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语文园地》共设了三个板块。“交流平台”在习作的基础上再次交流每个人的读书的方法和成果。“词句段运用”①引导学生运用比喻的方法说一说书是什么。②把一组排列错乱的句子连成一段通顺的话。“书写提示”是让学生欣赏唐代书法家欧阳询的作品,感受书法艺术的美。“日积月累”安排了宋代文学家朱熹的《读书有感》二首。
在《语文园地》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我主要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主要教学目的,展开教学。
学生学习“交流平台”时,我首先让学生读这几段文字,然后感悟一下这三个例子中的同学读书的方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说一说这几种方法的优缺点,并说一说自己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多采用这种形式,相信学生的能力,鼓励学生开阔思路,大胆去说,去练,既能达到训练的目的,也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是学教材。
在教学“词句段运用”时①我引导学生分别说一说这几句话分别把“书”比作了什么,然后联系自己的实际经验想一想自己会把书比作什么。②引导学生边读这五个句子边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分别是什么,然后根据每句话的意思按照
一定的顺序排列成一段通顺的话。
本次“书写提示”是共同欣赏唐代书法家欧阳询的名作《九成宫醴泉铭》。通过阅读文字介绍了解欧阳询的书法艺术的特点——用笔方正,笔力刚劲、点画的点起、收折处一丝不苟,字形竖长,各部分之间穿插巧妙,结构十分严谨。整体上既平整端庄,又险劲生动。从而体会书法艺术的美。 这次的“日积月累”提供的是宋代文学家朱熹的名篇《观书有感》二首。这两首诗是描绘其“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第一首诗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第二首诗借助巨舰无人能推动却能自由航行在水中,比喻艺术创作需要灵感的道理。全诗寓哲理于生动形象的比喻之中,不堕理障,富于理趣,一直为人传诵。第一首诗中“问渠”的“渠”,不是“一渠水”的“渠”,它是一个代词,相当于“它”,“问渠”就是“问它”。在这个地方“它”指代的是“方塘”。诗人并没有说“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诗里边突出了一个“清”字,“清”就已经包含了“深”。因为塘水如果没有一定的深度的话,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情态。诗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点。但是到此诗人并没有结束,他进一步地提出了一个问题。“问”那个“方塘”“那得清如许?”问它为什么这么“清”,能够反映出“天
光云影”来。而这个问题孤立地看这个“方塘”的本身没有法子来回答。诗人于是放开了眼界,从远处看,终于,他看到了“方塘”的“源头”,找到了答案。就因为“方塘”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这个“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而且“清”。“清”得不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而且能够反映出“天光”和“云影”“共徘徊”这么一种细致的情态。这就是这一首小诗所展现的形象和它的思想意义。
第二首诗也是借助形象说理的诗。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其中的“艨艟”也写作“蒙冲”。因为“昨夜”下了大雨,“江边春水”,万溪千流,滚滚滔滔,汇入大江,所以本来搁浅的“艨艟巨舰”,就如羽毛般浮了起来。“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说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此时春水猛涨,巨舰却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所蕴含的客观意义是强调艺术灵感的勃发,足以使得艺术创作流畅自如;也可以理解为创作艺术要基本功到家,则熟能生巧,驾驭自如。这首诗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个问题,经过学习忽然有了心得后写下来的。
本课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法进行教学,充分发挥
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和谐、安全的情境,学生在自主的空间里,自由奔放地想象、思维和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课设计有梯度性,先课本上,再课外和生活中。在实施开放式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培养学会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的精神和创新意识。关于学生的知识正迁移保证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螺旋式上升与可持续性发展同步进行。
语文园地 教学反思
(二)
1.在“交流平台”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我以交流内容为基础,引导同学们概括并拓展,让他们在自学的基础上达到对知识的梳理,从而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2.在“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这两个环节的教学中,我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把握句子的内容,加深对句子的理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美中不足的是,教学中,在书写提示这个环节中,我没有设置“书写”的环节,没有当堂检验学生书写的成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让自己的教学有较
大幅度提高。
附习作《推荐一本书》教学反思
“推荐一本书”是部编版第九册第八组教材的作文题。本组教材选编了三篇和读书有关的课文。通过学习这几篇课文,学生懂得了读书的重要性,为了让学生交流自己读书的经验,分享读书的成果,安排了本次习作。
执教本课后,我进行了反思:
设计这一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交流,懂得什么样的书是好书,让学生能开口说话,向同学介绍自己的阅读经历,畅谈在读书中的乐趣,懂得在交流中尊重他人,从而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让学生认识读书的意义,以带动更多的同学加入到“自主读书活动”中来。浸润学生心灵,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所以,我设计了这样三个教学目标。
提倡学生多读书,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道德品质的熏陶,有很多好处。其出发点是好的。但整堂课给我个人的感觉是:教学目标达成度不高,没有完成其中的教学目标,特别是第二个教学目标。学生参与度不高,参与热情不浓。知道什么样的书是好书,只是停留于书面上的理解,是肤浅
的。学生推荐书的形式过于单一,只是一味地重复书名、作者、主要内容。原先设计有四种推荐方式,考虑再三,只向学生推荐三种方式。我在学生间巡回时观察到小组交流情况是——几乎选第三种方式“讲故事”(重复书中的内容)形式。既然这样,我就按学生的意愿进行,并点名请了六名学生上台为大家介绍自己读过的一本书。今天口语交际课的形式简单,却透露出这样的信息:我班学生已经在将课余时间安排一部分为读书时间了。读书的意义教师用不着“说出来”,让学生在阅读中,通过文字的慢慢浸润来体会吧。
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三个,关键在于让学生能说说自己读书的感受,和大家一起读书。但是交流过程单一,学生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不活跃。没有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参与人数不够,并且教师的主导性太强,影响了学生的口语交际活动,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我深深认识到:要注重过程性目标和结果性目标,不仅关注知识技能方面的,更要教给学生交流方法,注重口语交际中的学生情感态度,以学生为本,让教学目标在实施中灵活处理,既考虑短期目标,又要兼顾长远目标。要让学生多拥有课堂时间,让学生多思考,多发言,教师细心捕捉学生的精彩之点为我所用。在考虑目标达成的过程中,要注重激励,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途径达成教学设计中的各项目标,促进教学更优化。
今后,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不要过多,简单一点或许更好。每一节课能够实实在在地完成一个或两个教学目标,“抓住重点来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根据学生情况来进行教学目标设计”,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这样的教学是低效的,甚至是无用的。这是最应引起我的重视与思考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