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第二章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讲义

第二章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讲义

来源:智榕旅游


第二章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儿童发展的几个问题

 遗传与环境

 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 发展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 发展在时间上的稳定性

第二节 儿童发展的理论简介

1 行为主义理论

1.1 华生的行为主义

 发展的基石是S-R的联结

 发展是由个体独特的环境所塑造的行为改变的连续过程。行为通过经典条件反射而获得。

1.2 斯金纳的行为主义

 人类的发展取决于外部刺激而不是成熟等内部力量。

 儿童的发展是行为塑造的结果,即一系列的操作条件反射形成过程,及时强化在行为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3 班杜拉的认知社会学习理论

 核心:观察学习,儿童的大部分学习都是通过观察、模仿进行学习,模仿的行为通过以下方式得到加强: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2 精神分析理论

2.1 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理论

2.1.1 人格学说

 本我——生物成分;无意识中的所有原始欲望,遵循快乐原则

 自我——心理成分;意识中的理性部分,遵循现实原则

 超我——社会成分;良心和理想自我, 遵循至善原则

2.1.2 性心理发展阶段

 口唇期(0~1岁)

 肛门期(1~3岁)

 性器期(3~6岁)

 潜伏期(6~11岁)

 青春期(11岁后)

2.2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观

在人格发展的每个阶段,自我和环境都发生着积极的互动作用。

 基本的信任感对不信任感 (0-1岁)发展任务

 基本的自主感对羞耻感 (1-3岁)发展任务

 基本的主动感对内疚感 (3-6岁)发展任务

 基本的勤奋感对自卑感(6-12岁)发展任务

 自我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 (12-20岁)发展任务

 亲密感对孤独感 (20-40岁)发展任务

 繁殖感对停滞感 (40-65岁)发展任务

 自我整合感对绝望感(65岁后)发展任务

3 认知理论

3.1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3.1.1 影响发展的四个因素

 成熟

 自然经验

 社会经验

 平衡化(决定性因素):同化、顺应

3.1.2 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

 0-2岁:感知运动阶段

 2-7岁:前运算阶段

 7-11岁:具体运算阶段

 11-15岁:形式运算阶段

3.2 信息加工理论

人类心理的发展是一个连续发展的符号加工系统,大脑是一个复杂符号控制系统,像计算机一样,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加工来自环境或已经存储在系统内的信息。

4 其他理论

4.1 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观

 儿童通过社会交互作用,即儿童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的合作性对话,获得构成社会文化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 儿童的发展,本质上是不同时期一系列最近发展区的获得。

 最近发展区:一种介于儿童看得见的现实能力(表现)和并不是显而易见的潜在能力(能力)之间的潜能范围。

4.2 习性学观点

对发展的解释则着重于行为的机能及种系发生的原因。

4.3 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

• 微系统:个体最直接接触到的环境,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同伴、玩耍地等.

• 中介系统:各微系统之间的联系或相互关系;

• 外系统:指那些个体并未直接参与但却对个人有影响的环境,如邻居、传媒、社会福

利制度等;

• 宏系统:社会中的社会伦理、道德、价值观等;

• 时序系统:个体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