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唐代逸品的发展及其在绘画美学中的审美内涵 审玉 (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陕西西安710100) 摘要: “逸品”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的一个重要品评尺度和审美标准,在唐朝时方被引入书画领域,直至宋代的黄休复提出“逸格”之 说,其在绘画关学中的地位才正式明确下来,并获得历史性的深化与发展。它是指极具人文精神和艺术灵性的画家在自由忘我的境界 下,创作出的“不形之形”、“不形之神”, “得之自然,出于法度之外”。“逸品”美学内涵的深化与发展,正是不同时期美学思 想发展的逻辑体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关键词:神品;逸格;笔简形具;得之自然;文人画;尚意 中图分类号:J2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2—4—2 “逸品”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最早用来品评 “逸品”看作是一种“出格”不类, “前古未之有也”。但他 敢于突破张怀瑾“神、妙、能”的品评标准,在李嗣真之后重 新确立“逸品”的地位,肯定“逸品”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 表现力,从而显示了唐代审美趣味的新变化。 棋艺,《梁书・武帝纪》载“帝六艺备闲,棋登逸品”, “逸 品”在这主要是指棋艺高超,造诣非凡。 虽然作为一个美学概念,但“逸品”在唐朝时才被引入 书画领域,成为品评画家格调及其作品优劣的审美标准。从 现有的文献史料来看,最早将“逸品”引人书画,并用于艺术 品评的是唐代李嗣真。李嗣真在《书后品》一书中首列“逸 品”五人,将其置于其他“九品”(即上上品、上中品、上下 品、……下下品)之上。李斯居首,称其“小篆之精,古今妙 在朱景玄之后,唐代的另一位书画理论家张彦远则在《历 代名画记》中,以“自然、神、妙、精、谨细”五等品画,虽 未标举“逸品”,但却不再将“神品”看作是最高等级,在 “神品”之上,以“自然”居首。所谓“失于自然而后神,失 于神而后妙,失于妙而后精,精之为病也而成谨细。”此外, 张彦远推崇水墨山水的表现境界: “夫阴阳陶蒸,万象错布, 玄化亡言,神工独运。草木敷荣,不待丹碌之采;云雪飘,不 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凤不待五色而是故运墨而五色 具,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这种以“自然”为 绝”、“岂徒学者之宗匠,亦是传国之遗宝”。次有“张芝、 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四贤,被评为“旷世绝作”。可知李 嗣真将“逸品”作为评选的最高等级。但是李嗣真列“逸品” 的审美标准,还是建立在唐代偏重于艺术技能、技巧、法度的 完善与形神兼备的基础上。与谢赫《画品》中所列陆探微属于 同一等第。(《画品》中将陆探微列为第一品第一人,并说: “上品之外,无他寄言,故屈标第一等。”)这与后来人所言 的“逸品”存有一定的差别。 高,弱化技巧、色彩的作用,注重神意的表现思想与“逸品” 的审美特征有着相通之处,因而有人将张彦远看作是“逸品” 的推重者。 真正使“逸品”的美学内涵获得历史性深化,并确立其 重要历史地位的是北宋时期黄休复。黄休复在《益州名画录》 中,将所评画家及其画分为“逸格、神格、妙格、能格”四 格,并将“逸格”放于四格之首,对“逸、神、妙、能 ’四格 的艺术及审美特征作了较前人更为独到的概括。李嗣真也曾将 在李嗣真之后,唐代书画理论家张怀璀著《书断》《画 断》,都是以“神品、妙品、能品”品评书画,并未列“逸 品”,被李嗣真评为“逸品”的书法家则被列人“神品” 之中。只有到了朱景玄作《唐朝名画录》,才又在“神、 妙、能”三品之外,复列“逸品”。但他不是将“逸品”放 在“神、妙、能”三品之首,而是放在三品之外“以表其优 “逸品”放在最崇高的地位,但他的“逸品”和黄休复的“逸 品”意义完全不同。 劣”。其所记“逸品”画,一是画家为人超逸,二是画法超 逸,皆不流俗。朱景玄列人“逸品”的画家有三人。其一为王 墨, “性多疏野,好酒,凡欲画图幛,先饮,醺酣之后,即以 墨泼,或笑或吟,脚蹙手抹”,“应手随意,倏若造化”。其 二为李灵省, “落托不拘检”, “若画山水、竹树,皆一点一 抹,便得其象,物势皆出自然”,能“得非常之体,符造化之 功,不拘于品格,自得其趣尔。”其三为张志和,“常渔钓于 洞庭湖”,为画能“随句赋象”,“曲尽其妙,为世之雅律, 深得其态”。并总结说“此三人非画之本法,故目之为“逸 品”。由上可见朱景玄心中“逸品”的主要特征是“非画之本 黄休复对于“逸格”是这样定义的: “画之逸格,最难其俦。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彩绘。笔 简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于意表。故目之日逸格尔。 大凡画艺,应物象形。其天机迥高,思与神合。创意立体,妙 合化权,非谓开厨已走,拔壁而飞,故目之日神格尔。画之于 人,各有本性,笔精墨妙,不知所然。若投刃于解牛,类运斤 于斫鼻,自心付手,曲尽玄微,故目之日妙格尔。画有性周动 植,学侔天功,乃至结岳融川,潜鳞翔羽,形象生动者,故目 之日能格尔。” 由此可知,黄休复不仅将“逸格”列为四格之首,而且把 由能格而妙格、由妙格而神格,由神格而逸格,看作是一个由 低到高,不断发展、升华的美学境界。 4・ 法”且又超逸。评价虽高,却放在三品之外,说明他还拘于唐 代“以形写神”、笔精墨妙的美学风尚,以“神品”为高,将 ・2014年@期 黄休复所说的“逸格”就是朱景玄心目中的“逸品”,是 美术 振妙一时,传芳千祀,非间阎鄙贱之所能为也。” 综上所述, “逸品”的审美特征到了北宋黄休复时期,才 真正被揭示出来,且作为艺术最高标准的地位得以真正确立。 宋代另一位书画理论家邓椿在《画继》中说:“自昔鉴赏家分 品有三:日神、日妙、日能。独唐朱景真(玄)撰《唐贤画 在张彦远所列五等中“自然”的基础上,发展完善而出。在他 的定义下, “逸格”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 “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说明“逸格” 更加强调艺术表现的灵活性与自由性,自觉远离与鄙弃规矩, 超越技巧的束缚;更为注重艺术主体人格修养和精神品质的提 高,把艺术主体的人格修养和精神境界作为决定艺术品格的首 要因素。黄休复在论到“逸格”的唯一画家孙位时,说他“性 情疏野,襟抱超然”,“非天纵其能,情高格逸,其孰能与于 此耶?”便体现了孙位人品的超逸。 第二,“笔简形具,得之自然”。“神格”对传神的追 求,已表现为简化物象客体外在形质的趋向,但这种简化还是 有限的,因为神存于形中,它需要以“应物象形”作基础。而 “逸格”则进一步追求简的品格,所谓“笔简形具”,就是以 极其简约洗练的笔法,略去不必要的细节,传达出物象的神采 录》三品之外,更增逸品。其后黄休复作《益州名画记》,乃 以逸为称,而神妙能次之,景真虽云‘逸格不拘常法,用表贤 愚’,然逸之高,岂得附于三品之末?未若休复首推之当也。” 他充分肯定了黄休复对确立“逸品”地位所起的重要作用。 “逸格”居首,神、妙、能依次排之标准的确立,对中国 书画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尤其是文人画,大方向已趋 于写意化,朝着笔筒形具的逸品方面发展。宋以后,这种“笔 简形具,得之自然”的审美思想,广受推崇,得到更深层次的 认识与发展,促进了中国艺术人文精神、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 的演变。 气韵和主体的精神特质。孙位的画“三五笔而成”, “掇笔 而描,如从绳而正矣”。更为重要的是, “逸格”不仅要求简 化,还强调“得之自然”。这种“自然”,不是指自然物象, 而是指形与神、法与意、物之性与人之情的关系达到和谐统 一参考文献: [1】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嗍.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2]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咖.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5. ,即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 [3】徐复观冲国艺术精神【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 [4]陈传席冲国绘画美学史呷.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 第三,“莫可楷模,出于意表”,这也即是说“逸格”在 艺术表现的方式、方法和取境立意上,要有独到之处,能独具 慧眼,别具一格,它是思想的沉淀和灵感的闪现,需具文人哲 思,不是庸人画工之辈可以企及的。这在张彦远的《历代名画 记》中也有提及,“自古善画者,莫非衣冠贵胄,逸士高人, 申玉,女,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2级国画专业研究生,研 究方向:国画。 (上接第16页)了泼彩、泼彩墨艺术,同时还改进了国画宣纸 秀润的特色大异其趣的感觉。又如当代工笔人物的领军人物 何家英,他独特的创作理念,即继承传统和创新是“一事两 步”,哪一个都不能丢,丢了一个也就丢了另一个,真有传 统者总想为创新开路,真求创新者不会拿传统祭刀。他的这一 思路既是对当下中国画领域的时尚潮流的反思,也是对自己创 作的要求。他力求在东西方不同的传统中探求相同的规律、彼 此的契合点。我们会发现他的成功除了对传统有着独到的认识 外,对中国画吸收西画营养的方式也有自己的见解。反对那种 只吸收概念,只做表面文章的做法,借鉴具体方法解决问题。 而绝大多数的人却依旧在忽略这些问题,我觉得我们现在 的人呢,离那个红色的时代太遥远,缺失了一些传统的色彩。 在那个年代的人,他们有他们的青春,他们用生命完成自己的理 想,我觉的这个才是一个完美的时尚,那个时候的人,有一种浓 重的中国烙印的那种劲。我可能自己没有办法去完成,去实现。 现在的人,要求的越来越多生活的越来越复杂权衡的也越来越 的质地,然而思想的先行者往往是孤独的,在他五言绝句《荷 塘》有“先生归去后,谁坐此船来”之句,似乎暗示着后来者继 续他的道路。 他曾用大量的时间和心血临摹古人名作,特别是他临仿石 涛和山人的作品更是惟妙惟肖,几近乱真,也由此迈出了 他绘画的第一步。他从清代石涛起笔,到山人,陈洪绶、 徐渭等,进而广涉明清诸大家,再到宋元,最后上溯到隋唐。 他把历代有代表性的画家一一挑出,由近到远,潜心研究。然 而他对这些并不满足,又向石窟艺术和民间艺术学习,尤其是 敦煌面壁三年,临摹了历代壁画,成就辉煌。这些壁画以时间 跨度论,历经北魏、西魏、隋、唐、五代等朝代等。在大干游 历过的名山大川中,他始终把黄山推为第一,曾三次登临。大 干之所以偏爱黄山,主要来自于石涛的影响,黄山既为石涛 之师,又为石涛之友。大干说“黄山风景,移步换形,变化很 多。别的名山都只有四五景可取,黄山前后数百里方圆,无一 多,因此现在的人,差口气,缺点勇气,缺点魄力,缺点信仰。 在将来在以后,无论是笔者本人还是将来的各个国际的展会上, 笔者更多的是希望能看到越来越多的,属于中国的思想的创作, 无论是为我们的书画市场还是文化发展,这都将是一个进步。 作者简介: 刘诗禹,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 5 ・ 不佳。但黄山之险,亦非它处可及,一失足就有粉身碎骨的可 能。”大干在5O岁之前遍游祖国名山大川,50岁之后更是周游 欧美各洲,这是前代画家所无从经历的境界。 像不画千岩万壑,不画本来就能够唤起崇高感的高山大 岭,而以倚松傍花的小景为对象的潘天寿先生,即使如此,他 的画面依旧给人一种雄大壮美,与明清山水花鸟画率多优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