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课堂教学引导策略的研究》实施方案

《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课堂教学引导策略的研究》实施方案

来源:智榕旅游


《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课堂教学引导策略的研究》

实 施 方 案

卢龙县第三实验小学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的目的意义

课标强调:在教学关系上,师生活动中的教学行为应表现为引导。教师适时、得当、有效的引导是提高教学效率的直接途径。新课改以来,我们经常感受到生动活泼、富有生机的课堂氛围,感受到学生表现出来的生命力和创造精神,感受到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强烈的求知欲。但多次的课堂观察以及对五、六年级学生的问卷调查,却发现一些老师对“活”的课堂出现了“失察”或一定程度的“失控”现象,由于教师的教学引导不善,导致教学的无效、低效甚至是负效。主要表现在:1.教师引导的过多、过细。整个教学以一连串的问题来贯穿,教学始终在师生的一问一答中完成,学生一直被教师牵着走,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的余地很少。2.教师介入过早。学生活动思维受阻,思路偏离时,教师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而过早介入,从而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3.教师引导无所适从。学生的思维是形象的,更是多元的,学生常常会在课堂教学中随机造就许许多多的生成性问题。而在这些生成性问题中,有的对教学会起到积极作用——赋予教学意外的“惊喜”,而有些生成性问题对教学起着消极作用——造成教学意外“事故”。面对这些生成,教师不会引导,引导不同产生的教学效果也不同。

我校对这些情况非常重视,为了改变教师引导过细、介入过早、面对“生成”无所适从这一现状,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我们提出了《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课堂教学引导策略的研究》这个课题,希望用引导的有效互动,来支撑学生的学习,使之实现有效教学。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文献综述

“数学课堂引导策略的研究”在国内外有一定的研究基础:邱学华老师在《数学新课改之我见》中提到: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书本知识必须经过学生思考才能转化成他们自己的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讲,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自学。学生是缺乏知识经验的,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从这个意义上讲,应强调教师讲授指导。特级教师牛献礼在《课堂因学生而精彩,学生因教师而灵动》中论述到:有效的学习活动离不开的教师的精心指导。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就在于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努力发挥好老师的引领作用。《小学教学参考》中发表江苏通州市金沙小学张英老师的《课堂需要智慧的引领》,从“审时度势,指明方向;随机应变,化解无痕;顺水推舟,因势利导;总结提炼,画龙点睛”四

个方面论述了教学中教师引领的作用。浙江省教坛新秀叶柱在《多元平衡:数学教学有效的保证》则提出“‘巧点拔’助推‘真探究’,把握‘主导’与‘主体’的平衡”的教学观点,而要达到“主导”与“主体”的平衡依存,关键在于教师点拔能否“把准时机”、“掌握分寸”。还有晋江市实验小学进行了《有效教学与有效引导策略的研究》,江山市某小学课题组进行了《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背景下有效引导的策略研究》„„这些文章和课题对“教师适时引导”都有了精辟的见解,具有进一步实验研究的价值。

著名物理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在对中美学生的学习进行过一番比较后认为,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的学习方式截然不同,且不说两种模式的教学成果,只就课堂中教师的引导和帮助而言,无论是按部就班式的的学习教、学方式,还是大胆质疑的教、学方式均有不同程度的呈现。同杨振宁先生的观点相同,我国绝大部分学者也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特殊在他的间接性、教育性、交往性和“领导”的认识。师生的交往互动、教师的直接和间接引导是课堂教学根本的特征。杨立新认为:导入一导读一导议一导结一导练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物课堂教学模式,各阶段既相对独立,又互相渗透,其中导是主线,是灵魂,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不管导的形式如何多样,都要体现导向、导情、导疑、导法、导路等质的规定性。导的质的规定性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国内外的大部分学者都曾致力于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的相关研究,马丘什金也是其中的一位。但在自主学习的研究中,他提出“思维源于问题”的观点,辩证地强调了“虽然问题教学强调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但这里的“问题”是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的问题,是教师引导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问题。”可见,教师的引导在当前热谈的“学生主体课堂”中的重要性。保罗.弗莱雷也认为,对话是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在他的观点里,“对话”几乎可以等同于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帮助。

针对教师引导的策略,我国教育学者也探索出了一些成果,一般认为要遵循以下原则:导学结合原则,突出思维训练原则,新旧知识、师生、生生、不同教材比较原则,范例性原则,合作互补原则,即时矫正原则和和谐课堂原则。

纵观国内外的研究,许多的教育专家、学者针对“课堂中教师的引导帮助”方面给我们做了许多研究,给出了无数的成功案例,同时也奠定了丰厚的哲学基础、教育学基础和心理学基础。但这些经验在具有一般适用性的同时也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将试图从一个个案例中探索出一套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启发引导学生,生成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驾驭学生的思维之上并加以引导的具体性、针对性策略。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数学课程标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2、建构主义理论

皮亚杰提出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这一阐述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实质性理论支撑。

3.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理论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①“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②“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③“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④“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引导与帮助的研究,就是在这一先进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具体的策略和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四、课题概念的界定

“小学数学课堂引导策略的研究”是指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既要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又要重视教师的有效引导,当学生的自主探索有障碍时,教师就应发挥主导的作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主导”不是直接以说教的方式教给学生什么知识,而是指教师的“导”要有艺术性。教师的“导”要把握“导”的程度,凡是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替代,学生自己能够思考的问题,教师决不暗示;教师的“导”要把握“导”的时机,当学生发生错误时,当学生思维混沌时,当学生有创造性见解时,当学生认知发生冲突时,或当师生对话不畅时,教师就该适时指导和点拔;教师的“导”还要把握“导”的方法,要选择恰当、有效的方法去引导学生,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五、课题研究目标

教师方面:通过研究,试图从一个个案例中探索出一套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启发引导学生,生成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驾驭学生的思维之上并加以引导的引导策略。并在研究的过程中提高教师自身智慧,提高自身教学艺术和教学涵养,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学生方面:通过课题的研究,学生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拥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

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究、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使得各种情感态度、知识技能、价值观在过程中“动态生成”。

六、课题研究内容

古人云:“施教主动,贵在引导。”课堂教学中要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主,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恰如其分的引导与帮助极为重要。本课题主要研究教师“导”的时机、 “导”的方法。“导”的程度、

1.导之有时,找准引导的“连接点”,使学生能学

“导之有时”是指教师的“导”要把握好引导的时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说教师要在学生思而未得,感到愤闷时帮助开启;要在学生思而有所得,但却不能准确表达时予以疏导。课堂教学中的引导上要讲究灵活,教师要善于创设“愤、悱”的情境,要及时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的信息作为引导的“话题”,灵活地组织教学,使学生的教学学习活动真正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重点研究当学生发生错误时、思维混沌时、有创造性见解时、认知发生冲突时、师生对话不畅时,如何巧妙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解除思维障碍,使学生能学。

2.导之有法,把握引导的 “成功点”,使学生会学

“导之有法”是指教师的引导要有方法,通过有效引导与帮助使学生获得成功。心理学家认为:成功感是学生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后产生的自我满足和积极而愉快的情绪状态。这种成功的喜悦会转化为进一步学习的强大动力,再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没有动力不能学,没有方法不会学”。课题组想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建构“有序的课堂——有序分层教学”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充分展示学习潜在能力,让学生人人享受“成功之乐”,使学生会学。

3.导之有度,掌控引导的 “平衡点”,使学生多学

“导之有度”是指教师要把握“导”的程度,凡是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替代,学生自己能够思考的问题,教师决不暗示;这就需要教师就“该追问则追问,该启发则启发,该控制则控制”的引导艺术进行深入的研究。课堂教学中掌控了教师引导的“度”,就能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探索”时间,从而使学生多学。

七、课题研究对象

本课题以本校五、六年级全体学生为研究对象。 八、课题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我们将以有效教学理论为指导,对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引导的行为进行调查、分析,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深刻反思,在课堂教学中不断进行验证,主要运用行动研究法,边实践边总结边研究,探求具有实践意义的策略,实现高效课堂。

2.研究方法

⑴ 调查研究法:利用问卷、了解、交谈、现场观察等形式,对研究前、中、后期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引导和无效引导行为的现状进行对比,为研究提供事实依据。

⑵ 行动研究法: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探索实施高效课堂教师引导策略的研究,不断修订行动方案,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形成教师高效的教学行为。

⑶ 文献研究法:阅读、研究、分析关于国内外教师有效引导教学的理论与策略,借鉴已有的理论成果,支撑和构建本课题的理论框架,指导课题的科学研究和实践操作。

⑷ 经验总结法:鼓励教师及时总结实验经验和教训,修改、补充和完善操作措施,力争使研究水平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

⑸ 个案研究法:针对某一课例、某一教学片段等进行个案研究,从中提炼出有效的引导策略。

九、课题研究步骤 (一)前期研究工作 1.选定课题阶段(2015.9)

(1)在立项前,组织实验教师深入教学第一线,主要通过听课、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情况及引导效果。整理听课笔记,形成教师课堂引导的教学个案,对个案进行分析。

(2)搜集涉及本课题的相关资料,选择本校五、六年级的学生为课题的实验对象,初步确立课题的研究方向,撰写课题研究方案,申报市级课题。

2.前期研究阶段(2015.10-2016.1)

经过一个学期的前期研究,课题组开展了一系列活动:理论学习、调查研究、听课评课、总结反思等。据统计,课题组成立以来,已先后进行十来次的听专家讲座、公开教学、集体研究等活动,撰写了近二十篇的论文案例或反思总结。

虽然课题的前期实验研究取得一些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握好学生的“自主探索”与教师的“引导” 的关系?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什么?什么时候进行引导?怎么引导?引导到什么程度?这些问题都有待于课题组进行下一步的研究。 (二)现行研究方案

基于第一阶段的研究成果和遗留的问题,我们课题组研究制定了新的研究目标和实验方案:

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2015年6—2015年7月) 1.组建课题组,确立课题及实验班级,明确研究任务分工。 2.制定课题方案及实验计划。

3.召开课题组会议,学习、讨论研究方案,明确研究思路,落实研究任务。 4.理论学习,查看搜集相关文献资料,把握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5.开展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和教学有效性现状的调查、分析。(前测) 第二阶段 实施阶段(2015年9月—2016年11月) 1.课题组教师按实施计划进行试验。

2.课题组成员进行理论学习,召开课题组会议,制定开题报告,进一步修改实施方案。 3.经常性召开课题研讨会,组织课题成员交流、培训、上研讨课、进行研讨沙龙。 4.定期进行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论文及教学反思评比。 5.进行课题中期总结并完成中期论证报告。 第三阶段 总结阶段 (2016年12月) 1.开展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调查、分析。(后测)

2.整理资料,分析研究,完成课题成果的总结和提炼,形成研究报告。

3.出刊本课题的研究论文专辑及成果展览,请上级专家进行成果鉴定,做好课题的结题论证工作。

十、课题组成员及其分工

组长:庞爱莲(小学高级)——设计方案、组织实施、实践研究、撰写报告,并指导课题组成员进行教学研究。

指导:秦君杰(中学高级)——进行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并对整个课题研究提出整体的完成设想,指导课题组成员进行教学研究。

成员:夏素娟、马会军、彭艳梅、刘艳萍、李靖涛、杨爱凤、胡金萍、张春霞——进行教研活动,材料收集,将课题组讨论形成的教学设想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并及时总结,形成文字材料。

十一、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本课题研究队伍有保障

课题主持人是县级骨干教师,曾被评为校本教研先进个人,在小学数学教师基本功大赛中获县特等奖,多次执教市、县级优质课。

课题参与教师中有市、县级骨干教师,市数学名师工作室成员,县数学学科兼职教研员,县数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县级校本教研先进个人,有些教师执教过省、市、县级优质课,在县数学基本功大赛中获得过奖励,主持参与省、市级课题研究,多次发表过论文。

2.完成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 (1)经济支持

课题经济资源及时、丰富。我校拟订相关制度,在课题研究经费上专项投入,优先派送课题组成员参观、培训,对有优异表现的给予相应的奖励。

(2)时间保证

研究人员素质高,观念更新快,能吃苦,乐于钻研,善于总结;课题组定期安排专项研究活动,进行交流、研讨;保证课题顺利、有效地开展并且按期结题。

(3)资料设备

资料收集整理有专人负责,与课题相关的文献充实。摄像机、刻录机、音像制品优先保证研究中的优秀课例摄录和保存。

十二、预期研究成果及成果展现形式 1.教师反思、论文集汇编。 2.教师课堂教学课件及教学设计 3.阶段报告及结题研究报告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小学教学参考》2007第1~2期 P23~24——“课堂因学生而精彩,学生因教师而灵动”(牛献礼)。

3、《小学教学参考》2007第7~8期 P50~51——“课堂需要智慧的引领”(张英)。 4、《小学教学设计》2007第6期 P6~9——“多元平衡:数学教学有效的保证”(叶柱)。 5、《小学教学》2007第2期 P4~6——“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牛献礼)。 6、《小学教学》2007第8期 P9~10——“数学新课改之我见”(邱学华)。 7、网上下载的其他有关“教师有效引导”的论文及课题资料。 8、邱学华.尝试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9、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10、范增民.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3.

11、杨晓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zoo6. 12、靳玉乐.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3、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4、.小学教学设计、教学与管理、辽宁教育.2006, 2007, (1-12 ). 15、陈玉玲.“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J].小学教学设计.2007, ( 2 ) 16、彭钢、蔡守龙.小学数学课堂诊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17、靳玉乐.教育概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18、郭庆兰.导学式五步教学法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0.

19、廖运松.职高数学“分组分层导学”实验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2. 20、付天贵.小学数学教师对新课程的适应性[D].重庆:西南大学,2006.

县 级 课 题

《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课堂教学引导策略的研究》

实 施 方 案

卢龙县第三实验小学

2015年7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