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创作背
本作于在长安任职期间,是一首送朋友到边塞从军的赠别诗。作为唐代革新运动的启蒙者,陈子昂一直强调汉魏骨。这首诗就一扫同类题材的悲切之风,写的慷慨激昂,很能代表陈子昂的文学主张。
注释
⑴ 匈奴犹未灭 :指的是汉代骠骑将军霍去病 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的典故。
⑵ 魏绛复从戎 :魏绛是春秋晋国大夫,他主张晋国与邻近少数民族联合,曾言 和戎有五利 ,后来戎狄亲附,魏绛也因消除边患而受金石之赏,陈把魏绛 和 改成 从 ,表明了其对当时边事的看法,并希望友人像 多功 的魏绛一样杀敌建功,保卫边疆。而有意思的是,魏绛和魏大恰巧同姓。
⑶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六郡雄,原指上述地方的豪杰,这里专指西汉的赵充国。《》中记载其为 六郡良家子 。
1
⑷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 窦宪传》中记载,窦宪为车骑将军,大破北单于,登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
鉴赏
首二句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读来令人震撼。借此,读者可以清楚地意识到边境上军情的紧急,也可以感觉到诗人激烈跳动的脉搏。首句暗用汉代威镇敌胆的骠骑将军霍去病 匈奴未灭,无以家为 的典故,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此处 匈奴 二字,是以汉代唐,借指当时进犯边境的少数民族统治集团。诗人又把春秋时曾以和戎政策消除了晋国边患的魏绛比作魏大,变 和戎 为 从戎 ,典故活用,鲜明地表示出诗人对这次战争的看法,同时也从侧面说明,魏大从戎,是御边保国的壮举。
三四两句中, 三河道 点出送别的地点。古称河东、河内、河南为三河,大致指流域中段平原地区。《 货殖列传》说: 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 ,此处概指在都城长安送客的地方。 六郡 ,指金城、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 六郡雄 ,原指上述地方的豪杰,这里专指西汉时在边地立过功的赵充国。两句的旨意是:与友人分别于繁华皇都,彼此心里总不免有些怅惘;但为国效力,责无旁贷,两人执手相约:要像汉代名将、号称六郡雄杰的赵充国那样去驰骋沙场,杀敌立功。此二句虽有惆怅之感,而气概却是十分雄壮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这两句是写魏大从军所往之地。一个 横 字,写出雁门山地理位置之重要,它横亘在代州北面;一个 接 字,既逼真地描绘出飞狐塞的险峻,又点明飞狐塞是遥接云中郡,连成一片的。它们组成了中原地区(三河道)的天然屏障。此处的景物并不在眼前,而是在诗人的想象之中,它可以是实写,也可以是虚写。地理位置的重要,山隘的险峻,暗示魏大此行责任之重大。这就为结句作了铺垫。
2
因此,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二句作结,便如瓜熟蒂落,极其自然。此处运用的典故,说的是东汉时的车骑将军窦宪,他曾经以卓越的战功,大破匈奴北单于,又乘胜追击,登上燕然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刻石纪功而还。作者又一次激励友人希望他扬名塞外,不要使燕然山上只留汉将功绩,也要有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这在语意上,又和开头二句遥相呼应。
全诗一气呵成,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出诗人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感遇 本为贵公子》)的思想情操。感情豪放激扬,语气慷慨悲壮,英气逼人,令人读来如闻战鼓,有气壮山河之势。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