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模拟卷
(仿2023年新高考I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本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世界各地的早期文字大多有表意特征。汉字作为至今唯一使用的古老表意文字体系,具有以下鲜明特点:第一,汉字以世界和事物为描摹对象,在造字逻辑和组合规则上,注重人类对事物理解的共性;第二,汉字的基本字符是对事物的象形描摹,具有直观性;第三,汉字符号本身能够呈现出特定信息,具有相对于语言的一定的独立性;第四,汉字呈现既包含形又包含音的综合特征。因为纯象形符号不足以表达语言,所以汉字把语音因素纳入文字体系,构造出形声字。形声字的结构,由一个表归类的标形字符与另一个表发音的标声字符组成。
汉字注重理解上的共性,又具直观性,即使持不同语言的人,也可以快速根据字形理解文字内容,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汉字可以在不同族群之间实现沟通,成为不同族群交流和融合的平台。
汉字所具有的形音兼顾特征,使非汉语母语的人,虽然很容易理解汉字内涵,但很难以母语发音为基础来学习和掌握汉字,更难以直接用汉字记录自己的语言。因此,非汉语母语族群要想熟练使用汉字,就需要利用汉字典籍才能实现。所以,汉字的推广和传播通常与汉字典籍的传播联系在一起。典籍所包含的制度、文化、思想,也随着汉字的传播而扩散,为使用汉字的各个族群所接受。
更重要的是,在历史演进历程中,发展出了一个基于汉字的记录和表述体系。这一体系以文字为中心,既包含书面语规范、书写格式等工具性内容,又包含术语体系、价值观等思想性内容。汉字的这种平台作用,使其在促进族群交流和融合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从商周时期到近现代一直稳定地发挥作用。商人和周人原属不同的民族,商人和周人的语言也有较大差别。但是,周人使用的文字与商人是相同的,这是学习商人文字的结果。这种文字的学习,是与典籍的引入一起进行的。从《尚书》等文献的记载看,周人对商人的历史和典籍非常熟悉,经常引用“殷先哲王”的典故。因为文字和典籍相同,虽然商人和周人的语言有所不同,但书面语却几乎没有差别,周初的铜器铭文与商代铜器铭文一脉相承。从文化上看,周人的宇宙观、天命观、祖先观等都与商人有明显的渊源关系。可以说,在商周之际,已经建立起一个由文字和典籍为基础的认同圈,可以视为早期的汉字文化圈。
周王朝建立之后,文字与分封制、周礼结合在一起,对于族群融合所起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从发现的资料来看,周王室和各诸侯国使用相同的文字,文体模式高度一致,说明王朝在文字的推广和培训方面有完备的制度。周王朝在分封诸侯时,会授予册命文书、制度规范等文本,以证明其政治地位和正当性,这些文本成为诸侯的“宗庙之典籍”。与文字培训、典籍授予相辅相成的,是雅言的培训和推广。通过雅言培训,各地诸侯、贵族掌握了相同的书面语,从而构建起礼仪和交流的平台。周人这种文字、典籍和雅言相结合的模式有效推动了各地族群的融合。到春秋时期,虽然依然有商遗民和周人的提法,但在文化上已经融为一体,华夏民族的主体已经形成。
秦统一之后,重要的措施是“书同文”,这一措施为汉代所继承,文字成为统一行政和整合族群的重要方式。这一时期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各地方言的文字化。早期文字以雅言为基础,后来随着各族群交流的加强,大量原本非雅言的词语进入语言体系,开始进行方言的文字化。方言的文字化,使各地区各族群的语言纳入同一个文字系统中,不同地区的人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文字系统和不同族群的人进行交流。
魏晋以后,北方游牧民族向南融入农耕文明,开始学习汉字和接受儒家经典,如著名的北魏孝文帝改革,就把学习汉字和阅读儒家经典作为改革的重要内容。
从五代到元朝,北方出现了兼制草原地区与农耕地区的新型政权,如辽、金、西夏、蒙古等。这时候出现了一个文字创造的高峰期,契丹文、女真文、西夏文、回鹘蒙古文、八思巴文等多种文字被创造出来。明清以后,汉字恢复主导地位。清朝虽然创立满文并作为官方文字使
用,但汉字因其有完善的文字体系和雄厚的经典内容支撑,更有优势。到清朝前期,汉字已占据主导地位,成为国家行政和各族融合的依赖性平台。
汉字以其独特优势,不仅促进了中国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而且在民族认同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纽带作用。
(摘编自徐义华《汉字:中华民族融合发展的纽带》)
1.(3分)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界各地的早期文字大多具有表意特征,汉字也不例外,对于一些汉字,人们可以通过它的字形理解它的意义。
B.汉字在一个族群得到推广和传播,也往往会把汉字典籍所包含的制度、文化、思想带到该族群,为人们所接受。
C.周朝时的各地族群之所以能够融合,是因为它们使用了相同的文字以及周王朝在分封诸侯时授予了他们“宗庙之典籍”。
D.曾有一段时间,汉字失去了主导地位:但后来,汉字又取得了主导地位,依然在民族认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3分)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枝、柱、杨、柏、枫、松、材”等属于形声字,这些字具有文章第一段中所说的“汉字呈现既包含形又包含音的综合特征”的特点。
B.周初铜器铭文与商代铜器铭文所记载的内容相同,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商周之际已经形成了一个由文字和典籍为基础的认同圈。
秦统一六国后采取“书同文”的措施,北魏孝文帝改革把学习汉字作为改革的重要内容之C.
一,这些都说明了汉字的重要作用。
早期文字以雅言为基础,但后来大量方言词语进入语言体系,于是进行了方言的文字化,D.
这有利于不同族群之间的人们进行交流。
3.(3分)本文的主要观点是“汉字是中华民族融合发展的纽带”,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
据来支撑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白狄是我国古时一支游牧少数民族,虽进入中原体系的时间不长,但能熟练使用中原文字,所铸铜器铭文字体精美,内容符合中原传统。
B.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成体系的汉字是约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的殷墟甲骨文,其使用主体是商王室贵族。
C.有位名人曾说:“汉字是我们民族才智的集中表现。因为汉字,我们祖先的智慧得以传承,我们久远的历史得以不断。”
D.《2021—2035年国家古籍工作规划》把“加强汉字阐释,揭示汉字蕴含的中华文化内涵”列为“促进古籍资源普及推广”的内容。
4.(4分)作者认为,我国在商周之际已经建立起了早期的汉字文化圈。作者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 5.(4分)汉字为什么可以成为中华民族不同族群之间交流和融合的平台?请根据文本概括。 (本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把人刮歪 刘亮程 刮了一夜大风。我在半夜被风喊醒。风在草棚和麦垛上发出恐怖的怪叫,像女人不舒畅的哭喊。这些突兀地出现在荒野中的草棚麦垛,绊住了风的腿,拉住了风的衣裳,缠住了风的头发,让她追不上前面的风。她撕扯,哭喊,喊得满天地都是风声。 我把头伸出草棚,黑暗中隐约有几件东西在地上滚动,滚得极快,一晃就不见了。是风把麦捆刮走了。我不清楚刮走了多少,也只能看着它刮走。我比一捆麦子大不了多少,一出去可能就找不到自己了。风朝着村子那边刮。①如果风不在中途拐弯,一捆一捆的麦子会在风中跑回村子。明早村人醒来,看见一捆捆麦子躲在墙根,像回来的家畜一样。 每年都有几场大风经过村庄。风把人刮歪,又把歪长的树刮直。风从不同方向吹来,人和草木,往哪边斜,不由自主。能做到的只是在每一场风后,把自己扶直。一棵树在各种各样的风中变得扭曲,古里古怪。你几乎可以看出它沧桑躯干上的哪个弯是南风吹的,哪个拐是北风刮的。但它最终高大粗壮地立在土地上,无论南风北风都无力动摇它。
②我们村边就有几棵这样的大树,村里也有几个这样的人。我太年轻,根扎得不深,躯干也不结实。担心自己会被一场大风刮跑,像一棵草一片树叶,随风千里,飘落到一个陌生地方。也不管你喜不喜欢,愿不愿意,风把你一扔就不见了。你没地方去找风的麻烦,刮风的时候满世界都是风,风一停就只剩下空气。天空若无其事,大地也像什么都没有发生。只有你的命运被改变了,莫名其妙地落在另一个地方。你只好等另一场相反的风把自己刮回去。可能一等多年,也没有一场能刮起你的大风。你在等待飞翔的时间里不情愿地长大,变得沉重无比。
去年,我在一场东风中,看见很久以前从我们家榆树上刮走的一片树叶,又从远处刮回来。它在空中翻了几个跟头,摇摇晃晃地落到窗台上。那场风刚好在我们村里停住,像是猛然刹住了车。许多东西从天上往下掉,有纸片——写字的和没写字的纸片、布条、头发和毛,更多的是树叶。我在纷纷下落的东西中认出了我们家榆树上的一片树叶。我赶忙抓住它,平放在手中。这片叶的边缘已有几处损伤,原先背阴的一面被晒得有些发白——它在什么地方经受了什么样的阳光。另一面粘着些褐黄的黏土。我不知道它被刮了多远又被另一场风刮回来,一路上经过了多少地方,这些地方都是我从没去过的。它飘回来了,这是极少数的一片叶子。
风是空气在跑。一场风一过,一个地方原有的空气便跑光了,有些气味再闻不到,有些东西再看不到——昨天弥漫村巷的谁家炒菜的肉香,下午晾在树上忘收的一块布,早上放在窗台上写着几句话的一张纸。风把一个村庄酝酿许久的、被一村人吸进呼出弄出特殊味道的一窝子空气,整个地搬运到百里千里外的另一个地方。
每一场风后,都会有几朵我们不认识的云,停留在村庄上头,模样怪怪的,颜色生生的,弄不清啥意思。短期内如果没风,这几朵云就会一动不动赖在头顶,不管我们喜不喜欢。我们看顺眼的云,在风中跑得一朵都找不到。
风一过,人忙起来,很少有空看天。偶尔看几眼,也能看顺眼,把它认成我们村的云,天热了盼它遮遮阳,地旱了盼它下点雨。地果真就旱了,一两个月没水,庄稼一片片蔫了。头顶的几朵云,在村人苦苦的期盼中果真有了些雨意,颜色由雪白变铅灰再变墨黑。眼看要降雨了,突然一阵北风,这些饱含雨水的云跌跌撞撞,飞速地离开村庄,在荒无人烟的南粱上,哗啦啦下了一夜雨。
③我们望着头顶腾空的晴朗天空,骂着那些养不乖的野云。第二天全村人开会,做了一个严厉的决定:以后不管南来北往的云,一律不让它在我们村庄上头停,让云远远滚蛋。我们不再指望天上的水,我们要挖一条穿越戈壁的长渠。
那一年村长是胡木,我太年轻,整日缩着头,等待机会来临。
我在一场南风中闻见浓浓的鱼腥味。遥想某个海边渔村,一张大网罩着海,所有的鱼被网上岸,堆满沙滩。海风吹走鱼腥,鱼被留下来。
各种各样的风经过了村庄。屋顶上的土,吹光几次,住在房子里的人也记不清楚。无论南墙北墙东墙西墙都被风吹旧,也都似乎为一户户的村人挡住了南来北往的风。有些人不见了,更多的人留下来。
什么留住了他们。 什么留住了我。
什么留住了风中的麦垛。
如果所有粮食在风中跑光,所有的村人,会不会在风停之后远走他乡,留下一座空荡荡的村庄。
早晨我看见被风刮跑的麦捆,在半里外,被几棵铃铛刺拦住。
这些一墩一墩,长在地边上的铃铛刺,多少次挡住我们的路,挂烂手和衣服,也曾多少次被我们的锄头连根挖除,堆在一起一把火烧掉。可是第二年它们又出现在那里。
我们不清楚铃铛刺长在大地上有啥用处。它浑身的小小尖刺,让企图吃它的嘴,折它的手和践它的蹄远离之后,就闲闲地端扎着,刺天空,刺云,刺空气和风。现在它抱住了我们的麦捆,没让它在风中跑远。我第一次对铃铛刺深怀感激。
也许我们周围的许多东西,都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关键时刻挽留住我们。一株草,一棵树,一片云,一只小虫……它替匆忙的我们在土中扎根,在空中驻足,在风中浅唱……
④任何一株草的死亡都是人的死亡。 任何一棵树的夭折都是人的夭折。 任何一粒虫的鸣叫也是人的鸣叫。
(选自《一个人的村庄》,有删改)
6.(3分)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风的猛烈,直接点题,酝酿足了气势。
B.文章联想丰富广泛,有对人、物等融入自然的态度,也有对时代洪流中的“村庄”未来的思考。
C.文中的“风”既是自然现象,又是人们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生活的每一处都离不开风。 D.作家刘亮程文风独特,用轻松、诙谐的笔调描写了风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几个场景。 7.(3分)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选取“麦捆”这一特定场景,让人感到亲切,“麦捆”被刮走后,还能在风中跑回村子,满足了读者的好奇心。
B.句子②先是详细地描写村庄的树木,接着用“我太年轻,根扎得不深”一句引出深意:不论你身处何方,风把你刮向何处,你都应当守住自己的根。
句子③描写野云的“养不乖”,从而引出要挖一条穿越戈壁的长渠的计划,衔接自然巧妙,C.
也引出了下文对风与人的关系的描写。
D.句子④内涵深刻,当我们把“一株草”“一棵树”“一片云”都看作是生命的一部分时,我们对自然、社会、人生就有了更多的生命情怀。
8.(6分)文中作者对“铃铛刺”有多重的身心感受,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9.(6分)散文往往寄寓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如《故都的秋》中的“苍凉美”,《荷塘月色》中的“朦胧美”,《我与地坛》中的“哲思美”等,而“苍凉美”“朦胧美”“哲思美”也是赏析这篇文章的关键词,请你从这三个关键词中任选其一,为本文写一个短评思路。 二、古诗文阅读(共35分)
(本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魏文侯过段干木之间而轼①之,其仆曰:“君何为轼?”曰:“此非段干木之闾欤?段干木盖贤者也,吾安敢不轼?段干木光乎德,寡人光乎地②;段干木富乎义,寡人富乎财。”其仆曰:之,段干木不肯受。则文侯乃致禄百万,而时往问之。于“然则君何不相之?”于是文侯请相.
是国人皆喜,相与诵之曰:“吾君好正,段干木之敬;吾君好忠,段干木之隆。”居无几何,秦兴兵欲攻魏,司马唐谏秦君曰:而魏礼之,天下莫不闻,无乃不可加兵乎?”“段干木贤者也,秦君以为然,乃案兵,不攻之。魏文侯可谓善用兵矣。尝闻君子之用兵,莫见其形,而攻已成,..其此之谓也。野人之用兵也,鼓声则似雷,号呼则动地,尘气充天,流矢如雨,扶伤舆死,履肠涉血,无罪之民,其死者量③于泽矣,而国之存亡、主之死生,犹未可知也,其离仁义亦远矣!魏文侯见段干木,立倦而不敢息。及见翟璜,踞于堂而与之言。翟璜不悦。文侯曰:“段干木,官之则不肯,禄之则不受。今汝欲官则相至,欲禄则上卿至。既受吾赏,又责吾礼,无.乃难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 材料二: 段干木者,晋人也。少贫且贱,守道不仕。魏文侯欲见,造其门,其逾墙而避。文侯以客礼待之,出过其同而轼。其仆问曰:“干木布衣也,君何轼?”文侯曰:“段干木,贤者也。不..移势利,怀君子之道,隐处穷巷,声驰千里。吾敢不轼乎?干木先乎德,寡人先乎势;干木富乎义,寡人富乎财。势不若德贵,财不若义高。”又请为相,不肯。夫文侯名过齐桓公者盖能尊段干木敬卜子夏友田子方故也。 (节选自皇甫谧《高士传》) 【注】①轼:凭轼,古人乘车时表示敬意的动作。②地:指地位、权势。③量:满。 10.(3分)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文侯A名B过C齐桓公者D盖能尊E段干木F敬G卜子夏H友I田子方J故也。 11.(3分)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相,解释为“让……做相国”,和《鸿门宴》中“使子婴为相”中的“相”用法相同。 B.以为,解释为“认为”,和《过秦论》中“铸以为金人十二”中的“以为”词义不同。 C.责,解释为“要求”,和“求全责备”“责人从宽,责己从严”中的“责”词义相同。 D.布衣,指粗布做成的普通衣服,常用来代指平民百姓;文中指段干木是个平民百姓。
12.(3分)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文侯听从车夫的建议,请段干木做国相,但段干木不肯接受。魏文侯就送给段干木优厚的俸禄,并且时常前往看望他,此举受到国人的称赞。
B.和魏文侯用兵不同,鄙陋无知之人用兵,在战场上和敌人奋勇拼杀、一争高下,使无辜百姓尸横遍野,即便如此,也未必能挽救国家之亡、国君之死。
C.魏文侯对段干木敬重有加,而对翟璜却傲慢无礼。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段干木是个看轻官位、俸禄的贤者,而翟璜却要官得官,要俸禄得俸禄。
D.魏文侯认为,段干木虽隐处穷巷,却声名远扬,而自己虽然地位显赫,富有财富,但声名远远比不上段干木,理应对他凭轼以表敬意。 13.(8分)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魏礼之,天下莫不闻,无乃不可加兵乎?
(2)少贫且贱,守道不仕。魏文侯欲见,造其门,其逾墙而避。
14.(3分)君子用兵,为什么能够做到“莫见其形,而攻已成”?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
(本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弈棋二首呈任公渐(其一)
黄庭坚
偶无公事客休时,席上谈兵校两棋。 心似蛛丝游碧落,身如蜩甲①化枯枝。 湘东一目②诚甘死,天下中分尚可持。 谁谓吾徒犹爱日,参横月落不曾知。
【注】①蜩甲:蝉蜕化后的空壳。这里用《庄子》佝偻丈人承蜩的典故,丈人一心捕蝉,竟把身子当枯树,手臂当树枝。②湘东一目:南朝梁湘东王萧绎,自幼盲一目。围棋要两“目”才可活,喻弈者处于不利之局。
15.(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照应了题目,写自己没有公事烦忧,朋友也正好休息,于是在席上开始较量棋艺。
B.“心似蛛丝游碧落”一句,以“蛛丝”之小对“碧落”之大,体现弈棋时的茫然无措。 C.颈联用典,笔法灵活地表现棋局形势,又巧用“诚”“尚”二字表现一意扭转危局之情。 D.本诗描写对弈的情景生动,围棋的魅力与弈者心理状态同时写出,思深笔健,蕴含哲理。
16.(6分)本诗尾联意境深远,请试加分析。 17.(本题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以“固本浚源”为喻,自然引出文章的主要观点“ , ”。 (2)曹植才高八斗,却备受猜忌,有志难展,后世文人常借他的遭遇抒发自己的感慨,如李白《将进酒》中的“ , ”。 (3)小刚耽于游玩,不珍惜时间,为此老师引用古诗词中的名句如“ , ”,规劝他,希望他珍惜时间。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本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 “今月曾经照古人”,中秋节串联着古今;“天涯共此时”,中秋节寄托着牵挂。中国人对中秋节一直__①__。当《乡愁》《灯火里的中国》《但愿人长久》这些熟悉的旋律响起,无论身在何处,总能被戳到,被打动。这背后,不再是关于歌曲的共同记忆,而且是割舍不断的亲情牵念,始终是根植于心的家国情怀。也正是基于同宗同源的文化认同、身份认同,中秋节的意蕴足以超越时空,在两岸三地海内外引起广泛共鸣与共情。 近段时间,中宣部等多部门__②__,抵制“唯流量”“唯颜值”的畸形文化,净化文娱行业生态,引导创作回归本源。“去流量化”“去饭圈化”成为今年中秋晚会的一个显著标签,折射出文娱行业激浊扬清的生态之变。从河南卫视主打“非遗的美,超越你想象”,用晚会串联起非遗元素,到陕西卫视以“送你一个长安”为主题,融入秦俑、唐诗、戏曲等内容,这些各有特
色的中秋晚会,无不体现着创作者努力挖掘和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__③__。 18.(3分)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人恰当的成语。 19.(4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4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中秋节寄托牵挂,串联古今”。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请从构成和表达效果来说说原句表达效果好的理由。 (本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着陆的最后时刻, ① 。一组部件是“伽马刹车指令员”,它位于返回舱底部,负责利用伽马射线测量返回舱距离地表的高度。在接近地面时, ② ,然后快速捕获反射回的射线,并做出精确测量,精度达厘米级。另一组部件就是“着陆反推发动机”,“伽马刹车指令员”计算出着陆的最佳距离和时机后, ③ ,得到指令的“着陆反推发动机”立即点火,大量燃气积聚在燃烧室内,形成高压,最终从尾部的喷口中喷出,以反推力来减缓降落速度,提高返回舱降落的安全性。作为飞船上最后一个实现国产化的单机设备,“伽马刹车指令员”在此次返回舱顺利着陆中,交上了令人满意的答卷。 21.(6分)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3分)下列句子中的“人”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人”,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人怎么还不来? B.他人在心不在。
C.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D.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四、作文(共60分)
23.(本题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意思是一个人行为正直,在人世上能够生存,不正直的人有时也能在人世上生存,那只是因为他侥幸地躲避了灾难罢了。
《老子》中写道:“曲则全,枉则直。”意思是委曲能求全,弯曲就能伸直。
对于“直”与“曲”,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