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本堂课,通过浅味、品味、深味三个板块,领会古诗词中语言运用的精妙,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学生体会中国古典诗词的语言之美,意象之美,情感之美,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在品读诗歌的过程中,传承经典文化,形成文化自信,体会爱国情怀,增强爱国热情。 【教学创意】
1.课前运用视频素材让学生欣赏自古至今,心系天下、矢志报国的人们,设置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体会只有心系祖国、矢志报国的人才能受人敬仰!(详见视频第6秒到第1分6秒)
2.在“赏读思考”环节,进行比较鉴赏,设计问题是“惊涛拍岸”和“把阑干拍遍”两处“拍”一样吗?
设计意图为在问题的设计和追问中,在思想的碰撞中,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度,加深思维的深度,拓宽思维的广度,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详见视频第30分20秒到第31分55秒)3.类比联想,联想跟辛弃疾相同命运的矢志报国的历史人物:岳飞、文天祥等,
2传承经典文化的精髓。课堂结束与学生齐读卢新宁的话:“我所站立的地方,正是我的中国;我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我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我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
3 在诵读中体悟爱国情怀,树立爱国主义人生观,争做精忠报国之人,实现了育人价值。(详见视频第39分48秒到第41分48秒) 4.板书呈现一个“国”字,用爱心图形标画“志”字,通过板书加深对文本的认识,再次体悟辛弃疾的爱国情怀,树立爱国主义人生观,争做心存天下、精忠报国的有志青年,实现了育人价值。(详见教学设计后附的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1.品读语句,把握诗歌抒情方式。
2.反复诵读,体悟作者虽壮志未酬,仍矢志报国之情。【教学方法】倾情诵读,整体感知,析句品词,讨论探究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历史上曾有这样一位青年,他率领区区50几人长驱直入拥有5万多精兵的敌营,活捉了杀死义军的叛徒,然后风驰电掣扬长而去。本来他可以成为威震四方的一代名将,但是有心杀贼,无路请缨。他就是被人称作“人中之杰,词中之龙”的辛弃疾。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一首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二、文本
鉴赏(一)浅味 文本
1、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初步把握感情基调。正音: 遥岑cén 献愁供恨gōng 玉簪螺髻zān jì鲈鱼堪脍kuài 倩何人qiàn2、再读初步把握感情基调。明确:愤慨
(二)品味 文本
1.【品读 思考】 最能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是哪一句?明确:无人会,登临意。追问: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明确:壮志难酬、世无知音诵读指导:“无人”重读,语调低沉,读出深沉的慨叹。再读体会壮志难酬、世无知音的感情2.[赏读 思考] 除了直抒胸臆表达情感外,作者又是如何表达情感的呢?请任选一句,加以赏析。
4赏析要求:分析+情感生自主鉴赏后交流。
导引:我们来看词的上片。上片中词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借景抒情)问题1:词的上片描写了哪些意象?(长天、秋水、远山、落日、断鸿)问题2: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意象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提示:请大家抓住意象特点进行分析。学生畅所欲言,老师适时点拨:
点拨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楚天千里清秋”,境界壮阔。“水随天去秋无际”,江水悠悠之景。开头就用了两个秋字。并用“秋无际”来加深“千里清秋”之意,“秋”这个意象带有悲的气氛。虽营造了一种“雄浑而不失清丽”的意境,但心生悲情。
点拨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运用比喻,以玉簪、螺髻来比喻远山,既符合远望的特点,也描写出远山的秀丽。运用拟人,写所见之远山也似乎是在“献愁供恨”。为什么这美景只是给词人带来了愁和恨?因为“远山”是沦陷区的山,诗人借此来写自己心中恨之深,愁之大。
点拨3:“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落日楼头”是说夕阳
斜照在赏心亭上。“断鸿”,失群的孤雁,这里既借雁之哀鸣以渲染环境的凄凉哀怨,也是象征自己飘离失所的身世和孤独寂寞的处境。“游子”,是说自己从北方来到江南,是词人自称。作者在“游子”之前,特别冠上“江南”二字,正是要表达自己孤独无依的处境。抒发孤独寂寞之情。
【知人论世】( 适时补充写作背景,见ppt)导引:为了进一步理解这首千古绝唱,先了解一下作者的写作背景。《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作于淳熙元年,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他35岁,自江东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做,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而且与媚敌求荣的主和派矛盾不断。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这大好江山,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词作。
诵读体悟:“千里”“无际”“愁”“恨”“落日”“断鸿”“游子”重读,语调低沉,读出爱国热情和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哀。生诵读体悟。
问题3:作者又是借助那些动作来派遣愁苦的呢?用意何在?学生畅所欲言,老师适时点拨:
点拨1:“吴钩”。吴钩,旧时的注家认为吴钩是吴国制造的一种弯形宝刀,后来就把吴钩作为宝刀的代名词。李贺《南园》诗中就有“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句子。“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用武之处,喻指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英雄无用武之地。 点拨2:“看了”。“看了”,当看过、看完讲,实际上包含着看了又看的意思,辛弃疾一遍又一遍地抚看着宝刀,是怜惜“物不尽其用”。他由物及人,想到自己文韬武略,但无法施展,正如这宝刀被闲置一般。生动地展现了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
点拨3:“拍遍”。比较鉴赏:“惊涛拍岸”和“把阑干拍遍”两处“拍”一样吗?(设计意图:在问题的设计和追问中,在思想的碰撞中,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度,加深思维的深度,拓宽思维的广度,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拍遍”的意思是程度上的一遍又一遍地拍,跟我们曾经讲的“惊涛拍岸”的“拍”是 7不一样的,“惊涛拍岸”讲的是力度,而“把阑干拍遍”是程度,表达了英雄无用武之地,极度愤慨之后的无奈,但是,拍遍了阑干,也还是无人理解自己,如同看罢了吴钩依然无济于事一样。因此,不仅拍,而且遍拍,一遍又一遍地拍,可见胸中悲愤之深切、强烈,无奈之极。齐读上片体悟深切的悲愤和无奈之情。
问题4:在上片中,词人以饱含感情色彩的景物和带有强烈激情的动作抒发内心情感,下片词人又是如何抒发感情的?
(明确:借典故抒情。)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历史上的哪些人?有何用意?
学生畅所欲言,老师适时点拨:(下片十一句,用了三个典故,分三层意思)第一层:“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用了西晋张翰思乡的典故。张翰是吴地人,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的莼菜羹,鲈鱼脍,于是辞官归家。辛弃疾用这个典故是说,不学张翰辞官归隐,尽管自己思乡心切,却是有家难归。又呼应了“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表明了对异族入侵的仇恨和复国报仇的愿望,同时也暗中流露出对南宋朝廷不思复国的激愤。
第二层“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东汉末年的许氾,去拜访陈登。陈登胸怀豪气,喜欢交结英雄,而许氾见面时,谈的却都是“求田问舍”(买地买房子)的琐屑小事。陈登看不起他,晚上睡觉时,自己睡在大床上,叫许氾睡在下床。许氾很不满,后来他把这件事告诉了刘备。刘备听了后说:“当今是天下大乱的时候,你应该忧国忧民,以天下大事为己任,而你却求田问舍。要是碰上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上,叫你睡在地下。”辛弃疾用此典进一步申明在国家危难之时自己不会像许氾那样求田问舍,谋取私利,而是要像刘备一样有雄才大略,以国家利益为重,讽刺谋取私利的当权者,彰显了作者的爱国热情。第三层“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据《世说新语•言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
用意一:感慨时光流逝;用意二:写“桓温北征”,北伐也是作者的梦,然而,此时国事飘摇,时光飞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更加苦闷和悲愤。
小结:三个典故层层递进,词人不归隐,不谋取私利,为国为民,但时光飞逝,自己却功业无成,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此时,这位“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留下了热泪。
(设计意图:通过认识三个典故的梯度,让学生体悟到词人感情的逐步升华)齐诵体悟:最后我们一起背诵全词,再次体悟词人把栏杆拍遍的种种苦闷和悲愤! 点拨、导引:诚哉斯言,辛弃疾有“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雄心壮志;有“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万丈豪情,却有心杀敌,无路请缨。他的文才武略换来的是大半生报国无门的悲愤和苦痛。于是他只好诗酒余生,将满腔雄心壮志化作杜鹃啼血式的悲愤长歌。(见ppt)
(三)深味
文本1.写作平台文如其人,言为心声,辛弃疾的诗词传达的是他的情怀与心志,请同学们以笔代言写出“我心目中的辛弃疾”。学生写作,交流展示。老师展示(见ppt):他,是苍茫黑幕下一颗耀眼的明星;他,是百浪淘沙后熠熠生辉的金粒;他,是时代巨蚌中孕育的璀璨珍珠。他,就是辛弃疾。一腔热血抛洒卫国,半生浊泪书怀壮志。他,以精忠报国,用血泪写词。皇帝群臣苟且偷安,众人皆醉稼轩独醒,一腔复国热血没有半点冷却,满腔杀敌豪气未有半丝衰减,他站在时代的浪尖上,目送滔滔江水,挥洒滴滴血泪,高呼雷雷强音。挥毫泼墨,他造就了词坛豪放巅峰,独立潮头,他凝铸成长河不朽丰碑。
2.文本拓展:问题:由辛弃疾你还想到历史上哪些矢志报国之人,他们有哪些爱国诗句。
(设计意图:举一反三,联想跟辛弃疾相同命运的矢志报国的历史人物,传承经典文化的精髓,体悟爱国情怀,树立爱国主义人生观,实现了育人价值)生畅所欲言。点拨:辛弃疾满腔热血,最后却壮志难酬,英雄无用武之地。让我们想到了跟他相同命运的岳飞,“靖康耻, 犹未雪。 臣子恨, 何时灭”;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类社会之所以存在希望,就是因为每当艰难时,总有心系天下的先驱掏出燃烧的心,照亮前行的路。他们堪称是中国的脊梁,我们应该像他们一样,拥有一颗火热的爱国之心。生齐诵(见ppt):我们永远铭记:我所站立的地方,正是我的中国;我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我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我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
师:希望同学们做一个心怀祖国,精忠报国的人!
(设计意图:体悟爱国情怀,树立爱国主义人生观,争做精忠报国之人,实现了育人价值)
三、分层次作业:
必做:背诵并正确默写《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选做:读梁衡的《把栏杆拍遍》,以“辛弃疾我想对你说”为题目写一段文字。
四、板书设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