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智榕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乡镇采风

乡镇采风

来源:智榕旅游
乡镇采风一九九八十八

农村发展论丛

理论版

拓宽增收路子力促农民增收

◆万卫东陈亮

今年,在农民增收难度加大的情况下,我们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总体部署,解放思想,启动思维,积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宽乡域经济发展路子,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着力调整和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发展多种经营,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扩大种植规模,实现总量扩张

年初,乡党委、乡政府根据该乡实际条件,确定了在不断巩固支柱产业的同时重点发展西瓜、花生、大豆、柑桔等特色经济作物的经济发展思路。利用土地资源丰富、土质好的优势,根据市场需求,积极引导群众种植西瓜、花生、反季节蔬菜、蚕桑。今年,西瓜种植面积达500亩,比去年增长25%,西瓜总产量增加50万斤。双桥西瓜具有早熟、高产、质优的特点,较受市场欢迎,其产量最高的达每亩1万斤。仅西瓜一项,全乡增收45万多元。柑桔总面积3200亩,户均2.5亩果园,其中今年挂果面积2500亩,比上年新增挂果面积500亩,预计可增产50万斤。养蚕100张,增产59担。通过扩大种植业规模,人均增收达50余元。同时,乡里对今年冬季农业开发已作出安排,准备发展马铃薯、蚕豌豆等蔬菜生产,并已派干部到民星集团进行联系,发展以蔬菜为原料的饲料加工业。

二、积极改善软硬环境,促进农副产品流通,做到货畅其流

往年,由于信息不灵,农副产品流通不活,农民往往是增产不增收。为此,乡党委、乡政府把改善软硬环境,搞活农副产品流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措

施。投资45万余元,开通乡村光缆,村村安装程控电话,全乡60个村民小组有56个开通程控电话,25%的农户安装了电话,市场信息量大大增加。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对外销农副产品给予适当税费减免,吸引贩运人员从事农副产品近购远销。乡政府还成立农副产品流通协会,为农户提供销售信息服务,并抽调2名乡政府机关干部从事农副产品推销工作。由于措施得力,有效地促进了农副产品流通,该乡的西瓜今年有70%以上远销广东市场。农产品价格也比往年上升,西瓜价格比去年翻了一番,由去年0.15元/斤上升到0.32元/斤。部分运销大户也获利不小,运销大户邱贤伟仅贩运西瓜一项收入2万余元。通过搞活农副产品流通,促进农副产品增值,人均增收达50元以上。

三、合理组织劳力务工,安排剩余劳力,增加劳务收入

我乡大部分为一季稻,安排好农业生产外,还有大量的剩余劳力。为此,乡党委、乡政府合理安排剩余劳力,积极组织有文化、有知识的青壮年外出务工,为他们提供方便,办理有关证件。今年全乡外出务工830多人,比去年增加130人,按每人一年3500元劳务工资计算,可增加45.5万元收入。此外,在农闲季节,组织劳力从事林业生产和砍运木材等副业,全乡需砍运劳力300人,砍运工资收入可达15万元。劳务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来源。

(作者分别系遂川县双桥乡党委书记、乡长)

功,乡里决定由乡长

挂帅负总责领办基地,再挑选4名事业心强,有能力、懂技术、有制种经验的乡机关干部职工作为基地工作人员。同时,制订了详细的工作计划,明确目标任务,规范基地人员每人制种面积不少于一亩,负

责带动10户以上,面积不少于20亩,帮助辐射周边100户农户,面积250亩以上。为激励兴办基地的干部职工全心全意干事业,制定了明确的奖惩措施,主要是对参与兴办基地的干部职工在实行“三保”(保编制、保职务、保工资)的情况下,每人缴交200元风险金,实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制

我乡创办的优

质杂交水稻制种示范服务基地,一头连着农户,一头连着市场(种子公司),干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成为农民致富的样板,科技推广的典型,主要做法和体会是:

一、主项精优组合。我乡有20多年的杂交制种历史。但近年来杂交制种出现组合老化、品种单一,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等问题。制种农户普遍担心制新组合没经验,花期难调,一旦花期不遇,轻则低产,重则绝收,风险大,不愿制新组合。为尽快淘汰老组合品种,培育米质优、抗性强、产量高的二系杂交水稻和三

干给农民看

带着农民干

◆遂川县禾源乡党委、政府

系精优系列组合,乡党委、乡政府选择杂交水稻制种项目,创办示范服务基地,以期通过典型示范引路,发展新组合,生产优质杂交稻种,努力开拓省内外种子销售市场。

二、选派强将精兵。要办好示范服务基地,关键是要挑选好基地人员。为了确保制种基地办成

46

乡镇采风

改革开放二十年励精图治事竟成

◆景德镇市昌江区竟成镇人民政府镇长孙庚九

在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图上,竟成镇就象一串闪亮的珍珠环绕镶嵌在文明瓷都的周郊。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靠党的富民政策天时,借地处市郊之地利,集广大干群之人和,竟成人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使全镇经济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两个文明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已基本实现小康。

竟成镇连年被评为全区两个文明建设先进镇,是江西省十佳乡镇之一,被誉为“瓷都第一镇”,先后荣获“全国发展乡镇企业先进单位”、“江西省红旗基层党委”等二十余个省级以上综合或单位先进荣誉称号。

发展速度快。1997年,全镇社会总产值达到3.56亿元,比1980年增加34.6倍,位居全市各乡镇榜首,其中乡镇企业产值3.26亿元,农业产值3000万元,分别比1980年增加9.37倍和6.5倍。

集体经济实力显著增强。1997年,全镇财政收入1216万元,与1978年的46.5万元相比,增加了26.2倍。

对国家的贡献越来越大。1997年,全镇上交利税2608万元。比1980年的29万元增加89.9倍。

农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199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841元,比1980年的141元增加20.1倍。95%以上的农户翻盖了楼房,几乎家家户户都拥有了洗衣机、电视机、电冰箱,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户添置了摩托车、电话等高档商品。

星转斗移十几载,竟成之所以迅速崛起,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得益于抓住机遇,注重发挥自身优势,一心一意发展经济,走出了一条“依托城市、服务城市、接受辐射、发展竟成”的路子。

一、围绕“菜蓝子”工程,实施科技兴农计划,

利用好“九二★”抽穗;统一除杂

去劣,用科学办法保纯求优;统一先割父本,防止混杂,实行科学验杂验质;农户交售种子,基地与种子公司统一结算。通过这些具体措施,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较大幅度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今年全乡有5个村制种,面积达1300亩,其中精优系列组合在禾源村330亩,寨里村250亩,小黄坑村250亩,平均亩产种子500斤以上,平均每斤价格4.5元,总产量达60万斤,产值约300万元,制种户人平纯收入420元。

四、示范服务解“忧”。通过创办示范服务基地,切实帮助解决了制种农户的“五担心”:一是担心新组合的父母本生育期长,在授粉和收割时,遇上天下绵绵雨,造成产量低,芽谷多,种子公司不

一推动农业生产高速发展

竟成镇历来以种植蔬菜为主,九是市区主要的蔬菜、副食品供应基九地。拥有常年高产菜地8000亩。

1983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八后,我们紧紧围绕“菜篮子”工程,

大力实施科技兴农计划,极大地调十动了广大农民耕作积极性,使全镇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1997年,蔬八菜总产量6200万公斤,占全市蔬菜供应量80%;粮食总产量245万公斤,比1980年的59.5万公斤增长4.1倍;实现林业产值64万元,

农比1980年增长5倍;鲜鱼等水产

品102万公斤,比1980年的7.9万村公斤增长12.9倍;生猪出栏11500

发头,饲养家禽21万羽,葡萄果产品

产量60万斤,为丰富景德镇市市展民的“菜蓝子”做了突出贡献。建立

论科研机构,开辟科研基地。大力实

施科技兴农。建立了畜禽繁殖场、丛水产场、温流水罗非鱼繁殖场养殖业示范基地。为了提高研究开发能

力,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办法,理培养和造就自己的科技人才,从上海聘请农业技术专家指导果业生

产,受国家科委委派推荐一位干部论到日本研修农业科技。镇村两级每

年都要举办科普知识学习班,请本版地和外地的专家授课,针对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进行解难释难,传播知识,指导新技术,还把科学小常识整理成册,印发到千家百户,普及科普知识和先进生产技术。镇

收购;二是担心公司技术员指导失误,造成组合花期不相遇而减少产量和收入;三是担心市场行情不好,收购价格过低;四是担心种子公司服务差,压级压价;五是担心种子款结账难,收购打“白条”等实际问题。

通过基地的示范服务,解除了制种农户的后顾之忧,同时,也消除了县种子部门的“四怕”:一怕精优系列组合制种计划失败,目前货紧价俏,影响企业收益;二怕制种户的面积难成片,造成隔离条件差,串粉严重,降低种子的品质和纯度,影响企业信誉;三怕制种户阳奉阴违,不服从技术指导,除杂去劣不力,或掺假使杂,以次充好,影响种子质量;四怕种子收获后,新品种的市场行情好,制种户不愿交售种子给公司,使收购、销售计划落空。

种成功了,每人得回风险金,并翻

番奖励。为解决基地资金投入问题,还让每个机关干部职工交给基地200元发展资金,并要求乡机关干部适时参加生产劳动。

三、科学规范管理。基地选择禾源村、寨里村、小黄坑村等三个村,规划建立精优系列组合制种示范服务区。实施科学、规范的管理模式,做到“九统一”:即统一规划精优系列组合制种区,科学地选择好制种田;统一调配父母本原种,科学地确定亲本差期,测算好父母本的花期时间;统一进行种子精选和消毒,用新技术进行催芽育种;统一秧田水肥管理,科学地施好“压根肥”、“开叶肥”、“断奶肥”、“分蘖肥”和“送嫁肥”,防止烂种烂秧,培育壮苗,统一喷施农药,科学地防治病虫危害;统一制种大田的肥水管理,科学地

47

乡镇采风一农业公司技术人员还深入田间地九头,手把手为菜农搞好产前、产九中、产后服务,及时引进和推广优八良品种,现全镇蔬菜品种已多达80余种。目前,温室育苗、地膜覆盖、竹架大棚、遮阳网、黑光灯、旱十床育秧、果园蔬菜套种、果树高位八

嫁接等许多先进成熟的农业生产技术得到普及和推广,大量反季节蔬菜以其上市早、质量好的优势深得广大市民青睐,同时菜农也尝到了科技兴农增收的甜头。农特色农业得到长足发展,实施主村攻特色养殖业的发展特色农业战略,实施800亩彭泽鲫养殖项目,发美国加洲鲈鱼、罗非鲫鱼、罗氏沼展虾等名优水产品放养面积达30亩。“一村一品”特色优势初具雏论型。农业基地建设逐年得到加丛

强。对辖区担负全市防洪整体安全和几千亩高产菜地防洪重任的昌江联圩和镇内九座小二型水库等重点水利设施,每年都筹集投理入近百万元进行除险加固,同时进行中、低产田改造,新开发二线论菜地1000余亩,使农业生产得以顺利进行。

二、攀亲联姻,深入企业改制,促使乡镇企业迅速崛起

竟成镇镇村企业起步于70年代,先后经历了以传统农业工业为主———以城市配套加工工业为主———以新技术产业为主的三个阶段。镇村企业无论是从量上、质上都实现了跳跃式的发展。现全镇工业涉及陶瓷、建筑建材、机械电子、化工、服装、造纸、商贸服务等行业,并形成了以陶瓷为主体,以机械电子与化工为两翼的良好产业格局。产品多达120多个品种,其中“站七子罗汉”、“压电蜂鸣片”、“梅瓶”分别荣获“省优”、“国家银质奖”和“省精品奖”,南河瓷厂的超万件花瓶被誉为“瓷都一绝”。出口创汇企业已发展到8家,出口产品上百种,远销欧美、中东、东南亚及港澳等国家和地区,每年为国家赚取外汇200多万美元。1997年,全镇共有镇村企业94个,从业人员3720人,其中镇办企业18个,村办企业76个;有省一级乡镇企业10家,二级乡镇企业5家;产值上千万元的企业3个,百万元以上的企业50个。企业总产值2.12亿元,比1980年增长9.06倍;实现利税2531万元,比1980年的26万元增加了92.2倍。

48

发挥地域优势,攀亲联姻。一是与国有大中型企业、科研院所联营办厂。该镇充分利用镇域内部办、省办、市办厂矿和大中专院校这一优势,积极与他们攀亲结对,先后与国营四三二一厂、九九九厂、五二三厂、六★二所、昌河飞机工业公司和华意电器总公司等单位联营办厂十余家,同时瞄准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协作产品投资办厂,打好“昌河牌”、“华意牌”,投资1000万元创办了华意电器总公司和昌河飞机工业公司提供配套产品的景德镇市金属冲压件厂,其技术和设备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是全省较大的乡镇机械工业企业。目前,该企业已与浙江永康铁牛实业有限公司达成租赁协议,年产值可达千万元以上。二是深入转机建制,激活经营机制。全镇94家镇村集体企业,完成改制的93家,改制面达98%,全市股份制改革试点单位———竟成机械厂改制后产销衔接良好,实行租包制的企业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老大难”企业景东招商场以780万元股本与集化煤气总厂实施股份制改造,竟成建筑公司、昌江建筑公司、商品房开发公司、竟成瓷厂、黄泥头标准件厂等镇村骨干企业均以租赁等不同形式进行改制,大大增强了企业的后劲和活力。三是发展临街经济,加快企业技术改造,盘活闲置资产。97年全镇共投入4000多万元创办了童街东二路商贸街、樊家井商贸街、黄泥头商贸街等15家企业,新上了竟新瓷厂、河西瓷厂、童街蓄电池厂、前街油漆化工厂、河西塑钢厂等21个项目的技术改造和开发新品种,使全镇资产利用率达90%。四是大力招商引资,积极发展私营经济。全镇先后引入资金达8000万元建成赣东北最大的水果集散地———樊家井水果批发市场,全市最大的陶瓷产品集散地———三河陶瓷街,全市最大的室内综合性市场———景东招商场等八大市场,被誉为“全镇经济合作交流窗口和信息集散地”的翠云、景江、蓝天、华光、竟西五大饭店均着手引入外资进行装潢改造。引入外资1000万元开发三宝陶艺家村,引资2000万元开发河西商贸大厦及投资2000万元改造里村集贸市场项目均在积极洽谈之中。非公有

制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涌现出了

后街建筑公司等利税超百万元的大户10户,攀家井“仿古瓷村”,小港咀“日用瓷村”,前街“瓷瓶一条街”等个体私营经济特色区域在瓷都均颇有名气。现在全镇非公有制经济专业户达1000多户,年产值1.72亿元,是1980年19万元的902.5倍,上交税金占镇财政收入1/3强,成为全镇新的经济支撑点。

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为民办实事,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竟成人口袋里日见鼓囊起来,但我们并不以此为满足,更注重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树立自己的新形象。投资200万元建成全市农村一流的样板小学———小港咀小学,投资300万元建成全省一流的幸福院。全镇1997年人口出生数为368人,计划生育率为98.6%,节育率为100%;全年完成四项手术852例,计生工作迈入全市前列。社会福利事业全面展开,有敬老院1所,入院孤寡老人40名,在院老人生活水平超过全镇人平收入,被评为全国先进敬老院。村镇建设成绩显著,全市农村第一个小康示范村曙光苑初具规模,市重点工程三河农民样板楼亦竣工矗立在市西大门,同时完成樊家井、昌河、河西等23处农民住宅小区规划。群众文体活动有声有色,镇文化站深入基层,及时将两个文明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拍摄成《竟成新闻》,每月一期轮流到各企事业单位播放,同时还分别于1996、1997年连续推出自编、自导、自演、自拍反映里村革命斗争题材的电视连续剧《里村星火》、《仇女》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受到一致好评。镇文化业余剧团积极开展“送戏下乡”活动,镇属各村、各企业单位经常组织村民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内容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镇里每年都举办一次农民运动会和重阳节龙舟赛,每逢元宵佳节还举办舞龙灯表演,极大地丰富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有志者,事竟成。放眼今日竟成大地,改革开放之势正如东风浩荡,鲲鹏展翅。风鹏九万里,竟成将以“奋勇攀登,争创一流”的姿态跨入灿烂辉煌的二十一世纪。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zrrp.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