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卷 第3期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Vo1.9 No.3 2010年6月 JOURNAL 0F HUAIBEI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C0LLEGE Jun.2010 浅析技术哲学视野下的技术创新机制 赵志强 (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陕西西安 7lOl27) 摘要:技术创新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主要形式,它对于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提升综合 国力有重要作用。文章通过分析技术创新的本质,进而探析了主要的几种技术创新机制:动力机制、资源配置机 制、机制、激励机制、风险投资机制和协作机制 关键词:技术创新;动力;激励 中圈分类号:C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275(2OLO)02一Ol26—02 在当前世界经济进人“知识经济”的时代,技术创新已 会效益,比如促进社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人民生 经成为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对增强企业 活水平等。 的核心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 (三)风险性 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我国就高度重视技术创新, 风险性即指技术创新具有不确定性。技术创新系统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年~2020 是一个由诸因素交互作用的复杂网络构成的非线性系统, 年)》明确指出:“坚定地把科技进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 因而技术创新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l2]企业在技术创新过 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 程中,会因为创新设计失误、资金不足、技术问题以及市场 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 发生变化等因素影响,给技术创新带来很大的风险。资金 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选择。”而技术创新机制 风险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因此,建立技术创新的风 是探索分析技术创新过程中具有规律性的重要问题,技术 险投资机制对降低企业创新的风险有重要作用。 创新机制对促进技术创新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 (四)系统性 要意义。 技术创新不仅涉及企业内部的R&D、生产、经营、销 一、技术创新的本质 售等问题,而且涉及到企业外部的市场环境与社会条件等 技术创新不但是一个技术经济学上的概念,还是一个 因素。E 3 324o可以看出,技术创新活动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 技术哲学上的概念。从技术哲学的角度进行分析,技术创 程,这就要求创新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要密切配合,创新 新是指“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在创新环境条件下通过一定 企业的外部环境密切配合,来共同促成技术创新活动。 的中介而使创新客体转换形态,实现市场价值的一种实践 二、技术创新的机制分析 活动。包括新设想的产生、研究、开发商业化到扩散等一 通过上文对技术创新的特征分析,可以发现技术创新 系列活动。,,l1] 这个定义把技术创新作为一个过程表达得 的特征与技术创新的运行机制是有内在联系的。比如,由 比较完整。技术创新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具有以下 于技术创新具有风险性,就要求社会建立技术创新的风险 几个特征: 投资机制,技术创新的协作机制等。进一步深化对技术创 (一)创造性 新机制的认识,有助于在实践上更好地指导技术创新活 创造性是技术创新的最为本质的特征,技术创新过程 动。笔者认为,技术创新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中的各个环节,比如技术创新的设想、创新成果推广到市 (一)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 场等,都是一种创造性行为。江同志曾指出,“创新是 技术创新活动是在一定动力的促使下进行的,要提高 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 技术创新能力,就必须增强技术创新的动力。技术创新的 此,我们不但要更新创新主体的观念,树立它们的竞争意 动力机制由创新的主动力、被动力和环境动力三因素有机 识和市场观念,还要在全社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创造良 构成0[43 273这里的主动力主要指的是创新主体对高额利润 好的经济环境、环境和文化环境,保证技术创新活动 的追求,对企业发展的渴望以及创新主体的事业心;被动 的正常运行。 力是指激烈的市场竞争、原材料的短缺促使进行技术创 (二)效益性 新;环境动力主要是指创新主体迫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效益性也可以称为技术创新的目的性,技术创新的最 以及技术环境等的压力进行技术创新。笔者认为还有一 终目的就是追求效益。从微观上看,技术创新给企业带来 个很重要动力就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推动力,科技发展 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竞争力,降低生产成本,扩大产品市 是随着社会实践发展而发展的,但它又具有一定相对 场,增加收益等。从宏观上看,技术创新可以产生许多社 性。虽然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科技不是直接的 收稿日期:2010—03—15 作者简介:赵志强(1985一),男,河南安阳人,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学技术哲学、技术创新、科技法学。 ・ 126・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 生产力;科学技术必须通过转化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 而技术创新就在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中起到了 重要作用。可以看出,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技术创新的 进步。 (二)技术创新的资源配置机制 资源及其配置是技术创新实践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 条件。[4]z73这里的资源主要包括物流、财流、知识流、人才流 与信息流等。这些资源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来自创 新企业内部;②来自社会筹集;③来自的资助;④来 自金融机构的贷款;⑤来自技术市场;⑥来自生产资料市 场,等等。资源配置就是要使各种资源在众多的领域进行 合理的分配,优化资源配置。一个技术创新能力强的企 业,不只是拥有众多的资源,更重要的是它能使这些资源 得到优化配置,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 败之地。 (三)技术创新的机制 是由政党组织或者国家政权机关以权威形式制 定的,它体现了党和国家所代表的人民的利益和意志。技 术创新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国家综合国力的一项重 要的战略措施。技术创新的机制是由~系列国家制 定的所组成的。技术创新的主要有以下几种:① 科技,是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内的科技目标制定的指 导整个科技事业的战略原则。各种各样的科技,可以 有效促进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发展;②产业,是制 定的主动干预产业经济的的总和。比如产业结构政 策、产业组织、产业布局等对技术创新具有重要 的导向作用;③金融,就是国家银行采取调节货 币、利率、汇率为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金融环境,比如对创 新企业给予贷款支持、降低利息或者免息等;④财政, 这里主要指财政中的税收,国家可以通过税收调 节,鼓励技术创新,比如减税、免税或者进行税收补贴;⑤ 教育,高校和科研单位是给社会输出创新型人才的主 要阵地,这就要求制定相关教育,鼓励和引导高校和 科研单位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还要鼓励高校科研人员积 极参与技术创新活动,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客观环境。 (四)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 在技术创新过程中,要保证技术创新机制的良好运 行,就必须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主 要包括以下几种:①产权激励,产权制度是“现代市场经济 和社会得以顺利运行的重要经济法权基础”,产权激励是 一种“强有力的物质激励”。[51144,1 58产权激励是技术创新的 激励机制中最重要的一种方式,它就是通过明确技术创新 主体与其创新成果的所有权关系来激励技术创新。因此, 运用产权激励技术创新,既是产权在社会发展中的必然结 果,也是产权功能的重要表现。_6 ②激励,可以通 过给予技术创新财政投入,制定相关进行指导,制定 战略规划,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创新人才等,为技术创新活 动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③责任激励,责任就是个人对创 新企业和社会应尽的义务。由于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的 系统工程,这就要求技术创新工作要由众多的主体共同承 担。合理的分担责任可以更好地促使人们履行其职责,降 低技术创新的风险。④市场激励,市场激励机制是通过市 场竞争、市场价格调节、经济活动监督等,为技术创新提供 一个公平的平台,来推动技术创新活动的发展。 (五)技术创新的风险投资机制 由于技术创新具有很高的风险性、不确定性,所以它 是一项风险很大的事业,资金风险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 一。技术创新与风险投资有密切的关系,技术创新活动中 会存在技术上的问题,这种技术上的不确定性就会带来经 济上的风险。技术创新是一项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的事业, 以至许多中小企业承受不了,资金的缺乏就会严重制约技 术创新能力。因此,建立风险投资机制迫在眉睫。分析风 险投资对技术创新进步有重要作用,学者袁晓东认为,“第 一,可以弥补新建企业或中小企业的资金缺口;第二,风险 投资比企业研究与开发更能激励技术创新;第三,实现储 蓄的资本化,引导社会闲散资金向风险投资转化,为技术 创新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7 可以看出,建立风险投资机 制,不但能填补创新企业的资金缺口,还能提高创新企业 热情,对促进技术创新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六)技术创新的协作机制 由于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创新过程包括 R&D、生产和销售等环节,是一种非单一的线性过程。技 术创新不是一个企业就能完成的,这就要求企业之间要相 互合作,在相互协作的过程中提高技术创新的R&D能力, 并能快速地把新技术转化成市场需求的产品。协调机制 就是调整合作主体之间的一种运行机制。技术创新的协 作机制不但包括企业之间的相互协作,还包括企业与高 校、研究机构、和金融机构等之间的相互协作,以达到 技术创新活动所追求的最佳效益。 参考文献: [1] 夏征农,等.大辞海・哲学卷[M].上海:上海辞书出 版社,2003. [2] 陈晓玲.论技术创新[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1. [3]黄顺基,等.自然辩证法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2008. [4] 顾民,等.自然辩证法概论教程[M].西安:西安电子 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 Ls] 刘诗白.产权新论[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 社,1993. [6] 张向锋.技术创新的机制与模式探讨[D].南京:南京 理工大学,2006. [7] 袁晓东.激励技术创新的法律制度研究[M].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石柏胜 ・ 1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