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智榕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发展观光农业的条件及对策研究

发展观光农业的条件及对策研究

来源:智榕旅游
第2卷第4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7月JournalofNorthwestSci2TechUniversityofAgricultureandForestry(SocialScience)

.2No.4Vol

July2002

发展观光农业的条件及对策研究

梁留科1,吴次芳2,曹新向1,常 江3

α

(1.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开封 475001;2.浙江大学东南土地管理学院,浙江杭州 310029;3.波恩大学城市规划、土地整理与水土保持研究所,德国波恩 53115)

  摘 要:观光农业是城市化、工业化的产物,属于现代文明旅游的一种,体现出知识经济的成份。它的出现,拓展了旅游业的发展空间,对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旅游业的开发模式有:观赏型、实践型和综合型等三种。观光农业的发展要求有良好的配套服务、强有力的经济后盾、独特的田园风光和原汁原味的乡土文化以及明确的产品市场。因此,在发展观光农业时,要科学规划,统一布局;发挥优势,把生态与文化结合起来;运用高科技,展示农业新成果;开发精品,融入乡土文化;多方融资,拓宽资金来源;广泛宣传,促进产品推销。

关键词:观光农业;旅游业;开发模式;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02)04-0064-05

  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成为现代旅游发展的主题旋律,过惯了都市生活的城市居民越来越渴望能回归自然,享受清新的田园风光和淳朴的乡村风情。中国作为一个具有多民族特色和悠久农业生产历史的文明古国,不仅有着丰富的农业资源和独特的田园风光,还有着纯朴的风土人情和乡风民俗。因此,在旅游业和农业的最佳切合点上作文章,将是中国旅游业在新世纪获得发展的特色之一[1]。观光农业一方面可以发挥农业的生产性功能,另一方面也将农业的休闲度假、保护生态、丰富生活等生活性功能展现出来。观光农业正逐渐成为大众新的旅游消费方式,将会对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因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α

一、观光农业产生的背景

观光农业在国外已有40多年的发展历史。60年代初,西班牙政府建立了“帕莱多国营客栈”,该客栈是把农场的庄园进行装修而建成。在那里,人们可享受徒步、骑马、滑翔等休闲娱乐项目,也可在务农学校、自然学习班等学习。70年代,法国“工人菜园”流行一时,许多市民利用节假日到菜园种植蔬菜,品尝当地土特产,欣赏田园风光。仅此一项,每年就给法国农民增加700亿法郎的收入,相当于法国旅游收入的1󰃗4。在美国,政府从资金和政策上大力支持发展观光农业,仅东北部地区就有观光农场1500多家,每年有1800万旅客前往观光农场度假.在德国,观光农业一直深受城市居民的欢迎。

观光农业在我国起步较晚。80年代末“休闲农

收稿日期:2002201221

基金项目:中德合作研究项目(D-B20012)和河南省高等教育21世纪改革项目(77-3)。

作者简介:梁留科(1962-),男,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副教授,浙江大学博士研究生,德国波恩大学高级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土地科学、规划研究、旅游地理等。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第4期              梁留科等:发展观光农业的条件及对策研究65

业游”的出现是观光农业发展的起点,1998年国家旅游局推出“华夏城乡游”,“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做农家活,看农家景”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自此观光农业迅速发展起来,从上海、北京的市郊到江浙、广东的农村“遍地开花”。据报道,京郊已有观光农业景点100多处;广东省有观光果园80多处,农场、茶园、牧场等几十个;成都龙泉驿站已有100多家开办“农家乐”旅游项目,上海市的近郊农场已成为旅游的热点,此外,我国还有许多以农户为单位开办的家庭观光园。观光农业的迅速发展,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休闲旅游业的兴起

观光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二、观光农业的内涵、特征

及开发模式

  (一)观光农业的内涵

观光农业是城市化、工业化的产物,也是经济、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3]。它是以农业生产为基础,凭借已有的自然风光、农业资源、田园景色和特有的乡土文化,充分运用农业高新技术,面向都市居民开发的集观赏、娱乐、操作、知识教育等于一体的新型产业。从农业角度看,观光农业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延伸的一种新方式,是一种高科技、高品位,融生产、生活、生态、教育、文化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体系。

从旅游业角度来说,观光农业是田园(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旅游空间的进一步扩展,进而也拓展了旅游业的发展空间。这是因为观光农业的区位主要在城市周边地带,既可以在乡村、城郊,还可在城市内的隙地上发展。如今正在兴起的都市型农业的一种特定功能就是让旅游者到农业园区观光、游览、参加农艺活动,体验田园情趣[4]。

从观光农业的性质来看,观光农业具有工业、农业、旅游业的交叉性,属于现代文明旅游的一种,体现出知识经济的成份,因而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观光农业的特征

随着人们收入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和各种物质条件的便利,休闲旅游成为城市居民的消费新时尚,特别是周末休闲旅游已成为都市人调节生活方式的重要选择之一。这种旅游不同于人文自然景观型旅游,它是融休闲娱乐、文化教育、康体健魄于一体的新型旅游模式,要求能体现出乡村的自然美和田园美。观光农业以其清新古朴的田园风光和洋溢的乡土文化气息给都市人一种全新的感受,受到都市人的青睐。

(二)城市居民回归自然的身心要求

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随着工业的日益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的生活环境在不断“钢筋混凝土化”,在城市里,蓝天、青草、绿地正在被成堆的垃圾、肮脏的污水、高大的建筑所吞噬,人口高密度集聚,交通拥挤,住宅匮乏的“城市综合症”让人头痛和无奈。面对着城市越来越远离大自然,充满生机的自然环境正在蜕变成片片钢筋水泥堆砌起来的“沙漠”,越来越多的人在城市中感到烦躁和压抑,希望能到大自然中去放松一下,呼吸一下新鲜空气。观光农业的淳朴、悠闲、恬静的特征正好吻合了城市人这种“回归自然”的心态,由此而迅速发展起来。

(三)新的经济增长的要求

观光农业除具有农业和旅游业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以下鲜明的特征。

1.生活自然性与生产智能性。观光农业是以独

具特色的田园风光和原汁原味的生活方式、文化风俗来吸引旅游者。这种朴素的民风民情等很适宜都市人通过农业观光,能充分地感悟到一种回归自然的轻松和惬意,这也正是观光农业发展的动力所在。观光农业广泛采用国内外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如新品种、无土栽培、生物基因工程、农业生态和环境技术、农产品加工和储藏技术等,不断开发出新的农产品品种,向游客展示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和农业科学技术,从而取得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2.多功能性与相互关联性。观光农业集科研、科

在经过了多年的发展之后,一些农民有了一些资金积累,他们不再满足传统的以种植农作物或饲养禽畜来养家糊口和取得经济收入,开始通过向各个产业的延伸,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提高农业效益,增加收入。一些企业在目前投资预期效益普遍不高的情况下,也把目光转向农业,涉足农业,建立现代化农业工厂,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2]。这些都为

普、生产、销售、加工、观赏、娱乐、度假等于一体,参与性、知识性和娱乐性是其最显著的特征。在农业园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66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卷

区内,人们不仅可以观赏农业,还可参与其中,进行劳动操作,体验农民生活。它不仅拓宽了农业的生产空间,为农业经济的发展寻找到了一个闪光的亮点,而且为旅游业开辟了新的发展途径,它还将城市和乡村的相互排斥、对立关系转化为互补、融合的关系,使城市与乡村的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缩小城乡差异,使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获得更大动力。

观光农业涉及农业、生物工程、电子技术、旅游规划设计、生态环境等多学科、多领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如此,它还指向技术市场、信息市场、资本市场、人才市场等。因此,它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各专业的携手合作,还需要与科研院所、信息机构、企业集团等共同形成多种模式的“产学研联合体”。

3.区域差异性与经济互补性。中国地域辽阔,气

景点为游客提供烧烤野炊场所等。

学习型:这种模式是让游客通过实践学习到一定的农业生产知识,体验农村生活,从中获得乐趣。如游客参加各种各样的农耕活动,学习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动物饲养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以及农业经营管理等。

3.综合型旅游模式。这种形式是把上述的某两

种或几种模式结合起来,让游客进行全方位的旅游,体验“干农家活、吃农家饭、住农家房、赏农家景、享农家乐”的生活方式,以获得在城市中所体会不到的乐趣。三、观光农业的发展条件及对策(一)观光农业的发展条件

作为农村经济的新的发展形式与动力,观光农业的发展具有一系列的条件要求:

1.良好的配套服务。作为现代和未来的旅游种

候、地形等区域差异很大,因而各地的农业生产习惯和土地利用方式差异也很大,而且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风俗,这就决定了观光农业的开发要根据农业区域的特点,充分利用当地的农业资源,形成独具特色的开发模式。

观光农业将农业生产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在一起,二者在经济效益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如在某种不确定因素条件下,常会使农业减产减收而减效,此时可以通过观光旅游,提高农业的附加值。而在旅游淡季,农业生产收入可弥补旅游收入的下降。由此可以看出,发展观光农业具有高效益、低风险的优势,符合我国加WTO后的发展方向。

(三)观光农业的开发模式

1.观赏型旅游模式。这种旅游模式以“眼观”为

子,观光农业首先必须在食、住、行方面为游客提供比较完善的配套服务。其次还要有高水平的城乡交通与通讯以及高素质的农民队伍和高效率的旅游服务[5]。既要有好的“硬件”环境,又要有好的“软件”与之相配套。在硬件建设中,要特别注意建设的生态化,建筑设施要与周围环境相融合、相协调。

2.强有力的经济支撑。观光农业向人们展示的

是现代高新科学技术,从基础设施、生产、系列加工、流通到管理等方面形成了高科技、高风险、高投资、高品质的精确农业体系。这些需要巨大的资金来作支撑。太湖之滨“未来农村大世界”耗资达6亿元,珠海占地20公顷的高科技现代化农业公园耗费达1.5亿元多,可谓投资数额巨大。因此,强有力的经济基础和广泛的资金来源是观光农业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

3.独特的田园风光和原汁原味的乡土文化。随

主,通过观赏达到旅游目的。通过参观一些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业生产景观、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乡村民居建筑,由此了解当地风俗民情、传统文化和农业生产过程。

2.实践型旅游模式。这种旅游模式以亲身体验

着欣赏水平的提高,人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田园风光、乡村野趣,更为重要的是根植于本土的浓厚乡村文化特色和农村人文景观[6]。因此,“土、特、新、奇”的农牧产品和别致的田园风光便成为观光农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力。

4.明确的产品市场。观光农业是按市场运作,

为特点,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品尝型:即以亲自动手采摘尝鲜为主要目的。近年来,有的旅游景点让游客亲自到果园或瓜地采摘水果和瓜果。这种形式很受游客欢迎。

操作型:让游客自己动手,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如有的景点(水库、湖泊等)为游客提供垂钓服务,并为游客提供加工条件,让游客自己动手。有的

追求回报率的,任何观光产品都应该具有市场卖点。因此,观光农业产品的选择要找好自己的“支点”,是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第4期              梁留科等:发展观光农业的条件及对策研究67

面对城市居民,还是出口创汇,都是在发展观光农业时需要认真考虑的。

(二)对策

各地在发展观光农业时,要充分体现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具有区域农业经济特点的开发,采取有效和有针对性的措施,使观光农业迅速发展起来,真正达到推动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目的。

1.科学规划、统一布局。旅游业以其投资少,见

3.运用高科技,展示农业新成果。当今时代是

知识经济的时代,高科技化和信息化扑面而来,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新材料也广泛应用到农业上,引起了农业的知识化革命——向知识化农业时代迈进[9]。同时,旅游业自身也从人文自然景观型旅游经人造景观型旅游迈入科技参与型旅游。但中国农业科技与信息化程度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在发展观光农业时,不仅要采取“拿来主义”,快速引进国外最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还要开展高新技术在农业观光旅游中的应用研究。在产业区内大力兴办科技型产业,建立高科技园区,向游客展示温控工程,生物工程,电子工程等高科技工程项目,以充分调动游客的兴趣。

4.开发精品,融入乡土文化。目前,我国观光农

效快,产业带动性强等特点,日益引起各国政府的重视。如今的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发展观光农业必须根据国情,不能盲目上马。首先应结合本地的特色,把内部发展经济的需求与外部对产品的需要结合起来,选准目标市场,再进行开发[7]。其次,要进行科学规划,统一布局。在布局时要以保护资源,发展生产为主要目的,不能破坏田园风光、污染环境。在规划时,要根据当地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考虑到市场需求状况,因地制宜,开展观光农业开发规划,各地在旅游地建设上,不能一哄而上,盲目重复建设,要建设具有当地特色的观光农业旅游基地[8]。

2.发挥优势,生态与文化相结合。国外发展观

业旅游产品仅仅限于观光层次,不能体现当地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而且许多产品具有雷同性,严重影响了产品的吸引力和旅客的重游率。这就要求我们在产品项目的设计和开发中,要挖掘地域文化的内涵,设计旅游精品,充分体现民族历史性和地域性,使产品追求高文化品味和高艺术格调。

5.多方融资,拓宽资金来源。可采用科技集团+农户、企业(公司)+基地+农户或多企业联合等

光农业,并不是全靠渔场、农场等来吸引游客,常是他们奇异的想法吸引众多游客。如在波兰,观光农业与生态旅游紧密结合,接待游客的农户都是生态专业户;在匈牙利,观光农业与文化旅游结合起来,使游人在领域田园风光的同时,还能体验这里悠久的民族文化;在美国,探险旅游与观光农业相结合,大大提高了游客的兴趣。而我国观光农业(特别是农村)仅处在起点阶段,节目内容很不充实,游客参与性也不强,而且内容形式重复较多。既然各地具有不同文化特色,就应该把这些内容蕴含在观光农业中,尽可能多地向游客展示当地的民俗节目、工艺美术、民间建筑、音乐舞蹈、婚俗禁忌、趣事传说等。不仅如此,还要利用特有的地理、生物等资源,大胆借鉴国外农业和生活开发模式。

参考文献:

多种形式的股份投资方式实现资金的合理组合,国家也可通过有偿投资或增加股份方式予以适当的投资支持;以多种形式大力吸引外资;也可把田园分割,推向市场,吸引都市人投资。

6.广泛宣传,推进产品促销。据报道,目前知道

观光农业的人不足1󰃗10。但观光农业要发展起来,必须有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来支撑。这个消费群体也只能是城市居民[10]。因此,要对他们进行广泛宣传,使他们知道观光农业园区有一片净土,那里能让人感到宁静和放松,那里有广阔的森林和草原[11],有淳朴的风情,有古朴的乡土气息,有高新的农业技术……,这些都最适宜他们享受的。

[1] 郭一新.休闲农业旅游开发探讨[J].地域开发与研究,1999,(2):63~65.[2] 李歆月.观光农业话观光[N].经济日报,1999211210(8).

[3] 梁留科.开发河南专题旅游资源初探[J].河南大学学报,1997,(1):71~76.[4] 孙建国.中西部地区旅游错位经营开发初探[J].河南经济,2001,(1):10~11.[5] 章家思.关于农业生态旅游的几点看法[J].农业生态环境,2000,16(1):56~59.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68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卷

[6] 潘秋玲.现阶段我国乡村旅游产品的供需特征及开发[J].地域开发与研究,1999,(2):60~62.[7] 肖 星,严江平.旅游资源与开发[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8.[8] 李成玉.把旅游业尽快培育成河南的支柱产业[N].河南日报,200022228(1).

[9] 党双忍.知识时代农业与21世纪中国农业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1999,(1):30~35.[10] 任 翰.郑州观光农业发展初探[J].地域开发与研究,2001,(3):91~93.[11] 俞 晖.21世纪中国森林旅游业发展战略研究[J].旅游学刊,2001,(5):67~69.

StudyontheConditionsandCountermeaserforTourist-agriculture

1213LIANGLiu2ke,WUCi2fang,CAOXin2xiang,CHANGJiang    (1.DepartmentofGeography,HenanUniversity,Kaifeng,Henan475001,China;

    2.SoutheastLandManagementCollege,Zhejiang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310029,China;

    3.InstituteofUrbanPlanning,LandManagementandWaterEngineering;BonnUniversity,Bonn53115,Germany)

Abstract:Tourist2agricultureisonemotifofthemoderntourism.ItoriginatedinEurope.Ithasbe2comeanimportanttourismpattern.Inourcountry,althoughitbeganintheendof1980s,ithasdevelopedatagreatspeedbecauseoftourism2agriculturebeingconsonantwiththedevelopmenttrendofmoderntourism,therequirementofdwellersincitywantingtogotonatureandtherequirementofneweconomic.Tourism2agricultureisaresultofurbanizationandindustrialization.

Tourism2agricultureexpandsthe

spaceoftourismandtakestheleadofthedevelopmentofdistrictagriculturaleconomiyandpossessbroaddevelopingprospects.Therearethreedevelopmentmodesfortourism,namelyviewingandadmiring,prac2ticingandall2around.Thedevelopmentoftourist2agriculturedemandsthegoodcompleteservice,theeco2nomicbacking,thedistinctiveruralityandoriginallylocalcultureandspecificproductandmarket.There2foreinthedevelopmentoftourist2agriculture,itrequiresthescientificplanning,integratedistribution,e2laborateadvantage,combiningtheecologywithculture,usinghigh2techtoshowtheagriculturalnewachievement,financinginall2roundandsoon.

Keywords:tourist2agriculture;tourism;developmentpatterns;countermeasures.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zrrp.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