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说课稿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说课稿

来源:智榕旅游


《为中华崛起读书》

——第二课时说课设计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十五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 说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阅读教学应以读为本。因此,整节课我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读书,注重情感体验,创设情景,寓教于乐,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感悟,努力追求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二. 说教材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学习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志向,引发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二是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因此,依据新课标的“三个维度”,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对重点词语能够理解体会意义。

2.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三. 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因此我采用以下几种教法和学法,相互配合实施,努力做到教法和学法的和谐统一。

1. 谈话法。谈话法是学生和教师沟通的桥梁,特别是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思考、体验,都离不开和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

2. 读书指导法。阅读是人的生存与发展之必须。语文课程以读为本,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 情境教学法。对于重点段落,我把课堂当做舞台,和学生们一起“演出”,情景再现,加深学生的阅读体验,寓教于乐,在欢乐的氛围中学到知识,获得情感体验。

4. 自主、合作、探究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自主学习,生生交流,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四. 说教学过程:

(1).读与说。第一课时我已经让同学们学习了生字,并让学生初读课文,想一想文中写了几件事?小组讨论一下能把课文分成几部分学习?为什么这样分?可以说,第一课时已经为第二课时做了充分的情感铺垫,因此,这一课上课伊始,我首先向同学们提出问题:同学们,今年是我们伟大的新中国建国六十周年,人人都说我们的今天和旧中国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你知道旧中国是什么样的吗?列强侵略中华的血的历史已经成为过去,请你说一说你所知道的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华不振的历史图景,并说一说你是从何处了解到的?我这样设计,目的是想突破教学难点,为深入学习这篇文章做好历史连接。随后,我让学生齐读课文,走进课堂。

(2).读与思。这篇课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我让同学们默读课文的1-6自然段,要求同学们边读边想:1.为什么在租界里中国人没处说理?2.为什么伯父说“中华不振”?这两个问题实际上也是当时的周恩来的疑惑。我出示课件,让同学们看看当时中国的《时局图》,帮助学生理解“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 并讲解:焦点,比喻引人注意的集中点。这里指当时东北是帝国主义争夺在华利益的一个重点地区,是民族危机极其深重的地方。还用课件出示租界和租界以外的对比图片,引导学生理解文中“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的感情色彩。当时的中国是任人鱼肉的,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直不起腰,而列强们却横行霸道,作威作福。请同学们思考看到这样的中国,周恩来会怎样想?并和学生归纳课文1-6自然段:这里主要写了一件事,可以做第一段来理解:写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随后,请全班男生齐读第7-9自然段,读完以后,请同学们回答第一大段遗留的两个问题,并说说自己的想法。接着,请全班女生齐读一遍,注意“耀武扬威”“得意扬扬”的感情色彩。7-9自然段可以归纳为第二段:写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

(3).读与演

第10-16自然段是修身课上的情景,多为对话。我把课堂当做舞台,和同学们一起扮演文中的角色,再现当时的情景,然后请同学们相互评价演的怎么样?扮演周恩来的同学有没有把两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念好?你认为应该怎样读才“清晰而坚定”、“铿锵有力”?能示范吗?谁能演好这个角色?我在这一过程中适时地讲解“诸生”、“铿锵有力”等词的意思,寓教于乐。掀起课堂高潮。由此引导学生理解,周恩来在租界的所见,激发了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这一部分作第三段:写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心迹: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而课文的结尾,第17自然段,做第四段来理解:写周恩来在少年时代就心系中华的振兴,立下远大志向。这一环节的最后我再一次出示课件,让学生们了解周恩来在立下了远大志向后,通过奋斗,成为了深受人民爱戴的总理。以此引发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

(4).读与议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和同学们讨论一下,说一说你的看法,大家相互交流。看谁说的最好。

(5).读与做

请同学们自学课文后面的阅读连接和综合性学习,理解《大江歌罢掉东头》的内容和意思。

五.板书设计:

租界疑惑

租界所见

租界所感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我的板书根据文章结构和记叙的顺序展开设计,虽然短小精炼,但却是课文的发展线索,它是我的微型教案。

语文教学是一项常做常新的艺术,教师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成长。希望各位评委老师和同学给我提出宝贵意见,我将虚心接受,认真思考,以求进步。谢谢大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