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多媒体教学软件文字脚本设计
序号
内 容
媒体类型
呈现方式
1自学提纲:
1,小青蛙在什么地方发现有一只小青蛙在跟它说话
2,小青蛙问妈妈,妈妈是怎么做的(请用横线勾出) 又是怎么说的(请用波浪线勾出)
文本
直接展示
2五个课文情节动画:
1,小青蛙游到桥洞下,"呱呱"大叫,听到回声现象.
2,青蛙妈妈捡起一块石头,扔进行河里,河水荡起一圈圈波纹.
3,青蛙妈妈讲解回声的原理.
4,青蛙妈妈是怎么做和怎么说的句子的示范朗读.
5,小青蛙再次回到桥洞下,"呱呱"大叫,听到一片回声.
动画,声音
动画+声音同时出现
3课文朗读:
全文及插图和配乐朗读,(朗读可随时暂停和继续,画面可自动翻页)
文字,图片,声音
文字+图片+声音同时出现
4生字学习:
课文生字"藏","捡扔","波","荡",每个生字的读音,字形,字意,组词.
文字,图片,动画,声音.
文字+图片+动画+声音同时出现
5课堂练习:
1,用鼠标把字拖到恬当的括号里.(课文中的量词,计算机自动判断,正确就填上,错了就返回)
2,多音字组词.(学生直接在计算机中打)
3,根据课文意思填空.
4,组字游戏.(把字的笔画和部首拆散,让学生拖动鼠标把这些字组合起来,计算机自动记录组字时间,结合出现对照表并可再次修改.)
文字
可移动对象交互,按建输入交互
6实践录像:
1,山洞中的回声现象.
2,池塘中的水波碰到石壁返回的现象.
视频
视频+声音同时出现
7电子词库:
1,本课多音字.
2,"一"的变调.3,轻声
文字,声音
文字+声音同时出现
8资料库:
1,回声原理.
2,另一篇关于回声的课文.
3,更多的回声现象.
文字,图片,声音,动画
文字+图片+声音+动画同时出现
9歌曲欣赏:
可选择的六首儿童歌曲.
声音
声音出现
10轻松一下:
10个科普小幽默.
视频动画
动画+声音同时出现
2.教具设计 多媒体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学课件,视频展示台.
2. 教学流程图
4.资源创新设计分析
《回声》一课是小学语文教学和信息技术运用的整合的一次很好的探索. 我们都知道,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技术引进课堂,能给学生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观刺激和丰富的信息资源,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能力.在设计《回声》一课时,我们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网络的优势,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协作交流,从而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来获取.网络式的教育技术为学生的协作学习提供了可能:
(1)利用多媒体网络监听功能,教师可随时调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观看的材料,聆听的声音,以便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为有效地讲评创造了条件;
(2)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的遥控功能,教师可在不影响学生学习的情况下,利用自己的键盘或鼠标切入学生的执行环境,引导学生如何学习或纠正学生错误;
(3)利用多媒体网络的广播功能,教师可向全体学生展示资料,学习方法,还可适时调出学生范例进行讲评,并由学生本人进行及时修改.下面具体谈一谈在《回声》一课中运用多媒体网络精心设计的四个环节:情景激趣,学生质疑--利用课件,自主学习--协作交流,理解课文--课堂练习,效果评价.
(1)情境激趣,学生质疑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兴趣是人类主动探索新知的思想倾向和内在动力.对小学生来讲,在学习课文前,教师创设情景,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对下一步的深入学习产生吸引力.多媒体网络教学正是具备了视听结合,形声并茂,生动活泼,形象直观的特点,使学生从感官愉悦产生一种全新的感觉.一开课就得用网络的广播功能让同学们带着要求观看一些同学去参观重庆市人民大礼堂和南泉仙女洞时欢快吼叫的场面(制成录像),顿时课堂活跃起来,大家完全没想到能看到自己的样子,听到自己的声音,觉得惊奇无比, 互相交头接耳,议论纷纷.只短短的一分钟就让大家又重温了参观的全过程,自然就答出"看到了大家去参观重庆市人民大礼堂和南泉仙女洞时欢快吼叫的场面,听到了吼叫声和产生的回声"紧接着师因势利导"通过看录像和上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想法吗 "生刚刚激起的求知欲被恰到好处地响应,许多疑问迸发而出:"为什么会产生回声 回声是怎样形成的 是不是只有小青蛙的叫声碰到石壁才会返回来产生回声 "……根据生提出的疑问,师由此导入新课"我们今天就要继续学习《回声》这一课,学完后大家就会弄明白."由此可见多媒体网络创设出的情境把学生的感官充分调动起来,激发了求知欲,营造出一促轻松,活跃的氛围.
(2)利用课件,自主学习
学生质疑以后就渴求去解决问题,教师适时广播自学提示:①小青蛙在什么地方发现有一只小青蛙在学他说话 ②小青蛙问妈妈,妈妈是怎样做的 (用"--"勾出)又是怎么说的 (用"~~~~~"勾出)(课件)使学生对刚才的质疑更明确化,然后师运用top2000网络系统将"全体教学" 切换成"全体恢复",此时的电脑完全由生自由操作(课件里贮备了课文朗读,课文动画等),生根据自学提示可以调出全文朗读,调出课文动画,可以读,可以讨论,可以动手勾和动笔做书上的填空题.总之,用足够的时间让生在多媒体辅助下自主学习,协作交流,解决问题.教师运用网络对学生的自学情况监督察看,做到心中有数,再进行师生交互.
(3)协作交流,理解课文
这是一个交流自学情况的环节,以生为主,师为导,利用网络在大组,小组进行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具体表现在:
①学生针对提出的疑问畅所欲言,并且调出多媒体课件对自己的自学情况进行阐述加以补充说明,还调出声音文件练习朗读.
②老师以读代讲,引导生对课文内容,语言文字进一步加深理解;运用网络将生自学时完成的勾画,填空练习示范给全体学生看,并及时让生修改.这样一来,学生一直在自主氛围中学习,兴趣盎然,收到了实效.
我们设计了这节课的高潮:学生在理解了课文内容,弄懂回声是怎么回事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散:除了小青蛙的叫声碰到石壁会返回来产生回声以外,还有哪些情况可以听到回声 带着这个疑问,生上网查阅资料(这些资料都是储备在自制课件里的).我们制作课件时,就考虑到学生对动的画面,动听的声音,新奇的事物特别感兴趣.因此围绕"回声"选择了图,音,像俱全,动静结合,紧扣主题的素材,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把选定的素材制作成可自由操作的"资料库".一点开它,就会弹出"1,2,3"三个按钮:"1"是有关回声知识的配有背景音乐的解说;"2"是一个小故事《山会说话吗 》;"3"是体验回声的实践录像.此时,生完全在网上自由徜徉,尽情浏览查阅,边看边听,在头脑中积累了大量直观的,抽象的例子.然后分组讨论,协作交流,将电脑里有的和没有的资料归纳起来.老师运用网络监督察看并参与个别小组讨论.最后老师引导全班学生共同探讨,从而得出结论:自然界里所有的声音碰到物体都会返回来产生回声.由此可见,运用多媒体网络开拓了信息通道,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既激发了兴趣,又培养了创造思维,还教会了学生终生学习的方法.
(4)课堂练习,效果评价
①完成机上填空题.老师用网络广播学生的作业并进行集体评价和自我评价,正确率达到100%,巩固了所学知识;
②自由练习.这是一个拓展空间,培养情趣,开阔视野,极具个性化的作业题,生据己所需,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调资料,可以练习读课文,可以打字,可以点击音乐或幽默放松).使得整堂课一直到结束都保持了一种学生自主,乐学,好学的热烈气氛. 这节课由于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教学网络优势,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通过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网上查阅和意义建构过程来获取子知识,训练了能力,发展了思维,培养了情操,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语文教学质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