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构成要件及相应处罚:侵害国家审判机关裁判和执行权威,当事人有能力执行却拒不执行,共同实施妨碍执行的行为人,必须是直接故意;根据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情节严重者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罚金,情节特别严重者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单位犯罪者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处罚。
法律分析
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构成要件:
1、本罪侵害的客体是国家审判机关裁判和执行的权威;
2、客观方面表现当事人为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其情节严重;
3、主体是与被执行人共同实施妨碍执行和拒不执行的行为人;
4、主观方面必须是直接故意。
《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规定,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法律依据:《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
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拓展延伸
拒绝执行判决裁定罪的法律要素和法律后果
拒绝执行判决裁定罪是指当法院作出具有法律效力的判决或裁定后,被告人故意拒绝履行判决或裁定所规定的义务的行为。其构成要素包括:一是判决或裁定的存在,即法院作出具有法律效力的判决或裁定;二是被告人的拒绝执行,即被告人明知判决或裁定存在,却故意拒绝履行;三是拒不执行的主观故意,即被告人的拒绝执行是有意为之。对于该罪行的法律后果,一般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可能包括罚款、拘役、有期徒刑等。具体的刑罚量刑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如被拒绝执行的判决或裁定的性质、金额等因素。
结语
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是一项严重的犯罪行为,侵害了国家审判机关的权威。根据《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的规定,对于有能力执行却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的行为,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包括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的处罚。对于单位犯罪,单位将被判处罚金,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进行相应处罚。拒绝执行判决裁定罪的构成要件包括侵害国家审判机关权威、有能力执行却拒不执行、共同实施妨碍执行的行为以及直接故意。对于该罪行的刑罚量刑将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如判决或裁定的性质和金额等因素。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21修正):第三编 执行程序 第十九章 一般规定 第二百三十五条 执行工作由执行员进行。
采取强制执行措施时,执行员应当出示证件。执行完毕后,应当将执行情况制作笔录,由在场的有关人员签名或者盖章。
人民法院根据需要可以设立执行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21修正):第三编 执行程序 第二十一章 执行措施 第二百五十二条 人民法院查封、扣押财产时,被执行人是公民的,应当通知被执行人或者他的成年家属到场;被执行人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应当通知其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到场。拒不到场的,不影响执行。被执行人是公民的,其工作单位或者财产所在地的基层组织应当派人参加。
对被查封、扣押的财产,执行员必须造具清单,由在场人签名或者盖章后,交被执行人一份。被执行人是公民的,也可以交他的成年家属一份。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21修正):第三编 执行程序 第二十一章 执行措施 第二百五十一条 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人民法院有权查封、扣押、冻结、拍卖、变卖被执行人应当履行义务部分的财产。但应当保留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的生活必需品。
采取前款措施,人民法院应当作出裁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