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全面培养学生成长成才
作者:于晓阳
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4年第25期
摘 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新要求,其中“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首次提出,体现出国家对德育教育的高度重视。发挥德育在学生成长成才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使其始终作为一条红线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至关重要的,更是全面培养学生成才的关键和保证。
关键词 立德树人 学生 成长成才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1对立德树人的理解
“立德”为我国古代所谓“三不朽”之一,《左传》载有“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意思是,人生最高的境界是立德有德、实现道德理想,其次是事业追求、建功立业,再次是有知识有思想、著书立说。这三者是人生不朽的表现。把“立德”摆在第一位,是因为万事从做人开始。德是做人的根本,是人成才的基础,也是衡量人是否成才的标准。因此,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首先是提高德育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质量,将人的精神塑造融入知识和技能传授之中是高校的时代责任和根本使命。十八大报告提出了“立德树人”,紧紧抓住了教育的发展规律,明确了教育的根本使命,符合人才培养规律,进一步丰富了人才培养的深刻内涵。
“树人”,即出于《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比喻培养人才之意。而人从出生到成长到成才是在不断培养的过程中进行的,而这一生命过程不同于其它动物的生命过程,它不仅是一个自然过程,还包含着极为丰富的社会内容,人不仅活着,还要生产、交往、创造,形成一定的人生价值目标,以一定的人生观指导自己的行为,赋予人生这样或那样的意义。
立德树人不仅是要树立人才的精神品德,完成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做人做事的教育,还要培养学生有为国家和民族而奋斗的精神。当今我国正处于多元文化的背景和改革开放的国际环境的背景之中,而大学生正值人生黄金时期,同时又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刻,立德树人更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立德树人,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
2大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2.1思想道德目标呈现出自我化
如何协调和处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最能反映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主要内容。调查显示,大学生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动机中“信仰共产主义”、“为他人和社会多做贡献”让位于“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社会作用并早日成才”,而择业标准中“到祖国最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需要的地方去”与“服从国家需要”二者之和所占比率不足10%,“有利于个人的发展”却占31.7%之多。大学生在校学习动力的来源,有47.3%的学生认为“为谋求自己美好生活”,高于认为“报效国家”的学生比例13个百分点。有些大学生对奋斗目标不甚确定,缺乏社会责任感,甚者走向思想空虚、人云亦云、玩世不恭、游戏人生。在实现人生目标方面,贪图安逸,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甚者意志薄弱、生活懒散、随波逐流、自暴自弃。
2.2思想道德标准呈现出多元化
由于人们在现实社会关系中的地位不同,竞技利益和政治立场不同,生活经历、人生境遇、认识水平不同,人们对人生的看法也不同。特别是在社会变革、利益关系调整和各种文化思潮碰撞激荡给人们思想观念带来深刻影响的社会条件下,人生价值观领域呈现出多元多样、复杂多变的状态。当代大学生大多数能够以社会主义道德作为自己的是非标准,但是也有人从实用主义出发,是非观念淡薄,奉行多元化的道德价值观,以自我为中心,把对自己是否有利作为判断的标准,这种现象在近些年来大学生的许多调查中也明显表现,可以看出实用型、信仰型、社会型的道德标准几乎同步进行。
2.3思想道德取向呈现出功利化
有些高校在毕业生中做的择业观调查,“实现自身的价值”、“收入多”一般都排在前几位,对“升迁”、“单位发展前途”、“环境”等也都很看重。在生活态度方面,有些大学生羡慕或者追求西方的生活方式,甚者崇洋媚外、铺张浪费、情趣低俗、追求享乐。有些同学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影响,把“赚钱”、“升官发财”、“出秀”作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为人生幸福的标准,把奢侈、享受作为人生追求价值目标。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评价标准与过去相比明显带有功利色彩。
2.4思想道德行为呈现出庸俗化
在一定的道德标准下,现代的大学生出现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的二重性,大多数大学生的道德行为表现为庸俗化。他们不屑于从小事上做起,严格要求自己,甚者明知故犯、放纵行事、知错不改、言行不一。还有个别女生追求金钱和物质享受、傍大款;公众场合随地乱扔东西、吸烟、脏话不断等不良言行举止表现的非常普遍和麻木。
2.5组织纪律性差,自我求知意识薄弱化
有些大学生到校后不思学习,不求上进,组织纪律涣散,上课经常迟到,无故旷课,厌学、厌集体生活,喜欢吃吃喝喝、抽烟酗酒、迷恋电子游戏、网吧,有的甚至夜不归宿,不重视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过分强调自我,比吃比穿,甚至有的学生热衷于花前月下,卿卿我我,在这其中,有的学生没有处理好恋爱、友谊和友情的关系,没有处理好恋爱和学业的关系,严重者可能触犯刑律,走向犯罪的道路。
2.6就业意识和诚信意识淡薄化。
现在的毕业生大多数在就业问题上认识不清,存在着等、依、靠的思想,没有主动的就业观念,思想上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给自己没有一个清醒地定位。同时诚信意识淡薄,跟用人单位签约后,不受承诺,不履行条约,不打招呼,私自离开单位,给学校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7心理承受能力差,感情脆弱化
有的高校里有部分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稍遇挫折,稍遭打击,便垂头丧气、自暴自弃、怨天尤人。有的便从此一蹶不振,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不管是大病、小病都要求回家,让父母照顾,没有足够的自主意识和成长意识,感情脆弱、乱扔东西等不良举止表现的极其麻木。
3全面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有效途径
3.1将德育教育与其它课程教学相结合
德育教育不只是局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而应贯穿到学校课程的全过程。德育课在教学中应贴近职业、贴近社会、贴近学生,注重养成教育、体验教育、实践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实效性、针对性和时代感,充分发挥德育课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其它课程也应结合专业特点、课程特点和未来发展方向,充分发掘德育因素,有机地渗透德育内容,时时地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职业意识、职业道德与创业精神教育。
在师生教学的主客体关系过程中,德育应该始终是一条红线贯穿于课程之中,教师在育人的同时首先应该育己,做到行为示范,这样会潜移默化地促进学风、教风和师德师风的好转。
3.2将德育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包括课堂研讨、课后作业、专业教育实习等。二是社会性实践活动,包括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军事训练。三是社会实践服务和第二课堂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是比课堂实践更重要的实践环节,是实现德育目标生动而必要的途径。因为,德育教育的效果如何,不仅取决于课堂教学本身,而且取决于学生实际运用的程度,取决于学生日常行为和品德养成,其本质上是一种实践性活动,具有“知”、“行”统一的特点。所以,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深化德育教育不仅具有教学论意义,而且具有教育论意义。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后的总结,可以帮助大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更好地使学生的点滴体会上升为系统收获;使不同层次、不同动机的大学生能够分享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成果,从而增强社会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3.3将德育教育与人格培养相结合
德育教育就是要用心去做,做到心上,是想法、章法、方法的结合。是“灵魂与灵魂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沟通,人格与人格的对话”。努力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品格和积极的心理品质,学会分享快乐,创造幸福。目前,大学生的人格形成受到如心理问题、贫困家庭、单亲家庭、社会环境、社会压力、就业压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会影响学生的人格完善,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应采取角色转换的方式进行引导,同时对学生要耐心细致。这样会收到好的效果。
3.4将德育教育与智育、体育和美育相结合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便把进行艺术审美教育的“乐”置于学校教育科目“六艺”的前列。在近代的教育史上,蔡元培先生曾极力倡导在学校实施美育。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中说道:“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建国初期,我国教育部提出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对学生的全面、健康的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都是作为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但它们担负着不同的任务,彼此独立,又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互相补充。德育解决的是一个人健康心理所要求具备的心理素质,是人才素质的灵魂。智育解决的是如何提高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是人才素质的基础。体育解决的是如何提高人们的体能体质,是人才素质的条件。而美育对德育、智育、体育的作用更为突出,是人才素质的内容。我国著名美学家王朝闻认为:“德育、智育和体育与美育的关系不是一种加法,而是一种化合,前三育离不开美育,美育的作用渗透在前三者之中,”因此,开展好文化艺术体育活动可以起到“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促体”的作用,从而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更好地成才。
4结论
总之,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将继续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理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做到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统一、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相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家庭教育、学校教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育与社会教育相统一、思想教育与日常管理相统一,家庭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做到知行合一,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最终实现全面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党的十八大报告[R].2012-11-8.
[2] 徐淑娟.浅论社会变迁中高校学生道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5(11).
[3] 于晓阳.在实践性活动中深化思想品德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3(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