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基于景观学视角下的城乡结合部空间规划研究

基于景观学视角下的城乡结合部空间规划研究

来源:智榕旅游
城乡规划·设计 2019年6月第16卷总第323期

城市建筑

基于景观学视角下的城乡结合部空间规划研究

许雯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江苏苏州 215000)

摘要:城乡结合部作为一种现象或问题具有普遍性,所有城市的边缘总有一个带状区域,处于从乡村向城市过渡的地带,无论是发达国家的城市,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无论是城市化初期还是城市化中后期,均存在这一区域。苏南地区城乡结合部因经济、区域不同而显示出其特殊性,虽然城乡差别很小,但问题依然存在,若采用简单的方法强制解决问题既不理性,也不现实。文章从景观学的角度讨论针对城乡结合部的空间规划、土地利用,并对其规划设计提出建议。关键词:景观学;城乡结合部;空间规划[中图分类号] D669.3;TU982.29

[文献标识码] A

Research on Spatial Planning of Urban-Rural Jun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dscape Science

Xu Wen

(Wenzheng College, Suzhou University, Suzhou Jiangsu 215000, China)

Abstract: As a phenomenon or problem, the urban-rural fringe is universal. There is always a belt-shaped area on the edge of all cities in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from rural to urban. This area exists in both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whether in the early stage of urbanization or in the middle and late stages of urbanization. The urban-rural fringe in southern Jiangsu shows its particularity because of its different economy and region. Although the differenc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very small, the problem still exists. It is neither rational nor realistic to adopt simple methods to compulsorily solve the problem.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patial planning and land use of the urban-rural frin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dscape science, 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its planning and design.Key words: landscape science; urban-rural junction; spatial planning

随着长江三角洲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受城市建成区不断外延、外来人口不断增加等因素的影响,位于城市边缘地区的农村的社会经济结构和城乡面貌等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为一种稀缺的不可再生资源,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不可替代的物质基础,也是生态环境的载体。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在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人地矛盾也日益突出。土地资源的数量与质量状况,已经直接影响到中国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具体表现为城乡建设用地不断扩大,占用了大量的农业用地,威胁着我国的粮食安全。同样,城镇发展也受到土地资源的严重制约,表现为城市发展空间不足、城市绿地面积减少、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城镇居民生产生活水平受到影响,土地资源短缺已经构成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硬性约束。在各类开发区(新区、工业园区)进行开发时,对地形地貌、风土特征、地域个性熟视无睹,数百年来形成的富有鲜明特色的古镇消失殆尽,总而言之,今天中国发达地区的城乡结合部面临着整体危机。如何保护稀缺的土地资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正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开展城乡结合部地区的空间规划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课题。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苏南地区城乡结合部空间环境改造研究(2018SJA2244)。

作者简介:许雯(1988-),女,硕士,讲师,苏州大学文正学院艺术系专业教师,研究方向:环境设计、景观建筑设计。

1苏南地区现状优势分析

从地理形势上看,苏南地区以“水乡”著称,沿长江两岸

和环太湖地区的小城镇非常密集,京杭大运河沿线小城镇分布密度较高。环保水域涉及一江(长江)、一河(京杭大运河)、一湖(太湖)三大生态公共绿地。苏南地区位于太湖平坦水网化平原上,河湖众多,水系十分复杂。苏南地区列入保护名录的湖泊有108个,遍布于全苏南地区。地势较平,向东微倾,山地较少,森林资源也相对较少。水镇相连,形成良好的江南水乡古镇格局和优越的自然资源条件,区内水系众多,河路并行的特色明显,形成了一体化网络,保持了“路河相错套棋盘”的空间格局。富庶的苏南地区区位优越、交通便捷,长江、京杭大运河、太湖三大生态公共水域为全区的“生态核”。另外,金鸡湖、独墅湖、阳澄湖、澄湖等,均为面积较大的自然水面,边界自然条件十分优越,环境质量较高,各个城市或城镇都高度重视对沿江、沿河、环湖开敞绿地及生态公园的建设。

面对城市化的压力,2009年江苏省建设厅发现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正式提出创建“江苏省园林小城镇”的目标,适当提高相关绿化指标。仅以苏州为例,苏州市自然保护区覆盖率在2004年达到9.95%,苏州现有吴中区光福自然保护区、东山湖羊资源保护区两个省级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面积为63.61km2。现有木渎、石湖、虞山、同里等19个风景名胜区,总面积为824.89km2。拥有市区横山森林公园、昆山市淀山湖森林公园和吴江区肖甸湖森林公园、铜罗市级森林公园,总面积为16.04km2。至2004年底,苏州市共有10个镇被国家环保局列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昆山市淀山湖镇等10个乡镇创建

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35

城市建筑

表1 长江三角洲小城镇土地利用表      单位/亩

镇名木渎镇东山镇西山镇甪直镇光福镇阳澄湖镇东渚镇娄葑镇唯亭镇梅李镇董浜镇古里镇同里镇沙溪镇巴城镇淀山湖镇千灯镇

耕地18 595.409 199.7012 248.6034 799.4023 331.9060 649.8026 624.2029 656.6028 311.6071 261.8053 528.40102 477.6057 530.30117 205.623 461.7021 320.7035 330.00

园地871.3027 972.2028 869.1031.6014 910.4031.8069.60129.10138.3040.404 514.50127.6014 664.801 020.605 170.002 486.306 514.30

林地5 086.408 289.8023 293.30228.7020 536.9055.805 792.8013.2034.70293.9058.80130.301 084.401 049.40658.00648.90963.00

其他农用地2 359.0043 890.107 658.704 478.306 700.2012 142.304 035.5010 705.7014 234.705 688.906 524.6012 341.1031 684.9018 030.8077 619.3028 359.2028 264.70

城乡规划·设计 2019年6月第16卷总第323期

长江三角洲区域小城镇数量庞大且密集,而作为未来小城市的后备梯队,小城镇将会是未来发展不容忽视的一部分。

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来看,苏南地区是江南文化圈层的核心,吴越文化在此发祥,士族文化在此兴盛,民族工商业文化在此交融——数千年的人文积淀丰富了其地域文化内涵。自然、经济、人文,多角度的解读判定了苏南地区城乡结合部的代表性,基底条件之深厚与当代变革之迅猛,使得苏南地区颇具研究价值与示范意义。

2苏南地区城乡结合部空间规划存在的问题

太湖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位于今江苏南部。改革开放以来,在迅猛的城市化浪潮下,太湖周边城市发展迅速。从苏南地区城镇发展的趋势可以看出,小城镇沿着道路逐年发展延伸开来;在太湖东岸,绿地逐渐减少,即经济发展的代价是土地自然属性的锐减。从环太湖地区的变迁可以看

表2 苏州小城镇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森林公园情况表

序号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合计

自然保护区名称吴中区光福自然保护区太湖风景名胜区木渎景区太湖风景名胜区石湖景区太湖风景名胜区东山景区太湖风景名胜区西山景区太湖风景名胜区同里景区太湖风景名胜区甪直景区太湖风景名胜区光福景区太湖风景名胜区虞山景区

香山风景名胜区

昆山市阳澄湖风景名胜区昆山市淀山湖风景名胜区常熟市沙家浜风景名胜区张家港市双山岛风景名胜区张家港市凤凰山风景名胜区张家港市东渡苑风景名胜区太仓市浏河风景名胜区吴江区东太湖风景名胜区

昆山市森林公园吴江肖甸湖森林公园吴江铜锣森林公园

所在地

吴中区林场茅蓬吴中区木渎镇高新区石湖镇吴中区东山镇吴中区西山镇吴江区同里镇吴中区甪直镇吴中区光福镇常熟市虞山镇张家港市南沙镇昆山市正义、巴城等镇昆山市淀山湖、锦溪等镇

常熟市沙家浜镇张家港市港区镇张家港市凤凰镇张家港市鹿苑镇太仓市浏河镇五镇太湖水域、沿湖陆地陆家、花桥、蓬朗等镇

吴江区屯村镇吴江区铜锣镇

占地面积/hm²

6 060138 000142 500837 8002 354 800182 00011 0001 110 300324 20042 000421 190534 940548 000429 00036 6003 000456 900700 00024 33026 670105 0008 434 290

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工作,通过省环保厅调研。

表1中的这些数据表明,苏南地区的环境质量总体上有所改善,自然保护区建设得到重视,但并没有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仍需完善,人工营造的景观空间与保留自然的土地属性是不可同日而语的。除了因地制宜地保护既有资源,保护更多的水域、各类保护区和自然景观资源(见表2),还需要综合考虑各种要素,进行整体空间结构的优化,以调节苏南地区的大气候。

从经济地位上来看,苏南地区自古便是中国经济的枢纽,天时地利的“鱼米之乡”,物产丰饶、工商繁荣、人文荟萃。苏南地区小城镇位于中国沿海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的交接处,同时又受国际化大都市——上海的辐射,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开端,享誉国内外的“苏南模式”,与苏中、上海、浙江共同形成“长江三角洲连绵区”,其特有的区位优势和雄厚的经济实力,决定了其在区域经济共同发展中的“承接上海辐射”和“向苏北、内地传递和辐射”的战略地位。另外,

36

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出,许多问题亟须解决。

2.1缺少规划,自发建设多,独立分散,土地浪费严重

随着城乡建设的快速扩张,各级居民点出现盲目扩张、外延盲目增长的趋势。传统的城乡资源,特别是土地利用之间的平衡被打破,迫切需要建立新的城乡模式,如何从简单的外延扩张走向内涵式的集约型集中发展,是城镇密集区面对的主要问题,在珠三角、长三角地区都出现了该问题。2.2耕地锐减,工业化进程下环境污染严重

中国优先发展地区的工业化进程,也是以高度分散化的模式出现的。20世纪80年代的乡镇企业,在中国沿海地区广泛出现“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局面,导致中国工业污染源高度分散化。环太湖地区是长江三角洲乡镇企业最发达的地区,城镇排放大量废弃物,几乎所有乡镇村都有高强度的工业布局,而这个地区又是中国农业高度发达、耕种历史最悠久的地区。从污染散布的形态来看,高度分散化污染源用任何技术都不经济。随着污染源的扩散,造成地区面源污染,

城乡规划·设计 2019年6月第16卷总第323期

给苏南地区江河湖海带来环境污染隐患。21世纪初,日益频发的、以湖泊生态损毁为特征的环境灾难(太湖蓝藻暴发)与那个时期的污染源扩散有直接关系。

农田减少原因复杂,主要是由生态条件的变化和城市扩张引发的。改革开放初期,农田包产到户,责任承包制的实施,使原来集中开发的农田恢复了小农经营,这种土地分割的经营模式导致农业基础设施衰退、损毁,不复使用,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下降,不可能产生新型、集约型的农业。农民对土地急功近利的使用,将地利用尽,导致太湖地区生态环境迅速恶化。2.3组织结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路网、停车场、绿地等残缺不全

大量的环境污染隐患,跟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是有关系的,市政型基础设施的投入盲目照搬大中城市的基础设施运营经验,导致后期运营成本急剧上升,真正适合农村的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对尺度不大、高度分散型的居民点的基础设施研究匮乏,技术保障差,服务型设施闲置问题突出。

高度分散的工业布局带来高度分散的居住形态。任何一项基础设施都具有规模效应,居住点过度分散、网络线路过长,无法找到正常的投资来源,市场经济下投资人多元化,不会对高度分散、不经济的居住形态进行基础设施资金投入。公共服务设施有规模供养效应,人口规模根本不足以支撑这种级别设施的消费,只能靠政府补贴。2.4缺少建筑文化特色和地方特色

乡村文化及乡村文明是各个民族的文化媒体。发展中国家大多用城市切入农村的模式(即农村模仿城市)实现现代化,物质方面有所改善,但付出了惨痛的文化代价。如何保持城乡各自文化的特征,如何使乡村文化能够得到延续和发展,使整个民族文化在这种发展中不把源头丢掉,这是新一轮农村运动中暴露出来的最大问题,恐怕也是中国未来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3城乡结合部空间规划的优化策略

昔日城市规划的许多成就,恰恰是今天诸多“城市病”的

病因,今天人们看到的天际线的变化,正交、放射的路网,恰恰是符合科学规律的,其在多大程度上符合自然规律值得深思。城乡结合部的规划应吸取教训,不仅是单纯地规划好它的功能、交通,更要处理好空间组织与本体固有的自然因素,以及自然资源所蕴含的演化规律。使人工的干预对自然的扰动降到最小,使它呈现出最有机的形式,最大限度地沿着自然的肌理、自然的秩序去发展,以自然而有序的形式融入大环境中。3.1保留备用绿地,建立土地银行,从完整的角度保护和利用

在中国发达地区的城乡结合部,政府、开发商不断地挖掘开敞空间的经济价值,打造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观光农业园区等项目,针对城市人口,以营利为目的营造户外空间,这种形式庞大的无序扩张导致山水关系割裂,使得原本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日趋破碎。在此类区域中,湖泊等自然水体分布较多,而当今关注更多的是临水价值最大化,而公共水域利用问题还未受到更多的关注。临水空间是陆地与水域生态过渡的一个关键领域,土地利用、空间组织方式的选择与各类水资源的保护有非常直接的关系,如何减缓湖泊老化、消亡的速度,以及如何保护大量的户外空间、城市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不容忽视。笔者认为,城乡结合部应进行集约化规划,不能占用大片土地来建立松散的空间结构,

城市建筑

保留土地的自然属性。城乡结合部不仅要立足于城乡,把城市和乡村联系起来,还应该立足于区域,立足于整个生态系统的构建与当地独特的文化背景,先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再从人活动的角度,提供宜人的环境,中国发达地区的城乡结合部都具有这样的条件,实施该计划不无可能。3.2水体、岸线形态修复

苏南地理环境的主体由长江冲积而成的三角洲平原(含太湖平原)构成,其地势低平坦荡,河道纵横,水网稠密,湖泊众多,自然山水条件好,应尽可能地保持水体的纵向延续性和横向贯通性,保留天然河道自然弯曲的轮廓,因势利导地规划治导线,撤去硬质护坡,采用生态技术处理,恢复河道生态多样性。这一优势可以使防护绿地、公园绿地,以及其他绿地具有发展的余地和潜力。3.3建立绿化廊道及构成生态网络

苏南地区经济发展实力雄厚,其城市化进程也在逐年加快,在工业化的浪潮中,城乡企业较多,过境交通比较频繁,可在枢纽周边建立绿化廊道及缓冲区构成生态网络。重点道路成为展示地方文化的生态景观轴带,以环串块,抱中心地区于怀,融入新城镇之中,增强景观的系统完整性。3.4妥善做好基本农田保护

城镇化的爆发式增长,导致农田出现锐减的现象。中国最优质的农田是在中国沿海平原地区,集中、优质、高产的农业用地的丧失,使农业进口量逐年上升。因此,应切实保护农田的数量和质量。3.5保护和传承区域特色

发展中地区城乡结合部的规划与建设,如何尊重本地的历史与现实交织而成的社会和经济网络结构,以及如何对待已形成的历史街区,是我们当前应该考虑的问题。城乡环境的整治与更新、新老和谐共存、适应现代化的合理发展,呈现出强烈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应从城乡形态的可识别性出发,编制空间规划,达到保护和传承区域特色的目的。

4结语

在城市和乡村的广袤区域中,除了建成区之外,城乡结

合部还承担着生态价值和文化媒体的功能。从微观层面上通过空间规划来研究、设计、管理建成环境和自然的关系,解决区域统筹协调的问题。关注生态安全与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环境中的生态问题。通过自然科学规律的发掘,解决城乡结合部问题,用社会科学的发展保留城镇记忆。因此,从景观学角度研究城乡结合部的空间规划,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城乡结合部规划的真正意义在于打破城乡界限,兼顾保护与利用,将各类土地资源连成一体。以绿地系统为载体,将景观从城市延伸到小城镇,融入乡村,一直到旷野,让大自然渗透到城市。

参考文献

[1] 宋言奇.重塑碧水蓝天:苏南地区城市化与环境问题研究

[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6.

[2] 苏州市人民政府.苏州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研

告[EB/OL].[2006-01-11].http://www.9ask.cn/

fagui/200601/254951_2.html.

[3] 许浩.国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

版社,2003.

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3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