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蔡恩泽
来源:《华人时刊》2019年第11期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公开发布,这份纲领性文件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等方面作了全面规划,一个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将在不懈奋斗中一步步化为现实。
世界著名的三大经济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伴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调整,以具有开放的经济结构、高效的资源配置能力、强大的集聚外溢功能和发达的国际交往网络,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粤港澳大湾区对标国际一流湾区,力争建设成为第四个国际湾区,其壮丽的愿景,早在两年前就写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粤港澳大湾区与世界三大湾区比肩而立,有着独特的差异化优势,这是其最大的价值存在。 条件厚实的基础优势
2017年数据显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已突破10万亿元,远超旧金山湾区,跻身全球第二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以不足全国5%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2%的经济量。
对比发现,粤港澳大湾区较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纽约湾区在占地面积、人口、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机场旅客吞吐量等方面,都有着绝对的优势,分别以5.6万平方公里、6671万人、6520万标准箱、1.75亿人次雄居首位。
具体而言,粤港澳大湾区地理位置优越,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海港群和空港群;经济活力强,2016年GDP约9.35万亿元人民币,占全国比重12%;对外开放程度高,9个内地城市利用外资额占全国总额的1/5;创新能力突出,《2017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深圳-香港作为“创新集群”排名全球第二;领军企业众多,区内有华为、腾讯、中兴、万科、格力、顺丰、大疆等创新型企业,这里还聚集了16家世界500强企业总部,高校数量远多于东京、旧金山湾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3月21日发布的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已成为《专利合作条约》框架下国际专利申请的第二大来源国,仅排在美国之后,其中华为和中兴成为国际专利申请最多的两家公司;在基础设施方面,目前港珠澳大桥已具备通车条件,广深港高铁也基本建成,今后还会建设世界一流的港口、一流的机场等。
上述这些基础条件的优势性,已然成为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向国际一流湾区飞跃的基石。 梯度差异的竞争优势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著名经济学家樊纲表示,粤港澳湾区与其他湾区不同之处,在于有梯度差异,产业链健全,研发之后可以在区内制造,且制造业成本低,如果能把这些优势放在一起,空间就更大了。
相较于世界三大湾区,粤港澳人均GDP和第三产业比重较低,人均GDP只有2.04万美元/人,还不及世界三大湾区中人均GDP最少的东京湾区的一半,这表明粤港澳大湾区存在发展梯度差异。
湾区内11个城市人均GDP和产业结构也证明了这一点。参照世界银行标准,湾区内7个城市属于高收入,4个属于中等偏上收入。第三产业最高和最低之差超过50个百分点。至于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则是排名第二的东京湾区的8.5倍,表明粤港澳大湾区在向创新经济和服务经济发展的同时,港口经济和工业经济将继续存在,从而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多阶段、混合型湾区经济特征。
梯度差异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最大特点,也是最大优势。就创新科技而言,旧金山湾区很大程度上是硅谷设计、深圳制造,设计和制造远隔一个太平洋。而粤港澳大湾区则完全可以凭借健全的产业链,实现设计、制造“同框”,在同区域内完成,这意味着粤港澳大湾区同时具有竞争优势和成本优势。
“9+2”城市群分工和产业链布局为梯度差异式发展提供战略支撑。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贸易中心,有金融服务、贸易物流、科技服务、旅游业优势;澳门作为世界旅
游休闲中心、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尽占博彩旅游、出口加工、建筑地产、金融服务之便利;内地9城作为西岸技术密集型产业带、沿海生态环保型重化产业带,在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等方面具有雄厚实力。
随着粤港澳大桥全线通车,“一小时”生活圈可望打造三地共同的生活家园,在梯度中互补共享。
“一国两制”的区域优势
与世界其他三大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独具特色,“一国两制”、三种货币、三个关税区并存。
“一国两制”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最大特点和优势,在“一国两制”之下,制度的多样性和互补性是粤港澳区域合作的优势,也可成为推动合作的动力。
在两种制度并存之下,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但机遇大于挑战。在“一国两制”框架下,着力对接“国家所需,港澳所长”,大胆探索粤港澳协同化发展新模式,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实现港澳经济持续增长,促进港澳长期繁荣稳定,是粤港澳大湾区必须面对且必须妥善解决的问题。粤港澳大湾区应该成为“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示范區,应彰显“一国两制”事业的强大生命力。
粤港澳大湾区中的香港和澳门是独立的关税区和自由港,在经济和政治上都享有比内地省市更大的自主权和决策权。改革开放以来,港澳一直是珠三角连接国际市场的桥梁,是外资进入珠三角的通道。随着内地企业大规模的对外投资,港澳扮演内地企业“走出去”平台的作用日益显现。
港澳的独特优势除了其服务体系外,还主要体现在其经济要素流动的高度自由性及与国际接轨的法律体系。经济要素的流动体现在全球都可以在港澳无障碍投资促进其资本流动,香港与大多数国家都有护照免签协议,人员流动频繁。另外,高度自由开放的社会氛围使得信息流动及获取十分顺畅,香港的货物清关比较简便也有利于商品流动。而香港长期进行国际贸易活动,在相关法律体系上也可以为内地提供印证的参考。
不可否认,在贸易、金融方面,港澳特别是香港具有领先优势,内地还有不小的差距。而在创新科技方面,深圳具有领先优势,港澳开始出现差距,湾区内新的高科技公司主要在珠三角特别是在深圳。其实深圳的市场条件不如港澳,但却出了这么多优秀的世界级企业。这就需要港澳思考如何推进创新科技发展,强化经济发展后劲。实际上,差距就是潜力,湾区城市各有潜力,如能在大湾区框架下彼此学习,互相促进,将化挑战为机遇,实现更好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十九大报告也有表述,“香港、澳门发展同内地发展紧密相连。要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为重点,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制定完善便利香港、澳门居民在内地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蓝图已经绘就,路线图已经明确。我们坚信,有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有粤港澳三地政府包括民众的积极努力,假以时日,粤港澳大湾区一定能够建成足以和世界三大湾区相媲美的国际大湾区。 (责编 许 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