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波及效果——产业波及是指国民经济产业体系中,当某一部门产业发生变化,这一变化会沿着不同的产业关联方式,引起与其直接相关的产业部门的变化,并且这些相关产业部门的变化又会导致与其直接相关的其他产业部门的变化,依次传递,影响力逐渐减弱,这一过程就是波及。这种波及对国民经济产业体系的影响,就是产业波及效果。
洛伦兹曲线——洛伦兹曲线最初用于收入分布研究,后移用于市场集中度分析,以反映产业内企业规模分布的不均匀程度。它表明市场占有率与市场中有小企业到大企业的累计百分比之间的关系。
曲线越偏离对角线凸向右下角,表明市场集中度越高。
X的非效率——是指在垄断企业的大组织内部存在资源配置的低效率状态,即大企业由于脱离竞争压力而引起的费用增加和效率衰减。免受竞争压力的保护不仅会产生市场配置的低效率,而且还会产生另一种类型的低效率。
免受竞争压力的厂商存在产额的生产成本。由于这种类型的低效率的性质当时尚不明了,因此称“X的非效率”。
市场进入壁垒——是指相对于企图进入的新企业,现存企业所具有的竞争优势。它反映了新企业与现存企业之间竞争条件的差异,影响到该市场的垄断竞争状况,从而进入壁垒是影响市场结构的重要因素。进入壁垒的大小既反映了市场内已有企业优势的大小,也反映了潜在企业或新企业所面临的劣势的程度。 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HI指数)——是赫芬达尔和赫希曼共同提出的一种反映产业集中度的综合指标。
Xi代表第i个企业的规模,X代表市场总规模,n代表市场内的企业数,N代表市场内的总企业数,“Si=Xi/X”代表第i个企业的市场占有率。
HHI指数介于0和1之间,数值越大表示市场集中度越高。
产业结构政策——是指政府依据本国的产业结构演化趋势,为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而制定的产业政策。其实质在于从推动产业结构合理演进中,求得经济增长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改善。
产业组织政策——是指为了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由政府制定的干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调节产业内企业关系的公共政策。其实质在于协调竞争和规模经济之间的冲突,以维持正常的市场秩序,为整个经济体系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中间投入率——是指该产业部门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生产过程中的中间投入与总投入之比。
里昂惕夫逆矩阵系数——直接消耗系数中的逆矩阵通常称为里昂惕夫逆矩阵。
经济含义:j产业最终产品价值每增加1单位,i产业最终产品价值需要增加多少单位。
里昂惕夫逆矩阵系数可以反映当某一产业发生一个单位变化时,导致各产业部门由此引起的直接和间接使产出水平发生变化的总和。 产业结构升级——
【简答】
什么是产业三角形?简述产业三角形两条边的特点。
用二维平面图按各产业中间投入率、中间需求率的大小对投入产出表中的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重新排序,各产业之间的联结是单向联结型的,则这种调整过排列顺路的投入产出表上的Xij,其数字只出现在对角线以下的三角形的阴影部门以内,对角线以上的三角形中的Xij数字全为零。 横轴:从左到右按各产业的中间投入率由大至小排列; 纵轴:从上到下按各产业的中间需求率由小至大排列
什么是产业集群?简述产业集群的四种分类并举出类型产业。
产业集群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专业生产某类产品(包括中间产品)这样的一个群体,他们同处或相关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或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
产业集群按中间需求率和中间投入率大小划分为四种类型:
Ⅰ中间产品型基础产业——中间需求大中间投入小:农业、林业、煤炭、金属采矿、石油及天然气、非金属采矿、电力;
II中间产品型产业——中间需求大中间投入大:钢铁、纸及纸制品、石油产品、有色金属冶炼、化学、煤炭加工、橡胶制品、纺织、印刷及出版;
Ⅲ最终需求型产业——中间需求小中间投入大:日用杂货、造船、皮革及皮革制品、食品加工、粮食加工、运输设备、机械、木材、木材加工、非金属矿制品、其他制造业;
Ⅳ最终需求型基础产业——中间需求小中间投入小:渔业、运输、商业、服务业。 简述库兹涅茨定理基本内容。 (1)比较劳动生产率
Bi = Gi/G ÷ Li/L Gi → i部门的国民收入水平 = ΔGi% ÷ ΔLi% Li → i部门的劳动力数量
(2)结论:
第一次产业(时间序列和横断面分析)劳动力比重和国民收入比重逐渐降低 第二次产业(横断面分析)劳动力与国民收入比重上升,比较劳动生产率上升。 第三次产业(时间序列与横断面分析)劳动力比重上升,国民收入比重略有上升,
比较劳动生产率降低。
简述价值型投入产出表及各部分的经济含义。
价值型投入产出表则全部用货币计量中间产品价值、最终产品价值、增加值以及总产值。
纵列数字是各个产业的投入结构,几个产业为了进行生产,从包括本产业在内的各个产业购进了多少中间产品(原材料),以及为使用各生产要素支付了多少费用,包括工资、利息等。每一纵列反映了相应产业部门的投入结构,其总计就是总投入。
横行数字是各行业的产出结构,包括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产出,并反映了这些产品的销路和分配去向。每一横行的总计就是相应产业部门一定时期内(一年)的总产出。
纵列包括物质消耗的价值转移和新创造价值两部分,反映了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横行包括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两大部分,反映了社会产品的分配和使用流向。纵横交叉,构成了相互联系的四大部分。
这四大部分的经济含义:
(1)中间需求部分,也称为内生部分,是投入产出表的核心部分,反映了该经济系统在一定时期内各产业发生的相互间的供给和需求关系,是个产业间经济技术联系的表象;
(2)最终需求部分,是一种外生部分,反映该经济系统在这一时期内向社会提
供的最终需求部分;
(3)毛附加价值部分,也是一种外生部分,反映该经济系统在这一时期内实现的毛附加价值,即资产折旧和创新价值;
(4)剩余部分,反映某些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过程,如非生产领域职工工资,非生产型企事业单位收入。
什么是里昂惕夫矩阵和逆矩阵,写出其表达式和经济含义。
里昂惕夫矩阵是指直接消耗系数中的矩阵,里昂惕夫逆矩阵是指直接消耗系数中的逆矩阵。
表达式:
经济含义:里昂惕夫矩阵:生产单位j产品所消耗的i产业产品的数量; 里昂惕夫逆矩阵:j产业最终产品价值每增加一单位,i产业产品最终
价值需要增加多少单位。
简述配第·克拉克定理基本内容。
(1)假设条件:侧重劳动力分布;侧重时间序列分析国家间劳动力状况差异;入国民收入、需求弹性等参数指标。
(2)结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在经济上变得更加先进,从事农业的人数相对于从事制造业的人数趋于下降,进而从事制造业的人数相对于从事服务业的人数趋于下降。
随着经济发展,即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次产业移动。 简述雁形发展模式的基本内容。
后起的工业化国家可以通过如下阶段加速本国工业化进程,使产业结构国际化,将本国产业发展与国际市场密切联系起来,产业特征由消费资料生产转向生产资料生产,或由轻工业转向重化工业,进而转向技术密集型产业。
第一阶段:从研究开发新产品到国内市场形成;第二阶段:从国内市场饱和到产品出口,开拓国际市场;第三阶段:从国外市场形成到输出技术设备,就地生产和销售;第四阶段:国外生产能力形成,产品以更低价格返销,迫使本国该产品减少生产,并促使新产品开发。
简述哈佛学派和芝加哥学派在产业组织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画图说明什么是规模经济壁垒。
在规模经济性显著的行业,现存企业一般都进入大规模生产,享有成本优势。新进入企业必须要在取得一定市场份额后才能获得生产和销售的规模效益。
企业的最小有效规模(MES)是其长期生产成本最小时能够生产的最小产量。 规模经济壁垒的高低主要取决于: (1)市场容量OM的大小;
(2)最小有小规模OB相对于OM的大小; (3)产量小于OB时平均成本曲线斜率的大小。
一个产业的MES越大,且在OM中所占份额越大,则该产业客观上只能容纳少数企业存在,从而进入壁垒较高。产粮小于OB时平均成本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大,表明产量小于MES的企业的生产成本劣势越大,进入壁垒也就越高。 简述反垄断政策基本内容,并举例。 ① 禁止私人垄断和卡特尔协议
禁止私人垄断即禁止个人、公司或财团通过兼并、收购或倾销等手段,把其他竞争对手从市场上排挤出去,从而确立自己在市场中的垄断地位,并以此支配市场
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禁止卡特尔协议即禁止多个企业以垄断市场、获取高额利润为共同目的,在一定时期内就划分市场、规定产量、确定价格而达成的正式或非正式的协议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② 禁止市场过度集中
企业兼并是实现市场集中的主要途径,适当的企业兼并有利于企业扩大生产经营、取得规模效益,改善产品结构,提高设备的利用率,获取市场竞争的优势。但不当的企业兼并则会减少甚至消灭竞争。因此,反垄断法对于能够形成市场过度集中的企业兼并尤其是大企业间的兼并通常都是加以禁止的。 ③ 禁止滥用市场势力
即禁止指在市场中居支配地位的大企业,凭借自身的经济实力对其他企业施加影响,迫使他们按自己的意愿行事,从而妨碍公平竞争的经济行为的政策。主要禁止大企业的过度价格歧视、独家交易、维持价格销售、限定销售区域等经济行为。 例子:
【论述】
【知识点】
一、概述
1、产业——是指具有某类共同特性的企业集合。(是具有同一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总和)
2、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产业
3、产业分类(战略关联):主导产业、先导产业、支柱产业、重点产业、先行产业。
二、产业组织理论
1、产业组织的核心问题——马歇尔冲突:(解决规模经济和有效竞争的矛盾问题) 2、马歇尔冲突的矛盾,即大规模生产能力给企业带来了规模经济性,使这些企业的产品单位成本不断下降、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其结果必然导致市场结构中的垄断因素不断加强,而垄断的形成又必然阻碍竞争机制在资源合理配置中的作用,是经济丧失活力,从而扼杀自由竞争。
三、市场结构理论
1、市场结构(反映市场竞争和垄断关系的概念):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垄断竞争。
2、市场结构决定因素: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市场进出壁垒。
3、市场集中度:是反映买卖双方市场集中程度的指标,描述的是某一市场上卖方(或买方)各自的数目及其在市场上的份额,简称集中度。 4、衡量指标
(1)绝对集中度/行业集中度:是最基本的集中度指标,通常用产业内最大的前n位企业生产值、销售额、职工人数、企业资产等指标累计数占整个产业相应指
标总数的比例来表示。
(2)洛伦茨曲线:
(3)基尼系数:等于对角线和洛伦茨曲线所围面积(A)与对角线下的三角形面积(A+B)之比。它原来是用来反映收入分配不均的一个指标,这里用来反映产业内部企业规模的不均。 GI=A ÷( A+B )
(4)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HI):
5、影响因素:规模经济水平、市场容量、进入壁垒、政策法规 四、市场行为
1、市场行为:市场竞争行为、市场协调行为。 2、市场竞争行为
(1)企业基本定价行为:完全竞争厂商定价行为、完全垄断厂商定价行为、
价格歧视(一级、二级、三级)
(2)掠夺性定价:某企业为了把对手挤出市场和挤试图进入市场的潜在对手,
而采取降低价格(主要是低于成本)的策略行为。
限定性定价:
(3)非价格竞争行为
并购行为:是指在市场经济竞争中,由一家企业接办、并吞另一家企业而产生的资本集中的经济过程。
促销行为:Discount(折扣销售)、Coupon(购物赠券)、Gift (购物赠物)、Cash (购物返现金)
【T折扣销售< T购物返现< T购物赠券 = T购物赠物】 广告行为
3、市场协调行为,是指同一个市场上的企业为了某些共同的目标而采取相互协调的市场行为。
(1)冷酷策略、(2)胡萝卜加大棒策略、(3)卡特尔与串谋行为、
(4)价格领导,是指在某产业市场中,一家企业首先改变价格,其他企业则跟随这个企业采取相应的行动。
晴雨表式价格领导:某一厂商领先对价格的变动,可能不是该行业规模最大或生产效率最高的,但可能在某方面特别是管理或掌握市场供求变动趋势和成本条件变动幅度方面有较好的判断力,进行价格调整。(存货增多、需求停滞) 主导厂商的价格领导:
低成本的价格领导:
五、市场绩效理论
1、市场绩效指企业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下,通过一定的市场行为所产生的价格、产量、成本、利润、产品质量和品种以及在技术进步等方面的最终经济成果。 2、衡量指标
(1)利润率指标: R=(π - T)/ E
( π :税率利润 T:税收总额 E:自有资本)
产业间是否形成了平均利润率是衡量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是否达到最优的一个最基本的定量指标。
(2)勒纳指数:衡量的是价格与边际成本的偏离率。 L=(P-MC)/ P
(P:价格;MC:边际成本)
勒纳指数在0~1。在完全竞争条件下,P=MC,L=0;在垄断情况下,L较大,但不会超过1。
从直接的角度观察,L越大,市场的竞争程度越低。 (3)贝恩指数:(把利润分为会计利润和经济利润) πa = R-C-D ;πe = a-i V 贝恩指数 B = πe / V
πa-会计利润; R-总收益;C-当期总成本;D-折旧;
πe-经济利润;i-正常投资收益率;V-投资总额
贝恩指数代表的是行业超额利润率。它的理论依据是,市场中如果持续存在超额利润(或经济利润),那么就表明该市场上存在垄断势力,且超额利润越高,垄断力量越强。 3、X的非效率 4、SCP范式
六、产业结构演变 1、产业结构
广义概念:产业结构是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广义的产业结构理论包括狭义的产业结构理论和产业关联理论。
狭义概念:产业结构是揭示产业间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不断发展变化的趋势,揭示经济发展过程的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中,起主导或支柱地位的产业部门的不断替代的规律及其相应的“结构”效益。 2、结构演变规律 (1)配第-克拉克定理 (2)库兹涅茨定理
(3)霍夫曼理论:(德)霍夫曼分析了制造业中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的比例关系,即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和资本资料工业净产值之比。 霍夫曼比例 = 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 ÷ 资本资料工业净产值
(4)罗斯托“主导产业扩散效应”:
经济增长之所以能够保持,是因为为数不多的主导部门迅速扩大的结果,而且这种扩大又产生了对其他产业部门的作用,即产生了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包括回顾效应、旁侧效应和前向效应。
传统社会阶段→ 为起飞创造前提条件阶段 →起飞阶段 →成熟阶段 → 高额消费阶段 → 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5)雁形形态理论 (6)产品循环发展模式
1>理论的提出:(美)弗农提出,把经济发展周期分为导入期、标准期和成熟期 2>理论内容:工业先行国的产业结构演变模式要与国际市场的发展紧密结合,并通过参与国际分工来实现本国产业结构升级,实现产业结构的国际一体化,这种产品循环顺序是:“新产品开发国内市场形成→出口→资本和技术出口→进口→更新的产品开发”
七、产业结构调整
1、产业结构优化:是企业间的经济技术联系包括数量比例关系由不协调不断走向协调的合理化过程,是产业结构由低层次不断向高层次演进的高度化过程。 2、结构优化内容
(1)合理化:根据消费需求和资源条件,对初始不理想的产业结构进行有关变量的调整,理顺结构。
标准:1)产业素质之间是否协调;2) 产业之间的联系方式是否协调;3)各产业之间的相对地位是否协调
(2)高度化:产业总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高度化是产业结构由低水平状态向高水平状态发展的过程,也可将其称为产业结构的升级。 标准:1)需求结构基准;2)产业间比例平衡基准 3、主导产业选择标准 (1)关联效应标准:
赫希曼根据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指出,在产业关联链中必然存在一个与其前向产业和后向产业在投入产出关系上关联系数最高的产业,这个产业的发展对其前、后向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2)需求收入弹性标准:
1)收入弹性标准是由日本著名产业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提出的。需求收入弹性基准是从需求角度看某产业的变化对人均收入变化的反映度。2)需求收入弹性是在价格不变的前提下,产品需求的增加率和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率之比,反映该产业的产品社会需求随国民收入的增长而增长的趋势。 (3)生产率上升率标准:
1)这也是由筱原三代平提出的主导产业的选择准则 ;2)理论的内容:从供给角度,依据各产业产出增长的前景和技术进步的状况,选择技术进步快,生产率上升率高的产业为主导产业;3)技术衡量指标:采用产业的技术进步率来衡量产业的主导作用,技术进步率 = 生产增长率-α×劳动力(工资)的增长率 -(1-α)×资本的增加率 八、产业关联 九、产业政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