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智榕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谈《雾凇》一课的多媒体教学

谈《雾凇》一课的多媒体教学

来源:智榕旅游

  夏艳,1983年12月生于巢湖之滨,中共党员,小学一级教师。自2002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任教于农村小学,但从未因此放弃在语文教学上的追求。2007年在庐江县小学青年教师语文课堂教学评比中获一等奖,2008年被评为巢湖市“教坛新星”。

  上课内容:《雾凇》

  上课地点:南京审计学院体育馆

  22 雾凇(第一课时)

  安徽省巢湖市庐江县庐城镇中塘小学   夏艳

  录入:紫雨

  师: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你都过去哪些地方?

  生:我还去过连云港的花果山

  生:我去过青岛,坐船在大海上遨游

  生:我觉得为我生活在这样的祖国里感到骄傲。

  生:我去过山水甲天下的桂林

  生:我去过海南,海一望无际。

  生:我去过雁荡山

  师:我们祖国的美景是美不胜收。今天我们要到吉林去感受那银装素裹的世界。

  师:请看老师写一个字。(板书:松)这是什么字?

  生:松

  师:(添加两点水)我加了什么?

  生:你加了一点一提,这个字也念sōng

  师:“凇”是形声字,“松”是它的声旁,表示读音;“两点水”是它的形旁,表示意义,与冰有关。

  我们往往会把它写成——

  生:三点水

  师:两点水表示什么?

  生:冰

  师:凇:在地表或地面物体上,云雾或雨滴等凝结成的冰晶。所以是生:两点水。

  师:我们一起来写雾。上面一笔是什么?

  生:横折

  师:到底是什么?

  生:横钩

  师:见过吗?

  我们来见识一下。(播放录像学生欣赏雾凇图片。)

  师:这就是与桂林山水、长江三峡……并称的吉林雾

  师:想知道什么?

  生:雾凇是怎么形成的?

  生:我想知道雾凇形成的是在哪一天?

  生:吉林那么大,雾凇在哪里?

  生:雾凇在什么条件下形成。

  师:那么我们就走进课文,去探索去发现。让我们到课文中去探寻这个美丽世界的奥秘吧。预习过了,但希望你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自己读自己的。

  学生自读,教师巡视。

  师:同学们的读书习惯真好!黑板上的生字词,谁来试一试。

  出示词语:

  长堤  凝结  夜幕  淹没   零下30摄氏度

  俗称  模糊  江畔  缀满  吹拂  缭绕

  指名读,

  师:你觉得她读得怎么样?

  生:很好。

  师:谁再来读。

  生读

  去掉拼音。这样你还能读准吗?

  学生读

  师:正音。模糊,读轻声

  集体读

  师:放在课文里,你还能读准吗?

  生:能

  师:第一自然段,请你读。其他同学干什么?

  生:认真听。

  学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指导停顿。“这就是闻名全国的/”生再读

  师:谁来读第二自然段。指名

  师: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生:多读

  师:对,多读就能读好。好经验就要和大家分享。谁来读第三自然段。

  生读

  师:你读得也非常的好,说说经验。

  生:我在网上找范文,听听他们是怎么读的。

  师:善于学习。你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雾凇的景象

  师:景象怎样?

  生:很美

  生:我知道了它形成的时间是二月间

  生:雾凇很美丽。又多又美丽。

  师:你仿佛是亲眼目睹。哪些让你最想搞明白?

  生:它是从哪儿跑来的?

  生:为什么雾凇只有松花江边有?

  师:到哪儿去找答案?

  生:书中

  师:准确一点。

  生:第二自然段。

  师:是啊,那就读吧。看谁能读到那关键的句子。

  学生自由读

  师:读完了把书放下。哪些同学找到了。(举手)请你把它画下来。请记住:不动笔墨不读书。

  学生画

  师提示:最关键的一个句子。

  找到的把小手举起来。

  生:我知道雾凇是怎样形成的了。是空气中……

  出示句子: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指名读。

  集体读。

  师:通过这个句子,你知道了什么?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知道雾凇……

  师:它需要什么条件?

  生:(课文中的句子)不过我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它叫树挂?

  师:咱们来看一看。(出示图片)看到了吗?你看到了什么?

  另一生:冰晶是一条一条挂在树上的,所以叫树挂。

  师:谢谢他吧

  生:谢谢

  集体读这句话。

  师:天冷就形了吗?还需要什么?

  生:饱和的水气。

  师:饱和的水气是一个条件。(板书:饱和的水气)

  师:还有吗?

  生:遇冷

  师:遇冷凝结(和老师一起写“凝”)文中又是怎么描绘的。画一画,这饱和的水气是从哪儿来的?遇冷凝结又是什么意思呢?

  同学们都有一个好习惯:一说到要思考,大家都用了默读的方法。真好。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师:谁知道饱和的水气哪儿来?

  生:是因为松花江的水……

  师:也就是说——

  生:是水库里的水排出来的。

  师:水气是水吗?

  生?

  师:这水气是什么?谁能明白地告诉我。

  生:水气是水散发出的雾气。

  师:饱和的水气就是——

  生:雾气。

  师:又是如何遇冷凝结的?

  生:夜幕降临了……

  师:注意适度是什么?

  生:水温。

  师:所以——

  生:它们有温差。

  师:这雾气——

  生:这雾气就飘向两岸,凝结在树上,就成了雾凇。

  师:可以再简洁点吗?

  生:这雾气在……温差……

  师:夜里

  生:夜里(用课文中的句子)

  师:冰——

  生:冰晶

  师:说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谁再来说一说。

  生:是因为水库里的水比周围的水温度要高很多……就变成了雾凇。

  师:听明白了吗?(举手)一句话:这雾气在零下三十度左右……

  明白还不够。这里边藏的东西可多着呢。

  出示第二段

  读一读这段话,看看你能明白些什么?

  指名读。

  师:这雾气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

  师:这是一场怎样的雾?

  生:很大的雾

  师:从哪儿 看出来。

  生:从“淹没”感受到了。

  师:还有谁感受到了?

  生:排出的水面积很大,所有的水都遇到了冷……

  师:变成了什么?

  生:雾气。

  师:这有多大的范围?

  生:十里长堤。我觉得形成的原因还有是(——)

  师(打断):这是多大的雾啊。你读一读

  生读

  师:听出来了,真大。谁再来读一读。

  生读

  师:这团团的雾从江心涌起,……

  生读

  师:你感到这是一场怎样的雾?

  生:这雾把树木都淹没了,很大的雾。

  师:你感觉眼前是怎样的景象啊?

  生:眼前什么也看不到了。

  读一读。

  生读

  多美啊。雾气还像一位魔术师呢!谁再来读一读

  生读

  师:这雾气施展了什么魔法?

  生:镀上了一层白银。

  师:黑森森的树木,因为雾气而变了变了,变成什么了?谁再来读一读

  生读

  师:你喜欢这雾凇吗?你觉得它的魔法怎么样?

  生:魔法很神奇

  师:现在这十里长堤变得——

  生:很美。

  师:谁再来读一读。

  生读

  师:我觉得你读得特别慢。

  生:这样更能感受到雾凇的美。

  师:起先像什么?

  生:银线

  师:逐渐——

  生:银条

  师:是怎么变的?

  生:银条比银线要粗一点

  出示图片

  师:银条,最后我们看到的就是——

  银松雪柳了(出示图片)

  师:闭上眼睛,随着音乐,你想像一下看到了怎样的情景。夜幕降临……(范读课文)

  音乐声中生静坐想像

  师:睁开眼睛,你看到了什么?

  生:眼前全是银松雪柳,一片白茫茫。

  生:感觉很神奇,

  生:看到了一片全是像白银一样的。非常美丽。

  师:谁再让我们感受一下这样的美丽。

  指名读。

  师:多美啊。雾凇的美景赏不完。让我们一起来,能读出空白的地方吗?

  生集体填空读。

  出示填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涌向——笼罩着——(这雾气不停地涌向两岸,)树木被 ——(这雾气源源不断地涌向两岸。)渐渐地——(在如此寒冷的夜里。)这蒸腾的雾气——(这镀上了层层白银的松针和柳枝。)最初——逐渐——最后——

  (师引读)

  师小结:此“景”只有天上有,人间能有几会“见”。

  请大家完成这样的作业

  1、向家人或朋友介绍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2、划出文中描写雾凇的四字词语,每个抄写两遍;

  3、(选做)搜集有关“吉林雾凇”的资料,想一想吉林雾凇为什么能“闻名全国”?

  板书设计:

  22  雾凇

  饱和的水汽

  美                    形成

  遇冷凝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zrrp.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