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共婵娟、中秋节
厦 门 市 杏 林 中 学 音 乐 科 郑 思 玲
教 学 设 计 分析、评价、 反思、体会、 课 题 教 学 知识与 能力 千里共婵娟、中秋节 通过对1、 通过欣赏画《秋天》和《思乡曲》引导学生“中秋节”将自己的情感体验与对音乐和色彩的感受联这一课题的系起来。 教学,使学2、 欣赏配乐诗《水调歌头》、抒情诗《水调歌头》生了解中华和舞蹈《春江花月夜》片段,了解不同艺术民族传统节的表现手法。 日——中秋3、 了解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秋节的丰富内节的丰富内涵,人民对劳动、生活的热爱和幸福、理想涵,了解人的追求。 民对劳动、 目 标 《千里共婵娟、中秋节》是一节集美术、音乐、生活的热爱过程与 舞蹈、朗诵的综合课。本课在教学方法上有所突和幸福、理方法 破,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调想的追求,动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审美鉴赏、设计和动手能体验人们借力。 助明月寄托\\通过对“中秋节”这一课题的教学,使学生思亲之情和情感态了解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秋节的丰富内涵,祝福家人团度价值了解人民对劳动、生活的热爱和幸福、理想的追圆的美好情观 求,体验人们借助明月寄托思亲之情和祝福家人感。这些文团圆的美好情感。 化和情感在认识艺术于生活的密切关系,体验人们追求人们过节时美好联想的情感。 往往是通过1、通过欣赏相关作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情感艺术的形式重点 体验与对音乐和色彩的感受联系起来。 表达出来2、通过学生亲手制作“心意卡”,表达对亲人的的。 敬意和思念,提高审美鉴赏、设计和动手能力。 难点 同时学习相关的美术、音乐、舞蹈、朗诵的等基本常识,初步了解这些艺术学生的简单表现方法,培养艺术的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 学 设 计 分析、评价、 反思、体会、 教学过程: 1、播放展示有关秋天的图片和民族管弦乐曲《丰 收锣鼓》片段。 启发学生感觉音响提问:从音乐中感觉到了什么?(气氛、情绪——)和色彩中的情绪表联想到了什么?(场面、情节——) 简介民族管弦乐曲《丰收锣鼓》。 现。 2、展示:以黄、橙、洪色调为主的色彩构成图案 (抽象的图案) 讨论发言,把相对集提问:从图案中感觉到了什么?(气氛、情绪——)中的感觉引导的“秋联想到了什么?(场面、情节——) 简介相关色彩构成的图案。 天和丰收”。 3、投影文字“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五谷丰登,到加深对秋天和丰收处洋溢着幸福和喜悦。秋天也是美丽的季节,秋高气爽,的审美印象。激发学满山红遍,一派灿烂辉煌。秋天还是多节日的季节,人生对自然的赞美和们把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联系的追求集中地体现在秋天劳动的热爱引导学的节日中”。 生把内容集中在对4、再播放有关秋天和丰收的音响和图片。 中秋节的了解和认5、引出主题——“秋天的节日”。秋日立,人们思识 。 绪万千,把对生活的热爱和联想的追求,寄托于秋天的 节日当重。 提问:秋天有哪些节日?——“中秋节” “重阳学生讨论发言 节” “国庆节” 总结谈话:这三个节日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积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蕴含民族的丰富感情。 6、教师引导:你们知道跟月亮有关的节日是什么?启发想象学生活动、那一天?它的由来?这一天你会做些什么?你能为大讨论发言谈谈自己家讲这一天最令你感动的故事吗? 知道的中秋节,故总结谈话: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中秋,原叫仲事、传说、食品、工秋。“仲”是居中的意思。七、八 、九三个月是农历的艺品等。互相启发、秋季,八月正值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中间,提示,发表见解。 所以人们把这一天叫仲秋。那么中秋是怎么和月亮联系 在一起的呢?这是因为,八月十五是望日(或望日前 后),月亮正圆;而且,秋天已经过了一半,天高气,中秋节的由来。 空气清新,能见度最好;另外又正当秋分前后,昼和夜 的时间一样长,月亮刚好受到太阳的直射,受光最多, 反射最亮。由于“月到中秋分外明”,所以人们很自然 地形成中秋赏月的习俗。明亮的圆月,又使人想到一家 人的团聚,因此就把中秋当成了一个团圆的节日。过节 吃的糕饼也就成圆形的,叫做月饼。早在晋朝,我国就有关于“仲秋弥田”的记载,到了唐、宋时期,民间就开始有对月朝拜,在中秋通夜玩乐等活动。解放后,我 国人民依然保留了中秋节的传统习俗,特别是中秋一般 都在国庆节前后,更增加了节日的欢乐气氛。在秋高了解传统的习俗。 气 、粮食瓜果丰收的日子里,一家人或亲友、朋友团 学生活动、讨论发言 聚在一起,赏月谈心共度中秋佳节,这的确令人十分愉“博饼”如何玩,分快。在厦门中秋节有个习俗——“博饼”。、 类及大小。 7、中秋节也称“团圆节”。谈谈有关的诗举。“每学生活动、讨论发言 逢佳节倍思亲”!—播放小提琴独奏《思乡曲》。 简介:小提琴独奏《思乡曲》。 认真聆听,感受作品提问:从音乐中感觉到了什么?(气氛、情绪——的意境。 联想到了什么?(场面、情节——) 教师引导:“每逢佳节倍思亲”!今年的中秋节刚好是国 庆节,十九年才轮上一次。1982年10月1日,既是国庆 又是中秋,而且是美国的周末,这一天旅居美国的华人普遍 举行了庆祝活动。有一位 华人在诗中写到: “今夕何夕?” 用真实的故事加深国庆巧逢中秋节。 抬眼看,雾城无雾, 似关照,华人双喜。 咬一口月饼, 望一望明月, 月华与电灯争辉, 遥见屋 桥上车子不绝。 吃一个芋头, 思一思祖国,神州的迷雾亦已拨开, 入目的不再是空中楼阁。 对音乐的理解及对祖国的热爱。 在这一天,美国加里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的留学生 们欢聚一堂,还请来了校长及上百名美国友好人士。那 一天的会场庄严而热烈,充满着节日气氛。会场里挂着 中英文写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三周年和中 秋佳节招待会”的大横幅。会场里面最醒目的地方放了 两个大圆桌,一个上面放着专门订做的特大生日蛋糕, 是面写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三周年的英文字。另 一个圆桌上面放着中秋节传统的大月饼。蛋糕与月饼约 有25X50厘米。会场里两排桌子上放着中国留学生自 制的各种食品,还有中华香烟、青岛啤酒等,一派中国 的节日气氛。校长不仅讲了话,而且带头唱起了《Happy birthday to you》。这时到会的老华侨、留学生都情不 自禁流下了激动的热泪。会上放中国音乐、放中国鞭炮。 留学生们说:“在异国他乡进入中国式的欢乐之中,在 在欢乐中增进了友谊,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他们立志 为祖国的腾飞而努力学习。 8、自古以来人们对月亮就情有独钟: 举例:《弯弯的月亮》、《十五的月亮》《月亮河》、《月亮代表我的心》、《月亮走我也走》、《都是月亮惹的祸》、《月亮船》、等等。 教师引导:不唱不知道,一唱吓一跳,关于月亮的歌曲还真不少。除歌曲外还有不同艺术门类关于月亮的作品 9、播放苏轼的配乐诗《水调歌头》。 简介:我国诗中有关“意境”的知识和诗歌朗诵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师引导:这首诗不仅是一首诗,现在已被用做促销月饼的手段,在一些月饼礼盒上就题着这么一首诗,同的情趣。 10、播放由陈其纲为苏轼同名词而作的歌曲—抒情诗《水调歌头》。 简介:陈其纲为苏轼同名词而作的歌曲—抒情诗《水调歌头》。 11、播放舞蹈《春江花月夜》片段。 简介:民族乐曲《春江花月夜》和舞蹈的知识。 12、课堂总结: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人们对 与学生对唱。 中秋赏月吃月饼时,不妨同时品味这首诗,一定会有不 品味其中的诗情画意。对劳动、生活的热爱和幸福、理想的追求,品味人生。
劳动、生活的热爱和幸福、理想的追求,借助明月寄托 思亲之情和祝福家人团圆的美好情感。这些文化和情感 在人们过节时往往是通过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可以看出音乐与人的生活使息息相关。中秋节是“团圆节”,除赏月吃月饼在厦门有一个习俗就是“搏饼” 这个习俗是为纪念谁?(课后思考) 13、制作一张送给亲人、朋友的“心意卡”。 对比同一作品的不同表现形式,提高审美鉴赏。 对比不同艺术表现形式,提高审美鉴赏。 表达对亲人的敬意和思念,设计和动手能力。
分析、评价、 反思、体会、 13、播放舞蹈《春江花月夜》片段。 14、学唱歌曲《水调歌头》。 15、总结谈话:中秋节是“团园节”,除,赏月吃月饼在 厦门有一个习俗就是“搏饼” 这个习俗是为纪念与学生对唱 谁?(课后思考) 16、课后制作一张送给亲人、朋友的“心意卡”。 了解不同艺术的表现手法,提高审美鉴赏。 对劳动、生活的热爱和幸福、理想的追求,品味人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