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析文学作品中的

浅析文学作品中的

来源:智榕旅游
关键词:“可可型”人物 处境 现状 社会制度 时代特征 本质

浅析文学作品中的“可可型”人物

湖南省桃江县第四中学 贺风华

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中需要塑造一系列的人物来反映社会生活,框正人们

的三观,这些人物或如尘芥散落于社会底层,是为“小人物”;有些则雄踞社会上流,是为“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也有圆滑如韦小宝之流的,周旋于社会各个角落各个阶层各色人等之间,小说中的这些人物无一不性格丰满、多姿多彩,吸引着读者的眼球。

形形色色的小说人物中,笔者更对其中人一类人情有独钟,那就是“可可型”人物。

何为“可可型”人物?简而言之,就是这类人的形象及性格特点可用“可、、、、、、可、、、、、、”来加以分析。

第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可可”当首推范进。他在考取功名之前实为可怜,小说中他一出场就让人为他唏嘘感叹:面黄肌瘦,花白胡须,头上戴一顶破毡帽,麻布直裰,冻得乞乞缩缩、、、、、、苦兮兮的形象令当时的主考官周进心有所感:这老童生实在可怜。

看到这里,读者同情他的同时,又很不解:五十四岁的年纪了,为什么还不安生?作为家庭顶梁柱的他,不是应该先学会养家糊口吗?可他倒好,置家庭责任于不顾,让自己的老母及婆娘三餐不继,住个摇摇欲坠的茅屋,自己挣扎着去省城考功名之前,老母差点饿得去见了阎王。也难怪他岳父胡屠户看着他气就不打一处来,“现世宝”“烂忠厚没用的”“癞蛤蟆”地叫,范进也全然没了读书人的尊严,只管把头低下,唯唯连声。堂堂读书人混成这样,经济上不仅无法养家糊口,还需靠人接济,社会地位上连杀猪的都敢骑在他头上,奚落他打击他,可悲呀!

1

如果仅仅停留在这样的认知上,那范进的形象就未免太黯然无光了。 且说范进得蒙恩情周进提携后,终于咸鱼翻身了,可人家命也真苦,听说自己终于高中,竟痰迷心窍,一时疯了,岂不悲哉痛哉!更可悲的是,范进中举后,其性情与为人来了个大颠覆,腰板硬了,语气冲了,不再唯唯诺诺,开始打起了官腔,端起了架子,敢行贿收贿,理直气壮地接受别人的银两、田地、房产,公然大吃大喝,公然做些官场买卖、、、、、、他,范进,由一个清贫低贱的读书人沦为了自觉维护腐朽反动的官场秩序的面目可憎的举人了,可恨可叹啊!

像范进这样的“可可型”读书人还有孔乙己,一门心思想走科举考试这一条捷径,坚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不事劳作,既对别人的议论跟眼光心存敏感,但又不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别人的看法,反而欲盖弥彰,终成他人笑柄,用鲁迅的话来评论他们就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像这一类人又何尝少呢!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就是一活典型。

祥林嫂本是一位令人可敬的女子,有着中国传统女性的坚忍与善良。嫁的第一任丈夫的死并没有带给她多大的不幸,她能很快从悲痛的阴薶中走出来,去鲁四老爷家帮工,后被婆婆抓回去强卖给他人为妻时,我们也只是觉得她可怜而已,她誓死不从的反抗更是令读者拍案击节——好一个可敬的女子!反抗无效的她嫁到了深山老林的老贺家,这时的祥林嫂身上乐观坚忍的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认真地过着虽卑微却平淡幸福的小日子,如果不是不幸接踵而至,先是夫死,再是儿丢,接连不断的打击让这个女人神志开始混乱,悲剧色彩笼罩在了她的周围——太可怜了,命运何其不公,为什么要让这样一个善良勤劳的女子蒙上这样的不幸啊!可更让人难受的却是她后来的转变。失去儿子的祥林嫂开始人前人后地絮叨着她的不幸,把自己的伤口一次次挖开来给人看,人们由同情她到嫌恶她到拿她当笑柄,到最后,柳妈还怂恿她去捐门槛,说是用以赎身。纯朴的祥林嫂把这个当成了最后的一根稻草,攒钱捐门槛变成了她生存的全部意义。一个女人,失去了生存的意义,没有自尊与动力,没有了自我,死与不死还有何区别?生活给予的种种打击让我们看到了她可亲可敬可爱的一面,但她最后的作法却让我们也记得了鲁迅的评价“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由可敬到可悲,其关键就是“争——不争”。

无独有偶,中国小说中有这样“可可型”的人物,外国文学作品中也不乏

2

这样极具个性的人,“套中人”别里科夫也“光荣地”冠上了这顶帽子。

一般的评论认为,别里科夫是一个沙皇专制的卫道士,是沙皇专职暴君的帮凶。这论断简单明了,似乎是盖棺之论了。

《套中人》„„鲜明地塑造了一个旧制度的卫道者、新事物的反对者的典型形象„„这是一个顽固的保守势力的代表„„为了扼杀一切新事物,他甚至用盯梢、告密等手段„„

别里科夫是俄国八、九十年代极端保守、害怕社会变革、竭力维护旧制度、旧秩序的反动知识分子的典型。(雷石榆等主编《外国文学史教程》1986年版)

别里科夫不仅守旧、落后、怯懦胆小,而且还是一个凶恶的沙皇反动统治者的义务宪兵,专制制度的可鄙的卫道士。(谭绍凯主编《外国文学新编》,1990年版 )

在评论家眼里,别里科夫是一个可恶可憎可鄙之人。他自觉捍卫旧制度旧秩序,有他在的十五年,全城都受着他的管辖,大家行动不自由,怕他告密怕他阴沉的脸色。那儿的太太们到礼拜六不办家庭戏剧晚会,教士们不敢吃荤,也不敢打牌。全城的人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书,不敢周济穷人,不敢教人念书写字、、、、、、有他在,大家都不自在不舒服,试想,像别里科夫这样的人,难道不可恶吗?

但深究小说,深究别里科夫那样做的背后,笔者感觉单纯把他当成是可恶可厌之人实在于他不公平。

他的真实身份是一所中学的普通希腊文教师,是一位地位并不高的普通人,平生最大的梦想是没有梦想,能求得平安度过余生就行;虽然会打打小报告,但并没伤天害理,为人直硬并不奸诈;长期生活在自己狭小的圈中,用有形的套子把自己禁锢在无形的圈中,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千万别出什么乱子”,他怕学生吵闹,怕教师迟到,怕华连卡姐弟骑自行车出什么问题,怕别人在背后议论他,怕其他人惹出什么事非、、、、、、他什么都怕!因为有所怕,所以才会有所不为,他不会做缺德的事,因为怕被议论在;他也不会故意伤害什么人,因为他本身就怕惹乱子。一个什么都怕的人其实并不是可恶之人,反倒是可怜的。想想他,长期生活在一个人的世界,那种被隔绝被孤立的境况不值得人同情吗?他想同华连

3

卡结婚,就足以说明他想与人交流想被人关心,可他又不懂得如何表达,或者说他的思想已经固化,他被当时的社会影响得太深,摧残得太厉害了,已经变成了石头人,他想表达对爱人的关心,结果却是声色俱厉地指责,当生性活泼的华连卡用咯咯的笑声来对未婚夫表示善意时,他却理解成了嘲笑,并从此卧病在床,最终一命呜呼,到此,大家不觉得他很可悲吗?但小说到这里并没有结束,小说最后写到在别里科夫的葬礼上,大家都是心照不宣地外表悲伤而内心高兴,一个小人物去世了,再大的恩怨也应该终结了,人们何苦用这样的反应去对待一个离世之人呢?这样看来,别里科夫不仅在别人心目中毫无地位,更是被人当成洪水猛兽,精神上处处受排挤,这个人的一生还不可悲吗?可见,可恶可憎是别里科夫的表象,可怜可悲才是笼罩于他心底的伤痛啊!

范进也好,祥林嫂也罢,别里科夫也是,他们为何会成为“可可型”人物呢?是什么导致这样?是与生俱来的性格决定的吗?深究这些人的背后,我们会发现一个惊人的相似点,那就是他们所处的社会有共同点:压抑、黑暗、专制,人们的思想禁锢、僵化。范进背后是从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颜如玉”的思想使得众多读书人前赴后继地过“科举”这座独木桥,没通过之前备受奚落排挤,精神压抑、人格游离,一旦通过,多年的媳妇熬成婆,精神畸形生长,变态是常态了,所以封建社会的读书人有明显的分水怜,没中功名前可怜可悲,咸鱼翻身之后又变得可恶可恨起来,贾宝玉不走仕途经济想必是看透了读书人的可鄙吧。

祥林嫂所处的社会与别里科夫所在的社会很类似,都是专制的。一个是沿袭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女子面前有“几权”:夫权、族权、神权,权权要命;一个是根深蒂固的沙皇专制统治,笼罩在人民头上,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为了自保,胆小之人不得不如别里科夫一样,谨小慎微,自觉缩进自设的套子里苟延残喘,苦了别人害了自己,说到底,“可可”是时代的产物,是社会的衍生品,是专制社会身上的毒瘤,不根除这些万恶的制度,什么样的“可可”都会产生的!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