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第16讲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16讲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来源:智榕旅游
第16讲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从计划经

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选择题

题点1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及探索建设的曲折

1.1932年,上海章明国夫妇创办“章记食府”,几十年来生意一直兴旺。1954年,上

海市政府开始着手对“章记食府”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章明国夫妇的处境最有可能为

( )

A.不能继续经营店铺,没收全部财产

B.不能继续经营店铺,但可以分享店铺的部分利润 C.继续经营店铺,并开始把利润的小部分上缴国家 D.继续经营店铺,并开始把利润的大部分上缴国家

2.商业广告是促销的重要手段。据史料记载: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广告起始于鸦片战争

后,民国初年得到显著的发展,1953年后消失,1978年末又重新出现。材料中广告业消失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经济困难,物资匮乏 C.三大改造,政府取缔

B.企业热衷产品直销 D.国家实行计划经济

3.“前年卖粮用箩挑,去年卖粮用船摇,今年汽车装不了,明年火车还嫌小。”这是

一首江西民歌。它可能产生于 A.1950年 C.1958年

( )

B.1956年 D.1979年

4.1956~1966年是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十年,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出现了

明显的失误。下列现象肯定发生在这一时期的是 A.各地干部群众踊跃学习过渡时期总路线

B.《人民日报》连续报道各地大放农业高产“卫星” C.各地人民公社都大力倡导包产到户 D.深圳和珠海在报纸上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

5.下图是1956~1964年我国工业与农业的发展趋势示意图。根据该图,判断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 )

( )

A.1960年工业出现峰值是因为“一五”计划的实施 B.自然灾害是导致1960年农业产值大幅度下降的根本原因 C.优先发展农业使1961年后农业产值增加 D.“八字方针”实施使工农业比例趋于平衡 题点2 改革开放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6.20世纪的中国百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人民经历了“醒过来——站起来——富

起来”的三个过程。引导中国人民“富起来”的政策指导方针是 A.一化三改造 C.市场经济

B.改革开放 D.国企改革

( )

7.(2011·新课标全国高考)1985年,国务院在《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中

规定,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浮动的比率,一般是上缴税利总额增长1%,工资总额增长0.3%~0.7%,最多不得超过1%。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保证职工收入逐年提高 C.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B.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 D.有效控制企业工资总额

( )

8.国际舆论曾评价新中国某一“开放行动”是35年来“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这一“行动”是指

( )

A.创办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B.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C.开放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D.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

9.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吴晓波说:“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

业的高潮,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第二次创业高潮的主要原因是

( )

A.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 C.上海浦东新区的设立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0.(2012·江苏高考)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

债又无外债的消息。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这表明我国

( )

A.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 B.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 C.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

D.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

11.在改革开放中,经过三次思想解放,我们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

拜”和“所有制崇拜”,其中冲破“计划经济崇拜”的关键事件是哪次会议的内容

( )

A.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五大

B.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六大

( )

12.下列四张纪念邮票以党代会为主题,其关键词表述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共八大 中共十二大

中共十四大 中共十五大

A.经济建设 国企改革 市场经济 基层民主 B.主要矛盾 走自己的路 市场经济 邓小平理论 C.主要矛盾 改革开放 计划经济 “一国两制” D.建设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 初级阶段 科学发展 二、非选择题

13.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恰逢中共诞生90周年。阅读材料,回答问

题。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中国在对外方面因朝鲜战争而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威胁和封锁禁运,国内经济则因过去的殖民地性质,重工业极为落后和布局非常不合理,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1953年以来的经济建设实践和理论探索使中国迈出工业化第一步,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武力《新民主主义社会提前终结的历史分析》

材料二 有专家指出: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逐步突破了一个“瓶颈期”,中国开始踩着历史的节奏,追赶世界经济潮流,每一步都没落空,中国的发展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1)材料一中的“经济建设实践”主要是指什么?并分析这一时期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近30年来,中国是怎样“踩着历史的节奏”,“追赶世界经济潮流的”?发展的有利因素有哪些?

14.工业化是现代化乐章中的主旋律。在探究“工业化”问题时,某同学摘录了以下材

料。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指引下,进行深入探究。

材料一 在甲午战争之后的几十年中,虽然我国民间的私人资本也有过几度迅猛增长的所谓“黄金时期”,但是,总的来说规模偏小,发展缓慢,并且随着战乱的加剧生存处境日益艰难。

——摘编自许向阳《中国的道路》

材料二 共产主义革命导致中国工业所有制结构的变迁 表(单位:%)

年份 1952 41.5 3.3 4.0 30.6 20.6 100.0 1957 53.8 19.0 26.3 0.1 0.8 100.0 ——《中国统计年鉴》

材料三 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转折,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按可比价格计算,2007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是1978年的14.93倍,年增长率9.77%,2007年的工业增加值比1978年增长23.6倍,年均增长11.5%。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多位居世界前列。……以工业制成品为主的出口额由1978年的约50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11 500亿美元,增长了229倍,年均增长20.6%。……在工业产品产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工业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工业增加值的构成中,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重工业的比重由1978年的57%上升到2007年的70%。

——吕政《2008中国工业发展报告:中国工业改革开放30年》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在甲午战争之后的几十年中„„我国民间的私人资本也有过几度迅猛增长的所谓‘黄金时期’”。导致当时中国民族工业规模偏小、发展缓慢的原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分析1957年新中国工业所有制结构的特点。这种工业所有制结构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3)根据材料三,概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工业发展的表现并指出推动其发展的主要政策因素。

所有制成分 1949 国有工业 集体工业 公私合营工业 私营工业 个体工业 合计 26.2 0.5 1.6 48.7 23.0 100.0 答案

1.B 2.D 3.C 4.B 5.D 6.B 7.C 8.D 9.B 10.C 11.B 12.B

13.(1)实践:“一五”计划。

原因:经济上,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政治上,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主体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颁布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外交上,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取得重大外交成就。(答出3点即可)

(2)“追赶世界经济潮流”: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1992年,十四大做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因素: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和扩展;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两极格局走向解体,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等。(答出4点且言之有理即可)

14.(1)举例:①从甲午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第一

次高潮;②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又得到一次发展机会,迎来了“短暂的春天”。

原因:①外国资本的竞争压力;②本国传统经济形式的抵制;③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民族工业生存处境艰难。

(2)特点:国家控制全部生产资料;单纯的公有制经济。

建立:新中国成立之初,没收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建立社会主义国营企业;1953~1956年,通过公私合营和合作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个体手工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3)表现:工业产品产量增长;工业出口额增加;工业结构得到合理调整;工业生产技术水平提高。

政策因素: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