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判刑后再次犯罪能否判缓刑?
累犯不适用缓刑,但对于被判拘役或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若犯罪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没有再犯罪危险且不会对社区造成重大不良影响,可宣告缓刑。缓刑期间需遵守法律、定期报告活动情况、遵守会客规定,并需获得批准方可离开居住地。累犯和犯罪集团首要分子不适用缓刑。法律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二条和第七十四条。
法律分析
一、被判刑后又犯罪还能判缓刑吗
1、被判刑后又犯罪,如果构成累犯的,不能判缓刑。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七十二条
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一)犯罪情节较轻;
(二)有悔罪表现;
(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处附加刑,附加刑仍须执行。
第七十四条
对于累犯和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不适用缓刑。
二、缓刑期间要注意什么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1、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
2、按照规定定期向执行缓刑的机关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3、遵守考察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
4、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考察机关批准。
拓展延伸
再次犯罪后,是否还有可能获得缓刑?
在再次犯罪后,是否还有可能获得缓刑,取决于具体的情况和法律规定。通常情况下,法院会考虑多个因素来决定是否给予缓刑。这些因素包括犯罪的性质、被告人的前科记录、对犯罪行为的认罪态度、是否有悔罪表现、社会对被告人的评价等。如果被告人能够证明自己已经认识到错误并采取积极的改正措施,法院可能会考虑给予缓刑。然而,需要强调的是,每个案件都是独立的,法院会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判断。因此,无法一概而论是否还有可能获得缓刑,具体结果需根据案件实际情况来决定。
结语
再次犯罪后是否能获得缓刑,取决于具体情况和法律规定。法院将综合考虑犯罪性质、前科记录、认罪态度、悔罪表现及社会评价等因素。如被告人能证明已认识错误并采取积极改正措施,法院或有考虑给予缓刑。然而,每个案件独立判断,具体结果需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对于累犯和犯罪集团首要分子,不适用缓刑。在缓刑期间,犯罪分子需遵守法律、服从监督,定期报告活动情况,遵守考察机关规定。离开居住地需获批准。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修改《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决定: 第三条 窃取、收买、非法提供他人信用卡信息资料,足以伪造可进行交易的信用卡,或者足以使他人以信用卡持卡人名义进行交易,涉及信用卡一张以上不满五张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七十七条之一第二款的规定,以窃取、收买、非法提供信用卡信息罪定罪处罚;涉及信用卡五张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七十七条之一第一款规定的“数量巨大”。
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敲诈勒索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二条 敲诈勒索公私财物,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数额较大”的标准可以按照本解释第一条规定标准的百分之五十确定:
(一)曾因敲诈勒索受过刑事处罚的;
(二)一年内曾因敲诈勒索受过行政处罚的;
(三)对未成年人、残疾人、老年人或者丧失劳动能力人敲诈勒索的;
(四)以将要实施放火、爆炸等危害公共安全犯罪或者故意杀人、绑架等严重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犯罪相威胁敲诈勒索的;
(五)以黑恶势力名义敲诈勒索的;
(六)利用或者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军人、新闻工作者等特殊身份敲诈勒索的;
(七)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
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敲诈勒索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五条 敲诈勒索数额较大,行为人认罪、悔罪,退赃、退赔,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认定为犯罪情节轻微,不起诉或者免予刑事处罚,由有关部门依法予以行政处罚:
(一)具有法定从宽处罚情节的;
(二)没有参与分赃或者获赃较少且不是主犯的;
(三)被害人谅解的;
(四)其他情节轻微、危害不大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