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佛教常识
一、佛,又名“佛陀”、“浮屠”,意为“觉行都圆满者”,又称“两足尊”。
二、三身佛(“身”为体貌,又有聚积之意,即由觉悟和聚积功德而成就的佛体) 三身佛 左尊 中尊 右尊
报身佛(智法聚) 法身佛(理法聚) 化身佛(功德法聚)
卢舍那佛 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 释迦牟尼佛、活佛、弥勒
三、三世佛
1、横三世(空间)
佛 方位 掌管世界 特征 药师佛 东方 东方净琉璃世界 左手持钵,表示甘露,右手捏药丸或托药罐、宝塔、药锤 释迦(牟尼)佛 中 婆娑世界 禅定、托钵 手托灯台或莲台,表示接引众生 阿弥陀佛(无量寿佛) 西方 西方极乐世界 2、竖三世(时间)
佛 时间 特征 燃灯佛 过去世 身上挂好多彩灯 释迦佛 现世 弥勒佛 未来世 禅定、托钵 不坐禅定、不入涅槃,候补佛,居兜率天宫,56亿7千万年后接班
四、五方佛(代表五种智慧,即佛有五方智慧,由五方佛掌管,修满五种智慧即可成佛。佛教文殊菩萨有“五佛宝冠”的佩饰)
-1-
北方不空成就佛(成所作智) 西方阿弥陀佛 中央毗卢遮那佛 东方阿閦佛(即不动如来)
(妙观察智) (法界体性智) (大圆镜智)
南方宝生佛(平等性智或无差别智)
五、罗汉
1、迦叶:亦即摩诃迦叶,摩诃为“大”的意思,年龄较大,能够“灭尽定”,为禅宗二祖。法场在云南大理鸡足山。和其相关的故事:拈花微笑。
2、阿难:佛陀侄子,以“多闻”见长。水陆道场,“面然大士”
3、目犍连:民间称目连,以神通见长,传说目连救母。佛陀十大弟子之一,有“神通第一”的称号。他是佛教史上第一个为了传播佛法流血殉教的人。 “盂兰盆会”
六、菩萨
1、西方三圣:大势至、阿弥陀佛、观世音
(1)观音(道场:普陀山,藏传佛教认为观世音的道场在布达拉宫) 特征: ①头戴宝冠 ,宝冠上有一个其老师阿弥陀佛的佛像; ②玉净瓶和杨柳枝;
③坐骑为金毛吼(或朝天吼);
④道场为浙江普陀山,有“大悲”称号,掌管“莲花世界”
(2)大势至菩萨(在藏传佛教中显示为代表神通力、现忿怒相的金刚手菩萨) 特征:①头戴宝冠,冠上有其老师观世音的宝瓶; ②手持法器:一朵金莲; (3)阿弥陀佛:灯台或莲台 ,多为站相。
2、华严三圣:文殊、毗卢遮那佛、普贤。
(1)文殊菩萨——道场:山西五台山,长于“智慧”,称号“大智”,掌管“金色世界” 。
-2-
特征:①手中法器为宝剑或书卷;
②座骑为青狮(唐朝时还有“狮奴”一说); ③头戴五佛宝冠; ④面呈童子相; (2)毗卢遮那佛
(3)普贤菩萨——道场:峨眉山,南宋以后南方开始流行的菩萨信仰, 掌管执行力 和寿命,称号“大行”,掌管“银色世界” 。
特征:①法器为如意;
②座骑为六牙白象(六牙代表“六渡”);
3、地藏菩萨—道场:江西九华山 司长地府和财富,有“幽冥教主”的说法,其立愿“地 狱不空,我不成佛”,故有称号“大愿”,,掌管琉璃世界,新罗王子金乔觉为其人间化身。 特征:①出家人相;
②站相则手拿禅杖,坐相则手拿宝珠; ③座骑为谛听(四不像);
④身上爬有许多小孩婴灵(尤在日本佛教)
四大菩萨 文殊菩萨 普贤菩萨 道场 五台山 峨眉山 掌管世界 金色世界 银色世界 观音菩萨 普陀山 莲花世界 地藏菩萨
九华山 琉璃世界 -3-
4、佛、菩萨、罗汉
(1)佛:“觉行均圆满者”,又称“两足尊”。
(2)菩萨:智慧已满而行为未满,菩萨为大乘佛教看重。所谓大菩萨是指觉行已满,但因大慈悲心起而倒驾慈航,重归凡间。从因位上讲,菩萨可以划分为地前菩萨和登地菩萨。 (3)罗汉:已经觉悟了“四谛”、“十二因缘”的道理,看破人生皆空真理的人。没有烦恼,不再轮回。
5、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
分布:东南亚地区信奉小乘佛教,东亚地区信奉大乘佛教,西藏的密乘也可以归为大乘佛,“大乘”即“大道”,其贬称“小乘”为“小道”。 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区别在于:
①修行目标不同:小乘佛教追求的修行目标是罗汉,而大乘佛教追求的是菩萨。 ②从世界观看,小乘佛教主张“法有我空”,只有人我空,没有法我空,即只否认主观的我的真实性;大乘佛教认为“法我皆空”,人我、法我俱空,认为整个客观世界都是虚幻的,即由四大皆空进入寂静涅槃。
③从“涅槃”看,小乘佛教的涅槃即人死灯灭,不再参与轮回。大乘佛教的涅槃指到另一个世界成就常乐我净的福报身,即俗语讲“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④度人的方法不同:小乘佛教认为,人们通过修行,可以超脱生死轮回,达到自救目的,有“四摄”的说法。大乘佛教主张,只要悟彻佛理,人人可以成佛,不仅自救,而且要度人,有“六度”的说法(如布施、智慧等)。
⑤修行方法不同:小乘佛教强调出家与苦行,大乘佛教则认为可以在家以居士的身份,采取乐善布施和诚心念佛等方式修行。
⑥佛的作用不同:小乘佛教只以佛陀为导师,不以他为神。大乘佛教以佛为神并有不同的化身和法力,崇拜佛的偶像。
七、佛教的宇宙观 1、空间观 (1)小世界
“小世界”即一个太阳和一个月亮照耀着的世界,其中心为须弥山(须弥山可能位于宁夏),此山成倒立状,该山居住着天龙八部,山腰居住四大天王,须弥山外围咸水海中有四大部洲(东胜身洲,阎浮提洲,西牛货洲,北俱芦洲)。一千个“小世界”构成一个“小千世界”,
-4-
一千个“小千世界”构成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构成一个“大千世界”,一个佛刹管理一个“大千世界”,而佛刹数如恒河沙数。 天龙八部:
(1)天部:居住于须弥山顶。特点:法力大、能力强、地位高、姻缘不好。(乔 峰) (2)修罗部:居住于山脚。特点:法力大、能力强、长得好、地位低、对异性有
吸引力,姻缘好。挑战天部,不服现定秩序。骄傲、好妒、好斗。(慕容复)
(3)龙部:特点:法力较大、能力较强、长得较好、地位较高,姻缘较好。(段 誉) (4)迦楼罗部:大鹏金翅鸟,凶猛。(鸠摩智) (5)夜叉部:亦正亦邪。(四大恶人、叶二娘)
(6)乾达婆部:以女性形象出现。天宫里的香神,飞天,能千变万化。(阿朱) (7)紧那罗部:多以女性形象出现。美女头上长角。天宫里的歌神,能歌善舞,
但非常自我、任性、狠毒、脾气大(阿紫)
(8)摩喉罗迦:大蟒蛇。又聋又哑、心地善良、心向佛法、终成正果(虚竹) 四大天王:
东方 南方 西方 北方 持国天王 增长天王 广目天王 多闻天王 提罗多托 毗琉璃 毗留婆叉 毗沙门 手持琵琶 (调) 手持长剑 (风“锋”) 龙蛇 (顺) 手持宝伞(宝塔或金鼠)(雨) “金鼠”一说起源于西域于阗国(西域鼠国),于阗王认为自己是毗沙门的后代。 四大部洲:东胜神州、南瞻部州(或阎浮提州)、西牛贺州和北俱卢洲。 (2)内部构造
三界理论:所谓“三界”按其层次递增的顺序排列,分别是指欲界、色界、无色界。各界的特点:
①欲界。此界中仍存在男女欲望。存在六道:天道、修罗道、人道、畜生道、恶鬼道、地狱道(最低的一道,又称“阿鼻道”、“无间道”)。
②色界。又称物界。无男女欲望,但仍有物质追求,饮食欲望。该界分为四个层次:初禅天(大梵天王)、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大自在天—湿婆)。
③无色界。由色界而上,复有四天:一空无边天、二识无边天、三无所有天、四非想非非想天。以其但有定果色,而无业果色,故称之为无色界。
-5-
2.时间观
佛教以“劫”作为时间的基本单位,规定1600万年为1小劫,20小劫为1中劫,4中劫为1大劫。此外,佛教还提出了作为一个大千世界的发展期的“刹那”概念。
佛教之宇宙观中,一个世界之成立、持续、破坏,又转变为另一世界之成立、持续、破坏,其过程可分为成、住、坏、空四时期,称为四劫:
成劫为世界形成期,第1小劫形成器世间,余19小劫形成情世间,整个创世过程由大梵天负责。
住劫为世界安住时期,20小劫,毗湿奴负责。
坏劫为世界坏灭期,前19劫烧掉有情世间,且从地狱道开始,最后1小劫烧掉器世间,湿婆负责。
空劫即世界的空虚期,于欲、色二界之中,唯色界之第四禅天尚存,其他则全入于长期之空虚中。
第二章、佛教八大宗派
八大宗派:禅宗、净土宗、律宗、密宗、 三论宗、唯识宗、华严宗、天台宗
(禅净律密,三识华台)
第一节、禅宗 祖庭:少林寺、南华寺
一、创立 佛教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寂静涅槃。
1、传说印度禅宗初祖为释迦佛,二祖为迦叶 “拈花微笑” “不立文字,见性成佛” 2、南朝梁武帝,达摩从海路到南中国,传《楞伽(qie)经》 “一苇渡江” 3、中国禅宗初创
达摩(初祖) →慧可(二祖)
↓
僧璨(三祖)一→ 道信(四祖) ↓
弘忍(五祖)《金刚经》《坛经》 ↓
慧能(六祖)禅宗实际创立者
中国禅宗经弘忍之后开始分化为南北二宗。北宗领袖是神秀主渐修;南宗领袖是慧能主
-6-
顿悟,为实际的禅宗六祖,七祖神会正式确立了禅宗南支的地位。通常所讲的禅宗多指慧能的禅宗南支。后期禅宗的发展形成“一花五叶七宗”的局面,“一花”指禅宗(达摩),“五叶”指青原行思系下形成的曹洞、云门、法眼三宗和南岳怀让系下形成的临济、沩仰二宗。临济宗在宋代时又分为黄龙、杨岐二派,合计七宗。“五叶七宗”之分并非教旨不同,只是在启发方式上有差别而已。 二、发展 1、弘忍法系
弘忍 ↓
京师神秀 岭南慧能 四川智诜(shen) 嵩山法如、老安 ↓
弟子无住、无相创净众保唐禅派 2、慧能法系
① 菏泽宗 (洛阳) 南阳和尚七祖神会确立禅宗南支地位 ② 洪州宗(南昌)
南岳怀让→ 马祖道一 →百丈怀海 (创立禅宗戒律“百丈清规”和丛林制度) ↙ ↘
沩山灵祐 黄檗希运 ↓ ↓
仰山慧寂 临济义玄 → 黄龙派(北宋 黄龙惠南)
(沩仰宗) (临济宗)
③ 青原行思→石头希迁 → 天皇道悟 → 法眼宗(东南,曾得到吴越王钱镠庇护) ↓ →云门宗(岭南,曾得到南汉国刘岩庇护) 药山惟俨→云岩昙晟→洞山良价→曹山本寂(曹洞宗)
3、宋代禅宗 “临天下,曹一角” 黄龙派(北宋) 黄龙慧南 临济宗
杨岐派(南宋) 杨岐方会
-7-
4、民国时期虚云大师
基本理论:禅宗主张即心即佛、单传心印、不立文字、讲究顿悟、见性成佛、摒弃佛教的仪式、解脱不离世间,入世在家也可修行。
佛教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三法印是识别真佛法与假佛法的标准:一切法若与三法印相违的,即使是佛陀亲口所说,也是不了义;若与三法印相契合的,纵然不是佛陀亲口所说,也可视同佛说。因为三法印是「印」证佛法真伪的标准,如同世间的公文,凭借印监可以确认公文的真假,因此称为「三法印」。
第二节、天台宗 祖庭:国清寺
——中国第一个佛教宗派
一、简介:
由陈隋时代著名高僧智顗(yi)创立,其长期居住于浙江天台山,故人称其宗派为“天台宗”。该宗派是我国佛教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宗派,提倡“止观并重”、“定慧双修”的“止观学说”。曾为隋炀帝杨广授戒,人称“智者大师”和“天台大师”,。又因该宗依据《法华经》(又称《妙法莲华经》)为经典,故又称“法华宗”。 二、代表人物
1、慧文:(537-557)嵩山河南信阳光山县净居寺
2、慧思:相州(安阳)→554年到信阳光山大苏山净居寺(研究般若与法华)
3、智顗:(538-597)陈国南京瓦官寺→575年会稽郡天台山遇定光法师,在国清寺潜心著作→593年到湖北荆州当阳玉泉寺,写“天台八部”(天台三大部、天台五小部)。智顗被隋文帝封为“智者”,也叫“智者大师”,他收隋文帝为徒,送杨广法号“总持”。至此天台宗成为第一个中国化佛教宗派,天台宗正式创立。
· 三大部:《法华文句》、《法华玄义》、《摩诃止观》 五小部:《观音玄义》、《观音义疏》、《金光明经玄义》、 《金光明经文句》、《观无量寿经疏》 4、灌顶:(561-632)也称章安大师,接掌荆州玉泉寺
5、湛然(711-782)宜兴人,俗姓戚,“九祖” 《金刚錍》“无情有性流” 6、知礼(962—1028) “十七祖” 居住在江苏四明山,人称“四明知礼”
“山家山外之争”山即天台山,以慈云遵式为代表的山家战胜了以杭州晤思和庆昭为代表的山外。
-8-
7、慈云遵式(960-1028):慈云遵式是天台忏法的集大成者,代表作《金光明忏》。 8、谛闲(1858-1932): ①推行新的僧伽教育;
②荟萃各宗精华,丰富天台学说; ③用新的观点研究和讲解诸经。
9.倓(tan)虚(1875-1963):弘法北山,将天台佛教首次弘传北方。
第三节、三论宗 祖庭:草堂寺(西安)、栖霞寺(南京) 一、简介
佛讲经而菩萨造论。因该派依据的经典为印度中观学派龙树所著《中论》、《十二门论》及其弟子提婆所著的《百论》,故以此命名为三论宗,宗经为《大般(bo)若(re)经》。 二、传承
龙树————→提婆——→罗喉罗 《中论》《百论》 《十二门论》 ↓
青目→须利耶苏摩→鸠摩罗什(十六国 苻坚 译经) ↓
僧朗(执掌栖霞寺,将般若学说南传) ← 僧肇(解“空”第一)
↓ 《不真空论》、《般若无知论》、《涅槃无名论》、《物不迁论》 僧佺(梁武帝向其请教,“山中国师”)→法朗(南陈兴黄寺) ↓
吉藏(三论宗实际创立者,《三论玄义》) 三、基本理论(教义) 1、什么是般若?
佛教阐发“空”的道理,分真、俗二谛。从真谛层面讲,万物都不真,故为非有;从俗谛上讲,因缘所成之法是“假有”,故般若可概括为“真空假有”之说,也即“非有非非有”,“非无非非无”、“有无双遣,不落一边”。 2、对中观思想的阐发
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龙树菩萨三是偈 (“缘”就是条件,说明事物生成都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是假象,并非真实存在)
-9-
三是偈被认为是般若经学的中心思想。“因缘所生法”,指的是缘起,缘起之法有两个方面:第一是无自性,即空,\"我说即是空\"。这空是存在认识之中,以言语表现出来的,所以说\"我说\"。所谓法、事物、现象等本身,无所谓空与不空。仅仅这样认识空还是不够的,第二还应该明白诸法是一种\"假名\",即\"亦为是假名\"。\"假\"在别处也译为\"施设\"\"假设\",都是指概念的表示。概念表示不外乎语言、文字(佛学也叫\"名言\")。对缘起法,不仅要看到无自性(空),而且还要看到假设(假有)。因其无自性才是假设,因为是假设才是空。万事万物和人生皆为假相,其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和灭亡,充满不如意。对缘起法,既要看到真空,又要看到假有,有无双遣,这样看缘起法,既不着有(实有),也不着空(虚无的空),就\"亦是中道义\"。中观思想是直接由缘起空思想发展来的,这就是龙树的中观方法,对中观下的定义。
3、一切皆空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入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
(有生灭,指现象界) ——《金刚经》
认为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相对的,剎那变化的,这种观点从普遍的相对性中看到了否定的作用,反对
用概念来说明世界的真实性,这些都反映了中观学“一切皆空”的基本立场。
4、对“二谛”的阐释 (谛,谓真实不虚之理。真谛,即出世间之真理。俗谛即世间之真理。)
不生也不灭 —→从真谛来讲事物本质(真空) 不常也不断 —→从俗谛讲现象 (假有) 不一也不异 —→本质界与现象界的联系
不来也不去 —→事物都存在于一定的时间当中,无所谓来去 “活在当下” 真俗二谛是事物所具有的两种真理。凡夫从时间上由于经验或习惯所观察的事物原理(有)名为俗谛,
圣人由究竟处体验事物的真实情况(空),名为真谛。因此俗谛是指肯定事物所以存在的道理,真谛是指否定事物有其实质的道理。佛教认为但从有或但从空来理解事物,都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必须从空有两方面来体认方能得到实际情况。从俗谛来说,因缘所生法是“假有”;从真谛来看万法是空,连佛也是空的。真谛是“不生也不灭”,俗谛是“不常也不断”,二者的关系是“不一也不异,不来也不去”,即二者对立统一。因此,世间与出世间就没有什么分别,也不必脱离世间去追求出世间的涅槃,关键在于掌握中道的立场破除各种执着。
四、理论缺陷
①既然主张一切皆空,那么佛空不空;
②没有回答“人的灵魂空不空”即“轮回的主体空不空”这个问题。
昙无谶翻译《大般涅槃经》上部,认为“一切人皆可成佛”;法显从印度带回《大般涅槃经》下部,主
张成佛的状态是“常乐我静”,佛不空。唯识宗则认为人的存在为“真有”,是精神的存在,称为“识”,认
-10-
为轮回的主体(灵魂)不空。
第四节、唯识宗 祖庭:大慈恩寺
一、简介
唐代著名高僧玄奘根据《成唯识论》创立,其弟子窥基最终完成。因玄奘、窥基都曾在长安慈恩寺著书、译经、讲学,窥基被人称为“慈恩大师”,故唯识宗也被称为慈恩宗,但该派只兴盛了30年左右。
所谓“唯识”,就是认为万千世界皆假,只有人的感觉(“识”)才是真的,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感受并不相同,每个人都有一个世界。 二、发展史
1、印度唯识宗(旧唯识宗,又被称为“瑜伽行派”,注重辩论,唯识学又被称为因明学) 2、传承
弥勒(《瑜伽师地论》)→无著(佛教六庄严之一,印度唯识宗实际创立者) ↓
世亲(有“千部疏主”之称,佛教六庄严之一) ↓
陈那(“因明著功,镜彻陈那八论”)→法称 3、印度唯识学分南北两线传入中国
北线:以洛阳和相州(安阳)为中心,时间在北魏末年 菩提流支和勒那摩提在洛阳译出世亲的《十地经论》 北道地论师,菩提流支弟子道宠及其弟子 地论学派
南道地论师,勒那摩提弟子慧光及其弟子 南线:以广东为中心,真谛(印度人) 制旨寺 4、玄奘法系
玄奘(初祖)
圆测(新罗人) 西明寺 窥基(二祖)慈恩寺 “慈恩大师”“百部疏主” 慧诏(三祖) “河南大师” 智周(四祖) 三、唯识宗“八识”理论的基本内容
-11-
所谓“八识”即八种心法,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和阿赖耶识。其中,末那识也被称为“自我识”,该识依赖阿赖耶识产生。阿赖耶识亦即“藏识”,该识是变现世界万物的最初依据,这是轮回的主体,也是因果报应的载体。其通过被末那识执以为“我”,然后通过前六识变现出外境外法,即所谓“法我两执著”。
在“八识”学说中,世界上一切的事物都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八识”辗转变现的结果,因此说,心外无境,万法为识,阿赖耶识被称为“心王”。
佛教六庄严,分别为龙树、圣天、无著和世亲、陈那、法称 。 汉传佛教五大译师: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义净、不空
第五节、华严宗 祖庭:华严寺
一、简介
因该宗依《华严经》为经典而得名,又因其实际创始人法藏被武则天尊为“贤首大师”,故又名“贤首宗”,“法界宗”· 二、发展史
1、华严宗起源在西域于阗国,非印度。《华严经》应创作于东汉中期。4世纪末,支法领去西域求《六十华严经》,之后直至隋唐时期《华严经》遇冷(原因:新佛卢舍那佛受到质疑;华严思想泛神论色彩浓厚,受到质疑;经义比较难懂)。
2、北魏末年,菩提流支和勒那摩提译出了《十地经论》,其为《华严经》的一章。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灭佛运动打击了民间对释迦佛的信仰。
3、隋唐时期,弥勒佛、卢舍那佛地位开始上升,受到重视,华严宗兴起。 4、华严五祖 ①杜顺(或法顺)
②智俨 执掌西安至相寺 ③法藏 武周时期,实际创立者 ④澄观 “清凉国师”
⑤宗密 华严禅,同时为禅宗和华严宗两派祖师) 三、《华严经》的主要内容:
1、主题:怎样才能修行菩萨道,提出“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说法
2、“普贤行” 作为一种修行方法是指修佛者“见到普贤菩萨,修行才算圆满” ①“普贤行”修行目标是进入卢舍那佛的莲华藏世界海,
-12-
②具体的修行程序修行者依次去见“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弥勒、
文殊、普贤等五十三位善知识者。
③修行的关键:一是菩提心(即“悲”);二是亲近善知识(即“智”);三是以普贤行愿为指导;四是走入社会,关心帮助他人。(即“行”) 3、《华严经》与其他佛教宗派经典的区别: ①信仰佛不同,推崇卢舍那佛; ②有泛神论思想;
③突出普贤菩萨(践行),反映了教内希望纠正只重智慧,不重修行的倾向;
④华严宗哲学独树一帜。如“芥子纳须弥”理论、四法界理论(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
⑤否定出离道,强调入世,永驻世间,众生尽,我愿尽;
⑥《华严经》修魔、外道、暴君、妓女等看做是菩萨的化身,对佛教的戒律造成一定的冲击,突出了为传播佛法不择手段的密教色彩;
⑦强调广泛深入社会,同各阶层的人学习,包括渔夫、苦行者、小孩等; ⑧有中国传统的孝道思想在里面;
⑨“心如画工师,一切唯心造”,开唯识宗先河; ⑩不歧视女性;
11提到了大震旦国的清凉山。
第六节、律宗 祖庭:丰德寺、净业寺
一、简介
律宗是以研习及传持戒律为主的一个佛教宗派。佛教有“三藏”之说,指的是经、律、论。佛教之“律”犹如儒教之“礼” 二、发展史
1、曹魏时,僧人法时首开戒坛为男比丘授戒(法时有《法镜经》又称为《四十二章经》)。 第一个汉人出家的僧人朱士行。
2、昙无谶译《菩萨戒经》
3、法显从印度带回《摩诃僧祇律》的梵本 4、357年,昙摩羯多在洛阳开戒坛。
5、南朝梁武帝被称为菩萨皇帝,曾三次舍身入佛寺。贡献:《断酒肉文》、《梁皇宝忏》、
-13-
“水陆法会”和“盂兰盆会”。 水陆法会针对个人或群体,时间一般为7天;盂兰盆会则针对家庭,时间为每年农历七月十五,目的为“解亡灵倒悬之苦”。
6、南朝 重视《十诵律》,北朝重视《摩诃僧祇律》,南北朝后期《四分律》崛起,《四分律》是小乘戒律。
7、隋朝僧人洪遵被称为“断事沙门”,由于他的努力,《四分律》取代《摩诃僧祇律》,成为主导性律学。
8、相州宗
僧人法砺(569—635) 开创相州宗是唐代律宗形成最早的一家,敕住长安崇福寺西塔,世称“西塔律师”。
9、东塔宗
僧人怀素(法砺弟子)其被敕住长安崇福寺东塔,形成律宗东塔宗
10、道宣“南山宗” 律宗实际创立人
初唐僧人道宣是律宗的实际创立人,其开创了律宗南山宗。 《续高僧传》 11、僧人义净 去印度求“说一切有部律典”
12、宋代僧人赞宁被称为“律虎”,被宋太宗称为“通慧大师” 《宋高僧传》 13、宋代元照 “中兴南山宗的祖师” 常住灵芝崇福寺,被称为“灵芝元照” 14、元代八思巴
15、明清 僧人如馨 →寂光 见月读体 宝华山系 (宝华山隆昌寺,祖庭之一) 16、民国 弘一法师(李叔同) 中兴律宗的祖师 泉州开元寺 三、戒律的形式
1、羯磨:仪式如授戒、忏悔等。
2、布萨:长养,即对照戒律反省自己的行为,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3、忏悔与发露:发露即自己在菩萨面前如实表达自己的错误。轻罪做忏,重罪做悔。 4、自恣:批评与自我批评。 四、戒律分类
1、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饮酒、不妄语
2、八戒:五戒”加上不参加娱乐活动和不打扮自己、不住高床大屋、过午不食等三戒。 3、具足戒:大戒,20岁后许授,只有授了具足戒才算是出家人。 4、二十犍度。即律典的汇编
-14-
①
第七节、净土宗 祖庭:东林寺(江西)
一、简介 净土宗—在中国影响最大的佛教宗派
佛教称我们生活的“婆娑世界”为“秽土”,净土意为西方极乐世界,相对于我们生活的所谓尘世秽土而言的。 二、发展史
1、慧远(334-416) 中国净土初祖 道安弟子 江西庐山东林寺 邀僧俗“十八高贤”立“莲社”,共同在无量寿佛面前发愿往生西方极乐净土 2、昙鸾:(南北朝) 晋西玄中寺集众念佛
茅山陶弘景《仙经》 菩提流支《无量寿经》 晋中玄中寺 3、道倬:(562-645) 隋唐 “西河禅师” 贡献:①论证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为报土非化土; ②认为弥陀净土优于弥勒净土;
③念佛法门,“念珠念佛”和“小豆念佛”。
4、善导(613-681) 净土宗实际创立者 陕西蓝田悟真寺 陕西西安香积寺 基本观点:①凡人可以往生弥陀净土; ②五逆罪者只需改错也可往生;
③小乘教徒、女人也可以进入西方净土世界; ④将地狱思想引入净土宗。 5、永明延寿(904-975):禅净双修
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诸错。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 6.明清四大高僧
云栖诛宏(1535-1615):念佛具万行,参禅不如念佛,尤其强调因果报应。 藕益智旭(1599-1655):强调地藏信仰
印光大师(1861-1940):融儒于佛 居住于西安圣寿寺 太虚:提出“人间佛教”概念。 三、净土宗特点:
1、得救必须依仗佛力(外力); 2、追求某个净土世界为目标;
3、修行方法简便易行,主张念佛法门,不求明心见性,也不要断惑求真,不依靠智慧。
-1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