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应支付经济补偿金,标准为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可要求单位支付双倍工资。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中断或中止后重新计算。劳动关系终止后一年内可提出申请,不受时效限制。
法律分析
可以,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支付经济补偿金。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未签订劳动合同的,有权要求单位支付双倍工资。
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没有超过申请仲裁时效的可以申请劳动仲裁。
第二十七条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前款规定的仲裁时效,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申请仲裁的,仲裁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时效期间继续计算。
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拓展延伸
劳动仲裁程序及申请条件解析
劳动仲裁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因劳动争议而通过法律程序解决纠纷的一种方式。在申请劳动仲裁时,劳动者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首先,劳动者应当确保争议属于劳动争议范畴,例如工资、工时、劳动合同等方面的纠纷。其次,劳动者需要在规定的时限内向劳动仲裁机构递交书面申请,并提供相关证据和材料。同时,劳动者应当注意选择合适的劳动仲裁机构,并遵守仲裁程序的规定。劳动仲裁程序一般包括受理、调解、仲裁、执行等阶段,其中调解是首要解决纠纷的方式。劳动仲裁的目的是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结语
根据以上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劳动仲裁是解决劳动争议的一种法律程序,劳动者需要确保争议属于劳动争议范畴,并在规定的时限内向劳动仲裁机构递交书面申请。劳动仲裁的目的是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一章 总则 第五条 【劳动争议处理的基本程序】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不愿协商、协商不成或者达成和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不愿调解、调解不成或者达成调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除本法另有规定的外,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三章 仲裁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十七条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设立】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和适应实际需要的原则设立。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可以决定在市、县设立;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决定在区、县设立。直辖市、设区的市也可以设立一个或者若干个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不按行政区划层层设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三章 仲裁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十八条 【制定仲裁规则及指导劳动争议仲裁工作】国务院劳动行政部门依照本法有关规定制定仲裁规则。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的劳动争议仲裁工作进行指导。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