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导学案】必修3导学案 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3

【导学案】必修3导学案 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3

来源:智榕旅游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导学案

【梳理归纳】

一、荒漠化的概念与表现

1.概念:发生在 及一些 的一种土地退化,它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 相互作用的产物.

2.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 、石质荒漠化和 .

干旱、半干旱地区 半湿润地区 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 土地沙漠化 次生盐渍化 【注意提示】荒漠是指气候干燥,降雨量非常少的地区或自然景观,它包括沙漠、沙地、戈壁等.荒漠化是土地退化的现象,是一个变化过程,其结果可能出现荒漠景观.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的区域差异

(1)植被景观:图中①为温带草原,②为荒漠草原,③为荒漠. (2)年降水量:图中A为400 mm,B为200 mm,C为50 mm.

(3)土地生产能力:自东向西降水递减,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也随之减少. 2.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气候 ,地表水贫乏, 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分布着大片 . 干旱 流水作用 戈壁和沙漠

【注意提示】我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荒漠分布纬度的不同

中国的荒漠位于35°N~50°N之间的温带和暖温带地区,比世界上其他荒漠带的范围(南北纬15°~35°之间)偏北l5°~20°左右,这主要是由西北地区所处的特殊位置和地形所造成的.中国是东亚季风盛行的地区,水汽主要来自由东南太平洋、南海、盂加拉湾和印度洋上吹来的湿润的夏季风.广大西北地区因探居内陆,距海遥远,夏季风到达那堕已是强弩之末,

加之南部和东南边缘又有昆仑山.秦岭、吕梁山、大兴安岭等高大山系和巨大的青藏高原为屏障,湿润的海洋气流(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难以进入;西部和西北部的天山和阿尔泰山对大西洋水汽和北冰洋水汽也有一定的阻挡作用,因此夏季水汽非常贫乏,降水稀少.冬季,由于北方地形比较开阔,无高山屏障,来自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区的强大干冷气流直泻南下,导致气候异常寒冷干燥.这样,西北地区终年处于极端干燥的环境,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具有典型大陆性气候的干旱和半干旱区.由于流水作用微弱,风成了塑造地貌的主要外力,疏松裸露的沙质地表受到强烈风蚀,沙土不断推移、堆积和发展扩大,便形成了今日广袤千里的荒漠.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1) 对生态环境压力加大.

(2)人类活动不当,对 、 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过度放牧、 、不合理的灌溉.

人口激增 土地资源 水资源 过度樵采 过度开垦 四、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

人们对河流上游地区 , ,大部古代 分古绿洲相继被迫放弃 北方农牧过渡地带 ,人口剧增,迫于生计,近代 农垦规模扩大,直接加剧荒漠化 现代 迫于 和 ,荒漠化趋于严重 过度开垦 破坏固沙植被 大规模移民开垦 人口压力 管理失误 【注意提示】原生荒漠与次生荒漠的区别

原生荒漠:指地质时期自然过程形成的荒漠.主要有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库姆塔格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其主要特点为水资源比较贫乏或很难利用,几乎寸草不生,治理难度大.次生荒漠:指人类活动造成的类似荒漠景观的严重土地退化.主要包括乌兰布和沙漠、库布齐沙漠、毛乌素沙地、小腾格里沙地(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呼伦贝尔沙地.其主要特点为土地下伏沙层裸露,原先固定和半固定的沙丘活化,水分、植物条件相对较好,治理难度较小.

五、荒漠化防治的对策与措施

1.荒漠化的危害:土地自然生产 ,影响西北地区 的可持续发展,威胁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2.荒漠化防治的内容

(1)预防 .

(2)扭转 的退化. (3)恢复 .

日渐丧失 经济和社会 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 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3.防治原则:坚持维护 与提高 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 生态平衡 经济效益 4.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 .

(2)利用 和 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 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 . (5)控制 .

水资源 生物措施 工程措施 农、林、牧 能源问题 人口增长 【思考导读】

1.议一议:沙漠化与荒漠化有何区别?

2.想一想: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因素.

3.想一想:草方格沙障固沙的原理是什么?

4.大部分年降水量小于300 mm的内陆地区,应怎样防止土地荒漠化?

5.黄土高原地区年降水量小于400 mm的沙地地区和年降水量略大于400 mm的东部旱地地区,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应分别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参考答案】

1.沙漠化与荒漠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沙漠化是属于荒漠化的一种形式,它是指单纯在风力作用下引起的沙质荒漠化.而荒漠化主要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和一些半湿润地区,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后造成土地生产力衰退或丧失而形成荒漠或类似于荒漠景观的过程.

2.(1)西北内陆地区东部有大兴安岭、贺兰山、秦岭,南部有青藏高原,这样来自东南和西南的夏季风湿润气流对本区来讲,或是强弩之末,或受阻挡难以深入.(2)西部的天山、阿尔泰山则将已经长途跋涉的西风气流阻挡在外.(3)本区的北部地形比较开阔,无高大山地作为屏障,就使得冬季来自蒙古高原、西伯利亚的干冷气流长驱直入,导致气候异常干燥寒冷.这样,西北地区夏季缺水,冬季干冷,在极端干燥的情况下,荒漠广布.强大的风力作用吹蚀地表,沙土不断移动、堆积,并发展扩大,广袤千里的荒漠自然成了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景观.

3.西北地区的人们利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扎设的草方格沙障一方面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另一方面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被存活. 4.实施林草结合的防风固沙工程.

5.沙地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治理措施为治沙和合理利用草场相结合.旱地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水土流失,治理措施主要是植树种草,打坝淤地,保持水土.

【尝试练习】

1.下图是“我国西北某类农业区示意图”.该类农业区国土整治面临的主要课题是( )

A.水土流失的治理 C.荒漠化的防治

B.酸性土壤的改良 D.河流的综合整治

选C 由于此区域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季节性河流,水资源紧张,农业开垦破坏植被,导致土地荒漠化。

读“非洲某区域人地关系示意图”,回答2-3题.

2.该区域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 C.土地荒漠化

B.森林锐减 D.矿产资源枯竭

3.造成该区域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是( ) A.炎热干旱的气候条件 C.农作侵入牧区

B.人口激增,粮食短缺 D.土地生产力下降

2.C 3.B 由人地关系示意图可知某环境问题加剧的关键是农作侵入牧区,天然植被为草原的地区降水较少,为干旱半干旱区,所以会产生土地荒漠化的问题。土地荒漠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认为原因,而人口增加、粮食短缺,是导致农作侵入牧区的根本原因。 下表为我国南方山区某县1965年和2009年有关情况统计资料.据此回答4-5题.

耕地面积(km2) 森林覆盖率(%) 气温年较差(℃) 年降水量(mm) 雨季地表径流量(亿m3) 水土流失面积(km2) 粮食总产量(万t) 人口(万人) 4.下列数据中,呈上升趋势的是( ) A.人均耕地面积

B.人均森林面积 D.人均粮食产量

1965年 400 36.79 24.1 1 369 7.1 61 9.6 41.5 2009年 521 20.46 27.6 1 083 8.2 108 11.9 60.1 C.人均水土流失面积

5.下列因果关系正确的是( ) A.人口增加→开垦耕地→森林面积减少 B.开垦耕地→粮食产量增加→人口增加

C.降水减少→森林减少→气温年较差增大 D.森林减少→耕地面积增加→水土流失

【解析】4.c 5.a 由表格数据变化及计算可知只有人均水土流失面积增加。由表格统计资料可以推断水土流失的原因是森林覆盖率下降,森林覆盖率下降是因为毁林开荒,毁林开荒是因为人口增加需要更多的耕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