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预见性护理模式在急诊科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预见性护理模式在急诊科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来源:智榕旅游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48

Electronic Journal Of Practical Clinical Nursing Science

2019年第4卷第45期Vol.4, No.45, 2019

预见性护理模式在急诊科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黄春霞,姜 慧,顾玉慧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江苏 南通 226000)【摘要】目的 对预见性护理模式在急诊科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研究进行临床分析和应用价值探讨。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今我院收治的急诊科抢救治疗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使用普通护理模式治疗,实验组采用预见性护理模式治疗,对比两组效果。结果 实验组患者抢救成功率与抢救时间均好于对照组;且实验组满意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急诊科实施预见性护理模式,可提高患者抢救率,减少医患纠纷,缓和医患关系,提升患者满意率。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模式;急诊科;患者抢救;分析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6-2479.2019.45.48.01

随着近些年来医学模式的不断改变,患者对医疗服务效果的要求越累越高,尤其是急诊科,急诊科患者所患病情种类多且急,患者发病急,死亡率高,能不能有效的抢救伤员,提高抢救效率是决定急诊科效率的关键原因,本文现对我院100例急诊科患者做出调查,对预见性护理模式在急诊科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研究进行临床分析和应用价值,具体如下。

出现的异常情况提前准备,做好防御对策,一旦在治疗期间发生异常,要及时停止相关操作,并及时报告医生,给予病人相关治疗,应配备备用用电设施,防止因停电等原因导致的医疗器械异常使用。

1.3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与抢救时间长短,患者满意率。判断患者是否抢救成功的标准为:(1)成功:患者神志意识清楚且病情稳定,并发症未出现;(2)有效:患者虽未脱离生命危险,但已恢复意识,且病情有改善;(3)失败:患者病情无改善,且出现并发症及其他不良情况,甚至死亡。制定患者满意度调查表,由患者或其家属填写并对护理流程评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1月至今我院收治的急诊科抢救治疗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使用普通护理模式治疗,实验组采用预见性护理模式治疗,对比两组效果。所选患者经检查后均符合相关的诊断标准。其中,对照组男31例,女19例,年龄43~69岁,平均(55±4.3)岁;实验组男26例,24例,年龄43~69岁,平均(52±2.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立即进行相关检查,了解患者的身体情况及疾病情况,在确定好治疗方案的情况下由急诊科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生与护士对患者进行治疗手术,对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模式治疗[2]。对实验组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模式治疗。

1.2.1 对照组护理模式

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对于抢救中的患者,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手续步骤严格遵从无菌操作,按相关规定执行操作,配合相关人员进行抢救,做好相关的病情记录。

1.2.2 实验组护理模式

预见性护理方法如下:合理排班:急诊科科室特点为患者多,医护人员少,分配至个人的压力过大,会影响医护人员的身心状态,导致护理治疗效果不佳,尤其是夜班值班医护人员工作较多,容易发生不良事故,因此,应该对科室内人手进行调整,增加夜班值班人员的数量,以防止不良医护事件的发生。预见性抢救流程:科室内规划好病危患病情分类,按照相关患者病情种类与轻重分好类别,对抢救失败案例进行总结与分析,着重细节的处理与分析,优化相关流程,减少不良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做好意外对策,减少因细节导致的医疗事故[3]。评估与整理: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情况做到熟知于心,详细记录好患者的病情变化,准确迅速的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并及时给予治疗,定期举行操作演练,使护理人员掌握相关的操作手法。评估病情,护理人员要根据所学的护理知识,及时投入预见性护理手段,对患者进行病情预估,尽可能的避免并发症的出现。药品准备:预估性准备急诊用药品与器械,在护理人员了解患者病情后,将后续为患者治疗所需要的药品提前准备好,将相应的医疗器械准备到位,如果遇见病情较重的患者,要提前预约手术室,对于常用的治疗器械,要常清理常维修,保证再用时能够起到应有的效果。不良反应的预估:部分患者在抢救过程中可能会因为药物机械原因产生过敏现象,尽量减少极端药品的使用,医护人员要对可能

2 结 果

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与患者满意度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抢救成功率比较[n(%)]

组别实验组对照组

n5050

n5050

抢救成功36(72)22(44)

有效12(24)21(42)

失败2(4)7(14)

表2 两组抢救时间、满意度评分比较(x±s)

组别实验组对照组

抢救时间16.19±4.4930.12±5.49

满意度87.93±10.1971.89±11.09

3 讨 论

急诊科患者所患病情种类多且急,患者发病急,死亡率高,

能不能有效的抢救伤员,提高抢救效率是决定急诊科效率的关键原因。在本研究中,实验组患者抢救成功率与抢救时间均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患者满意率远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见性护理模式不但可以调整护理者的医护积极性,可以有效的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患者抢救率,与患者满意率,促进护患关系和谐发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 高玉霞.急诊护士在急诊抢救中的预见性护理分析[J].世界最新医

学信息文摘,2017,17(75):234.

[2] 陈晓燕,梁城英,任海鸥.预见性护理模式在急诊科患者抢救中的

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24(21):54-55.

[3] 李晶晶.急诊科抢救患者中预见性护理模式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

学信息文摘,2016,16(50):249.

本文编辑:刘欣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