明环境余人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季羡林说:“人才不是教室里培养出来的,而是大师们悟化出的一种理念和环境熏陶出来的。”这更突出了环境育人的重要性。学校环境是学生赖以成长和发展,并不断走向社会的重要土壤,学校环境的构成是极为复杂的,按其控制和作用的特点,将其划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两大类。学校“硬环境”是指学校中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实际影响的,有较为明确的要求和具体评价标准的客观条件,如学校中的学科设置和教学、学校的常规管理以及教学设备、周边环境等等。与“硬环境”相对应的学校“软环境”是指学校中客观存在的,主要由教师控制和把握的,经常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实际影响的各项条件。如学校和班级的风气、教师的人格特点、教师的教育方法等等。如果将学校视为一个完整的系统,那么学校“硬环境”可以说是这个系统中的硬件,它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一般起积极促进作用,而学校“软环境”则是这个系统中的软件,它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何种影响,取决于在这一环境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其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软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抑制,就会对学生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而这种影响的最直接后果是危害学生的心理健康,甚至导致学生产生各种心理障碍。我将从学校“软环境”的特点出发,阐述其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深切影响,以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学校“软环境”建设的更为广泛的关注和探索。

一、学校“软环境”的特点

学校“软环境”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它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最为深切,学校“软环境”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无时不在,但实际发生影响的某些要素却经常在无意识当中被人们所忽视,教师在学校“软环境”建设中应该起主导作用。但由于教师本身对“软环境”中很多要素的理解各有不同,因此,教师控制下的学校“软环境”会存在很大差异。上述种种情况的客观存在都和“软环境”本身的特点直接相关。概括地说,学校“软环境”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软环境”内涵和标准的模糊性。

学校“软环境”概括地说主要包括四大方面,即学校和班级的风气;教师的教育方法;教师的人格特点和心理健康状况;每个大的方面里又包含若干个要素。从大的原则上来看,这几大方面的内容以及其中各要素的内涵都不难理解和把握,如我们崇尚什么样的校风、班风,好的教育方法有哪些特点,教师应该具备哪些优良的

个性品质等等,这些问题在一些相关的教育理论中都有比较明确的阐述,凡是接受过较为系统的职业培训的教师头脑中并不缺乏这些基本概念和原理。但是,在实际的教育中,在将这些理论转化为具体的教育行为时,各要素的内涵和标准就不那么容易把握了,大多数情况下需依具体情境而灵活掌握。比如,“自由”和“纪律”,什么时候应该让学生享有充分的自由,什么时候又必须要求学生严格地遵守纪律,这必须依具体事件、具体场合,甚至具体的每一个学生而有所不同,因此,理论中的所谓“民主”,在实际的教育中,只是一个“弹性原则”而不是“硬性标准”,“软环境”中的各要素都具有这一特点

(二)”软环境”理解和控制的差异性。

正因为“软环境”中各要素的内涵和操作标准是模糊的,实际上只是一个一般性指导原则,所以,在具体的教育实践当中,由于每位教师本身所持的教育观各不相同,因此,他们对“软环境”中各要素内涵的理解有很大差异,而教师对各要素内涵理解上的不同,必然导致实际教育控制中分寸和尺度把握上的差异。例如,以人为本的教育中特别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认为这是实施有效教育的重要前提,也是塑造学生优良个性品质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但是,究竟什么是尊重,怎样做才是真正的尊重,每位教师的理解各不相同,每位教师对它的重视程度也不相同,体现在具体教育手段和方法中的教育行为就更不相同了。

(三)“软环境”影响和作用的渗透性。

学校“硬环境”的存在是客观的,每位身临其境的教师和学生都能清楚地意识到它的存在和它所发生的每一个变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以及教育科研的深化,学校“硬环境”会不断改善,逐渐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条件,设置更为科学而合理的各科教学并实施更为有效的教学管理。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二、学校“软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学校“软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软环境”影响学生正确自我认识的形成。

自我认识是人类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概括地说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自我观念和自我评价。正确的自我认识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和优良个性品质形成的前提条件。学生正确的自我认识是在良好的教育、教学条件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这一过程中由教师调节和控制的学校“软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由于各年龄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性和认识水平低的局限,而使他们表现出对来自教师的评价较为敏感,对自己在同龄伙伴中的地位较为关注,对学习中成败的体验较为深刻等特点,这就更使他们对学校“软环境”中各要素的影响有着很强的易感性。所以,教师对每个学生所持的态度、所做的评价和所采取的教育手段和方法,都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和认识,

最终影响学生正确自我认识的形成。

(二)“软环境”影响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

人际关系和谐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对心理健康的一种强有力的促进。学生能否在学校里和老师、同学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调查表明,学生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以至于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很多都和学校中不良的师生关系、不和谐的同学关系密切相关,所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所以,加强学校“软环境”建设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前提。

(三)“软环境”影响学生健康情绪生活的营造。

人的任何心理活动都伴有相应的情绪体验,所以,情绪是否健康,能比较明显地反映出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学校“软环境”中的许多要素都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情绪,使学生产生积极或消极的情绪反应,也就是说,在这种由教师营造的心理氛围和环境中,学生既可能形成满意、愉快、乐观、开朗的良好情绪状态,也可能产生压抑、忧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反应。所以,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关注与学生的情绪生活息息相关的学校“软环境”,帮助学生营造健康的情绪生活,让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成为学生社会生活的主导情绪。

三、学校“软环境”建设的策略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学校中的“软环境”比“硬环境”更为重要,其发挥作用的原理就如同计算机上的硬件和软件,硬件固然很重要,但是,硬件作用的真正发挥必须依靠先进的软件。学校“软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深远影响的事实再一次提醒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加强学校“软环境”的建设。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

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水平是他们在教育实际中能否很好地把握学校“软环境”中各要素基本原则的重要前提,所以,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水平。在社会不断进步的新形势下也是在发展的,随着教育科学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新的教育方针、政策时有出台,教师一旦忽略了理论学习,其思想和观念就会落伍,甚至和时代的发展背道而驰。

(二)在教师中普及心理卫生知识。

关心并自觉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做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这是时代赋予教师的新的使命,也是社会发展对教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为了完成这一使命,培养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心理状态的跨世纪人才,就必须面向教师普及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以引起广大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度重视和对学校“软环境”建设的广泛关注。只有教师思想上重视了,并掌握了这方面的初步知识,他们才能够不辱心理保健医生的使命,自觉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学校环境,及时发

现、控制学生身上可能出现的心理方面的问题,并对个别学生已经出现的心理方面的问题给予必要的帮助。

(三)开展针对于教师的心理咨询活动。

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作为学校“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心理健康的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的言行为学生塑造一个借以模仿的完美形象,使学生在其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心理健康的教师,能在学生中间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相反,教师心理不健康,会直接危害学生的心理健康,如教师对学生怀有敌意,态度专横,学生创造性、独立性的发展就会受到抑制;教师本身有依赖感,不安全感,他便可能通过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帮助,使学生也形成依赖心理,从而使教师自己的安全需要得到满足。教师职业是崇高而伟大的,但教师工作的辛苦、繁琐和压力,却极易使他们滋生各种不良情绪,或产生一些其它方面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疏导,会逐渐加重甚至导致各种心理障碍,所以,在学校中开展针对于教师的心理咨询活动,使每个教师都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四)重视优良校风和班风的培育。

优良的校风和班风是学校“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和学生保持健康心理状态所必须的重要土壤,学校和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这方面的建设:1.营造民主平等的心理氛围。所谓心理氛围,概括地说就是对人的心理发展有实际影响的气氛和环境。学校和教师应努力创造一个民主平等的心理氛围。2.倡导团结合作互助精神。学校在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倡导互助合作的精神,鼓励和指导教师和学生互相尊重,互相爱护,培养起学业上互相切磋,生活上互相关心,工作上互相配合的良好风气。3.培养遵章守纪的良好习惯。学校和任何社会群体一样,既要有民主,也要有集中,既要有自由,又要有纪律,既要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的精神,又要养成接受行为规范、遵章守纪的良好习惯。为此,学校和教师应坚持对学校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进行督促和检查,适时而合理地进行奖惩,形成凡事有章可循、有章必依、遵章守纪的良好风气。

综上所述,学校“软环境”的特点及其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必须高度重视并加强建设,优化学校教育环境,这是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精神实质的重要环节,是推进和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新世纪人才的有效途径,“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应不断探索前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zrrp.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