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给加点字注音
..
嘉肴 自强 相长 兑命 学学半 ...二、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三、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
1.不知其旨也 2.虽有至道 3.教然后知困
......
4.然后能自反也 5.教学相长也 6.学学半 .7.虽有嘉肴 8.弗食 9.不知其善也 ....1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四、填空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 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又叫《 》,与《 》《 》合称“三礼”。《虽有嘉肴》集中论述了 与 的关系,告诉人们 的道理。 五、翻译句子
1.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3. 故曰:教学相长也。
4.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六、一词多义
1.其 弗食,不知其旨也 2.学 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弗学,不知其善也。
3.然后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然后能自反也
七、回答问题
1. 这篇文章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作者是怎样论述的?(论证思路用原文回答)
2.教学相长”的结论在前面已经道明,课文最后《兑命》中的一段话是否多余?
3.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2. 写出一句同《虽有嘉肴》一文意思相近的诗句。
(一)比较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23~27题 ,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注释】奚:怎么 (选自《孟涂文集》)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分)
(1)不知其旨也 旨: (2)然后能自反也 反: (3)君子之学必好问 好: (4)舍问,其奚决焉 舍: 2.请用“/”给【乙】文中画线文字断句,限划两处。〔2分)
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1)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4甲】【乙】两段文字的中心论点分别是什么?(用原文作答)(2分) 【甲】: 【乙】:
3. 【甲】【乙】两段文字的论证方法有哪些相同之处?(2分)
(二)(甲)虽有嘉肴
(乙)顷岁,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惟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故尤有味。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
(1)尝乘间以文字问之 (2)惟勤读书而多为之
2.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B、惟/勤读书/而多为之 C、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D、尝/乘间/以文字问之 3.翻译下列句子。
(1)无它术,惟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
4.甲文主要讲述 “ ”的道理,乙文作者认为写好文章的途径是“ ”。
虽有嘉肴 (答案)
一、给加点字注音
..
嘉肴 jiá 自强 qiǎng 相长zhǎng 兑命yuè 学学半xiào ...二、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
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三、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不知其旨也 味美 2.虽有至道 最好的道理 3.教然后知困 困惑 ......4.然后能自反也 自我反思 5.教学相长也 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6.学学半 同“敩”教导 7.虽有嘉肴 虽:即使 嘉:好,美 8.弗食 吃 ....9.不知其善也 好处 10.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因此四、填空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 儒 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又叫《 小戴礼记 》,与《 周礼 》《 仪礼 》合称“三礼”。《虽有嘉肴》集中论述了 教 与 学 的关系,告诉人们 教学相长 的道理。 四、翻译句子。 5.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6.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思。 7. 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8.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五、一词多义
1.其 弗食,不知其旨也 它的 2.学 学学半。 同“敩”教导 .其此之谓乎? 语气词,表推测,“大概是” 弗学,不知其善也。 学习 3.然后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这样以后 然后能自反也 连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七题、阅读理解(二)顷岁(翻译) 近年来孙莘老结识欧阳修,曾经乘机问他怎样才能写好文章.欧阳修回答说:“没有其它办法,只有勤奋读书而且多动笔,自然就会写好;世人的弊病在于写作太少,又懒于读书,写出一篇,就想超过别人,像这样很少有达到目的的.文章的缺点不需要别人指出,只要写多了,自己就能发现的.”欧阳修把他写文章的经验告诉别人,所以显得更加有《兑命》中说道:“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意味。 六、回答问题。 1.这篇文章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作者是怎样论述的?(论证思路用原文回答) (1)教学相长(2)作者先以“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进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进而又从教和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2.教学相长”的结论在前面已经道明,课文最后《兑命》中的一段话是否多余?不多余。《兑命》中的话进一步论证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引用古代名言来强化自己的观点,对中心论点补充论证。 1. 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能知道困惑,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4. 写出一句同《虽有嘉肴》一文意思相近的诗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七、阅读理解。(一)比较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 【甲】《虽有嘉肴》
【乙】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注释】奚:怎么 (选自《孟涂文集》) 【乙】译文:君子学习一定要喜欢提问。提问
和学习,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习就无法提出疑问,不提出疑问就无法增加知识。喜欢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能好学。道理明白了,可是不能用于实践;懂得了那些大的道理,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如果放弃了提问,怎样解决呢?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不知其旨也 旨: 味美 (2)然后能自反也 反: 反思 (3)君子之学必好问 好: 喜欢,喜爱 (4)舍问,其奚决焉 舍: 放弃,舍弃 2.请用“/”给【乙】文中画线文字断句,限划两处。〔2分)
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2)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喜欢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能好学 4甲】【乙】两段文字的中心论点分别是什么?(用原文作答)
【甲】:教学相长也。 【乙】:君子之学必好问。
5.【甲】【乙】两段文字的论证方法有哪些相同之处?
(1)两段文字都用道理论证,层层推进,有很强的逻辑性;(2)两段文字都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
(二)(甲)虽有嘉肴
(乙)顷岁,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惟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故尤有味。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
(1)尝乘间以文字问之 请教 (2)惟勤读书而多为之 写
2.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 A、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B、惟/勤读书/而多为之
C、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D、尝/乘间/以文字问之 3.翻译下列句子。
无它术,惟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 (这)没有其它技巧(办法),只有勤奋读书并且多动笔写文章,自然就会写好。
4.甲文主要讲述 “ 教学相长 ”的道理,乙文作者认为写好文章的途径是“ 惟勤读书而多为之 ”。
大道之行也(答案) 一、给加点字注音。
选贤与能jǔ 讲信修睦 mù 男有分寡孤独 guān ...fèn 矜.
二、解释加点的词语。 .....
1.大道 2.选贤与能 贤: 与: 能:
.
3.讲信修睦 4.不独亲其亲 ..
5.不独子其子 ..
.......
6.矜、寡、孤、独、废疾者 矜 : 寡: 孤:
独: 废疾: ..
7.男有分: 8.女有归
...
9.盗窃乱贼而不作 外户而不闭 ...三、翻译句子。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3.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4.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5.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6.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7.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8.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2.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三、一词多义
四、1.其 故人不独亲其亲 2.闭 是故谋闭而不兴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故外户而不闭
3.道 大道之行也 4.独 矜、寡、孤、独、废疾者 虽有至道 故人不独亲其亲
.
5.亲 故人不独亲其亲 6.为 天下为公
.
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必为己
五、简答题。
1. “大道”指什么?
2. 根据课文,概括大同社会的特征:
3. “大同”社会一直是我们追求的理想社会,你知道在社会发展中有哪些理想和这很相似?
六.(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指天子诸侯) 世及
(世代相传) 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纲纪,准则) ;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通“智”) 。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
(1)今大道既隐 (2)以睦兄弟
..
(3)礼义以为纪 (4)以设制度 2.翻译下列句子。
(1)各亲其亲,各子其子。 (2)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3.选文的许多地方与课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请从文中找出三处。
4. 作者在这段话中表明了什么观点?
(二)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林尽水源……并怡然自乐。 【乙】大道之行也……是谓大同。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屋舍俨然( ) (2)阡陌交通( ) ....(3)不独子其子( ) (4)货恶其弃于地也(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于作文以记之 .. B.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
C.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D.大道之行也 长跪而谢之 ..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理解文义,用原文词语填空。
(1)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桑竹垂余阴,菽稷〔粮食作物〕随时艺〔种植〕”的诗句,【甲】文中描述的田园景象与之类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2)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乙】与之异曲同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13.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的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参照示例,从两段选文中在找出一例,说说他们的相似之处。示例: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以看出“桃源”中社会环境和平安宁,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盗窃乱贼而不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