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主旨讨论现代汉语中的中缀现像。从词缀的一般特点,推想现代汉语中“中缀”的使用范围及特点。判断现代汉语词汇中的中缀标准是:1.它应该是构成新词的必有成分。2.是定位的不自由语素。3.“中缀”表示的不是具体的基本的词汇意义,而是抽象的附加的意义。
一、词缀
陈光磊先生提出,认为词缀是不具备词汇意义而却具有语法作用附加在词根上的一种语素。黄伯荣先生认为词缀即加在词根上表示附加意义的语素。葛本仪先生则把词缀定义为附加在词根语素上共同组成词干表示语法意义和某些附加的词汇意义的一种词素。王力先生实际上指出了词缀的几方面性质:1、粘附性;2、定位性;3、意义虚;4、排除了系词、连词、介词,认为词缀是不成词的成分;5、记号是标识词和词组的性质。朱德熙说,真正的词缀只能黏附在词根上的语素,大大地缩小了词缀的范围。他把成词语素和不成词语素排斥在词的范围之外,等于给词缀下了定义。郭良夫先生认为语缀从结构上看是定位的不成词的、意义虚的语素。
经过分析,这样可以看出,以上所述学者观点的共同点是:词缀是附加的、意义虚的语素。不同点是:标准不一致,由此产生各家所列的词缀差别比较明显的现象。对于这一点,本文采取以其共同点为基准来进行讨论的态度,对其差异不作赘述。
由此,本文中暂把词缀概念定义为:词缀是粘附在词根上构成新词的语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词缀是只能粘附在词根上构成新词的语素,它本身不能单独成词。词缀又分为三小类,前缀、中缀、后缀。粘附在词根前面的词缀叫前缀,粘附在词根后面的叫后缀,插入词中间的称中缀。 二、成为中缀的必要条件
参照语言学家给词缀下的定义,本文认为必须同时具备下列属性的语素才是中缀。
首先,它应该是构成新词的必有成分。
其次,是定位的不自由语素。意思是,构词时,这种中加成分位置居中,后附着前语素,前附着后语素,把前后语素连接为一个整体,表达一个明确的概念意义。
再次,“中缀”表示的不是具体的基本的词汇意义,而是抽象的附加的意义。 三、中缀在现代汉语词汇中的应用 (一)、使用范围 1、三音节词
现在来看三音节词,在三音节词中,三音节中缀派生词的中缀比较单纯,只有“得”“不”。
只用“不”作中缀的词如:
背不住 差不多 差不离 吃不服
吃不上 扶不住 顾不上 顾不及 忍不住 受不住 压不住 当不起 用“得”,“不”作中缀的词如:
吃得(不)住 处得(不)来 对得(不)起
犯得(不)上 对得(不)住 犯得(不)着 划得(不)来 划得(不)着 架得(不)住
同样,本文认为 “得”,“不”为中缀的依据是:
1、这些词结构定型,意义凝固,具有熟语性,去掉“得”“不”,“A”“C”组合不成词。如“差不多”“看得起”。即使成词,表达的也是不同的词汇意义。
2、“得”“不”读轻声,位置居中,这是虚语素充当中缀的形式标志。 3、“得”“不”传递的是抽象的可能性意义。“得”表肯定的可能性意义,“不”表否定的可能性意义。 2、四音节词
先从四音节的看起,例如以下词汇:
白不呲咧 黑不溜秋 红不棱登 花不棱登 滑不唧溜 灰不留丢 酸不留丢 黑咕隆咚 花里胡哨 古里古怪 稀里糊涂 酸不拉几
从这些派生词的结构来看,它们都属于A+B+(C+D)的结构。在这个问题上,许多学者把“B+(C+D)”部分看成后缀,所以在论述中很少提到中缀这一概念及表现。在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教材《现代汉语》课本中就只把词缀分为前缀、后缀,而没有中缀。那么如果作为后缀,按照对后缀的理解,“B+(C+D)”在结构上必定是不可分离的,表意也是具有整体性的。可是,这些词无论从语音、组合关系还是表意角度,“B”都是相对独立的。
首先,从语音角度看,“B”为轻声,读起来附“A”不附“C+D”。另外, “A”为平声“C+D”一般也为平声;“A”重读,“C+D”读音为中音重音。位于“A”与“C+D”间的轻声“B”无疑起到了协调音节、变化节奏的重要作用。它作为一个独立的语音成分,使语音轻重相间、长短相间、高低相间,从而产生了错落有致、和美动听的视听效果。
其次,从组合关系看,“B”不象前缀后缀,只单向附着,它双向附着,把前后语素同时缀连为一个表意整体。这种双向附着,既有选择限制关系,又是相对自由的。如“不”就不能与“A”中的“花”,“C+D”中的“隆咚”“胡哨”组合,可是却可跟“花”“隆咚”“胡哨”以外的任何“A”与“C+D”组合。例如在词典还可以找到:圆古伦敦、圆古溜秋、软古囊囊、醉古隆咚,也可以说:胖不伦敦、灰不溜秋、软古囊囊、黑古隆咚。这在一定意义上说明,这个“B”是自由的,独立的,同时又是构成这类词必不可缺的成分。
第三,从表意角度看,“A”是词的主干,代表着词基本的、主要的意义。这些词干都为成词语素。当它们独立成词时,前面可受“很”类程度副词的修饰。“C+D”是连缀成义的双音节语素,是没有具体、独立意义的后缀。它们只有跟表色彩、视觉、触觉意义的“A”结合起来,才能表现抽象的摹状绘色意义。由
于“C+D”的描摹,词的程度意义有所加强,所以“A+B+(C+D)”前不能再受程度副词修饰。“B”作为中缀,不表具体的词汇意义,但整个词表现出来的厌恶感情色彩意义,轻松随意的风格意义,则是由它来作为载体的。
综上所述可知,“B”是相对独立的,是具备了构词成分中缀的资格的。 3、方言中
另外,在很多方言中,中缀出现的几率较大。
如在闽南语中,有“当其时,明其知,量其约”的用法。这中间的“其”字便是一个中缀。又如绛州口语的中缀成分一般多附加“们”、“动”等,这样既表示了说话的不同情感,又使语气变得缓和。不过中缀词构成的词组,有些可以拿掉,有些则成了整个词的组成部分,不便去掉。如《红楼梦》第二十九回“享福人福深还祷福 痴情女情重愈斟情 ”中,(贾母对张道士说),“既这们着,你老人家老天拨地的跑什么,就带他去瞧了。”第三十一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中,(王夫人说湘云),“前日有人家来相看,眼见有婆婆家了,还是那们着。” “既这们着”中,“还是那们着”中的“们”。又如《红楼梦》第二十九回中,(凤姐说),“他们那里凉快,两边又有楼。……家里唱动戏,我又不得舒舒服服的看。”第五十七回“慧紫鹃情辞试忙玉 慈姨妈爱语慰痴颦” 中,宝钗道:“惟有妈,说动话就拉上我们。” “唱动戏”中,“说动话”中的“动”都是方言中的中缀,相比普通话中的用法,方言中的中缀更富有感情色彩和地方特色。 (二)、分类
本文把中缀派生词分为两类:基本式和推导式。 基本式“来得及”等和推导式“看得出”等。基本式和推导式的相同处是都有读轻声、表抽象可能意的“得”“不”作中缀。不同处是去掉“得”“不”等中缀后,基本式不成词,如在三音节派生词中,“来得及”不能简化为“来及”,而在四音节派生词中,基本都属于基本式,如去掉中缀都不成词。而推导式中如去掉中缀,依然成词。如“完不成”可以去掉“不”而成为它的对立面“完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