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美术 唐代美术中“丰腴"美现象刍议 苏凌云(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广西南宁530022) 唐代美术中存在着普遍的“丰腴”美,这~特征在绘画、书 此外,在唐美术中发展规模巨大的雕塑也普遍以“丰腴”作 法、雕塑等美术领域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这一“丰腴”美的 为造型特色。估且不论唐代佛雕,因为历代以来佛雕都具有“丰 特殊形象、审美与唐代社会经济、文化密切相关,在唐代美术中 肥”的形式,透过丰满的五官、肥硕的身躯,可传达出佛的庄 有更深层的表现意义,是~种精神上的象征。 严、肃穆、慈祥,而且佛雕在唐代广为流传。随着陶器在唐代生 唐人对“丰腴”美的崇尚,在整个美术领域中都有大范围的 活中地位的提高,人们对陶瓷开始另眼相看,这类陶造像尺度虽 表现,艺术作为精神上的产物,在当时中国封建社会的状态下, 小,但雕刻精美,其艺术水平已非唐代以前陶像可比。如唐陶塑 它往往只是具有相当经济地位的上层社会的奢侈享受,或是作为 像头像,既具有佛的慈祥庄严,又有人间佳丽的神韵。这类三彩 反映统治阶级利益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丰腴” 陶与同时期各类佛教造像一样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出唐 的特征是受上层统治阶级的审美情趣影响的,唐人好肥,在大量 人将佛教艺术吸收融合后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风格,“丰腴”在 的绘画作品中都有表现,特别是在盛唐到中唐这段时期唐人绘画 雕塑中的发展同样和绘画人物的变化相类似,在塑形上为突出人 中更为常见。 物形象,头部的比例要相对于身躯更丰肥。从这点可看出,当时 玄宗即位前,这个时期的“丰腴”特征还只体现在头部, 人的真实形象并非都个个丰肥,而是制作者们在追求艺术风格上 在传神达目的面部塑造上,已出现了“丰腴”的倾向。作为宫廷 为与时代审美风格相一致,崇尚丰肥而把人物塑造得丰腴富贵。 御用画家的阎立本是当时的著名人物画家,他画了大量的以表现 三彩女俑虽肥胖,但并不臃肿反而比较秀气,是人物塑造上“丰 宫廷上层阶级为题材的作品。从现在遗留下的《步辇图》来一探 肌秀骨”的艺术风格,中国历史博物馆陈列的唐鲜于庭海墓出土 其人物造型。“画玄坐步辇上,宫人十余兴撵,皆曲眉丰颊,神 的两件站立女俑姿容丰腴,体态娴雅,其形象都塑得曲眉半颊、 采如生”从画中可见,人物的头部都以“丰颊”为表现,身段还 生动健康。 不十分明显。这一点从在长安地区出土品质极佳的皇室贵族墓室 上述的绘画、书法、雕塑中出现的“丰腴”特点可见当时 壁画中得以体现,壁画上,人物体态基本上相当匀称修长,削肩 在唐社会上流行的“丰腴”美倾向审美喜好,是唐共同的审美喜 长项,头部都刻画得十分丰满,而且也出现极少几个身材也丰满 好。 的人物,可能代表更高阶层。人物圆脸浓眉,凤眼,人中部分明 唐朝在历史上是强盛、富豪的辉煌时代,其经济、文化在社 显,嘴唇丰厚清晰,整体表情有大唐文化特有的自信和骄傲,和 会繁荣、安定这个大背景下发展,在“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社 魏晋时期端庄清古的顾恺之人物画风格有极大的差异。 会安定的风气下,人们的心态也倾向健康、开放。关中一带的豪 唐玄宗时期这种风格更为明显,现保留下的描写当时宫廷 强劲旅长年征战所渗透的豪迈粗放、深雄磊落的尚武精神,使唐 人物生活的经典人物画《虢国夫人游春图》,图中人物多样身份 初统治集团,逐渐扬弃江南六朝柔弱绮靡的汉风余韵过程中,形 各异,男女老少,每个人物的刻画塑型都在追求“丰腴”。如果 成了不同于六朝强调风流蕴藉的偏好取向:自由、健劲和雄强, 说玄宗之前的人物画体态上还较为瘦长,玄宗之后的这一时期, 决定了初、盛唐美术自由、健康的美学倾向和“海纳百川”的豪 人物的丰腴神韵已取代了瘦长的婀娜。对于脸部的处理,除了承 迈气概,所以说,唐的“丰腴”并不是单单理解为外在的表象, 袭前一期丰满,眉目清楚而带自信的表情外,利用一道半圆形弧 这种“丰腴”也是唐社会的心理写照,是唐朝强盛、富裕、健康 线将下巴部位凸显出来。圆弧外张线条也同时运用到身躯的刻画 的象征。 上,将厚实浑圆的上臂及肩部表现出来。这一时期的形象与前期 在对共同的审美追求中,各种美术形式相互借鉴影响。我们 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身躯的变化。前期的人物身躯还保留了魏晋时 不难看出,绘画造型的改变同时也受到雕塑的影响,特别是佛像 突显腰身的造型,即出现在人物的颈部和腰部线的转折起伏,在 艺术的影响。唐朝对佛学的崇尚,出现了许多关于佛学题材的绘 《虢国夫人游春图》这幅作品的形象上,画家不在凸显腰部反而 画,把被表现的人物形象塑造得与理想中的形象相接近,这是人 利用稍具弧度的衣纹线表现腹部的浑圆,从而凸显出人物体态上 的普遍心理,绘画中人物造型同时影响到了民间人物雕塑,这种 的“丰腴”。 美术形式之间的相互借鉴是美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趋势。 唐代好肥的审美风尚既然可反映于绘画,当然不可能不流 一种形象的形成与它当时所处的时代、生活背景是息息相关 行于书法上,初唐书风,继承隋代秀健洞达的风格,开元之后, 的。唐代的美术一直被画史上称为不可愈越的高峰,它的时代特 由于李隆基字体丰肥,因而群体书风趋于丰肥化。康有为的《广 色造就这种形象的出现,使得“丰腴”形式成为描述唐社会的一 艺舟双楫》就有说到“开元御字,天下平乐,明皇极丰肥,故李 个典型,了解唐“丰腴”也便于我们了解唐的历史文化。唐朝的 北海、颜平原、苏灵芝辈并趋时主之好,皆宗肥厚。”《石台茅 “丰腴”有些人会理解为肥胖,这只是表面的理解,“丰腴”对 经》是李隆基隶书的代表作,风华肥艳、姿致丰茂,其最重要的 唐社会来说应是健康的、开放的、自由的象征,如果光从它的表 审美特色是极度丰肥化,试看作品中每个字的用笔,或向左挑, 现来看,很容易会以为当时社会的人们在追求肥胖的外形,其实 或向右逸,笔画均极硕大肥壮。与这一夸张的主笔相配合,有些 则不然, “丰腴”是唐社会健康的象征。作为一个启发,对于美 字的点,灵巧多变,方向不一,使其字显出玲珑活泼的意趣。唐 术创作的题材,现代的画者们对此作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随着画 代窦蒙《述书赋庄》写道:“开元中,八分书《北京义党》、 坛各种思潮的兴起,现代社会的开放性,形象的多元性,个性化的 《西岳华山》、 《东岳封禅》碑,虽有当时院中学士相摹勒,然 倾向掩盖了一些画家学识修养的不足,直接导致了对美与丑的人性 其风格大体皆出自圣心。”由此可见当时出自“圣心 的李隆基 最基本问题认识的混乱。过分强调个人感情的渲泄,作品虽有个 丰肥书法风格的广泛性;梁升卿的丰茂流动、韩择木的秀中见 性却是昙花一现,经不住时间的磨炼,因为这种个性的渲泄毕竟 肥,徐浩的丰润道雅……都有体现“圣心”的丰肥共性。“丰 是狭窄的,不能为大多数人接受,从而失却了生命的基础。 腴”的审美不仅仅出现在隶书中,对盛行于唐的楷书也同样存在 唐的“丰腴”虽在艺术上有一定的夸张,但它还是从生活 影响。大书法家颜真卿的楷书,即有丰肥美的群体风格特征,和 中、理想中取得,是精神上的反映,更不是一味地仿制前朝的端 他人相比又有雄浑美、劲健美的个性风格特征,其书重筋尚骨而 严清古,它有自己创作的出发点,能使我们感受到当时的时代精 不乏肉,是唐代楷书丰肥美的杰出范例。“丰腴”的特征在草书 神和时代特色。对“丰腴”的认识就是学习前人如何认识自然和 中也有表现“怀素书工瘦,张长史草工肥。瘦硬易作,肥劲难 表现自然,而不是一味盲从,毫无目的地创造。我们应正视审美 工。”草圣张旭,其《草书古诗四贴》既丰肥又劲健,草书既肥 的角度,从自己的真实情感出发,这样才能创造出感动自己也感 且劲确实难得,可见当时“丰腴”在其书法领域中的流行。 动他人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