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松》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青松》一诗描写了大雪重压之下青松毫不畏惧、苍翠挺拔的形象,赞颂了青松坚强高洁的品格。
《青松》一课教学的时候,学生读诗后提出的问题和预想的相差无几。一是“挺且直”不理解,二是“松高洁”不明白。教学前做了充分估计,也设想了引导的办法。我在教学时,注重了让学生角色的进入。
当学生提出“挺且直”不理解时,我问学生谁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学生结合插图,做了最大努力,有的说出了雪虽然大,但是松树能挺住,有的说出了松树站得很直。我知道孩子们意会了,但不能言传。我告诉学生“且”是而且的意思,然后问谁能做个挺且直的动作,结果,多数孩子都站了起来。他们挺着胸,抬着头,一幅雄纠纠的样子。我让学生说说此时的感觉,学生说,雪太大了,落在我头上,压在我的胳膊上,但是我能挺得住。那你们就读一读,老师听一听,是这样吗?本来“大雪”读得虚一些效果才会有,可是孩子们不管这些,喊破了嗓子在读大雪,我也没“指正”,我知道这时候讲朗读技艺是多余的,孩子们已经是小松树了。
“松高洁”理解起来确实有难度,引导学生看图,想想雪化之后松树叶子的变化,学生说出叶子是鲜亮鲜亮的,曾看过一位老师设计的让雪和松树对话的环节。还是让孩子们做松树吧!“大雪就是想压折你们,可是你们却坚强地与他较量,你们会说些什么?”孩子们的想象力就是丰富:“雪,你来吧!我正好用你洗澡呢?你被太阳晒化就会变成水,让我喝了,我会更漂亮、更坚强!”
“你可以加上动作读一读啦!”孩子们再一次成为小松树了。
叶圣陶老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青松》教学反思
《青松》一课教学的时候,学生读诗后提出的问题和预想的相差无几。一是“挺且直”不理解,二是“松高洁”不明白。教学前做了充分估计,也设想了引导的办法。于是,我先出示了一组青松的图片,让学生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在你的印象中,青松是怎样的?
在理解第一句:“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雪的厚重,我结合学生学过的“庄”来和“压”比较记忆,并让学生做一做“压”的动作,体会使劲用力的感觉,并结合动画演示告诉他们:正是由于你们一使劲,把“庄”上的一点给“压”到下面来了,这样,运用熟字区别记忆,既帮助学生牢记了字形,又理解了字义,一举两得。当学生提出“挺且直”不理解时,我出示了一组视频,通过欣赏狂风暴雪中的青松,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松树的坚强不屈。然后采用“读演结合”的方式,引导孩子进入青松的角色,配合风雪的声音进行朗诵、表演,在读和演中体悟青松的“挺且直”。
在充分理解了第一句诗的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说说:大雪融化后,青松又是怎样的呢?学生都能说出:它还是碧绿的,站得直直的。我抓住学生的回答接着问:诗中哪个词告诉我们松树还像原来一样碧绿、高大、苍翠?这样自然过渡到了第二个难点“松高洁”的突破。“松高洁”理解起来确实有难度,我引导学生看图,想想雪化之后松树叶子的变化,学生说出叶子是鲜亮鲜亮的,“鲜亮”这个词我也没想到,看来,学生有这方面的生活经历。曾看过一位老师设计的让雪和松树对话的环节。还是让孩子们做松树吧!“大雪就是想压折你们,可是你们却坚强地与他较量,你们会说些什么?”孩子们的想象力就是丰富:“雪,你来吧!我正好用你洗澡呢?你被太阳晒化就会变成水,让我喝了,我会更漂亮、更坚强!”多么精彩的发言!
“你可以加上动作读一读啦!”孩子们再一次成为小松树了。
叶圣陶老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对诗意的理解如果孤立地去品词析句,往往对诗的意境领会不深。但是变换了角色,你就是诗人,你就处在诗中情境,孩子们的想象力就会被激活,他们幼稚天真的话语,往往自然地把诗的意思吻合了
最后,在学生已经对青松的顽强、不屈不挠的精神有了深切的感受后,我又适时补充了写作背景,学生就不难理解陈毅写这首诗的用意了。
《青松》教学反思
《青松》描写了大雪重压之下的青松坚挺劲直的形象,赞颂了坚强高洁的品格。全诗共两行,前两行描绘了一幅“青松斗雪”的图画。漫天飞雪,气势汹汹,不但没有使青松屈服淫威,反而愈挫愈奋,挺而且直。三四行则言志抒情,艳阳高照之日,大雪势必消融于无形,青松则更加苍翠欲滴。
一、突破难点,理解词语
“大雪压青松”这一句中的“压”字,很好地体现了青松坚强不屈的品格,为了让学生好好体会,我在其身上花了一番功夫。如:从这个“压”字上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说:“这个‘压’字告诉我们雪下得很大很大。”“就像一块大石头一样重重地压在青松身上,压得青松都快断了。”学“青松挺且直”时,抓住“挺”字让学生体会:这么生的雪压在青松身上,它不但不弯腰,还“挺且直”,你能想像青松与大雪对抗的样子吗?学生想了想说:“青松肯定是用足了力气,拼命挺直身体,顶着大雪,不让大雪把它压倒。”我又接着问:“你喜欢这样的青松吗?为什么?”学生纷纷发言:“我喜欢,因为青松不怕大雪压着,他很勇敢。”“因为青松不怕寒冷,它很坚强。”“我喜欢青松是因为它不怕困难,不向大雪低头。”在学习“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一句时,我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来说说:大雪过后,其他花草树木有什么变化?青松又有什么变化?学生说:“大雪过后,有的树枝被大雪压得低低的,有的还被压断了,有的花草树木被雪一冻,叶子都枯了,还有的都冻死了。而青松等到雪化了以后,叶子更绿了,身体也挺得更直了。”此时,我再接着问:“学到这里,你知道青松有怎样高尚纯洁的品格吗?”学生就不难归结出青松“不怕困难,坚强不屈”的高洁品质来了。
二、朗读诗歌,体悟韵味
在引导学生朗读诗句时,不仅要求学生朗读得正确、响亮、流利,还要读出诗歌的味道来。这就得教会学生朗读诗歌时要注意节奏和停顿,才能把诗歌的韵味表现出来。课上,我先让学生自由练读,揣摩节奏,再指名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她是怎么停顿的?你们都听出来了吗?”教师边画停顿标记。接着“老师也想读一读,听听老师停顿的地方和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让学生从比较中掌握整首诗的节奏和停顿,从而体会到整首诗的韵味和感觉。接着,再让学生练一练,读一读,自然是水到渠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