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8-0013-02
资产阶级工业革命之后为人类生产力的进步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用品和生产用品。但是由于工业生产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从斯德哥摩尔人类环境会议到哥本哈根召开世界气候大会,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全世界人民日益关注的问题。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共产党人对生态与发展的关系十分重视。例如在中共十五大突出“可持续发展”理论,报告提出生产发展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共十六大提出“生产、生活与生态共建良好”,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十八大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首要位置”。通过党的报告可以看出生态文明逐渐成为现代化建设中的重中之重[1]。 一、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回顾
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是中共以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作为指导,结合我国在不同发展阶段,各种不同生态环境实际情况与自身发展特点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谋略以及经过实践做出的总结,是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毛泽东思想中的生态文明建设
1.大力发展水利事业,严防自然灾害。早在红军时期毛泽东就提出“水利事业是农业的命脉。”新中国建立后,他进一步明确这一要点。首先要认真治理黄河水域和淮河水域,另一方面要部署在一些大江大河里面兴修水利工程,治理水灾频繁的江河同时要明确保持水土,特别是针对农业合作社要有计划地实施,不要盲目地乱砍乱建。如果资金不足,国家要大力支持。
2.注重绿化设施,呵护生态环境。新中国成立伊始毛泽东提出:“要在十二年之内,基本消灭荒山荒地,在人们生活环境内大力种植树木,实现全面绿化。”特别是在“大跃进”中,对乱砍伐的行为做出深深反思:“大力发展农业和工业是主要目标,但是不能牺牲森林资源作为代价。森林资源是一个可持续的发展,这对于生产建设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3.控制人口,实行计划生育。新中国成立之初,人口少,所以并没有控制人口,但是到了70年代后期,人口巨大膨胀,为国家和社会带来了巨大压力。1973年国务院将计划生育纳入第四个五年计划,并建立国家计生委,提出了“晚、稀、少”宣传口号。这为我国计划生育工作提出了有利的依据,对未来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建设基础[2]。 (二)邓小平理论中的生态文明建设
1.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邓小平认为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但是生态建设并不只是保护环境,它要与生产相协调,实现生态经济发展。邓小平在看待如何解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问题上说:“一片荒漠上,我们有计划进行种植,将荒漠变成大草原和森林,不但保护了环境,也为黄土高原的人民带来了收益。这不是两全其美的事情吗!”
2.坚持科技保护环境与法律制度保护相结合。邓小平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就是要用通过提高科学技术来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保护环境。因为只有运用科学技术,才能改变传统生产模式,为农业、工业带来新的革新,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浪费。有了技术,必须要有法律保障。任何战略的实施,必须要有法律作为强大后盾。有了相关的法律作为保障,才能在实施保护环境的活动中安全实施。例如1979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在五届人大十一次会议通过,这标志着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开始进入法律化。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生态文明建设 1.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江泽民提出:“在现代建设之中,必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要把人口、减少资源浪费、保护环境放到关键位置。”2002年,党的十六大正式提出将“可持续发展战略”写入十六大报告中,要做到提高生产力的同时,也要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提高资源运用效率,控制人口、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为人们带来幸福生活。
2.强调国际合作,让保护环境走向国际化。环境问题不仅仅是国内的事情,还是全球关注的热点。1994年江泽民参加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提出:“环境问题需要国际合作,只有全球加强环境保护,这才是合乎全球发展的。”由于现在环境恶化十分严重,已经关乎人类生存问题,这些问题包括了海洋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核污染、石油污染等,因此,需要靠各国自身的努力,加大对环境的保护。 (四)科学发展观所呈现的生态文明意识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这是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自身发展最新的理论成果,特别是以人为本的提出,更加符合生态文明的发展。
1.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其核心和问题是“为谁发展”以及“如何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是要求发展中要体现科学道理,强调发展与协调。2004年3月,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指导人口资源环境工作,要树立以人为本,节约资源、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将生态建设与生产方式结合起来,建立节约型和谐社会,转变消费模式。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转变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将过去粗放式,不理智性消费,改成科学消费、合理性消费,特别是要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要将产业结构合理化,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特别是要大力推行循环经济、使用清洁能源,淘汰传统粗放式生产模式,将污染重、资源浪费严重的企业改成技术性、清洁型、生产效率高的企业[3]。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之路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标志。随着经济飞速发展,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虽然我国经济生产总值的gdp高,但是其代价是巨大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高、破坏脆弱的生态环境。所以马克思主义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传承中华文化的必经之路。 (一)超越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两极对立的观点,需要走生态发展与人类生存和谐之路
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两种极端对立的认知模式。前者是鼓励人类无限度地扩张对自然资源的夺取,认为人类是地球的主人,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为了实现自我利益不顾其他生灵生存的认知逻辑。后者是以完全保护自然的一种做法,强调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人类的一切行动都是破坏自然生态。我们应该抛弃这两种极端的做法,具体做法如下:首先,我们要坚持两种思想观念有力地结合在一起,要用自然辩证的观点去结合这两种思想。我们要科学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形成多元共生的意识。第二,要做到和谐共生。人类发展离不开自然,一旦离开自然人类就失去了生产和生活的物资。自然发展需要人类的合理改造。生物系统是一个大的循环,地球的表面、气候和动植物都需要人类进行合理改造。人类从产生以来,自然都成了人化的自然,很多土地上都烙上了人类足迹[4]。 (二)打破生态文明建设与人类生活生产相悖的情况 联合国环境大会指出:“地球面临的巨大困难,就是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导致了环境的恶劣,加剧各国贫富差距。”因此要改变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可取之路。
1.走上新型的工业化道路。应该采取和谐生产的方式,应该转变生产模式。将传统高收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生产模式办成一条依靠科技含量高、能获得高的经济利益、资源消耗低和对环境污染少的模式,依靠生态和谐发展走上经济协调发展之路。
2.大力推行生产产业结构合理化,大力发展和谐循环经济。建设这样的经济模式需要以市场调节为导向,科学技术作为支撑,努力建设具有优势产业、发展新兴技术产业和发展现
代服务行业。将清洁工业和农业引入生产,除此之外还要把教育、交通、金融等各个方面纳入绿色生态循环经济,形成资源―产品―资源的产业模式。 3.倡导合理消费和低碳消费。将生态道理转化为日常生活行为,现代社会倡导绿色生活,倡导合理消费、低碳生活,可以运用经济调节对社会消费进行科学引导。全社会倡导低碳生活,要将传统“一次性消费”和“面子工程消费”逐渐淘汰。
(三)推进科学技术创新,避免生态文明建设内在缺乏动力和实践不到位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需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作为内在驱动力。
1.通过科学技术创新改变传统生产模式,培养合理性生产,发展以高新电子、生物技术等新科技。
2.通过科技创新转变高污染、高消耗的资源运用模式,将原来重工业型能源型经济和原材料型经济的结构模式,往清洁合理、循环经济模式转变。
3.以科技创新促进工业资源管理科学化,要将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变成在污染的同时与垃圾利用循环化结合起来,这样可以保证生态资源循环利用,降低污染,节约能源。 (四)加强国际合作,抵制“生态地方主义”和“环境霸权主义”狭隘的思想
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在目前来看,已经不是某个国家的责任。在全球变暖、森林大范围被破坏的恶劣影响下,生态环境已经不是某个国家能够治理好的问题。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应该坚持扛住自己的责任和全球国家相统一的思路,做到强烈抵制“生态地方主义”和“环境霸权主义”狭隘的思想。具体做法如下:一是将坚持生态保护作为国家责任,坚持以“国家主导、国际组织、人民参与”三个角度走和谐发展之路。二是积极参与国际环境治理合作,将传统狭隘的“生态地方主义”思想抛弃掉。国家如果将环境问题进行闭关锁国,虽然地方生态保护主义能暂时保护国家安全,但是全球安定有序才能保护到具体的国家。三是维护世界环境,反对“环境霸权主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