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析唐诗中的乡梦意象

浅析唐诗中的乡梦意象

来源:智榕旅游


浅析唐诗中的乡梦意象

摘 要:乡情是人类吟咏不衰的主题。唐代是乡情“大爆发”的时代,其来势之大、影响之深远为其各代所不能及。唐代的诗歌成功地记录了陷于乡情中的唐人的生存实态,而“乡梦”意象则是唐人表现乡情的最好载体。唐诗通过乡梦意象的营造,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唐人乡愁的浓重,乡梦意象是我们洞悉唐人乡情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关键词:唐代 怀乡诗 乡梦 家书

梦是“外界刺激在大脑皮层中残留痕迹的再现”, [1] (P.301 ) “梦”来自人之“想”,但凡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都会在梦中出现,因而人们会因梦而喜,也会因梦而悲。神秘的梦对人们的生活影响很大。早在周代,人们不仅为梦做了分类,即正梦、噩梦、思梦、寤梦、喜梦、惧梦,[2] (PP.653-654 )还为此设立了占梦之官——“众占非一,而梦为大,故周有其官”。[3] (P.1773 )其后,文人们也因“梦”特殊的产生机制和其在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而在诗歌中多有提及,以至使梦成为一种重要的抒情意象,借以表达诗人的种种情感意绪。

唐诗中的“乡梦”意象不仅数量多,蕴涵着独特的审美意蕴,而且在前代的基础上也有了更大的创新。虽然描写乡梦,但却不侧重于描写梦中的详细情景。唐人在其怀乡诗里对乡梦做了多角度的描写,表现为“梦中还乡” “梦不到乡”。

一、 梦中还乡

“梦中还乡”,是诗人借乡梦意象抒发怀乡之情时最为普遍的形态,也是唐前怀乡诗中乡梦意象营造的唯一形态。《诗经·邶风·泉水》中卫国女子思念家乡时即有“有怀于卫,靡日不思”,虽未直接提及乡梦,但“靡日不思”正见其日思夜想。其后谢朓的“望望荆台下,归梦相思夕”(《和别沈右率诸君诗》),徐陵的“回首咸阳中,唯言梦时往”(《陇头水》),苏子卿的 “故乡梦中近,边愁酒上宽”(《南征诗》),都以梦中还家的形式抒发了故乡之恋。而庾丹的《夜梦还家诗》中“归飞梦所忆,共子汲寒浆。铜瓶素丝绠,绮井白银床。雀出丰茸树,虫飞玳瑁梁。离人不相见,争忍对春光”则描写了梦中还家的具体情状。唐前以梦为意象抒发乡情的代表作品当推鲍照的《梦归乡》,诗人不仅交待了乡梦的缘起,而且描述了梦中归乡后的情事:正当妻子当户而织的时候,诗人不期而至,于是两人互相倾诉别后的思念;随即描写了诗人与妻子度过的美好时光,其中 “开奁夺香苏,探袖解缨徽”这一小夫妻间的情趣描写把归乡后的快意推向高潮。更为重要的是,鲍照还描写了梦醒后的失落和怅惘,这些都为唐代怀乡诗的创作提供了借鉴。

唐诗也多有对“梦中还乡”的描写,如项斯的《宁州春思》:

失意离城早,边城任见花。初为断酒客,旧识卖书家。寒寺稀无雪,春风亦有沙。思归频入梦,即路不言赊。

在这首诗里,我们看到了“乡梦”之于人意义重大。诗歌的前六句描写了诗人穷苦、失意的处境。此时的项斯正处于人生的失意之中,因而满城的春花也未能舒缓其内心的愁闷。在此失意和落魄下,诗人对家乡充满了思念,“思归频入梦,即路不言赊”,诗人的愿望就是回归故乡,但现实中这一愿望却很难实现。而梦不同于现实,在梦中诗人却能回到日思夜想的家乡。因而在边城春天里,唯一能让诗人倾注热情的事情就是“入梦”。“梦”让现实中的无望不再,因而诗人思归之时便“频入梦”。思乡之切,归家之难通过梦的意象得以表现。

唐代的怀乡诗在描写“梦中还乡”时也写到了梦醒后的心理失落。如沈佺期的《驩州南亭夜望》:

昨夜南亭望,分明梦洛中。室家谁道别,儿女案尝同。忽觉犹言是,沉思始悟空。肝肠余几寸,拭泪坐春风。

这首诗在描写梦中还乡时,成功之处有两点,其一是写出了乡梦的恍惚,其二就是以梦中还乡的快乐写出了思乡而不得还乡的痛苦。诗歌对入梦、梦中和梦后都作了描写。“昨夜南亭望,分明梦洛中”为乡梦之始,长期对故乡的朝思暮想在倏忽间转为眼前的乡梦。“室家谁道别,儿女案尝同”便是对梦境的具体描述,梦中的情景如往昔一般真实可感。男子有妻谓之有室,女子有夫谓之有家,“室家”指夫妻,这里是说自己与妻子儿女何曾分别,他正在享受着全家在一起的天伦之乐,而全然忘记这不过是一场梦而已。之后,诗人笔锋一转,重点写出了梦醒后人的失落和伤痛情状。刚才的妻儿团聚分明是真实存在,但随着意识的逐渐恢复才领悟到这一切都是虚幻的。“肝肠余几寸”写出了梦醒后心灵的不堪承受,而“拭泪坐春风”则以乐景写哀情,见出乡思的无法排遣,更增添了思乡的苦痛感。再如岑参的《临洮泛舟,赵仙舟自北庭罢使还京》:

白发轮台使,边功竟不成。云沙万里地,孤负一书生。池上风回舫,桥西雨过城。醉眠乡梦罢,东望羡归程。

此诗作于天宝十三载(755)赴北庭途中。诗人在梦中回到了故乡,但是他却没有详细写梦中回归故乡的情事。在这里诗人思归但不能归的苦痛没有如沈佺期一样直接展露,而是借对梦醒后诗人的“东望”的动作和“羡”的心理暗示出来,抒写的同样是强烈的归情。

心熟家山梦不迷,孤峰寒绕一条溪。秋窗觉后情无限,月堕馆娃宫树西。(赵嘏《吴门梦故山》)

赵嘏与沈佺期和岑参一样都写了梦醒,但是又有不同。沈诗写梦后之悲是直说,岑参回归故乡的迫切也由梦醒后“望”的动作和羡慕人归的心理表现出来,虽未直说但其意自现。而赵诗则是以“月堕馆娃宫树西”结尾,荡开一笔,写梦醒后所见到的异乡景物。“馆娃宫”为苏州特有之景物,它正在无情地提醒着诗人,此刻他依然身在异乡,而月下馆娃宫的凄清景色即是梦醒后诗人凄清心境的写照。这首诗以景寓情,乡情的抒发也就更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二、归梦难成

思乡到了魂牵梦萦的地步,足见思之切,念之深。家乡只在梦里,更显出不得归的痛苦。梦到故乡,见到故乡种种之美,徒增思乡之苦。然而,梦中还乡,毕竟还有一时的满足,即使是虚幻的;而更令人难堪的是,连归梦也难成,连这一时的虚幻的满足也不可得。唐人借归梦难成来抒写乡思之苦,这是其前的怀乡诗中未曾有过的,是唐人对乡梦意象的创新之处。唐诗中的“归梦难成”表现为乡梦被破坏,从而梦中不得归乡或是怀乡者无梦以归乡。

唐诗从两个方面写了“归梦难成”的原因。首先是现实的原因,在唐诗中就有对还乡之梦被外界的水声、雁鸣等声音惊破的描写。如许浑(又作杜牧诗)的《闻雁》:

带霜南去雁,夜好宿汀沙。惊起向何处?高飞极海涯。入云声渐远,离岳路犹赊。归梦当时断,参差欲到家。

睡眠中的人怕被吵醒,尤其是正做着甜美乡梦的怀乡者,但是偏偏有些外来的声音让人不能遂意。诗人的还乡之梦刚要实现,却被无情的雁声惊断,而惊断他乡梦的又恰是正在回归南方途中的大雁,这无疑加重了诗人的苦闷。大雁每年都能回归温暖的家乡,诗人不但不能回归,就连归梦都被惊扰。诗歌通过乡梦被雁声惊断写出了思乡之苦、之痛。唐诗中还有对因外界干扰乡梦不成的描写。如“微微一点寒灯在,乡梦不成闻曙鸦”(刘沧《晚春宿僧院》)、“一宿泉声里,思乡梦不成”(张乔《游南岳》),鸦鸣和泉声破坏了诗人们的回乡之梦。

李商隐的《西南行却寄相送者》对乡梦被惊断的写法更有新意:

百里阴云覆雪泥,行人只在雪云西。明朝惊破还乡梦,定是陈仓碧野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