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5.古诗词三首

5.古诗词三首

来源:智榕旅游


备课组 语文组 5.古诗词三首 主备人 辅备人 日期 2.24 1.理解诗词的意思,背诵、默写诗词,体会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好。 教学内容 重点难点 2.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 抓重点字 体会诗意;学看注释 教法学法 理解字义;想象意境 感悟情感。进一步感受诗词的丰富内涵。 2.通过运用课后注释、边读边想1.收集有关资料。 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想象诗教学资源 2.多媒体课件。 词描写的意境。 教学目标 3.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 悟诗词中所描绘的童年生活的快 乐,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能体会三课时 作者对儿童的赞赏、喜爱之情,同课时安排 时也感受诗人的不泯童心。 教学设计 第 1 课时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牧童》,进一步感受诗词的丰富内涵。 2.通过运用课后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想象诗词描写的意课时目标 境。 3.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所描绘的童年生活的快乐,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 故事激趣,介绍诗人: 师: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唐代人.(相机出示诗人吕岩人像图片)本单元的主题是童年,那在吕岩笔下的牧童,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首古诗——齐读课题《牧童》。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 (二)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慢慢地,认真、仔细地将这首诗读三遍以上。 2、指名读。(评价:读通顺,流利) 谁还愿意读? 他读准了一个生字,生板书:“蓑” 强调字音不卷舌 分析字形 3、自由默读全诗,想想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三) 理解诗意,体会诗境。 1、诗句的意思清楚了吗?老师要考考你们:谁先来读这首诗?小结:读得字正腔圆 有节奏 大家注意诗中有一个多音字,是哪一个?板书:铺 诗中“铺”字为什么读pū?:(多音字从字义上区分读音) 铺:把东西散开放置,平摆。 课后回忆

在诗中“铺”指什么?(草长得很茂盛,像平铺开一样) 2、自由读第一小句,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描述一下那是一片怎样的原野? 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 (“铺”字,让我们想起眼前绿草葱茏,一片生机。 “六七里”:眼前似乎浮现宽阔的原野) [设计意图:想象是理解诗意的翅膀,通过再现诗歌画面,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意思的理解,充实诗歌的内涵,使学生易学、乐学。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能够使课堂更加生动,形象的演示比枯燥的说教在效果上要好很多。] 相机出示辽阔原野碧草葱茏的画面,学生欣赏。 看着眼前绿草茵茵的画面,你能美美地读出这样的原野吗? 3、眼前绿草茵茵,我们耳畔似乎又听到什么?(清脆悦耳欢快牧童的笛声) 你是从哪个字中,听到了这样的笛声?生 „ 板书:弄 “ 弄”什么意思?(逗弄) “笛弄晚风”是笛声逗弄晚风吗?你从弄字体会出什么? (把风中笛声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 师:刚才抓住一个“铺、弄”字去体会诗句的意思,这是学习古诗的一种方法。 出示:“抓重点字 体会诗意” 齐读。 【使学生在情境中了解汉字的音形义,领悟诗文内容。】 4、快乐的牧童边吹笛边嬉戏。同学们,张开我们想象的翅膀,听着晚风中传来的牧笛声(点音乐《牧童短笛》)或许,他刚一吹气,老牛便抬起头看着牧童;或许,不远处传来了更悠远的牧童歌声,或许老牛一听着笛声,便安详的吃着草„或许„„ 谁能试着边想象画面边朗读这两小句诗?读出视觉上的宽阔和听觉感觉上的美好 5、一片葱茏的广阔原野上,牧童正在逗弄他的短笛,偶尔吹出几声清脆的笛声,好不悦耳。随身一躺,都似乎躺进了大自然的怀抱。可是牧童在哪里呢? 出示: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牧童? (你看他,正撑着小肚皮,一路归来,吃饱了,喝足了。困了,就往草地上一躺,有清风明月为伴) 你从古诗的哪些字句中看到了牧童? 根据刚才学古诗的方法,你认为这句诗中的重点字是哪一个? 板书:饱 卧 你能试着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吗? 6、的确,广阔的原野上,铺满了青青的野草。牧童悠闲地放着牛,吹响了短笛,几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徐徐的晚风传来。多美的风光,多自在的牧童啊!牧童回到家里已到了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连蓑衣都没脱,就躺下来,有滋有味地观赏那渐渐升起的明月。这正是“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7、“蓑衣”是什么意思?怎么知道的?(出示蓑衣图片) 出示:“学看注释 理解字义” 也是学古诗的一种好方法。 齐读。 “蓑衣”绝不是一件漂亮舒适的衣服,牧童为什么不脱蓑衣而躺在院子里看明月的升起?你是怎样想的? ① 牧童辛苦了一天,困了,来不及脱下蓑衣。 ② 他是很自在潇洒的,没有想那么多。他可能想用蓑衣当被盖吧!) 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饿了就吃,困了就睡,无牵无挂,自由自地,是多么可爱的牧童啊!请你们用自己的喜爱之情,再读这句诗。 (2)这样的生活真是——? (悠闲、自在、无拘无束) (3)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牧童会是怎样归来呢?(展开丰富的联想)

8、眼前绿草茵茵,耳畔牧笛声声;白日老牛牧笛为由,晚上清风明月为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在这样怀抱中的牧童,是怎样的感受? 师板书:安然自乐 师:如此悠闲、自在、轻松,谁能将他的感受读出来?(读出牧童吃饱后躺在月夜下的惬意)你向往这样的生活吗? 自由读读全诗,读出你的向往。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发表个人的感受,让学生与书中人物产生共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自然而然地升华情感。】 (四) 想象画面,体会诗情 1、闭上我们的眼睛想象,眼前绿草茵茵,耳畔牧笛声声;老牛品草静静,夜晚清风习习,高空明月朗朗,牧童卧草眠眠,太惬意了!你能再读出这样的快乐吗?(齐读) 师:刚才大家一边想象,一边用朗读把牧童的情感表达出来,这又是学习古诗的另外一种方法。出示:“想象意境 感悟情感” 。齐读。 [设计意图:再次听读全文,再现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全文景象描述出来。不仅是对全文意思的巩固,又锻炼了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多媒体课件来播放切合词中意境的乐曲,能够帮助学生更快地入情入境。] 2、作者吕岩为什么要写这样的牧童?大家从《吕岩小传》中或许就能明白。 出示课件。指名读。 你明白了吗?生于兵荒马乱的吕岩多么渴望能过上这样悠闲快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啊! 谁还能读出作者这种渴望 ? 3、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刻画了一个可爱、调皮、安然自乐的牧童形象。这样的生活不但作者十分的喜欢、热爱、向往,连我们都十分的羡慕,让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情感再来读一读或背一背这首诗吧。 4、 能背下来了吗? 试着背一下,注意感情。 (五) 总结学习方法: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习方法、诗意„„) 相信同学们今后能用今天学到的方法灵活学习。 (六) 拓展延伸,积累语言 1、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山村原野迷人景色的同时,认识了一位悠然自得的牧童,其实古代有不少诗人把小朋友生活中的趣事写入诗里。你读过这样的诗吗? 如《所见》、《小儿垂钓》、《清明》、《村晚》、《舟过安仁》等。 2、同学们,透过诗人的笔触,我们对千年之前的儿童的生活有了一些了解。但是,不无遗憾的是,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小小的镜头,只是无声的电影。如果这个镜头再放大一点,电影里的人物动起来,这部电影有了声音,有了色彩,那该多好啊!很多反映历史的电视电影,其实是几句话就能写完的事,可经过现代人的想象复原,就成了充满生活气息有声有色的故事。 能不能试着今天学的这首古诗改写成一个故事,让诗中的牧童更加生活化,离我们更近! 板书设计: 草铺 笛声(弄) 月夜 牡童(饱、卧) 安然自乐

教学设计 第 2 课时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课时目标 2、能借助注释,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感受小童的形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谈话导入: 1、还记得杨万里吗?我们以前学过他的哪些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一首描写儿童的诗----《舟过安仁》。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学生解题。 3、学生交流杨万里的有关知识。 4、教师诵读全诗。 二、初读感知,读顺读熟 1、读通读顺,读准字音。 (1)多么有趣的诗句啊!你们也迫不及待地想读读它吧!下面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 (3)指名朗读,注意正音。 2、反复朗读,读出音律。 (1)学生标出节奏,指导朗读,读出节奏。 (2)同桌互读互评。 (3)小组赛读。 三、自读自悟,理解诗意 1、学生回顾交流以往学过的理解诗句的方法。 2、小组讨论交流。 3、小组汇报自学结果。 4、指名串讲诗句大意。 四、感悟童心,走近诗人 1、感悟童心: (1)读着全诗,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两个小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预设:天真、聪明可爱、有趣、顽皮„„) (2)你能带着天真顽皮的语气读一读吗? 指名读。 全班读。 (3)走近诗人的内心: 诗人行船途中,偶见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诗人心生疑惑,便仔细观察,欲探个究竟,可见,此时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若是你在什么情况下才会有这份雅兴呢? (预设:闲适的、愉快的、兴奋的„„) 从文中哪个词可体现这份愉快? 师述:是啊,诗人此时应该是愉快而悠闲的,他才会有心关注两小童,两小童的天真、聪明也深深感染了作者,似乎让他也回到了天真无邪的童年,可见,诗人同样拥有一颗不泯的童心!

课后回忆

五、背诵古诗 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诵读全诗,体会诗请画意,进而熟读成诵。 六、课后延伸 1、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的诗句,找来读一读。 2、画一幅“两小童使风行船”图。

教学设计 第 3 课时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 的意思。 课时目标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 3.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理解词,板书课题:清平乐村居 2、正音:乐(yuè) 齐读课题 (简介)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读课题时,中间注意停顿,再一起读一遍。 3、设疑:辛弃疾的词中究竟描写了怎样的乡村,怎样的人家呢?让我们打开课本,一起来学习这首词。 二、初看画面,反复诵读。 1、课件出示整首词,自由朗读,把每个字读正确,读响亮。 2、指名2-3名学生读。相机正音:翁媪 莲蓬 卧剥 3、指导朗读: 读词跟读诗一样要慢点,如果能注意适当的停顿,那就更好了。这首宋词有上下两片,两片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 4、指名读,其余同学看插图,一边听他读,一边看着图想象每句话写了些什么。 三、想象画面,品悟词意。 1、(出示插图)这首词朴实易懂,联系插图,哪些词语、句子你自己能读懂? 2、生交流: ▲感悟大儿、中儿的勤劳孝顺 师点拨: (1)古诗词的语言和我们不一样。“豆”是庄稼,真正锄的应该是草。 (2)中儿是什么意思?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这两个儿子怎样?怎么夸他们? 课后回忆

(3)练习朗读。 ▲感悟小儿调皮可爱。 师点拨: (1)无赖 ①一般情况下“无赖”是指什么样的人呢? ②在课文中是这个意思吗? ③从“无赖”这个词你读懂了什么? (2)卧 ①“卧”可能是什么姿势?(躺 趴) ②从“卧”字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无拘无束 自由自在 天真可爱 调皮可爱) ③练习说话:看看图,想象一下小儿顽皮的样儿,可以自己说一说,还可以同桌讨论讨论。 (3)指导朗读:小儿顽皮的样儿该怎么读出来呢? ▲感悟景美 师点拨: (1)读到“青青草”,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2)绿草如茵,溪水潺潺,你看到一条什么样的小溪? (3)瞧,他们就生活在这样优美的山村,你能按顺序说说这乡村的美景吗? (可以由远到近,也可以由近到远) (4)指导朗读:这么美的风景,真是如诗如画呀!你能读好吗? 指名读。(草真青啊!) 小结:瞧这一家子,生活在山清水秀的农村真是自有一番乐趣呀。那就让我们走进画中,听他们聊聊吧! ▲感悟: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师点拨: (1)理解“翁媪”“翁媪”分别是图上的哪位老人呢?看看画面,老爷爷和老奶奶的关系是?(夫妻)所以,在这首词里“翁媪”的意思是? (2)理解“相媚好“ (3)理解“醉里吴音” 师相机讲解“吴音 说说这老两口是怎么“醉”的? 四、生成画面,读写结合。 1、这首村居描绘的是一家老小五口的生活画面。同学们自己读这首词,感悟。 2、交流看到的画面 五、简介作者,深悟诗情 1、浏览资料幻灯出示:辛弃疾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汉人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十分渴望百姓能过上安定宁静的生活,一直为抗金而不懈努力,但却遭受奸臣打击,被贬到远离战火的江西农村,一住就是18年。这首词就在他被贬之后写的。 2、我相信,现在你们再读这首词,一定会有更加独特、深刻的感受。再读这首词。 3、交流再读后的感受。 六、丰富画面,吟唱背诵。 1、师引背。 2、欣赏歌曲《清平乐村居》

七、总结课堂,延伸课文。 1、现在这和谐美好的村居就像这首词中的那条小溪缓缓流淌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间,流淌永远。 2、出示课后作业 (1)回家把这首词唱给爸爸、妈妈听。 (2)收集辛弃疾的其他词作来读一读。 教学反思 检查 部门 业检评价 检查 日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